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劇院是華國最大的劇院,也是亞洲最大的劇院,一次可容納3600多人。
不過,哪怕如此,因為竇娥冤太過於火爆,仍有很多的人沒有買到票。
對於此,黃一凡也沒有辦法。
話劇以前從來就沒有人看,突然一部劇火了,這就造成人紮堆的進來。
而且,這也是受製於話劇不能與電影可以持續重複演出,基本上,一天能演三場已經算是拚了老命。造成這樣的火爆局麵,也正常了。
帶著父母,黃一凡找到了自己的坐位。
此時,燕京劇院買到票的觀眾也陸續登場。
剛坐下,這時,黃一凡邊上突然坐過來一個身穿黑色西裝的男子。
這個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卻隨時觀察四周,估計是保鏢之類吧。
“唉,這個世界的人真怕死,連出門看個話劇都要帶保鏢。”
心裏滴沽了一句,隨後不在觀注這一邊,靜心看話劇。
說實話,看話劇的效果完全沒有看電影來得刺激。
如果位置不好,太遠的地方,你完全看不到話劇演員的臉部表情。
不過,話劇有個好處,那就是真人表演,雖然沒有電影清晰,但勝在真實。
這也倒至,越是劇情到高潮的時候,越是能調動大家氣氛。
哪怕就是身為劇本編寫者的黃一凡,當劇情到達高潮時,亦是情不自禁的一度緊張。
這亦反應出了竇娥冤這一部戲的經典之處。
當血濺白練,六月飛雪,赤地百裏,三件事一一實現之後,眾多觀眾都是驚得站了起來。
驚天的掌聲,尖叫聲,此起彼伏。
過了好一段時間,這才停下。
就在黃一凡以為。這部戲到此結束之後,黃一凡卻發現,後麵居然還有。
怎麽回事?
自己為了給他們寫20分鍾的話劇,可是精簡了的。將竇娥父親高中回來給竇娥平冤的劇情給省略了。因為黃一凡感覺竇娥父親實在是一點都不出彩,用黃一凡寫作的術語來說,那就是敗筆。這丫的去科舉考試因為沒錢,居然將女兒賣給了蔡婆婆,然後十幾年都不回來。直到後來高中了。才回起女兒了。可回來一看,尼瑪,女兒都死了。這樣的父親,寫不寫都無所謂。
可不想,黃一凡沒寫這樣的劇情,這波戲居然接了一段。
接下去的一段當然不是原版竇娥冤裏父親回來給女兒平冤,卻是將父親改為了皇帝。
皇帝得知楚州赤地百裏,亢旱三年,派人嚴查,結果這一查。就查到了竇娥被冤一事。
後來派了欽差,這才給竇娥平冤。
隻是,看到這裏,黃一凡卻是眉頭一皺。
雖然這戲接的是沒問題,甚至比原版的竇娥冤接的還要好。
但這般接法,黃一凡總是感覺哪裏有問題。
隻是想來想去,黃一凡也沒感覺這問題出在哪裏。
“小兄弟,你覺得這戲如何?”
正想著竇娥冤被續一事,這時,邊上突然有一人換了一個坐位。
原來一位看起來是保鏢樣子的人坐了過去。另一位老者卻是坐到了黃一凡邊上。
因為劇院看戲燈光都關掉了,有些黑,黃一凡也沒看清這人是誰,隻能估計出是一位老者。但歲數應該不算很老。就是氣場有些大,黃一凡眉頭一皺,心裏暗道,難道這一些有錢人氣場就這麽大。想來自己也是賺了個幾千萬,也算是有錢人了,怎麽一點氣場也沒有。
當然。這隻是黃一凡的隨意吐槽,對方問及,黃一凡卻是脫口而出,“前麵演的還是比較好的,就是後麵皇帝出現了,感覺是敗筆。”
“哦,這怎麽說?皇帝給竇娥平冤,竇娥也算是大仇得報,這有何不好?”
“這個,我想想。”
剛才黃一凡也在想這個問題,隻是沒有想明白。
被這老者一問,黃一凡腦海飛速運轉。
終於,黃一凡想明白了。
“表麵上來看,皇帝給竇娥平冤,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這也很符合廣大民眾的心願。因為人民都希望看到那些貪官得到懲罰,正義得到伸張。隻是,我覺得是敗筆的原因,並不是皇帝給竇娥平冤不好,而是我認為,單單隻靠皇帝給竇娥平冤,這遠遠不夠。事實上,整個華國,不僅僅隻有一個竇娥,還有千千萬萬個竇娥。可惜,皇帝隻有一個……”
“有見地。”
老者想了想,最後點頭,“說的確實是,古代皇帝隻有一個,皇帝能平一個冤,平不了兩個冤。那你認為,既然如此,那該怎麽辦?”
“一個是靠製度,一個是告德治。”
製度,德治?
老者一愣,想了想,又說道,“製度倒是好理解,確實,平冤不能靠皇帝一個人,必需建立一個完善的反貪製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約束,這樣才能讓那些貪官,不敢貪,不能貪。”
“老先生說的也很有見地,隻是,這應該是國家考慮的事。而且,國家哪怕用盡所有努力,也隻能做到不能貪,或者不敢貪。但,如何做到不想貪呢?”
“不想貪?”
老者又一愣。
“人都有私念,“不敢”與“不能”切斷了他們貪的來源,但私欲一起,不能與不敢都可能越界。所以,我們才更應該重視德治。”
“小兄弟,我有些明白你說的意思了。就如秋水先生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如果能提高大家的德行,自然,他們就不會想貪。”
“是呀,也是這個理。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隻患不公。如果能讓所有人明白,人人生而平等,天下為公的思想,那麽,大同社會也不遠了。當然,要做到這一步,幾乎不可能,也許需要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不過,如果能夠多多提高所有民眾的覺悟,德行,我想,不想貪的官將會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一種風氣,天下大同也未必不可能實現。”
這是前世儒家所提倡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天下為公。”
老者反複念叨著這一句。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多謝。”
“客氣了,老先生,這隻是我的一點淺見,而且,也太過理想化了。”
“小兄弟不要妄自菲薄,對了,您在哪裏工作?”
“正來北上讀書。”
“讀書?以您這翻見解,恐怕沒幾個老師能教你了吧。哈哈哈,好,今天與小兄弟聊得很投機,不過,還有些事,就與小兄弟聊到這。也許,我們還有機會見麵。”
“您忙。”
說著,老者與剛才那位中年人換回了位置。過了幾分鍾,竇娥冤話劇也圓滿結束。(~^~)
不過,哪怕如此,因為竇娥冤太過於火爆,仍有很多的人沒有買到票。
對於此,黃一凡也沒有辦法。
話劇以前從來就沒有人看,突然一部劇火了,這就造成人紮堆的進來。
而且,這也是受製於話劇不能與電影可以持續重複演出,基本上,一天能演三場已經算是拚了老命。造成這樣的火爆局麵,也正常了。
帶著父母,黃一凡找到了自己的坐位。
此時,燕京劇院買到票的觀眾也陸續登場。
剛坐下,這時,黃一凡邊上突然坐過來一個身穿黑色西裝的男子。
這個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卻隨時觀察四周,估計是保鏢之類吧。
“唉,這個世界的人真怕死,連出門看個話劇都要帶保鏢。”
心裏滴沽了一句,隨後不在觀注這一邊,靜心看話劇。
說實話,看話劇的效果完全沒有看電影來得刺激。
如果位置不好,太遠的地方,你完全看不到話劇演員的臉部表情。
不過,話劇有個好處,那就是真人表演,雖然沒有電影清晰,但勝在真實。
這也倒至,越是劇情到高潮的時候,越是能調動大家氣氛。
哪怕就是身為劇本編寫者的黃一凡,當劇情到達高潮時,亦是情不自禁的一度緊張。
這亦反應出了竇娥冤這一部戲的經典之處。
當血濺白練,六月飛雪,赤地百裏,三件事一一實現之後,眾多觀眾都是驚得站了起來。
驚天的掌聲,尖叫聲,此起彼伏。
過了好一段時間,這才停下。
就在黃一凡以為。這部戲到此結束之後,黃一凡卻發現,後麵居然還有。
怎麽回事?
自己為了給他們寫20分鍾的話劇,可是精簡了的。將竇娥父親高中回來給竇娥平冤的劇情給省略了。因為黃一凡感覺竇娥父親實在是一點都不出彩,用黃一凡寫作的術語來說,那就是敗筆。這丫的去科舉考試因為沒錢,居然將女兒賣給了蔡婆婆,然後十幾年都不回來。直到後來高中了。才回起女兒了。可回來一看,尼瑪,女兒都死了。這樣的父親,寫不寫都無所謂。
可不想,黃一凡沒寫這樣的劇情,這波戲居然接了一段。
接下去的一段當然不是原版竇娥冤裏父親回來給女兒平冤,卻是將父親改為了皇帝。
皇帝得知楚州赤地百裏,亢旱三年,派人嚴查,結果這一查。就查到了竇娥被冤一事。
後來派了欽差,這才給竇娥平冤。
隻是,看到這裏,黃一凡卻是眉頭一皺。
雖然這戲接的是沒問題,甚至比原版的竇娥冤接的還要好。
但這般接法,黃一凡總是感覺哪裏有問題。
隻是想來想去,黃一凡也沒感覺這問題出在哪裏。
“小兄弟,你覺得這戲如何?”
正想著竇娥冤被續一事,這時,邊上突然有一人換了一個坐位。
原來一位看起來是保鏢樣子的人坐了過去。另一位老者卻是坐到了黃一凡邊上。
因為劇院看戲燈光都關掉了,有些黑,黃一凡也沒看清這人是誰,隻能估計出是一位老者。但歲數應該不算很老。就是氣場有些大,黃一凡眉頭一皺,心裏暗道,難道這一些有錢人氣場就這麽大。想來自己也是賺了個幾千萬,也算是有錢人了,怎麽一點氣場也沒有。
當然。這隻是黃一凡的隨意吐槽,對方問及,黃一凡卻是脫口而出,“前麵演的還是比較好的,就是後麵皇帝出現了,感覺是敗筆。”
“哦,這怎麽說?皇帝給竇娥平冤,竇娥也算是大仇得報,這有何不好?”
“這個,我想想。”
剛才黃一凡也在想這個問題,隻是沒有想明白。
被這老者一問,黃一凡腦海飛速運轉。
終於,黃一凡想明白了。
“表麵上來看,皇帝給竇娥平冤,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這也很符合廣大民眾的心願。因為人民都希望看到那些貪官得到懲罰,正義得到伸張。隻是,我覺得是敗筆的原因,並不是皇帝給竇娥平冤不好,而是我認為,單單隻靠皇帝給竇娥平冤,這遠遠不夠。事實上,整個華國,不僅僅隻有一個竇娥,還有千千萬萬個竇娥。可惜,皇帝隻有一個……”
“有見地。”
老者想了想,最後點頭,“說的確實是,古代皇帝隻有一個,皇帝能平一個冤,平不了兩個冤。那你認為,既然如此,那該怎麽辦?”
“一個是靠製度,一個是告德治。”
製度,德治?
老者一愣,想了想,又說道,“製度倒是好理解,確實,平冤不能靠皇帝一個人,必需建立一個完善的反貪製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約束,這樣才能讓那些貪官,不敢貪,不能貪。”
“老先生說的也很有見地,隻是,這應該是國家考慮的事。而且,國家哪怕用盡所有努力,也隻能做到不能貪,或者不敢貪。但,如何做到不想貪呢?”
“不想貪?”
老者又一愣。
“人都有私念,“不敢”與“不能”切斷了他們貪的來源,但私欲一起,不能與不敢都可能越界。所以,我們才更應該重視德治。”
“小兄弟,我有些明白你說的意思了。就如秋水先生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如果能提高大家的德行,自然,他們就不會想貪。”
“是呀,也是這個理。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隻患不公。如果能讓所有人明白,人人生而平等,天下為公的思想,那麽,大同社會也不遠了。當然,要做到這一步,幾乎不可能,也許需要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不過,如果能夠多多提高所有民眾的覺悟,德行,我想,不想貪的官將會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一種風氣,天下大同也未必不可能實現。”
這是前世儒家所提倡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天下為公。”
老者反複念叨著這一句。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多謝。”
“客氣了,老先生,這隻是我的一點淺見,而且,也太過理想化了。”
“小兄弟不要妄自菲薄,對了,您在哪裏工作?”
“正來北上讀書。”
“讀書?以您這翻見解,恐怕沒幾個老師能教你了吧。哈哈哈,好,今天與小兄弟聊得很投機,不過,還有些事,就與小兄弟聊到這。也許,我們還有機會見麵。”
“您忙。”
說著,老者與剛才那位中年人換回了位置。過了幾分鍾,竇娥冤話劇也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