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引蛇出洞(2)
看到瓦刺軍真的如期撤兵了,負責在土木堡城頭上監視的一位宋千總頓時高興地對身邊的副千總說道:“你現在去通知皇上和司禮監王振大人,告訴他們瓦刺軍已開始撤軍,我遵照王大人安排,馬上帶人跟蹤其去向。”
“是!千總大人。”副千總答應一聲,迅速下了城頭,騎上馬便去中軍報信去了。
見副千戶騎馬而去,這裏千總也從城頭下來,帶領一千多騎兵從土木堡的北門出來,保持距離,悄悄尾隨在瓦刺軍的後麵。
不多時英宗皇帝朱祁鎮在二百名禦營禁衛軍的護衛下,在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大學士曹鼑、張益、侍郎丁鉉、副部禦史鄧棨以及獨攬朝政的大宦官王振等一班隨征重臣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了土木堡城頭。
隻見皇上一身金色龍袍,頭戴吉服冠,腰係吉服帶,腳蹬皂靴。身後有一名健壯禦營禁衛軍手持一把黃羅蓋傘,罩在皇帝朱祁鎮頭上。
此時英宗皇帝朱祁鎮麵無表情地朝手持黃羅傘的禦營禁衛軍揮了一下手,讓他把黃羅傘收了。很明顯此時皇上心情明顯不好,也是,被瓦刺軍一路追殺的狼狽不堪,並損失了近十萬人馬和十幾員戰將,最終又被圍困在斷水少糧的土木堡裏,他心情能好的了嗎?
站在陽光下的英宗皇帝臉色顯得有些慘白,一雙不大的眼睛充滿了抑鬱之色,雖然此時還能看到遠處瓦刺大軍撤退時卷起的漫天煙塵,但是他仍然高興不起來。
他現在非常後悔,若不是宦官王振極力慫恿皇上禦駕親征,那麽英宗皇帝是絕對不會身臨險境的。相對而言英宗皇帝朱祁鎮更適合呆在皇宮裏過那種養尊處優的生活,這種既辛苦又危險的禦駕親征讓他苦不堪言,不管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讓他疲憊不堪。
善於察言觀色的宦官王振,看到皇上見瓦刺軍撤退了仍然高興不起來,他知道此時皇上歸心似箭,不想在土木堡多呆一時,於是他挺著突起的肚子彎腰上前說道:“陛下,如今瓦刺已撤軍,我皇無憂也,我讓大軍上午休整一下,待下午未時啟程回京師,你看意下如何?”
皇上輕輕點了點頭,看來還是王振懂我心也,他這樣想著,於是低聲朝王振說道:“就照王愛卿的意思辦,不過一定要謹慎從事,不得有失。”
此時的皇上已經身心疲憊,不想再折騰了。
“請皇上放心,臣以性命擔保,保證萬無一失。”王振瞪著一對小眼睛信誓旦旦地對皇上保證道。
“保證萬無一失?此話你在出征前就對皇上說過多次,如今怎樣?皇上都被你害苦了,現在皇上身陷土木堡這不毛之地,還保證萬無一失呢?你用什麽來保證啊?”兵部尚書鄺埜在身後氣憤地說道。
兵部尚書鄺埜性格耿直,為人正直,在出征前他和英國公張輔、少保於謙、戶部尚書王佐等一班大臣極力阻止皇上禦駕親征,因為當今皇上性格儒弱,不適應上戰場的。可是因為宦官王振與皇上的特殊關係——王振曾經是皇帝朱祁鎮幼時的老師,所以皇上對宦官王振是言聽計從,最後皇上還是在王振的蠱惑下,開始了讓他後悔一生的唯一一次禦駕親征。
聽到鄺埜在故意和自己作對,王振轉過肥圓的大臉瞅了兵部尚書鄺埜一眼,然後小眼睛狡黠地說道:“此話差矣,若是別人說我,我尚不與他計較,而作為兵部尚書鄺大人如此說我,那我就要說上兩句。如今讓皇上身臨險境,我等作為朝中重臣皆有責任,我王某不是推脫責任,此次出征之所以兵敗於此,如果追其責任的話,作為近五十萬大軍的統帥兵部尚書大人,無論如何也難脫幹係?我大明軍隊之所以能被也先兩萬多人追打至土木堡,無外乎兩個原因,不是士卒貪生怕死,訓練無素,就是將帥指揮無能,你說呢?兵部尚書大人?”
說完他瞪著一雙狡黠的小眼睛故意看著鄺埜,嘴角上露出一絲得意。
這個老狐狸,果然刁鑽難以對付,站在不遠處的戶部尚書王佐在心裏暗道。
站在鄺埜身邊的英國公張輔,抬頭看了一眼宦官王振心想,宦官是天生玩嘴的,論玩嘴皮子恐怕十個鄺埜也非王振對手。
聽王振把責任全部都推到了自己身上,把他自己摘得一幹二淨。頓時肚子裏的火“咣!咣!”直衝腦頂。
好你個死太監王振,現在你他娘的在朝中大權獨攬,什麽不得聽你的?這次從慫恿皇上禦駕親征,到得知瓦刺軍甚是厲害,一仗沒打嚇得掉頭就跑,而且又途中擅改路線,最後導致被瓦刺軍追上,哪一件不是你王振決定的?如今反而倒打一耙。另外何時班師?管你個死太監屁事?想到這裏,鄺埜剛要發作,卻見皇帝朱祁鎮轉身過來微嗔道:
“朕並沒有怪罪你們,你等又何必為此爭論不休,當前應多想想如何撤軍?走哪條路線更為妥當安全才是。”
“是,陛下。”兵部尚書鄺埜和宦官王振同時應道。
“陛下,適才聽王大人說,今日下午就開始撤軍,老臣以為不妥。因為時間短,瓦刺雖然表麵上已經撤軍,但是其大軍離我們的距離並不遠,另外據臣了解,瓦刺首領也先奸雄無比,如果其撤軍有詐,殺我軍一個回馬槍,如何是好?臣以為我們暫且在土木堡再住一二日,待探得瓦刺軍確實遠去,再班師回朝不遲。”老臣英國公張輔上前進言道。
“英國公所言極是,瓦刺人馬快兵鋒,即使他們去個一二百裏路,若想返回,轉眼就到。而我軍隊伍龐大,輜重較多,行動遲緩。所以暫留土木堡更為穩妥。”站在後麵的侍郎丁鉉非常讚同英國公的建議,所以上前附和英國公說道。
沉住氣的王振故意停了片刻,見無人繼續接言,他在心裏罵了一句:都他娘的在和我作對,就是一個撤軍的時間,也要弄得如此複雜,於是他看一眼身邊的皇上,然後對英國公張輔和侍郎丁鉉說道:
“就一個撤軍時間,竟弄得如此複雜,你等無非是在擔心也先是否真的撤軍了是吧?此事我已經安派一千精兵暗中跟隨其後,監視他們撤退的行蹤,如有變故,以狼煙為號,並每隔半個時辰,派人飛馬回營報敵情一次,看他也先的馬再快,還能快過我的狼煙?還能快過我的飛馬傳敵情?如此安排各位大人可以放心了吧?”
好像是提前安排好的一樣,太監王振的話音剛落,突然有禦營禁衛軍護衛來報:“各位大人,剛才宋千總派人來報:兩萬多瓦刺敵軍已撤軍二十裏,現在他們正走在北撤途中。”
看到瓦刺軍真的如期撤兵了,負責在土木堡城頭上監視的一位宋千總頓時高興地對身邊的副千總說道:“你現在去通知皇上和司禮監王振大人,告訴他們瓦刺軍已開始撤軍,我遵照王大人安排,馬上帶人跟蹤其去向。”
“是!千總大人。”副千總答應一聲,迅速下了城頭,騎上馬便去中軍報信去了。
見副千戶騎馬而去,這裏千總也從城頭下來,帶領一千多騎兵從土木堡的北門出來,保持距離,悄悄尾隨在瓦刺軍的後麵。
不多時英宗皇帝朱祁鎮在二百名禦營禁衛軍的護衛下,在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大學士曹鼑、張益、侍郎丁鉉、副部禦史鄧棨以及獨攬朝政的大宦官王振等一班隨征重臣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了土木堡城頭。
隻見皇上一身金色龍袍,頭戴吉服冠,腰係吉服帶,腳蹬皂靴。身後有一名健壯禦營禁衛軍手持一把黃羅蓋傘,罩在皇帝朱祁鎮頭上。
此時英宗皇帝朱祁鎮麵無表情地朝手持黃羅傘的禦營禁衛軍揮了一下手,讓他把黃羅傘收了。很明顯此時皇上心情明顯不好,也是,被瓦刺軍一路追殺的狼狽不堪,並損失了近十萬人馬和十幾員戰將,最終又被圍困在斷水少糧的土木堡裏,他心情能好的了嗎?
站在陽光下的英宗皇帝臉色顯得有些慘白,一雙不大的眼睛充滿了抑鬱之色,雖然此時還能看到遠處瓦刺大軍撤退時卷起的漫天煙塵,但是他仍然高興不起來。
他現在非常後悔,若不是宦官王振極力慫恿皇上禦駕親征,那麽英宗皇帝是絕對不會身臨險境的。相對而言英宗皇帝朱祁鎮更適合呆在皇宮裏過那種養尊處優的生活,這種既辛苦又危險的禦駕親征讓他苦不堪言,不管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讓他疲憊不堪。
善於察言觀色的宦官王振,看到皇上見瓦刺軍撤退了仍然高興不起來,他知道此時皇上歸心似箭,不想在土木堡多呆一時,於是他挺著突起的肚子彎腰上前說道:“陛下,如今瓦刺已撤軍,我皇無憂也,我讓大軍上午休整一下,待下午未時啟程回京師,你看意下如何?”
皇上輕輕點了點頭,看來還是王振懂我心也,他這樣想著,於是低聲朝王振說道:“就照王愛卿的意思辦,不過一定要謹慎從事,不得有失。”
此時的皇上已經身心疲憊,不想再折騰了。
“請皇上放心,臣以性命擔保,保證萬無一失。”王振瞪著一對小眼睛信誓旦旦地對皇上保證道。
“保證萬無一失?此話你在出征前就對皇上說過多次,如今怎樣?皇上都被你害苦了,現在皇上身陷土木堡這不毛之地,還保證萬無一失呢?你用什麽來保證啊?”兵部尚書鄺埜在身後氣憤地說道。
兵部尚書鄺埜性格耿直,為人正直,在出征前他和英國公張輔、少保於謙、戶部尚書王佐等一班大臣極力阻止皇上禦駕親征,因為當今皇上性格儒弱,不適應上戰場的。可是因為宦官王振與皇上的特殊關係——王振曾經是皇帝朱祁鎮幼時的老師,所以皇上對宦官王振是言聽計從,最後皇上還是在王振的蠱惑下,開始了讓他後悔一生的唯一一次禦駕親征。
聽到鄺埜在故意和自己作對,王振轉過肥圓的大臉瞅了兵部尚書鄺埜一眼,然後小眼睛狡黠地說道:“此話差矣,若是別人說我,我尚不與他計較,而作為兵部尚書鄺大人如此說我,那我就要說上兩句。如今讓皇上身臨險境,我等作為朝中重臣皆有責任,我王某不是推脫責任,此次出征之所以兵敗於此,如果追其責任的話,作為近五十萬大軍的統帥兵部尚書大人,無論如何也難脫幹係?我大明軍隊之所以能被也先兩萬多人追打至土木堡,無外乎兩個原因,不是士卒貪生怕死,訓練無素,就是將帥指揮無能,你說呢?兵部尚書大人?”
說完他瞪著一雙狡黠的小眼睛故意看著鄺埜,嘴角上露出一絲得意。
這個老狐狸,果然刁鑽難以對付,站在不遠處的戶部尚書王佐在心裏暗道。
站在鄺埜身邊的英國公張輔,抬頭看了一眼宦官王振心想,宦官是天生玩嘴的,論玩嘴皮子恐怕十個鄺埜也非王振對手。
聽王振把責任全部都推到了自己身上,把他自己摘得一幹二淨。頓時肚子裏的火“咣!咣!”直衝腦頂。
好你個死太監王振,現在你他娘的在朝中大權獨攬,什麽不得聽你的?這次從慫恿皇上禦駕親征,到得知瓦刺軍甚是厲害,一仗沒打嚇得掉頭就跑,而且又途中擅改路線,最後導致被瓦刺軍追上,哪一件不是你王振決定的?如今反而倒打一耙。另外何時班師?管你個死太監屁事?想到這裏,鄺埜剛要發作,卻見皇帝朱祁鎮轉身過來微嗔道:
“朕並沒有怪罪你們,你等又何必為此爭論不休,當前應多想想如何撤軍?走哪條路線更為妥當安全才是。”
“是,陛下。”兵部尚書鄺埜和宦官王振同時應道。
“陛下,適才聽王大人說,今日下午就開始撤軍,老臣以為不妥。因為時間短,瓦刺雖然表麵上已經撤軍,但是其大軍離我們的距離並不遠,另外據臣了解,瓦刺首領也先奸雄無比,如果其撤軍有詐,殺我軍一個回馬槍,如何是好?臣以為我們暫且在土木堡再住一二日,待探得瓦刺軍確實遠去,再班師回朝不遲。”老臣英國公張輔上前進言道。
“英國公所言極是,瓦刺人馬快兵鋒,即使他們去個一二百裏路,若想返回,轉眼就到。而我軍隊伍龐大,輜重較多,行動遲緩。所以暫留土木堡更為穩妥。”站在後麵的侍郎丁鉉非常讚同英國公的建議,所以上前附和英國公說道。
沉住氣的王振故意停了片刻,見無人繼續接言,他在心裏罵了一句:都他娘的在和我作對,就是一個撤軍的時間,也要弄得如此複雜,於是他看一眼身邊的皇上,然後對英國公張輔和侍郎丁鉉說道:
“就一個撤軍時間,竟弄得如此複雜,你等無非是在擔心也先是否真的撤軍了是吧?此事我已經安派一千精兵暗中跟隨其後,監視他們撤退的行蹤,如有變故,以狼煙為號,並每隔半個時辰,派人飛馬回營報敵情一次,看他也先的馬再快,還能快過我的狼煙?還能快過我的飛馬傳敵情?如此安排各位大人可以放心了吧?”
好像是提前安排好的一樣,太監王振的話音剛落,突然有禦營禁衛軍護衛來報:“各位大人,剛才宋千總派人來報:兩萬多瓦刺敵軍已撤軍二十裏,現在他們正走在北撤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