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有錢惹人眼!
除了京城官商勢力猶如過江猛龍般插足兩廣商圈,攪風攪雨惹人心煩之外,朝廷各大派係可沒少打兩廣財政的主意。[]
此時的朝堂局勢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顧命大臣派係與帝後黨以及王公黨聯盟徹底撕破了臉,他們在朝堂之上展開激烈撕殺。
顧命八大臣在爭鬥中逐漸陷於劣勢,這也是必然的事情。與清初權傾朝野的顧命四大臣不同,同治年間的顧命八大臣所要麵臨的局勢要險惡得多。
他們沒有螯拜這樣的滿清第一勇將,也沒有索尼這樣老奸巨滑的開國元老,更沒有掌握滿洲八旗絕大部分軍權,所要麵對的也不是八歲的康熙以及坐鎮後宮的孝莊太皇太後。
同治帝的年齡比康熙繼位時還要小兩歲,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後加起來都不如孝莊,帝後勢力極其弱小卻擁有大義名分,同時還掌握了下旨的權力,這就很了不得了。
而以恭親王為首的王公黨勢力龐大,而且還掌握了一定數量的京營清軍,同時在朝堂上的勢力和影響力一點都不輸於顧命八大臣一方,甚至因為他們皇親貴胄的特殊身份隨著時間推移優勢還會越來越明顯。
帝後勢力與王公黨聯合起來,其勢力之大可謂朝堂第一,就算顧命八大臣拉攏了朝堂上的中立勢力,也比不上帝後黨與王公黨聯盟實力。
沒辦法,一個握有終極大義名分,甚至能決定三品以上官員任免大權,同時在軍機處以及六部擁有不小勢力,還掌握了京畿地區部分兵權的政治聯盟,其實力之強大毋庸置疑。
除非顧命大臣聯合地方實力派諸侯,其中最起碼要有軍事實力強悍的鄉勇隊或湘軍一家,使用武力政變形式才有可能取勝。可之後的收尾以及後續影響卻不是顧命大臣能夠控製得了的,估計大清局勢很更加困難不堪,可這無疑將給虎視耽耽的列強以插手朝廷內務機會,這是哪方麵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這不,短短一年時間的朝堂爭鬥,顧命八大臣中便有四位,因為在各自衙門犯下大錯等等原因革職的革職退休的退休,輕輕鬆鬆就被整倒逐出了朝堂,連個翻身機會都不存在。
剩下來的四位顧命大臣感受到極大威脅,可是他們手頭實力又著實強得有限,隻比朝堂上的中立派桂良等人的鬆散聯盟強上一點,眼下他們也隻能緊緊抱團,不敢有絲毫行差踏錯,被帝後黨和王公黨聯盟逼得差點沒有喘息之機。
想要在朝堂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拉攏實力派大員,而拉人入夥哪少得了銀錢開支。如今顧命大臣的一舉一動都被政敵盯死,但凡手段稍差了那麽一點點被抓住把柄就是一場風波,搞不好還會波及他們的官場前途。
既然動不了那些見不得光的手段,自然便把主意打到像吳可這樣的地方土豪身上,既然兩廣這麽富有,那麽分潤點油水出來總是應該的吧?
不僅顧命大臣大大咧咧向兩廣伸手要錢,帝後黨與王公黨也不甘示弱。
眼看顧命大臣被壓製得抬不起頭,覆滅隻是時間問題,文藝論帝後還是王公黨在鬆了口氣之餘,自然想要好好享受一把成功的喜悅。
怎麽享受?
兩宮太後想建園子了,自從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兵逼京畿,一把火少了圓明園以來,兩宮太後都來不及好好的將這座皇家園林修繕一番。
怎麽說她們丈夫鹹豐和小皇帝同治的出生之地,兩宮太後進宮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圓明園之中,住久了自然是有感情的。
雖然旁邊的長春園以及萬春園在清軍努力下保存完好,但怎麽也比不上圓明園在兩宮太後和小皇帝心中的印象。之前跟顧命大臣爭鬥激烈的時候顧不得理會這些,現在不同了眼下朝堂爭鬥勝利在望怎麽也得好好告勞告勞自己不是?
修園子嘛,自然是要銀子的,可銀子從哪裏來?
國庫現在那叫一個坑,除了撥付各地的平亂銀子,給朝臣們發完俸祿之外,也就不剩什麽了空蕩蕩的簡直能餓死碩鼠。
況且拉攏大臣也是要花銀子的,內務府的銀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還有後宮那一大票太妃以及宮女和太監要養活呢,兩宮太後手頭根本就沒啥活錢。
這可不符合大清皇族一貫以來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之前沒時間和心思享受也就罷了,現在有強烈的需求就不能馬虎行事了。
於是,各地督撫很快便接到了帝後門人的隱晦暗示:該給皇帝太後上貢啦!
一幹封疆不管怎麽想的,總之紛紛掏出大把銀子,在進京述職期間討好了一把兩宮太後。
吳可也不能例外,去年是他剛上任第一年,所以朝廷特許不用上京述職。可是今年就不同了,他已經徹底掌握兩廣軍政大權,而且還幹得有聲有色,不論是兩廣官場還是京城朝堂都有意讓他上京接受表揚。
盡管吳可對所謂的表揚不屑一顧,什麽好處都撈不著還得出大血,不過環境如此他也無可奈何。再說了進京也有進京的好處,起碼與盟友聯絡感情以及打探朝堂風向就比書信往來效果要好。
同時他也得防著有人覬覦兩廣繁華,出陰招暗地裏又將他給搬走,這樣的事兒他是萬萬不能答應滴。
還好,兩廣之地富饒,各種新奇西洋貨物應有盡有,加上南海特產貴重珊瑚以及珍珠,倒是不愁送給朝堂大佬和帝後的禮物。
在他看來能花錢解決的問題就不算問題,能用金銀珠寶以及南海特產穩住朝堂上下也算好事,起碼不用過分擔憂來自朝堂的明槍暗箭。
隻能說顧命大臣太過不頂用,當初他可是冒了極大風險提醒這幫家夥,最後讓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辛酉政變’化為泡影,沒讓顧命八大臣從承德回京後給一鍋端,可沒想到他們堅持了一年多時間便被整成傻鳥,眼看著大廈將傾就要完蛋。
要是顧命大臣們能堅持得久一點,朝堂也會多混亂一段時間,垂簾之後聽政的那兩位皇太後哪有心思找他們這些督撫要錢?
去你馬的,真以為老子是提款機啊?
朝堂上的爭鬥他是真沒興趣參與,爭來爭去又有什麽意思?
隨著大清內地戰亂連年,各地督撫手頭逐漸掌握了地方上的軍權和財權,這兩項權力的下放意味著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逐漸削弱,朝廷除了還牢牢掌握著人事任命權之外,慢慢失去了對地方督撫的威懾。
弱幹強枝取禍之道也,這樣的情況再發展下去估計朝廷將威信全無,地方上督撫坐大不知什麽時候延綿了兩百來年的大清朝便會轟然坍塌。
要不是鹹豐十年吳可帶兵及時趕來支援,保住了京城不失的話,隻怕此時朝廷威嚴早已喪失怠盡。
一個連首都都被外敵攻破了的國家,在之後又表現得軟弱可欺,要是還能得到手下大臣百姓們的敬畏就見鬼了。此世京城雖然保住了,可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焚以及列強聯軍打到京畿兵圍京城,依舊讓大清朝臉麵無光威信損失嚴重,各地督撫逐漸有陽奉陰違之態,他吳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已經受夠了四處流浪的日子,眼下兩廣局勢一片大好,他已經打算在此紮根,看以後國內局勢變化再做進一步打算。
不過如何,在此時兩廣實力還沒徹底淩駕於周圍省份之前,他還得裝出一副老實摸樣,帶著數船價值連城的珍貴禮物,冒著秋末逐漸冰涼下來的天氣向京城趕去,說是述職其實就是去送禮的。
一路乘船先到江西,而後轉到長江進入京杭大運河,經過一個來月的航行終於抵達京城。
一路上所見所聞真真讓他心情沉重萬分,他沒想到連年戰亂對經濟民生的破壞到了這般程度。河道兩岸流民遍野,沿途城鎮無不市麵蕭條來往百姓麵黃肌瘦以不遮體,就連官軍也一副無精打采毫無士氣的摸樣。
就連號稱大清精華地區的兩江和中原地區,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讓他大感痛心的是,兩江的民政凋敝就連在他的治理之下被奉為膏腴之地的淮北也受到巨大影響,無論經濟還是民生情況都不是很好,過路停駐之時還有不少兩江士紳跑來訴苦,狀告湘軍治理期間的無序和混亂,情況比之吳大總督在時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要說吳可心裏不惱火那是在騙鬼,畢竟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人搞成這副摸樣,要是曾國藩或者哪位湘軍大佬就在跟前的話,他不保證會不會怒火衝頂破口大罵。
可大清政治生態就是如此,所謂‘人亡政息’他雖然沒死,可是湘軍一幹大佬都是極有主見的讀書人,對吳可在兩江任上實行的那一套根本不屑一顧。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眼下他已離開兩江任上兩年,就算心中有再多不甘也隻能生忍著,除了鼓動一幹不滿的兩江土豪搬到兩廣之外,其它的啥也做不了……
...
...
除了京城官商勢力猶如過江猛龍般插足兩廣商圈,攪風攪雨惹人心煩之外,朝廷各大派係可沒少打兩廣財政的主意。[]
此時的朝堂局勢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顧命大臣派係與帝後黨以及王公黨聯盟徹底撕破了臉,他們在朝堂之上展開激烈撕殺。
顧命八大臣在爭鬥中逐漸陷於劣勢,這也是必然的事情。與清初權傾朝野的顧命四大臣不同,同治年間的顧命八大臣所要麵臨的局勢要險惡得多。
他們沒有螯拜這樣的滿清第一勇將,也沒有索尼這樣老奸巨滑的開國元老,更沒有掌握滿洲八旗絕大部分軍權,所要麵對的也不是八歲的康熙以及坐鎮後宮的孝莊太皇太後。
同治帝的年齡比康熙繼位時還要小兩歲,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後加起來都不如孝莊,帝後勢力極其弱小卻擁有大義名分,同時還掌握了下旨的權力,這就很了不得了。
而以恭親王為首的王公黨勢力龐大,而且還掌握了一定數量的京營清軍,同時在朝堂上的勢力和影響力一點都不輸於顧命八大臣一方,甚至因為他們皇親貴胄的特殊身份隨著時間推移優勢還會越來越明顯。
帝後勢力與王公黨聯合起來,其勢力之大可謂朝堂第一,就算顧命八大臣拉攏了朝堂上的中立勢力,也比不上帝後黨與王公黨聯盟實力。
沒辦法,一個握有終極大義名分,甚至能決定三品以上官員任免大權,同時在軍機處以及六部擁有不小勢力,還掌握了京畿地區部分兵權的政治聯盟,其實力之強大毋庸置疑。
除非顧命大臣聯合地方實力派諸侯,其中最起碼要有軍事實力強悍的鄉勇隊或湘軍一家,使用武力政變形式才有可能取勝。可之後的收尾以及後續影響卻不是顧命大臣能夠控製得了的,估計大清局勢很更加困難不堪,可這無疑將給虎視耽耽的列強以插手朝廷內務機會,這是哪方麵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這不,短短一年時間的朝堂爭鬥,顧命八大臣中便有四位,因為在各自衙門犯下大錯等等原因革職的革職退休的退休,輕輕鬆鬆就被整倒逐出了朝堂,連個翻身機會都不存在。
剩下來的四位顧命大臣感受到極大威脅,可是他們手頭實力又著實強得有限,隻比朝堂上的中立派桂良等人的鬆散聯盟強上一點,眼下他們也隻能緊緊抱團,不敢有絲毫行差踏錯,被帝後黨和王公黨聯盟逼得差點沒有喘息之機。
想要在朝堂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拉攏實力派大員,而拉人入夥哪少得了銀錢開支。如今顧命大臣的一舉一動都被政敵盯死,但凡手段稍差了那麽一點點被抓住把柄就是一場風波,搞不好還會波及他們的官場前途。
既然動不了那些見不得光的手段,自然便把主意打到像吳可這樣的地方土豪身上,既然兩廣這麽富有,那麽分潤點油水出來總是應該的吧?
不僅顧命大臣大大咧咧向兩廣伸手要錢,帝後黨與王公黨也不甘示弱。
眼看顧命大臣被壓製得抬不起頭,覆滅隻是時間問題,文藝論帝後還是王公黨在鬆了口氣之餘,自然想要好好享受一把成功的喜悅。
怎麽享受?
兩宮太後想建園子了,自從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兵逼京畿,一把火少了圓明園以來,兩宮太後都來不及好好的將這座皇家園林修繕一番。
怎麽說她們丈夫鹹豐和小皇帝同治的出生之地,兩宮太後進宮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圓明園之中,住久了自然是有感情的。
雖然旁邊的長春園以及萬春園在清軍努力下保存完好,但怎麽也比不上圓明園在兩宮太後和小皇帝心中的印象。之前跟顧命大臣爭鬥激烈的時候顧不得理會這些,現在不同了眼下朝堂爭鬥勝利在望怎麽也得好好告勞告勞自己不是?
修園子嘛,自然是要銀子的,可銀子從哪裏來?
國庫現在那叫一個坑,除了撥付各地的平亂銀子,給朝臣們發完俸祿之外,也就不剩什麽了空蕩蕩的簡直能餓死碩鼠。
況且拉攏大臣也是要花銀子的,內務府的銀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還有後宮那一大票太妃以及宮女和太監要養活呢,兩宮太後手頭根本就沒啥活錢。
這可不符合大清皇族一貫以來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之前沒時間和心思享受也就罷了,現在有強烈的需求就不能馬虎行事了。
於是,各地督撫很快便接到了帝後門人的隱晦暗示:該給皇帝太後上貢啦!
一幹封疆不管怎麽想的,總之紛紛掏出大把銀子,在進京述職期間討好了一把兩宮太後。
吳可也不能例外,去年是他剛上任第一年,所以朝廷特許不用上京述職。可是今年就不同了,他已經徹底掌握兩廣軍政大權,而且還幹得有聲有色,不論是兩廣官場還是京城朝堂都有意讓他上京接受表揚。
盡管吳可對所謂的表揚不屑一顧,什麽好處都撈不著還得出大血,不過環境如此他也無可奈何。再說了進京也有進京的好處,起碼與盟友聯絡感情以及打探朝堂風向就比書信往來效果要好。
同時他也得防著有人覬覦兩廣繁華,出陰招暗地裏又將他給搬走,這樣的事兒他是萬萬不能答應滴。
還好,兩廣之地富饒,各種新奇西洋貨物應有盡有,加上南海特產貴重珊瑚以及珍珠,倒是不愁送給朝堂大佬和帝後的禮物。
在他看來能花錢解決的問題就不算問題,能用金銀珠寶以及南海特產穩住朝堂上下也算好事,起碼不用過分擔憂來自朝堂的明槍暗箭。
隻能說顧命大臣太過不頂用,當初他可是冒了極大風險提醒這幫家夥,最後讓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辛酉政變’化為泡影,沒讓顧命八大臣從承德回京後給一鍋端,可沒想到他們堅持了一年多時間便被整成傻鳥,眼看著大廈將傾就要完蛋。
要是顧命大臣們能堅持得久一點,朝堂也會多混亂一段時間,垂簾之後聽政的那兩位皇太後哪有心思找他們這些督撫要錢?
去你馬的,真以為老子是提款機啊?
朝堂上的爭鬥他是真沒興趣參與,爭來爭去又有什麽意思?
隨著大清內地戰亂連年,各地督撫手頭逐漸掌握了地方上的軍權和財權,這兩項權力的下放意味著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逐漸削弱,朝廷除了還牢牢掌握著人事任命權之外,慢慢失去了對地方督撫的威懾。
弱幹強枝取禍之道也,這樣的情況再發展下去估計朝廷將威信全無,地方上督撫坐大不知什麽時候延綿了兩百來年的大清朝便會轟然坍塌。
要不是鹹豐十年吳可帶兵及時趕來支援,保住了京城不失的話,隻怕此時朝廷威嚴早已喪失怠盡。
一個連首都都被外敵攻破了的國家,在之後又表現得軟弱可欺,要是還能得到手下大臣百姓們的敬畏就見鬼了。此世京城雖然保住了,可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焚以及列強聯軍打到京畿兵圍京城,依舊讓大清朝臉麵無光威信損失嚴重,各地督撫逐漸有陽奉陰違之態,他吳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已經受夠了四處流浪的日子,眼下兩廣局勢一片大好,他已經打算在此紮根,看以後國內局勢變化再做進一步打算。
不過如何,在此時兩廣實力還沒徹底淩駕於周圍省份之前,他還得裝出一副老實摸樣,帶著數船價值連城的珍貴禮物,冒著秋末逐漸冰涼下來的天氣向京城趕去,說是述職其實就是去送禮的。
一路乘船先到江西,而後轉到長江進入京杭大運河,經過一個來月的航行終於抵達京城。
一路上所見所聞真真讓他心情沉重萬分,他沒想到連年戰亂對經濟民生的破壞到了這般程度。河道兩岸流民遍野,沿途城鎮無不市麵蕭條來往百姓麵黃肌瘦以不遮體,就連官軍也一副無精打采毫無士氣的摸樣。
就連號稱大清精華地區的兩江和中原地區,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讓他大感痛心的是,兩江的民政凋敝就連在他的治理之下被奉為膏腴之地的淮北也受到巨大影響,無論經濟還是民生情況都不是很好,過路停駐之時還有不少兩江士紳跑來訴苦,狀告湘軍治理期間的無序和混亂,情況比之吳大總督在時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要說吳可心裏不惱火那是在騙鬼,畢竟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人搞成這副摸樣,要是曾國藩或者哪位湘軍大佬就在跟前的話,他不保證會不會怒火衝頂破口大罵。
可大清政治生態就是如此,所謂‘人亡政息’他雖然沒死,可是湘軍一幹大佬都是極有主見的讀書人,對吳可在兩江任上實行的那一套根本不屑一顧。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眼下他已離開兩江任上兩年,就算心中有再多不甘也隻能生忍著,除了鼓動一幹不滿的兩江土豪搬到兩廣之外,其它的啥也做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