“馬的,沒想到情況這麽糟糕!”
站立於大營高高的哨樓上,看著大營相隔一裏遠密密麻麻的流民隊伍,吳可一臉無奈鬱悶道。。。
安徽清軍進入河南已經快半月時間,可推進距離還不足百裏!
什麽撚匪什麽山賊全都拋諸腦後,陷在無邊五際的流民人潮中不可自拔。
而且聽到這邊有清軍賑濟,附近流離失所的流民向安徽清軍駐瘋狂湧來,而且人數越來越多讓他感覺頭皮發麻。
幸好之前就有準備,不然接濟如此龐大數量的流民還真不容易。
其實流民的要求真的不高,一天幾兩粗糧混合著野菜湊合著也就過去了,眼下不求溫飽不求吃好穿暖,能活下去就是勝利。
此時正是秋高氣爽時節,曠野能吃的成熟野菜真的不要太多,混合著每天幾兩粗糧,雖然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加點油水吃個七八分飽還是不成問題的。
而且這些被賑濟的流民也不是吃白食,在安徽清軍官兵的知道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幫忙搭建每日休息的營地,去安徽的路上順便將路給修一修,使得從安徽到河南的路況迅速好轉,各種後期物資車輛來往也方便快捷許多。
黃河改道已有一年多時間,能夠活到現在的無不是年輕力壯的青壯,要是家裏沒點積蓄老弱婦孺基本上死的死亡的亡。
如此之眾的壯勞力,組織起來的威力是很可怕的。
安徽清軍隻需派出少量人手維持秩序就成,可問題是大營外隨時跟著數萬甚至十來萬流民,前進的速度始終快不起來。
河南巡撫衙門幾乎一天一封的催促信好似催命鬼一般,逼得他不得不下令加快行軍速度,可是身有拖累想快也快不起來。
雖然見過死人自己也親手殺過不少人,但他的心還沒硬到可以無視一切人間慘事的地步。
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能幫些可憐人就幫一下,惠而不費的事兒做起來也沒啥壓力和負擔。
隻能說,黃河改道著實害人不淺。
黃河改道與一般的自然災害有所不同,一般的自然災害大多是一過性或間斷性的,受災民眾尚有喘息機會,而黃河改道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黃河改道造成的災害時間長、範圍廣、程度深,且逐年加重。朝廷枝枝節節的治理和杯水車薪的賑濟還趕不上過度的盤剝搜刮。
河南沿黃數百萬民眾在死亡線上苦苦掙紮,“居無一椽之覆,食無一宿之儲”,“斃於饑猶斃於水”。災民們為了生存或流離他鄉,或淪為“盜賊”,由此釀成了鹹豐年間屢撲屢起的河南民變。
而一旦民變發生,朝廷即派重兵鎮壓,所派兵勇更在災荒、苛政之後,再一次對民眾進行蹂躪。
這點讓率兵來到河南的吳可看不下去,一邊利用手頭權力強力彈壓一邊又加大力氣賑濟遷移災民。
可惜依舊改變不了豫省所派兵勇降眾,追剿竄匪,該匪隻因官兵追尾,到處不敢停留,鄉民受災尚輕,百姓方慶賊之過境,不意兵勇趕至,其奸淫焚擄,十室九空,民之恨兵,甚於恨賊這樣的場麵。
而最讓人頭疼的是,改道之前黃河是阻止太平軍和撚軍北進的一道天險,河南南部諸縣“時皆在黃河以北,兵民晏如,逍遙河上,恃以為固。”
而黃河自蘭陽漫口之後,“下遊自下北缺口以至曹縣,舊河數百裏無涓滴之水,儼然平陸,可以萬眾馳騁。”
在無情天災麵前,河南民眾還要麵對更為慘烈的人為的滅頂之災。
人們意想不到的是,之前被壓製得喘不過氣的撚匪,還有遍地的災民迅速集結為各種類型的反清武裝力量,把河南攪得“糜爛無遺”。
而朝廷為了平息民變,屢派重兵赴魯圍剿,這樣,黃患、民變、苛政、兵擾疊加而至,終於把黃河改道帶來的災難將會發展到極致。
吳可可不想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不可自拔,他此時所做就是在釜底抽薪,當然能幫助一些災民度過難關也是應有之意。
鄉勇隊在河南的名頭不是一般的大,加上軍紀比起那些比土匪還凶殘貪婪的官軍好得太多,所以聽到消息的流民正源源不斷向鄉勇隊紮營處靠攏。
隻要沒有遍地的災民不斷為撚匪提供兵力,對付撚匪就要輕鬆簡單得多。
隻是沒想到,他還麽去找撚匪的麻煩呢,商陵那邊的撚匪竟然不知死活主動找上門來。
吳可率軍跟氣勢洶洶殺奔而來的撚匪對峙之時,並不知道此時的天京城正發生著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京事變’!
公元1856年,太平軍繼西征戰場轉敗為勝之後,又先後攻破了威逼天京數年之久的江北、江南大營,太平天國再次出現了巨大的有利形勢。
可是,與此同時,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危機日益加深,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楊秀清與韋昌輝、石達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表麵化,終於在秋天發生了天京內訌。
沒了江南和江北兩座大營的威脅,加上安徽清軍主力又入豫剿匪,一時天京的外部環境前所未有的良好。
而沒了外部危險壓迫,內部矛盾自然徹底爆發。
總攬宗教、政治、軍事三權於一身的楊秀清,成了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各種矛盾的焦點。
他有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但“自恃功高,一切專擅”,以致天王洪秀全“徒存其名”。太平軍一破江北、江南大營之後,楊秀清先則將北、翼、燕諸王立即分派離京,繼則假托“天父神旨”,公然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
這妥妥的就是要搶班奪權自己幹老大的架勢啊,洪天王要是能惹的下這口氣就見鬼了。
果然洪秀全開始迫於楊秀清的權勢,當麵應允,但暗中則采取措施,伺機鏟除楊秀清。
要是放在近兩千年前,洪秀全就是黃巾大首領張角一般的角色,能從無到有拉起一票隊伍幾乎席卷天下,可能戰略眼光稍差但能力覺得夠強,不然早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站立於大營高高的哨樓上,看著大營相隔一裏遠密密麻麻的流民隊伍,吳可一臉無奈鬱悶道。。。
安徽清軍進入河南已經快半月時間,可推進距離還不足百裏!
什麽撚匪什麽山賊全都拋諸腦後,陷在無邊五際的流民人潮中不可自拔。
而且聽到這邊有清軍賑濟,附近流離失所的流民向安徽清軍駐瘋狂湧來,而且人數越來越多讓他感覺頭皮發麻。
幸好之前就有準備,不然接濟如此龐大數量的流民還真不容易。
其實流民的要求真的不高,一天幾兩粗糧混合著野菜湊合著也就過去了,眼下不求溫飽不求吃好穿暖,能活下去就是勝利。
此時正是秋高氣爽時節,曠野能吃的成熟野菜真的不要太多,混合著每天幾兩粗糧,雖然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加點油水吃個七八分飽還是不成問題的。
而且這些被賑濟的流民也不是吃白食,在安徽清軍官兵的知道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幫忙搭建每日休息的營地,去安徽的路上順便將路給修一修,使得從安徽到河南的路況迅速好轉,各種後期物資車輛來往也方便快捷許多。
黃河改道已有一年多時間,能夠活到現在的無不是年輕力壯的青壯,要是家裏沒點積蓄老弱婦孺基本上死的死亡的亡。
如此之眾的壯勞力,組織起來的威力是很可怕的。
安徽清軍隻需派出少量人手維持秩序就成,可問題是大營外隨時跟著數萬甚至十來萬流民,前進的速度始終快不起來。
河南巡撫衙門幾乎一天一封的催促信好似催命鬼一般,逼得他不得不下令加快行軍速度,可是身有拖累想快也快不起來。
雖然見過死人自己也親手殺過不少人,但他的心還沒硬到可以無視一切人間慘事的地步。
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能幫些可憐人就幫一下,惠而不費的事兒做起來也沒啥壓力和負擔。
隻能說,黃河改道著實害人不淺。
黃河改道與一般的自然災害有所不同,一般的自然災害大多是一過性或間斷性的,受災民眾尚有喘息機會,而黃河改道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黃河改道造成的災害時間長、範圍廣、程度深,且逐年加重。朝廷枝枝節節的治理和杯水車薪的賑濟還趕不上過度的盤剝搜刮。
河南沿黃數百萬民眾在死亡線上苦苦掙紮,“居無一椽之覆,食無一宿之儲”,“斃於饑猶斃於水”。災民們為了生存或流離他鄉,或淪為“盜賊”,由此釀成了鹹豐年間屢撲屢起的河南民變。
而一旦民變發生,朝廷即派重兵鎮壓,所派兵勇更在災荒、苛政之後,再一次對民眾進行蹂躪。
這點讓率兵來到河南的吳可看不下去,一邊利用手頭權力強力彈壓一邊又加大力氣賑濟遷移災民。
可惜依舊改變不了豫省所派兵勇降眾,追剿竄匪,該匪隻因官兵追尾,到處不敢停留,鄉民受災尚輕,百姓方慶賊之過境,不意兵勇趕至,其奸淫焚擄,十室九空,民之恨兵,甚於恨賊這樣的場麵。
而最讓人頭疼的是,改道之前黃河是阻止太平軍和撚軍北進的一道天險,河南南部諸縣“時皆在黃河以北,兵民晏如,逍遙河上,恃以為固。”
而黃河自蘭陽漫口之後,“下遊自下北缺口以至曹縣,舊河數百裏無涓滴之水,儼然平陸,可以萬眾馳騁。”
在無情天災麵前,河南民眾還要麵對更為慘烈的人為的滅頂之災。
人們意想不到的是,之前被壓製得喘不過氣的撚匪,還有遍地的災民迅速集結為各種類型的反清武裝力量,把河南攪得“糜爛無遺”。
而朝廷為了平息民變,屢派重兵赴魯圍剿,這樣,黃患、民變、苛政、兵擾疊加而至,終於把黃河改道帶來的災難將會發展到極致。
吳可可不想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不可自拔,他此時所做就是在釜底抽薪,當然能幫助一些災民度過難關也是應有之意。
鄉勇隊在河南的名頭不是一般的大,加上軍紀比起那些比土匪還凶殘貪婪的官軍好得太多,所以聽到消息的流民正源源不斷向鄉勇隊紮營處靠攏。
隻要沒有遍地的災民不斷為撚匪提供兵力,對付撚匪就要輕鬆簡單得多。
隻是沒想到,他還麽去找撚匪的麻煩呢,商陵那邊的撚匪竟然不知死活主動找上門來。
吳可率軍跟氣勢洶洶殺奔而來的撚匪對峙之時,並不知道此時的天京城正發生著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京事變’!
公元1856年,太平軍繼西征戰場轉敗為勝之後,又先後攻破了威逼天京數年之久的江北、江南大營,太平天國再次出現了巨大的有利形勢。
可是,與此同時,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危機日益加深,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楊秀清與韋昌輝、石達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表麵化,終於在秋天發生了天京內訌。
沒了江南和江北兩座大營的威脅,加上安徽清軍主力又入豫剿匪,一時天京的外部環境前所未有的良好。
而沒了外部危險壓迫,內部矛盾自然徹底爆發。
總攬宗教、政治、軍事三權於一身的楊秀清,成了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各種矛盾的焦點。
他有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但“自恃功高,一切專擅”,以致天王洪秀全“徒存其名”。太平軍一破江北、江南大營之後,楊秀清先則將北、翼、燕諸王立即分派離京,繼則假托“天父神旨”,公然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
這妥妥的就是要搶班奪權自己幹老大的架勢啊,洪天王要是能惹的下這口氣就見鬼了。
果然洪秀全開始迫於楊秀清的權勢,當麵應允,但暗中則采取措施,伺機鏟除楊秀清。
要是放在近兩千年前,洪秀全就是黃巾大首領張角一般的角色,能從無到有拉起一票隊伍幾乎席卷天下,可能戰略眼光稍差但能力覺得夠強,不然早不知道死多少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