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唐寧隻以為基辛格那句帶他去中國的話是在開玩笑,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真的獲準加入尼克鬆總統的訪華隨行團了,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唐寧是欣喜若狂,穿越過來二十多年了,終於有機會回到祖國去看看,雖然是以一個美國人的身份回去稍有些遺憾,但是能回去就是好事。
在當時尼克鬆總統的訪華之旅是有特殊意義的,這是中美關係從敵對、對抗格局轉變到和解,關係正常化的轉折點,也有人稱之為“破冰之旅”;
從美國的角度講,尼克鬆訪華有三個原因:首先,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拓展,讓美國感覺到其霸權受到蘇聯威脅;第二,尼克鬆想通過拉攏中國達到與蘇聯緩和關係的目的。尼克鬆1972年2月到北京,5月份就到蘇聯,跟蘇聯簽署了“反導”條約,當時中國批評美蘇兩國既互相勾結又互相爭奪,如今回過頭來看“反導”條約,可能是在冷戰時期美蘇能達成的最好條約;第三個原因是美國想從越南戰爭中撤下來,而中國是支持越南的主要國家,美國希望中國對越南施壓。
從中國方麵講,首先,當時已經感覺到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威脅;第二,特殊的曆史時期使中國在外交史上空前孤立,領導人非常希望在美國這個地方打開缺口,使我們在外交上能夠取得突破,實際上這個效果是達到了。
對於還不熟悉中國的美國人來說,這次訪問的意義,不亞於去月球訪問。也正是因為這次不同尋常的訪問,中美兩國從此進入了全新的交流階段。
說起來這次唐寧能夠加入隨行團,還真就是拜托了基辛格的努力,因為在事先就訪問問題進行磋商的時候。中方大幅的減少了美方的隨行人物,最後隻固定在了350人,媒體記者一共才給了80人的名額。唐寧能夠混進去實屬不易。說到媒體記者,在雙方磋商的時候。美國提出了一個讓中國覺得棘手無比的問題,那就是要對這次采訪進行電視直播。
伴隨美國電視技術的進步,電視新聞報道在政治上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尼克鬆在電視報道中飽經失敗與成功的波折,深諳電視報道對其政治生命的作用。在其出訪中國的隨行記者團中,電視媒體記者是最龐大的群體。
美國總統的出訪總伴隨著強大的記者團,這既是發達的美國信息社會的特點,也是一種需要。美國總統出訪期間,每天要舉行新聞吹風會。通過衛星傳遞電視節目,並隨時進行電視的現場轉播。可在當時,這對中國是極為新鮮的事兒,甚至聞所未聞。
當時中國黑白電視的發展水平、電視的普及率遠遠落後於美國,彩電研製剛處於起步階段,電視節目的類型也極為有限。因此,憑中國的電視水平,無法擔負尼克鬆訪華活動的電視報道。雙方同意由中方購買美國的衛星地麵站設備,再租給美方使用。中方在北京和上海,突擊建造了幾幢小平房。將美方提供的衛星地麵站及附屬設備由郵電部會同北京電視台的技術人員和翻譯協助美方進行了安裝。
1972年2月21號,尼克鬆總統的專機“空軍一號”終於進入了中國的領空,不過事情並沒有後世報道的那麽順利。因為中美兩國還沒建交,所以美國的飛機不能在中國領空自由飛行,即便是總統專機也不例外。
最後達成協議,總統專機先飛到上海,到達上海之後中國方麵派出先遣小組,並且帶上一名領航員登上總統專機,然後再飛往北京,以示對中國主權的尊重。到達上海稍事停留,以便讓中國領航員登機的時候。記者們驚訝的發現現代化停機樓前的一根旗杆上,隻有有一麵孤單的美國國旗在飄揚。整個機場都沒看到過一個旅客或一架降落或起飛的飛機的影子,對此唐寧倒是一點都不意外很是鎮定的說道:“這沒什麽奇怪的。這麽大的政治事件,以中國政府的習慣,肯定是要封閉機場,其餘所有航班全部取消的。”
在北京時間21日上午11點30分的時候,尼克鬆的專機終於降落在了北京天竺機場,和之前預計的時間十分吻合,事實上這個時間也是尼克鬆精心安排的,因為這個時候,恰好是美國東部標準時間星期天晚上10點30分,也正是電視觀眾最多的時候,尼克鬆選擇在這一時間的目的無疑是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見證他所創造的這一曆史時刻。
尼克鬆從飛機舷梯下來,他首先伸出手來,他比周總理伸手還要早,伸出手來跟周總理兩個人握手。尼克鬆這麽做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國際上盛傳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要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握手,可能卻被杜勒斯拒絕了,後來這個故事就成了中美關係不合的案例流傳開來,尼克鬆也希望借這次難得的機會重塑一下美國人的良好形象。
兩人這次曆史性的握手代表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不過此時唯一的遺憾就是機場上的歡迎儀式,既沒有歡呼雀躍的群眾,也沒有迎接國家元首的紅地毯,隻有一麵美國國旗和一麵五星紅旗並排在機場上飄揚。機場上隻有一些大標語,大多同尼克鬆無關—“中國*萬歲”,“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還有一支不足500人的儀仗隊,他們唱著一首30年代的紅軍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樣的冷場還是因為中美兩國沒有建交,對於建交前的一個國家元首來訪的,盡管是美國的總統來訪,中方依然堅持主權原則,不冷不熱,不能夠按照正常的建交的國家元首來熱烈歡迎,也不完全保持一個完全冷的隔絕的狀態,於是就采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接待方式。(未完待續。)
在當時尼克鬆總統的訪華之旅是有特殊意義的,這是中美關係從敵對、對抗格局轉變到和解,關係正常化的轉折點,也有人稱之為“破冰之旅”;
從美國的角度講,尼克鬆訪華有三個原因:首先,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拓展,讓美國感覺到其霸權受到蘇聯威脅;第二,尼克鬆想通過拉攏中國達到與蘇聯緩和關係的目的。尼克鬆1972年2月到北京,5月份就到蘇聯,跟蘇聯簽署了“反導”條約,當時中國批評美蘇兩國既互相勾結又互相爭奪,如今回過頭來看“反導”條約,可能是在冷戰時期美蘇能達成的最好條約;第三個原因是美國想從越南戰爭中撤下來,而中國是支持越南的主要國家,美國希望中國對越南施壓。
從中國方麵講,首先,當時已經感覺到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威脅;第二,特殊的曆史時期使中國在外交史上空前孤立,領導人非常希望在美國這個地方打開缺口,使我們在外交上能夠取得突破,實際上這個效果是達到了。
對於還不熟悉中國的美國人來說,這次訪問的意義,不亞於去月球訪問。也正是因為這次不同尋常的訪問,中美兩國從此進入了全新的交流階段。
說起來這次唐寧能夠加入隨行團,還真就是拜托了基辛格的努力,因為在事先就訪問問題進行磋商的時候。中方大幅的減少了美方的隨行人物,最後隻固定在了350人,媒體記者一共才給了80人的名額。唐寧能夠混進去實屬不易。說到媒體記者,在雙方磋商的時候。美國提出了一個讓中國覺得棘手無比的問題,那就是要對這次采訪進行電視直播。
伴隨美國電視技術的進步,電視新聞報道在政治上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尼克鬆在電視報道中飽經失敗與成功的波折,深諳電視報道對其政治生命的作用。在其出訪中國的隨行記者團中,電視媒體記者是最龐大的群體。
美國總統的出訪總伴隨著強大的記者團,這既是發達的美國信息社會的特點,也是一種需要。美國總統出訪期間,每天要舉行新聞吹風會。通過衛星傳遞電視節目,並隨時進行電視的現場轉播。可在當時,這對中國是極為新鮮的事兒,甚至聞所未聞。
當時中國黑白電視的發展水平、電視的普及率遠遠落後於美國,彩電研製剛處於起步階段,電視節目的類型也極為有限。因此,憑中國的電視水平,無法擔負尼克鬆訪華活動的電視報道。雙方同意由中方購買美國的衛星地麵站設備,再租給美方使用。中方在北京和上海,突擊建造了幾幢小平房。將美方提供的衛星地麵站及附屬設備由郵電部會同北京電視台的技術人員和翻譯協助美方進行了安裝。
1972年2月21號,尼克鬆總統的專機“空軍一號”終於進入了中國的領空,不過事情並沒有後世報道的那麽順利。因為中美兩國還沒建交,所以美國的飛機不能在中國領空自由飛行,即便是總統專機也不例外。
最後達成協議,總統專機先飛到上海,到達上海之後中國方麵派出先遣小組,並且帶上一名領航員登上總統專機,然後再飛往北京,以示對中國主權的尊重。到達上海稍事停留,以便讓中國領航員登機的時候。記者們驚訝的發現現代化停機樓前的一根旗杆上,隻有有一麵孤單的美國國旗在飄揚。整個機場都沒看到過一個旅客或一架降落或起飛的飛機的影子,對此唐寧倒是一點都不意外很是鎮定的說道:“這沒什麽奇怪的。這麽大的政治事件,以中國政府的習慣,肯定是要封閉機場,其餘所有航班全部取消的。”
在北京時間21日上午11點30分的時候,尼克鬆的專機終於降落在了北京天竺機場,和之前預計的時間十分吻合,事實上這個時間也是尼克鬆精心安排的,因為這個時候,恰好是美國東部標準時間星期天晚上10點30分,也正是電視觀眾最多的時候,尼克鬆選擇在這一時間的目的無疑是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見證他所創造的這一曆史時刻。
尼克鬆從飛機舷梯下來,他首先伸出手來,他比周總理伸手還要早,伸出手來跟周總理兩個人握手。尼克鬆這麽做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國際上盛傳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要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握手,可能卻被杜勒斯拒絕了,後來這個故事就成了中美關係不合的案例流傳開來,尼克鬆也希望借這次難得的機會重塑一下美國人的良好形象。
兩人這次曆史性的握手代表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不過此時唯一的遺憾就是機場上的歡迎儀式,既沒有歡呼雀躍的群眾,也沒有迎接國家元首的紅地毯,隻有一麵美國國旗和一麵五星紅旗並排在機場上飄揚。機場上隻有一些大標語,大多同尼克鬆無關—“中國*萬歲”,“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還有一支不足500人的儀仗隊,他們唱著一首30年代的紅軍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樣的冷場還是因為中美兩國沒有建交,對於建交前的一個國家元首來訪的,盡管是美國的總統來訪,中方依然堅持主權原則,不冷不熱,不能夠按照正常的建交的國家元首來熱烈歡迎,也不完全保持一個完全冷的隔絕的狀態,於是就采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接待方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