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同治二年又快要過去。[txt全集下載]--
自從去年回京述職,在京城逗留了兩個來月,回到兩廣之後吳可徹底沉下心來,低調的開始了兩廣的洋務之路。
這一年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首先則是湘軍徹底包圍金陵,太平天國已處在覆滅邊緣,明眼人都能看出太平軍不過苟延殘喘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讓吳可特別關注的是,這年年初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大清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
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安慶軍械所”。大清最早官辦的新式兵工廠。1862年由曾國藩創設於安徽懷寧黃石磯、安慶大觀亭,專‘門’用語製造子彈、火‘藥’、槍炮。
說起來安慶軍械所的成立,還沾了吳可和鄉勇隊不少光。
因為鄉勇隊的多年經營,淮北之地近代化輕工廠並不少見,並且培養了一批熟練的機械加工師傅,盡管鄉勇隊撤離淮北時帶走了所有軍工廠,可還是留下了不少適應新式軍械所需要的技工人才。
安慶內軍械所成立之時,曾國藩從淮北高薪招募了不少技工熟手,再英國請來的技師培訓下很快上手,然後在曾國藩的要求下立刻開始建造大清第一艘內河火輪。
除了洋務運動首開新篇章之外,同治二最重要的戰事除了湘軍圍攻金陵,太平天國傾覆指日可待之外,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卻是最讓人震驚的戰事。
通過設立在雲貴川一帶的情報網絡,兩廣方麵很快就拿到了這一戰的詳細經過,以及前因後果作為鄉勇隊和兩廣清軍內部學習戰例迅速傳開。
1863年4月15日,石達開親率本軍四萬餘人從米糧壩渡過金沙江。因為這一帶的清軍都被李福猷部太平軍所吸引,無人前來阻攔,渡江十分順利,過江之後,沿會理側上德昌。
一路上也沒有見到清軍,隻有地方團練略作抵抗,一擊即潰。5月1日,他們攻克寧遠所屬的河西重鎮,駐軍樟木箐,營地二十餘裏,5月3日,寧遠清軍數千人來攻,石達開設伏於安寧河畔,將清軍殺得片甲不回。
石達開駐軍樟木箐時,有當地居民賴由誠來獻策。<strong>八零電子書</strong>石達開接見了他。他表示北上成都,必須先渡過大渡河。去大渡河的道路有二,一是大路,經越西,海棠,直到大渡河邊的大樹堡,二是小路,經冕寧,大橋,拖烏,鐵宰宰,直到大渡河邊的紫打地。
大路略遠,小路略近;大路較平,小路較險。上次賴裕新所率領的中旗隊伍走的是大路,沿途清軍與彝兵必有防備。小路雖然險窄,全未設防。這次進軍,以小路為宜。石達開接受了他的意見,把他留在軍中作為向導,下令從小路進軍。
石達開和他部下的一些老兄弟,長征萬裏,身經百戰,曾經越過無數高山大水,突破無數險隘雄關。但是在寧遠的山間小道上進軍時,卻不得不為這一帶山水的奇險所驚歎。尤其在鐵宰宰,高山峭壁之間,隻有一線可通行人。人馬魚貫而行,全無回旋餘地。十多天中,數萬人馬有如一條長蛇,在古來荒無人煙的萬山從中蜿蜒前進。
石達開在向紫打地進軍之前,打聽到這一帶地方彝族很多。這些彝族居於高山,生活艱苦,‘性’格強悍,隻受土司管轄,與漢人很少來往。為了避免發生磨蹭,石達開在進軍之前,向沿途各土司發文告,說明太平軍的來意。
文告中說,“滿清異族,荼毒中華已極,天王拔舉義師,大張撻伐。天兵紀律之師,望所到之處,約束所屬百姓,切勿聽信謠言,滋生事端。”這樣,沿途多數土司都能聽從他的勸告,雙方相安無事。隻要極少數土司受清軍利用,想來截奪太平軍的輜重,發動襲擊,但是都被擊退。
5月14日清晨,太平軍前鋒到達‘波’濤洶湧的大渡河畔。大渡河古稱涐江,又稱銀河,發源於青海,兩岸雪山綿亙,到了化雪季節,千裏‘激’流,傾瀉而下,洶湧澎湃。既因水勢凶險,難以架橋,複以水寒徹骨,不能泅渡。兩岸之間‘交’通隻靠少數渡口和與鐵索橋維持,自古稱為天塹。
太平軍當時所到之處,是大渡河南岸番族(即今藏族)土司王應元所管轄的紫打地,這裏北瀕大渡河,西瀕鬆林小河,東南兩方都是崇山峻嶺,是個隻有幾百人居住的小場。得到太平軍將來的消息後,土司采取堅壁清野,強迫居民走避,糧食也都運走或燒掉,太平軍到時,隻剩下幾個老弱居民。
石達開親自來到大渡河邊,觀察地形。橫亙在他麵前的大渡河雖然‘亂’石磋峨,‘波’濤翻滾,但他還是很放心,因為眺望對岸,完全不見清軍的影子。
幾個月來雖然沒有接到賴裕新的報告,途中也還能聽到一些消息,知道中旗部隊已經順利從大樹堡渡過大渡河,進入四川腹地。這就會吸引大量清軍跟蹤追擊,使得他所率領的本軍可以乘虛而入,奇襲成都。
之後他下令征集當地僅有的幾隻木船,立即運送幾百名騎兵到北岸去,偵察沿河上下數十裏內有無清軍蹤跡,限定當晚回營。這些騎兵回來報告說,對岸全無清軍,大家這才放心。
此時番族土司王應元已經受清軍收買,所以對太平軍抱著敵對的態度,他把鬆林小河的索橋上的木板撤了據河扼守。在太平軍到達之時,他命令士兵用劈山炮轟擊太平軍。石達開當然不會把他放在眼裏,隻因手下的人馬尚未到齊,而且地形不熟,所以不和他一般見識,隔著鬆林小河打了一陣槍炮也就算了,並不主動出擊。
當天夜裏,天氣突然變化,大雨滂沱。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雨仍然不停。石達開帶著賴由誠等向導多人,冒雨來到河邊觀察水清。隻見河水逐漸上漲,到了傍晚,居然上漲數丈,不僅大渡河中‘波’濤排山倒海,白‘浪’滔天,連鬆林小河也翻翻滾滾,猶如沸水。
漲水的消息傳遍全軍,大軍都很憂慮。但據向導說現在還未到漲水季節,隻是山洪爆發,一兩天就會退的。大渡河真正的漲水,還在一個月後大家這才放心。
因為在山路上長途行軍,人馬都很疲乏,石達開下令休息三天,並派人征集船隻,編造竹筏,作好渡河準備。5月17日,天氣放晴,水勢稍穩,太平軍把船筏拉到河邊,準備出發。但卻隱約見到對岸清兵旗幟。石達開立刻下令把渡河的隊伍重新編組,作好敵前搶渡的準備。
當天下午,石達開派出‘精’銳千人,分駕船筏,沿河搶渡。清軍唐友耕部剛剛到達,不明情況,為了給自己壯膽,拚命施放槍炮。大渡河河麵很寬,子彈‘射’程不遠,紛紛落水,很少命中。
對岸清軍的子彈根本不足畏,可惜水流過急,船筏到了河心,控製不住,難以前進。為了避免無謂損失,石達開下令收兵,準備在水勢平穩的時候,集中兵力,大舉渡河。
石達開率領本軍輕裝急進,從金沙江到大渡河還不到一個月,這是完全出乎駱秉章意料之外的。太平軍到達紫打地的當天夜裏如果沒有漲水,第二天他們就將大舉渡河,直搗成都,駱秉章也許就會成為他們的階下囚。可惜漲水阻礙了太平軍的進軍,這就給駱秉章造成了布置反攻的好機會,他和劉蓉共同商定了一個計劃。
派川軍重慶總兵唐友耕,雅州知府蔡步鍾率領兵勇八千防守大渡河北岸,阻止太平軍渡河北上。
又命番族土司王應元帶番漢兵勇扼守鬆林小河,截斷太平軍前往瀘定的道路。並以提督胡中和率領湘軍三千人進駐化林坪,都司謝國泰部進駐猛虎崗,作為王應元的後援。
再派南字營都司王鬆林率兵把手簫箕灣,擦羅一帶,切斷太平軍向南退往寧遠的道路。
又派越西同知周歧源,參將楊應剛,都司慶吉帶來土司嶺承恩與彝漢兵勇從竹馬崗北上,堵住太平軍東進得道路。
盡管駱秉章盡管布置得麵麵俱到,但是想要擊敗太平軍,首先就必須守住大渡河,如果太平軍搶渡成功,不僅包圍計劃成為泡影,成都也將岌岌可危。
他深知石達開是個極有謀略的軍事家,是個不易對付的敵手,因此調兵遣將之後,仍然晝夜擔心。
在大舉渡河之前,石達開一再布置疑兵,‘迷’‘惑’對岸清軍。他派出一些小隊伍沿河上下到處流動,白天多張旌旗,夜裏多大火把。清軍從對岸眺望,隻見太平軍不斷移動,既不知道主力在什麽地方,也不知道這些隊伍要到何處去,常常自相驚擾,調整兵力,變換防地,鬧得人困馬乏。
5月21日,雨過天晴,江山如畫,大渡河水位已經下落。
石達開選定了這一天,‘激’勵將士,大舉渡河。
上午,除在營地擔任警戒的隊伍之外,全軍將士都開到河邊助威。經過再三挑選的五千‘精’銳,陸續登上幾十隻木船與幾時隻竹筏。他們以盾牌護身,腰配利刃,手握鋼矛,在一片呼嘯聲中破‘浪’而去。岸上,將士搖旗呼喊,擂鼓助威,聲震山穀,驚天動地。
自從去年回京述職,在京城逗留了兩個來月,回到兩廣之後吳可徹底沉下心來,低調的開始了兩廣的洋務之路。
這一年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首先則是湘軍徹底包圍金陵,太平天國已處在覆滅邊緣,明眼人都能看出太平軍不過苟延殘喘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讓吳可特別關注的是,這年年初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大清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
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安慶軍械所”。大清最早官辦的新式兵工廠。1862年由曾國藩創設於安徽懷寧黃石磯、安慶大觀亭,專‘門’用語製造子彈、火‘藥’、槍炮。
說起來安慶軍械所的成立,還沾了吳可和鄉勇隊不少光。
因為鄉勇隊的多年經營,淮北之地近代化輕工廠並不少見,並且培養了一批熟練的機械加工師傅,盡管鄉勇隊撤離淮北時帶走了所有軍工廠,可還是留下了不少適應新式軍械所需要的技工人才。
安慶內軍械所成立之時,曾國藩從淮北高薪招募了不少技工熟手,再英國請來的技師培訓下很快上手,然後在曾國藩的要求下立刻開始建造大清第一艘內河火輪。
除了洋務運動首開新篇章之外,同治二最重要的戰事除了湘軍圍攻金陵,太平天國傾覆指日可待之外,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卻是最讓人震驚的戰事。
通過設立在雲貴川一帶的情報網絡,兩廣方麵很快就拿到了這一戰的詳細經過,以及前因後果作為鄉勇隊和兩廣清軍內部學習戰例迅速傳開。
1863年4月15日,石達開親率本軍四萬餘人從米糧壩渡過金沙江。因為這一帶的清軍都被李福猷部太平軍所吸引,無人前來阻攔,渡江十分順利,過江之後,沿會理側上德昌。
一路上也沒有見到清軍,隻有地方團練略作抵抗,一擊即潰。5月1日,他們攻克寧遠所屬的河西重鎮,駐軍樟木箐,營地二十餘裏,5月3日,寧遠清軍數千人來攻,石達開設伏於安寧河畔,將清軍殺得片甲不回。
石達開駐軍樟木箐時,有當地居民賴由誠來獻策。<strong>八零電子書</strong>石達開接見了他。他表示北上成都,必須先渡過大渡河。去大渡河的道路有二,一是大路,經越西,海棠,直到大渡河邊的大樹堡,二是小路,經冕寧,大橋,拖烏,鐵宰宰,直到大渡河邊的紫打地。
大路略遠,小路略近;大路較平,小路較險。上次賴裕新所率領的中旗隊伍走的是大路,沿途清軍與彝兵必有防備。小路雖然險窄,全未設防。這次進軍,以小路為宜。石達開接受了他的意見,把他留在軍中作為向導,下令從小路進軍。
石達開和他部下的一些老兄弟,長征萬裏,身經百戰,曾經越過無數高山大水,突破無數險隘雄關。但是在寧遠的山間小道上進軍時,卻不得不為這一帶山水的奇險所驚歎。尤其在鐵宰宰,高山峭壁之間,隻有一線可通行人。人馬魚貫而行,全無回旋餘地。十多天中,數萬人馬有如一條長蛇,在古來荒無人煙的萬山從中蜿蜒前進。
石達開在向紫打地進軍之前,打聽到這一帶地方彝族很多。這些彝族居於高山,生活艱苦,‘性’格強悍,隻受土司管轄,與漢人很少來往。為了避免發生磨蹭,石達開在進軍之前,向沿途各土司發文告,說明太平軍的來意。
文告中說,“滿清異族,荼毒中華已極,天王拔舉義師,大張撻伐。天兵紀律之師,望所到之處,約束所屬百姓,切勿聽信謠言,滋生事端。”這樣,沿途多數土司都能聽從他的勸告,雙方相安無事。隻要極少數土司受清軍利用,想來截奪太平軍的輜重,發動襲擊,但是都被擊退。
5月14日清晨,太平軍前鋒到達‘波’濤洶湧的大渡河畔。大渡河古稱涐江,又稱銀河,發源於青海,兩岸雪山綿亙,到了化雪季節,千裏‘激’流,傾瀉而下,洶湧澎湃。既因水勢凶險,難以架橋,複以水寒徹骨,不能泅渡。兩岸之間‘交’通隻靠少數渡口和與鐵索橋維持,自古稱為天塹。
太平軍當時所到之處,是大渡河南岸番族(即今藏族)土司王應元所管轄的紫打地,這裏北瀕大渡河,西瀕鬆林小河,東南兩方都是崇山峻嶺,是個隻有幾百人居住的小場。得到太平軍將來的消息後,土司采取堅壁清野,強迫居民走避,糧食也都運走或燒掉,太平軍到時,隻剩下幾個老弱居民。
石達開親自來到大渡河邊,觀察地形。橫亙在他麵前的大渡河雖然‘亂’石磋峨,‘波’濤翻滾,但他還是很放心,因為眺望對岸,完全不見清軍的影子。
幾個月來雖然沒有接到賴裕新的報告,途中也還能聽到一些消息,知道中旗部隊已經順利從大樹堡渡過大渡河,進入四川腹地。這就會吸引大量清軍跟蹤追擊,使得他所率領的本軍可以乘虛而入,奇襲成都。
之後他下令征集當地僅有的幾隻木船,立即運送幾百名騎兵到北岸去,偵察沿河上下數十裏內有無清軍蹤跡,限定當晚回營。這些騎兵回來報告說,對岸全無清軍,大家這才放心。
此時番族土司王應元已經受清軍收買,所以對太平軍抱著敵對的態度,他把鬆林小河的索橋上的木板撤了據河扼守。在太平軍到達之時,他命令士兵用劈山炮轟擊太平軍。石達開當然不會把他放在眼裏,隻因手下的人馬尚未到齊,而且地形不熟,所以不和他一般見識,隔著鬆林小河打了一陣槍炮也就算了,並不主動出擊。
當天夜裏,天氣突然變化,大雨滂沱。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雨仍然不停。石達開帶著賴由誠等向導多人,冒雨來到河邊觀察水清。隻見河水逐漸上漲,到了傍晚,居然上漲數丈,不僅大渡河中‘波’濤排山倒海,白‘浪’滔天,連鬆林小河也翻翻滾滾,猶如沸水。
漲水的消息傳遍全軍,大軍都很憂慮。但據向導說現在還未到漲水季節,隻是山洪爆發,一兩天就會退的。大渡河真正的漲水,還在一個月後大家這才放心。
因為在山路上長途行軍,人馬都很疲乏,石達開下令休息三天,並派人征集船隻,編造竹筏,作好渡河準備。5月17日,天氣放晴,水勢稍穩,太平軍把船筏拉到河邊,準備出發。但卻隱約見到對岸清兵旗幟。石達開立刻下令把渡河的隊伍重新編組,作好敵前搶渡的準備。
當天下午,石達開派出‘精’銳千人,分駕船筏,沿河搶渡。清軍唐友耕部剛剛到達,不明情況,為了給自己壯膽,拚命施放槍炮。大渡河河麵很寬,子彈‘射’程不遠,紛紛落水,很少命中。
對岸清軍的子彈根本不足畏,可惜水流過急,船筏到了河心,控製不住,難以前進。為了避免無謂損失,石達開下令收兵,準備在水勢平穩的時候,集中兵力,大舉渡河。
石達開率領本軍輕裝急進,從金沙江到大渡河還不到一個月,這是完全出乎駱秉章意料之外的。太平軍到達紫打地的當天夜裏如果沒有漲水,第二天他們就將大舉渡河,直搗成都,駱秉章也許就會成為他們的階下囚。可惜漲水阻礙了太平軍的進軍,這就給駱秉章造成了布置反攻的好機會,他和劉蓉共同商定了一個計劃。
派川軍重慶總兵唐友耕,雅州知府蔡步鍾率領兵勇八千防守大渡河北岸,阻止太平軍渡河北上。
又命番族土司王應元帶番漢兵勇扼守鬆林小河,截斷太平軍前往瀘定的道路。並以提督胡中和率領湘軍三千人進駐化林坪,都司謝國泰部進駐猛虎崗,作為王應元的後援。
再派南字營都司王鬆林率兵把手簫箕灣,擦羅一帶,切斷太平軍向南退往寧遠的道路。
又派越西同知周歧源,參將楊應剛,都司慶吉帶來土司嶺承恩與彝漢兵勇從竹馬崗北上,堵住太平軍東進得道路。
盡管駱秉章盡管布置得麵麵俱到,但是想要擊敗太平軍,首先就必須守住大渡河,如果太平軍搶渡成功,不僅包圍計劃成為泡影,成都也將岌岌可危。
他深知石達開是個極有謀略的軍事家,是個不易對付的敵手,因此調兵遣將之後,仍然晝夜擔心。
在大舉渡河之前,石達開一再布置疑兵,‘迷’‘惑’對岸清軍。他派出一些小隊伍沿河上下到處流動,白天多張旌旗,夜裏多大火把。清軍從對岸眺望,隻見太平軍不斷移動,既不知道主力在什麽地方,也不知道這些隊伍要到何處去,常常自相驚擾,調整兵力,變換防地,鬧得人困馬乏。
5月21日,雨過天晴,江山如畫,大渡河水位已經下落。
石達開選定了這一天,‘激’勵將士,大舉渡河。
上午,除在營地擔任警戒的隊伍之外,全軍將士都開到河邊助威。經過再三挑選的五千‘精’銳,陸續登上幾十隻木船與幾時隻竹筏。他們以盾牌護身,腰配利刃,手握鋼矛,在一片呼嘯聲中破‘浪’而去。岸上,將士搖旗呼喊,擂鼓助威,聲震山穀,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