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卷土重來(3)
此時城下除了斷後的五萬人馬按兵不動外,其他南撤的軍馬已經開始有些慌亂了,有兩輛裝滿輜重的馬車因為搶道,竟然翻到溝裏。
因為後撤的大軍都站在低處,加上有草木的遮擋,雖然聽說瓦刺軍殺回來了,但是畢竟沒有親眼看到。
要是親眼看到瓦刺鐵騎殺過來他們又會怎樣呢?不敢想象。
聽完泰寧侯陳瀛的話,兩人趕緊從城上下來,三步兩步走出北門來到隊伍前麵,他們迅速把五萬人分成三隊,左路有泰寧侯陳瀛帶領一萬人馬,右路有一位韓將軍帶領一萬人馬,中間一路三萬人馬有兵部尚書鄺埜親自帶領。
為對應馬上到來的瓦刺軍的一字長蛇陣,鄺埜大人把三路人馬同樣一字型排開,把陣線同樣拉得很長,並且利用人數的優勢,把人馬分為四排,因為瓦刺軍多是騎兵,所以前兩排多用長槍。以第一排為主,第二排為輔,第三排多持弓箭作為保護,第四排為騎兵,作為機動兵,哪裏被突破就殺向哪裏。
不得不說兵部尚書鄺大人的排兵布陣還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合理的。但能否擋住金戈鐵馬的瓦刺軍衝擊,最終還要靠人的因素。
這裏兵部尚書鄺大人剛剛把明軍的一字長蛇陣布完,就聽到遠處如同悶雷般的馬蹄聲滾滾而來,這裏的明軍明顯感覺到大地開始震動起來,與此同時他們還感到自己的心髒在劇烈地跳動,甚至端在手裏的長槍也在為之顫抖。
當從前麵一片開闊的茅草地裏,看到一長排疾馳而來的瓦刺騎兵時,那上萬名的瓦刺軍頓時響起震耳欲聾、氣吞山河的喊殺聲。
此時瓦刺軍離明軍隻有不足一百步的距離,雖然他們所騎的馬在全速前進,但是他們排成的一字長蛇陣卻一點沒亂,如同一根拉直的長線一樣,非常整齊地向前推進。在萬馬奔騰的身後正卷起一團團遮天蔽日的煙塵,把已經開始西下的太陽遮的嚴嚴實實,為此天空頓時暗了下來。
看到瓦刺軍這攝人心魄的氣勢,即使是身經百戰的兵部尚書鄺埜也不禁為之震驚,雖然他內心裏震驚,但是看他的神態卻依然是氣定神閑、穩如泰山。作為三軍主帥,即使是天塌下來也不能有半點慌亂表現出來,因為你臉上一絲不經意的慌亂,都會給你的軍隊帶來滅頂之災。
此時兵部尚書大人騎在一匹健壯的棗紅馬背上,一身銀色盔甲,右手提著一杆長槍,一對蠶眉凝重,雙目炯炯有神,幾縷絡腮胡須隨風而動,雖已年過五十,但是看上去依然威風凜凜,氣度不凡,頗有大將風度。
再看他高大的棗紅色坐騎,好像是受到對麵人喊馬嘶,征塵滾滾的影響,那匹馬焦急地引頸長嘶一聲,而後兩隻碩大的後踢在不挺地刨著地麵上的土。此時隻要馬上的主人把韁繩稍一鬆開,這匹棗紅馬就會像箭一樣衝出去,馱著主人馳騁疆場,衝鋒陷陣。
而鄺大人兩旁的士兵看到對麵來勢凶猛,勇不可擋的金戈鐵馬,他們的心都要從胸腔裏跳出來了,兩隻端槍的手禁不住開始劇烈地抖動起來,更有甚者有幾個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把槍扔了,撒腿就往後跑,最後被身後的督軍發現當場揮刀砍倒。
此時瓦刺軍已經離明軍不足五十步遠了,其戰旗獵獵,刀光閃閃,已經看得一清二楚,為了振奮明軍士氣,削弱敵人的氣勢,兵部尚書大人把手裏的長槍往空中一舉,然後振臂高呼道:
“殺盡韃虜,捍衛大明,殺!殺!殺!”
“殺盡韃虜,捍衛大明,殺!殺!殺!”
······
這邊五萬多明軍同時舉起手中的兵器,跟著鄺大人一起呐喊起來,一時間在土木堡城外雙方的喊殺聲交織在一起,驚天動地,如雷驚空。
兵部尚書大人這一招果然很靈,經過一陣氣壯山河的呼喊,將士們一個個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同仇敵愾,嚴陣以待。
當敵人衝到離明軍隻有二十幾步遠的時候,兵部尚書鄺埜把長槍向前一揮,同時高呼道:
“為殺盡韃虜,捍衛大明,殺啊!”
喊完後他把馬的韁繩一抖,那匹早已耐不住性子的棗紅馬四蹄騰空,率先衝入敵陣。再見鄺大人手中的那杆長槍,猶如蟒蛇出洞,向敵人殺去,隻見它或刺、或挑,或拍、或掃······頃刻之間,已有十幾名瓦刺騎兵被他挑落馬下,其勇猛程度不減當年。
這時雙方兵將已經混殺在一起,隻見戰場上刀槍並舉,寒光映日。但見銀槍猛刺,噴出血光點點;彎刀斜劈,瞬間血肉橫飛。
一時間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其喊殺聲驚天動地。
畢竟明朝軍隊因長期屯田,士兵缺乏正常訓練,所以造成明朝將士戰鬥力明顯下降。在兩軍混戰中不到半個時辰,兵部尚書鄺大人的一字長蛇陣已經被瓦刺軍衝擊的千瘡百孔,原來的陣型早已不複存在,並且死傷嚴重。
此時有泰寧侯陳瀛帶領的左路人馬和韓將軍所帶領右路人馬已全部被瓦刺軍擊潰,韓將軍已在戰鬥中身中數槍陣亡,手下殘兵敗將所剩無幾,而陳瀛則率領剩下的一千多人與兵部尚書鄺大人合兵一處。
大明軍隊能在金戈鐵馬的瓦刺軍麵前挺住半個時辰,已大大超出兵部尚書鄺大人所料,此時身上已有多處槍傷的鄺大人正和泰寧侯陳瀛召集剩下的兩萬餘人準備向南撤兵。
然而瓦刺軍早已看出明軍的企圖,於是他們利用騎兵的速度,迅速把鄺大人剩下的兩萬餘人包圍其中,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活捉鄺大人,消滅所有明軍。
為了殺出重圍,把這兩萬多明軍帶出去,為大明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兵部尚書鄺埜真是拚了老命了,他手舞長槍,帶領泰寧侯陳瀛等眾將士,拚死向外殺去······
此時城下除了斷後的五萬人馬按兵不動外,其他南撤的軍馬已經開始有些慌亂了,有兩輛裝滿輜重的馬車因為搶道,竟然翻到溝裏。
因為後撤的大軍都站在低處,加上有草木的遮擋,雖然聽說瓦刺軍殺回來了,但是畢竟沒有親眼看到。
要是親眼看到瓦刺鐵騎殺過來他們又會怎樣呢?不敢想象。
聽完泰寧侯陳瀛的話,兩人趕緊從城上下來,三步兩步走出北門來到隊伍前麵,他們迅速把五萬人分成三隊,左路有泰寧侯陳瀛帶領一萬人馬,右路有一位韓將軍帶領一萬人馬,中間一路三萬人馬有兵部尚書鄺埜親自帶領。
為對應馬上到來的瓦刺軍的一字長蛇陣,鄺埜大人把三路人馬同樣一字型排開,把陣線同樣拉得很長,並且利用人數的優勢,把人馬分為四排,因為瓦刺軍多是騎兵,所以前兩排多用長槍。以第一排為主,第二排為輔,第三排多持弓箭作為保護,第四排為騎兵,作為機動兵,哪裏被突破就殺向哪裏。
不得不說兵部尚書鄺大人的排兵布陣還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合理的。但能否擋住金戈鐵馬的瓦刺軍衝擊,最終還要靠人的因素。
這裏兵部尚書鄺大人剛剛把明軍的一字長蛇陣布完,就聽到遠處如同悶雷般的馬蹄聲滾滾而來,這裏的明軍明顯感覺到大地開始震動起來,與此同時他們還感到自己的心髒在劇烈地跳動,甚至端在手裏的長槍也在為之顫抖。
當從前麵一片開闊的茅草地裏,看到一長排疾馳而來的瓦刺騎兵時,那上萬名的瓦刺軍頓時響起震耳欲聾、氣吞山河的喊殺聲。
此時瓦刺軍離明軍隻有不足一百步的距離,雖然他們所騎的馬在全速前進,但是他們排成的一字長蛇陣卻一點沒亂,如同一根拉直的長線一樣,非常整齊地向前推進。在萬馬奔騰的身後正卷起一團團遮天蔽日的煙塵,把已經開始西下的太陽遮的嚴嚴實實,為此天空頓時暗了下來。
看到瓦刺軍這攝人心魄的氣勢,即使是身經百戰的兵部尚書鄺埜也不禁為之震驚,雖然他內心裏震驚,但是看他的神態卻依然是氣定神閑、穩如泰山。作為三軍主帥,即使是天塌下來也不能有半點慌亂表現出來,因為你臉上一絲不經意的慌亂,都會給你的軍隊帶來滅頂之災。
此時兵部尚書大人騎在一匹健壯的棗紅馬背上,一身銀色盔甲,右手提著一杆長槍,一對蠶眉凝重,雙目炯炯有神,幾縷絡腮胡須隨風而動,雖已年過五十,但是看上去依然威風凜凜,氣度不凡,頗有大將風度。
再看他高大的棗紅色坐騎,好像是受到對麵人喊馬嘶,征塵滾滾的影響,那匹馬焦急地引頸長嘶一聲,而後兩隻碩大的後踢在不挺地刨著地麵上的土。此時隻要馬上的主人把韁繩稍一鬆開,這匹棗紅馬就會像箭一樣衝出去,馱著主人馳騁疆場,衝鋒陷陣。
而鄺大人兩旁的士兵看到對麵來勢凶猛,勇不可擋的金戈鐵馬,他們的心都要從胸腔裏跳出來了,兩隻端槍的手禁不住開始劇烈地抖動起來,更有甚者有幾個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把槍扔了,撒腿就往後跑,最後被身後的督軍發現當場揮刀砍倒。
此時瓦刺軍已經離明軍不足五十步遠了,其戰旗獵獵,刀光閃閃,已經看得一清二楚,為了振奮明軍士氣,削弱敵人的氣勢,兵部尚書大人把手裏的長槍往空中一舉,然後振臂高呼道:
“殺盡韃虜,捍衛大明,殺!殺!殺!”
“殺盡韃虜,捍衛大明,殺!殺!殺!”
······
這邊五萬多明軍同時舉起手中的兵器,跟著鄺大人一起呐喊起來,一時間在土木堡城外雙方的喊殺聲交織在一起,驚天動地,如雷驚空。
兵部尚書大人這一招果然很靈,經過一陣氣壯山河的呼喊,將士們一個個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同仇敵愾,嚴陣以待。
當敵人衝到離明軍隻有二十幾步遠的時候,兵部尚書鄺埜把長槍向前一揮,同時高呼道:
“為殺盡韃虜,捍衛大明,殺啊!”
喊完後他把馬的韁繩一抖,那匹早已耐不住性子的棗紅馬四蹄騰空,率先衝入敵陣。再見鄺大人手中的那杆長槍,猶如蟒蛇出洞,向敵人殺去,隻見它或刺、或挑,或拍、或掃······頃刻之間,已有十幾名瓦刺騎兵被他挑落馬下,其勇猛程度不減當年。
這時雙方兵將已經混殺在一起,隻見戰場上刀槍並舉,寒光映日。但見銀槍猛刺,噴出血光點點;彎刀斜劈,瞬間血肉橫飛。
一時間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其喊殺聲驚天動地。
畢竟明朝軍隊因長期屯田,士兵缺乏正常訓練,所以造成明朝將士戰鬥力明顯下降。在兩軍混戰中不到半個時辰,兵部尚書鄺大人的一字長蛇陣已經被瓦刺軍衝擊的千瘡百孔,原來的陣型早已不複存在,並且死傷嚴重。
此時有泰寧侯陳瀛帶領的左路人馬和韓將軍所帶領右路人馬已全部被瓦刺軍擊潰,韓將軍已在戰鬥中身中數槍陣亡,手下殘兵敗將所剩無幾,而陳瀛則率領剩下的一千多人與兵部尚書鄺大人合兵一處。
大明軍隊能在金戈鐵馬的瓦刺軍麵前挺住半個時辰,已大大超出兵部尚書鄺大人所料,此時身上已有多處槍傷的鄺大人正和泰寧侯陳瀛召集剩下的兩萬餘人準備向南撤兵。
然而瓦刺軍早已看出明軍的企圖,於是他們利用騎兵的速度,迅速把鄺大人剩下的兩萬餘人包圍其中,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活捉鄺大人,消滅所有明軍。
為了殺出重圍,把這兩萬多明軍帶出去,為大明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兵部尚書鄺埜真是拚了老命了,他手舞長槍,帶領泰寧侯陳瀛等眾將士,拚死向外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