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隊打仗,需要雇人幹苦活兒,運送彈‘藥’和傷員什麽的。-軍隊現代化程度越高,需要的人手就越多。
因為‘交’通工具的緣故,列強來到遠東的軍隊數量十分有限,他們每次有所行動都要雇傭不少大清之民用做勞力。
來到列強軍隊中幹活的大清子民,有話錢雇來的,也有強拉來的,但也按時支付一定工錢。
這些人,統統被朝野上下視為‘清‘奸’’,隻要被逮住一律殺頭。
但是,越到後來尤其是這幾年列強增兵遠東勢力膨脹,願意應聘受雇的大清子民就越多,因為洋人給的雇工錢相比此時百姓的生活水準而言算是很高了。
當然有些奇怪的是,朝野當這些人是清‘奸’一流,可洋人卻很少擔心他們做朝廷細作,打入他們內部為朝廷和官軍打探情報。
而自從鹹豐六年英軍突襲廣州開始,廣州已經成為英法聯軍北進的後方基地。
因此,招募大清苦力,基本上也就在這裏進行。
而招募隨軍的每個苦力,每個月的工錢為9美元。這在此時的大清簡直就是天價了。
隻是這些隨軍雇工的工錢不會按月付,而是一般要等到戰爭結束之後一次‘性’發給。
在英法聯軍方麵,他們主要擔心招募到的清國苦力領了工錢半途溜走,而在被招募的大清苦力看來,這更像是一種變相的欺騙,這樣高的工錢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疑心給雇工帶來麻煩。
因為,在當時廣東有一種傳說,說是洋鬼子招募大清苦力,不是用來幹活的而是直接參與打仗,而且還是‘逼’他們打頭陣。
所以,無論負責招募勞工的聯軍後勤官員怎樣解釋,廣州和香港兩地的正經人家,都絕少有應募的,最後招上來的人,大抵是社會上的無賴和流氓,其中更是太半為幫會成員。
這些人,平時也沒有什麽正經工作,偷盜搶,劫,受雇殺人,無所不為。
聯軍開的價錢,似乎比平日受雇殺人的還要多,都是一些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的無業遊民,自然不少光棍的打算信一回洋人鬼子的話,冒一次險賭一把,賭贏了自然最好就算賭輸了,不是還能在洋人軍隊中吃上幾頓免費軍糧麽?
況且,這幫人很多都是大煙鬼,在聯軍做隨‘交’軍苦力,可是有免費的大煙供應啊,這樣的福利已經足夠吸引很大一部分大煙鬼了。
就這樣,受雇而來的大清苦力,被聯軍後勤部隊編成若幹苦力隊,統一發給特別的號服,號服上用鬥大的阿拉伯數字,標明他們編號的連隊號碼。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鬥笠,鬥笠上寫著三個字母c,廣東苦力隊的英文縮寫。
而每隊的頭目,都是英國人或者法國人當任,但隊裏也有‘機靈’的清人做副手,這樣的人大抵會幾句洋文或者英語,而每個副手袖子上都有專‘門’的袖標。
苦力隊伍編成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簡單訓練,就跟著聯軍大部隊出發了。
而在訓練時,每個招募的苦力都很害怕,因為這樣的訓練內容,似乎證實了此前的傳說,但他們人已入隊已是身不由己,想返回就是自尋死路。
讓人感覺好笑的是,苦力隊跟隨聯軍主力登船出發之後,香港的居民十分高興,因為這個小島上的人渣走了個十之七八,境內治安環境一時大好不說,連常見的小偷小‘摸’都幾乎絕跡。
等到聯軍與清軍真的開戰了,這些招募而來的大清苦力們這才發現,洋鬼子並不用他們打頭陣,隻讓他們在旁觀戰,打完了才用他們上去抬傷員,不僅抬鬼子有時也抬受傷的大清士兵。
還有,後勤物資的運輸基本上都靠他們出力,至於上戰場的事根本就不需要他們出動。
這個發現,讓雇傭來的大清苦力們心中踏實下來,同時也非常高興。怎麽說作為聯軍隨軍苦力活計其實不重可工錢卻不少,這樣的好事以前哪輪得上他們?
更不要說,收拾戰場的時候,還能順手撿一些洋人看不上的掛落,有高昂工資又有撈外快的機會,這樣的工作簡直太過幸福。
他們興高采烈地看著洋人與清軍打得不可開‘交’,無論中彈倒地的是洋鬼子還是大清士兵,他們都興奮得一陣歡呼雀躍,好象看大戲般興高采烈。
隻是比較起來,大清軍隊死得人要多得多,可這卻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捧場喝彩的熱情。
當僧格林沁手下的騎兵玩命衝鋒,在英法聯軍的優勢火力下競相倒地的場景出現時,卻是讓這些雇工感到格外過癮。
在他們這些事不關己的旁觀者看來,這可比刑場上看殺頭的場麵慘烈多了。
不僅如此,這些感到安全的大清苦力,隻消過足了大煙癮,替聯軍幹起活來也格外賣力。
不僅抬擔架賣力,挖戰壕賣力,有時甚至站在齊頸深的積水裏,用肩膀和頭頂著梯子,讓法**隊從上麵踩過去。
那場景,在洋人看來,確實令人感動。這些大清苦力似乎覺得還不夠,既然洋鬼子沒有讓他們打頭陣,那麽工錢的事兒也就是靠譜的了。即使為了這些錢,他們也該好好給人家幹活。
真是諷刺的一幕,洋人在前頭肆意屠殺被圍的清軍將士,而為聯軍負責後勤供應的卻是一幫肯賣苦力的大清雇工。
這些給英法聯軍幹活的大清百姓,自己也知道這些洋人是來打他們皇帝的,也知道自己是皇帝的臣民,更知道大清軍隊是怎麽看待他們的。
但是,他們還是忠實地履行了一個看客的職責,非常中立地看熱鬧,玩命地喝彩,把掌聲送給演的好的一方。
顯然,他們是把洋人侵略大清的戰爭,當成了一場沒有是非的好戲。同時也履行自己作為高薪雇工的責任,雇主需要什麽他們就幹什麽。
至於王朝的忠義對皇帝的忠誠,跟他們卻是沒有任何關係,民族大義跟他們更沒有關係。
如果他們不被雇來當苦力,依舊還留在家鄉隻怕日子都活不下去了。
而且家鄉的地方官,士紳還有百姓將他們當作沒用的廢物,又有誰會把他們當回事呢?
還不是說殺就殺,說打就打,踩在泥裏難以翻身。
生活在最底層的大清百姓,有沒有愛國熱忱?
也許有吧。同樣的人,如果清軍‘花’高價雇他們,給他們‘抽’大煙,也許可以讓他們成為對陣洋人的勇士。
但是,在這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這些人其實更容易做清‘奸’,受雇出力氣的清‘奸’,替洋人辦事不遺餘力的清‘奸’。
大清別的沒有就是人多,底層掙紮在生死線上的貧民人數數以千萬計!
因為肯出錢的終究隻是洋人,對這些底層百姓來說,這就是生活。
人嘛,都是要吃飯的。
在英法聯軍與清軍於京畿一帶清軍大打出手的時候,不僅洋人雇的大清苦力盡職盡力,就是旁觀的京畿地區貧苦百姓,也不見得對洋人有多少敵意。
他們隻要發現洋人沒有胡‘亂’傷害百姓之意,大家都出來跟洋人做生意,大批的鮮貨主動送上‘門’去,因為可以賣個高價。
卻是從來都沒有人想過,‘弄’點毒‘藥’放在裏麵,毒死這些洋人。
硝煙剛散,老百姓就成群結隊地出來,圍觀洋人戰艦和軍隊。某些小文人,看了之後還要寫讀後感。奇怪地感慨,為何這支洋鬼子的隊伍,白的人那麽的白,黑的人(印度兵)那麽的黑。
隻是言辭之間,稍微有點遺憾,但絕對掩飾不住好奇。
劉銘傳率部俘虜的近三千戰俘之中,就有兩千這種身份的家夥。他們穿著數字號服,頭上的鬥笠早不知道扔哪去了,‘操’著一口外國話似的廣東土語,滿臉惶恐的大聲說著什麽,看押他們的兩江清軍卻是完全聽不懂。
劉銘傳很有些頭疼,一邊押送眾多俘虜緩慢返回牛莊營地,一邊還在思量如何處理這些抓住的‘清‘奸’’。
如果按照他以往的脾‘性’,一旦遇上這樣數典忘祖的玩意,二話不說揮刀就砍,統統殺光絕沒二話。
可是此次俘虜的清‘奸’人數實在太多,搞大屠殺的話說不定會引起什麽不必要的麻煩,他想了想還是強壓下了心頭沸騰的殺意,等回了設置在牛莊的臨時營地後,跟手下將校商量一下再決定如何處理不遲。
也就在他率兵返回牛莊的同時,廊坊方麵兩江清軍傳來鹹豐帝帶著大小老婆和一幹心腹重臣跑路的驚人噩耗。
劉銘傳和手下心腹將校當時便驚得頭腦一片空白,久久都沒能回神心中空落落的好不難受。
一直沉默了近一刻鍾時間,他這才從震驚當中清醒過來,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第二反應就是心灰意冷,尼嗎的連皇帝都跑路了他們還怎麽拚命為的什麽?
不說因為得知皇帝跑路,而陷入糾結痛苦情緒當中的劉銘傳和手下信服將校,天津派出的一支三千人規模輜重部隊全軍覆沒的消息,也第一時間傳到囤駐通州的英法聯軍前鋒主力高層耳中……;
因為‘交’通工具的緣故,列強來到遠東的軍隊數量十分有限,他們每次有所行動都要雇傭不少大清之民用做勞力。
來到列強軍隊中幹活的大清子民,有話錢雇來的,也有強拉來的,但也按時支付一定工錢。
這些人,統統被朝野上下視為‘清‘奸’’,隻要被逮住一律殺頭。
但是,越到後來尤其是這幾年列強增兵遠東勢力膨脹,願意應聘受雇的大清子民就越多,因為洋人給的雇工錢相比此時百姓的生活水準而言算是很高了。
當然有些奇怪的是,朝野當這些人是清‘奸’一流,可洋人卻很少擔心他們做朝廷細作,打入他們內部為朝廷和官軍打探情報。
而自從鹹豐六年英軍突襲廣州開始,廣州已經成為英法聯軍北進的後方基地。
因此,招募大清苦力,基本上也就在這裏進行。
而招募隨軍的每個苦力,每個月的工錢為9美元。這在此時的大清簡直就是天價了。
隻是這些隨軍雇工的工錢不會按月付,而是一般要等到戰爭結束之後一次‘性’發給。
在英法聯軍方麵,他們主要擔心招募到的清國苦力領了工錢半途溜走,而在被招募的大清苦力看來,這更像是一種變相的欺騙,這樣高的工錢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疑心給雇工帶來麻煩。
因為,在當時廣東有一種傳說,說是洋鬼子招募大清苦力,不是用來幹活的而是直接參與打仗,而且還是‘逼’他們打頭陣。
所以,無論負責招募勞工的聯軍後勤官員怎樣解釋,廣州和香港兩地的正經人家,都絕少有應募的,最後招上來的人,大抵是社會上的無賴和流氓,其中更是太半為幫會成員。
這些人,平時也沒有什麽正經工作,偷盜搶,劫,受雇殺人,無所不為。
聯軍開的價錢,似乎比平日受雇殺人的還要多,都是一些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的無業遊民,自然不少光棍的打算信一回洋人鬼子的話,冒一次險賭一把,賭贏了自然最好就算賭輸了,不是還能在洋人軍隊中吃上幾頓免費軍糧麽?
況且,這幫人很多都是大煙鬼,在聯軍做隨‘交’軍苦力,可是有免費的大煙供應啊,這樣的福利已經足夠吸引很大一部分大煙鬼了。
就這樣,受雇而來的大清苦力,被聯軍後勤部隊編成若幹苦力隊,統一發給特別的號服,號服上用鬥大的阿拉伯數字,標明他們編號的連隊號碼。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鬥笠,鬥笠上寫著三個字母c,廣東苦力隊的英文縮寫。
而每隊的頭目,都是英國人或者法國人當任,但隊裏也有‘機靈’的清人做副手,這樣的人大抵會幾句洋文或者英語,而每個副手袖子上都有專‘門’的袖標。
苦力隊伍編成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簡單訓練,就跟著聯軍大部隊出發了。
而在訓練時,每個招募的苦力都很害怕,因為這樣的訓練內容,似乎證實了此前的傳說,但他們人已入隊已是身不由己,想返回就是自尋死路。
讓人感覺好笑的是,苦力隊跟隨聯軍主力登船出發之後,香港的居民十分高興,因為這個小島上的人渣走了個十之七八,境內治安環境一時大好不說,連常見的小偷小‘摸’都幾乎絕跡。
等到聯軍與清軍真的開戰了,這些招募而來的大清苦力們這才發現,洋鬼子並不用他們打頭陣,隻讓他們在旁觀戰,打完了才用他們上去抬傷員,不僅抬鬼子有時也抬受傷的大清士兵。
還有,後勤物資的運輸基本上都靠他們出力,至於上戰場的事根本就不需要他們出動。
這個發現,讓雇傭來的大清苦力們心中踏實下來,同時也非常高興。怎麽說作為聯軍隨軍苦力活計其實不重可工錢卻不少,這樣的好事以前哪輪得上他們?
更不要說,收拾戰場的時候,還能順手撿一些洋人看不上的掛落,有高昂工資又有撈外快的機會,這樣的工作簡直太過幸福。
他們興高采烈地看著洋人與清軍打得不可開‘交’,無論中彈倒地的是洋鬼子還是大清士兵,他們都興奮得一陣歡呼雀躍,好象看大戲般興高采烈。
隻是比較起來,大清軍隊死得人要多得多,可這卻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捧場喝彩的熱情。
當僧格林沁手下的騎兵玩命衝鋒,在英法聯軍的優勢火力下競相倒地的場景出現時,卻是讓這些雇工感到格外過癮。
在他們這些事不關己的旁觀者看來,這可比刑場上看殺頭的場麵慘烈多了。
不僅如此,這些感到安全的大清苦力,隻消過足了大煙癮,替聯軍幹起活來也格外賣力。
不僅抬擔架賣力,挖戰壕賣力,有時甚至站在齊頸深的積水裏,用肩膀和頭頂著梯子,讓法**隊從上麵踩過去。
那場景,在洋人看來,確實令人感動。這些大清苦力似乎覺得還不夠,既然洋鬼子沒有讓他們打頭陣,那麽工錢的事兒也就是靠譜的了。即使為了這些錢,他們也該好好給人家幹活。
真是諷刺的一幕,洋人在前頭肆意屠殺被圍的清軍將士,而為聯軍負責後勤供應的卻是一幫肯賣苦力的大清雇工。
這些給英法聯軍幹活的大清百姓,自己也知道這些洋人是來打他們皇帝的,也知道自己是皇帝的臣民,更知道大清軍隊是怎麽看待他們的。
但是,他們還是忠實地履行了一個看客的職責,非常中立地看熱鬧,玩命地喝彩,把掌聲送給演的好的一方。
顯然,他們是把洋人侵略大清的戰爭,當成了一場沒有是非的好戲。同時也履行自己作為高薪雇工的責任,雇主需要什麽他們就幹什麽。
至於王朝的忠義對皇帝的忠誠,跟他們卻是沒有任何關係,民族大義跟他們更沒有關係。
如果他們不被雇來當苦力,依舊還留在家鄉隻怕日子都活不下去了。
而且家鄉的地方官,士紳還有百姓將他們當作沒用的廢物,又有誰會把他們當回事呢?
還不是說殺就殺,說打就打,踩在泥裏難以翻身。
生活在最底層的大清百姓,有沒有愛國熱忱?
也許有吧。同樣的人,如果清軍‘花’高價雇他們,給他們‘抽’大煙,也許可以讓他們成為對陣洋人的勇士。
但是,在這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這些人其實更容易做清‘奸’,受雇出力氣的清‘奸’,替洋人辦事不遺餘力的清‘奸’。
大清別的沒有就是人多,底層掙紮在生死線上的貧民人數數以千萬計!
因為肯出錢的終究隻是洋人,對這些底層百姓來說,這就是生活。
人嘛,都是要吃飯的。
在英法聯軍與清軍於京畿一帶清軍大打出手的時候,不僅洋人雇的大清苦力盡職盡力,就是旁觀的京畿地區貧苦百姓,也不見得對洋人有多少敵意。
他們隻要發現洋人沒有胡‘亂’傷害百姓之意,大家都出來跟洋人做生意,大批的鮮貨主動送上‘門’去,因為可以賣個高價。
卻是從來都沒有人想過,‘弄’點毒‘藥’放在裏麵,毒死這些洋人。
硝煙剛散,老百姓就成群結隊地出來,圍觀洋人戰艦和軍隊。某些小文人,看了之後還要寫讀後感。奇怪地感慨,為何這支洋鬼子的隊伍,白的人那麽的白,黑的人(印度兵)那麽的黑。
隻是言辭之間,稍微有點遺憾,但絕對掩飾不住好奇。
劉銘傳率部俘虜的近三千戰俘之中,就有兩千這種身份的家夥。他們穿著數字號服,頭上的鬥笠早不知道扔哪去了,‘操’著一口外國話似的廣東土語,滿臉惶恐的大聲說著什麽,看押他們的兩江清軍卻是完全聽不懂。
劉銘傳很有些頭疼,一邊押送眾多俘虜緩慢返回牛莊營地,一邊還在思量如何處理這些抓住的‘清‘奸’’。
如果按照他以往的脾‘性’,一旦遇上這樣數典忘祖的玩意,二話不說揮刀就砍,統統殺光絕沒二話。
可是此次俘虜的清‘奸’人數實在太多,搞大屠殺的話說不定會引起什麽不必要的麻煩,他想了想還是強壓下了心頭沸騰的殺意,等回了設置在牛莊的臨時營地後,跟手下將校商量一下再決定如何處理不遲。
也就在他率兵返回牛莊的同時,廊坊方麵兩江清軍傳來鹹豐帝帶著大小老婆和一幹心腹重臣跑路的驚人噩耗。
劉銘傳和手下心腹將校當時便驚得頭腦一片空白,久久都沒能回神心中空落落的好不難受。
一直沉默了近一刻鍾時間,他這才從震驚當中清醒過來,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第二反應就是心灰意冷,尼嗎的連皇帝都跑路了他們還怎麽拚命為的什麽?
不說因為得知皇帝跑路,而陷入糾結痛苦情緒當中的劉銘傳和手下信服將校,天津派出的一支三千人規模輜重部隊全軍覆沒的消息,也第一時間傳到囤駐通州的英法聯軍前鋒主力高層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