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張從賓攻汜水,殺巡檢使宋廷浩。帝戎服,嚴輕騎,將奔晉陽以避之。桑維翰叩頭苦諫曰:“賊鋒雖盛,勢不能久,請少待之,不可輕動。”帝乃止。
範延光遣使以蠟丸招誘失職者,右武衛上將軍婁繼英、右衛大將軍尹暉在大梁,溫韜之子延浚、延沼、延袞居許州,皆應之。延光令延浚兄弟取許州,聚徒已及千人。繼英、暉事泄,皆出走。壬子,敕以延光奸謀,誣汙忠良,自今獲延光諜人,賞獲者,殺諜人,禁蠟書,勿以聞。暉將奔吳,為人所殺。繼英奔許州,依溫氏。忠武節度使萇從簡盛為之備,延浚等不得發,欲殺繼英以自明,延沼止之,遂同奔張從賓。繼英知其謀,勸從賓執三溫,皆斬之。
白奉進在滑州,軍士有夜掠者,捕之,獲五人;其三隸奉進,其二隸符彥饒,奉進皆斬之;彥饒以其不先白己,甚怒。明日,奉進從數騎詣彥饒謝,彥饒曰:“軍中各有部分,柰何取滑州軍士幷斬之,殊無客主之義乎!”奉進曰:“軍士犯法,何有彼我!仆已引咎謝公,而公怒不解,豈非欲與延光同反邪!”拂衣而起,彥饒不留;帳下甲士大噪,擒奉進,殺之。從騎走出,大呼於外,諸軍爭擐甲操兵,諠噪不可禁止。奉國左廂都指揮使馬萬惶惑不知所為,帥步兵欲從亂,遇右廂都指揮使盧順密帥部兵出營,厲聲謂萬曰:“符公擅殺白公,必與魏城通謀。此去行宮纔二百裏,吾輩及軍士家屬皆在大梁,柰何不思報國,乃欲助亂,自求族滅乎!今日當共擒符公,送天子,立大功。軍士從命者賞,違命者誅,勿複疑也!”萬所部兵尚有呼躍者,順密殺數人,眾莫敢動。萬不得已從之,與奉國都虞候方太等共攻牙城,執彥饒,令太部送大梁。甲寅,敕斬彥饒於班荊館,其兄弟皆不問。
楊光遠自白皋引兵趣滑州,士卒聞滑州亂,欲推光遠為主。光遠曰:“天子豈汝輩販弄之物!晉陽之降出於窮迫,今若改圖,真反賊也!”其下乃不敢言。時魏、孟、滑三鎮繼叛,人情大震,帝問計於劉知遠,對曰:“帝者之興,自有天命。陛下昔在晉陽,糧不支五日,俄成大業。今天下已定,內有勁兵,北結強虜,鼠輩何能為乎!願陛下撫將相以恩,臣請戢士卒以威;恩威兼著,京邑自安,本根深固,則枝葉不傷矣。”知遠乃嚴設科禁,宿衛諸軍無敢犯者。有軍士盜紙錢一襆,主者擒之,左右請釋之,知遠曰:“吾誅其情,不計其直。”竟殺之。由是眾皆畏服。
乙卯,以楊光遠為魏府行營都招討使、兼知行府事,以昭義節度使高行周為河南尹、東京留守,以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侯益為河陽節度使。帝以滑州奏事皆馬萬為首,擢萬為義成節度使。丙辰,以盧順密為果州團練使,方太為趙州刺史;旣而知皆順密之功也,更以順密為昭義留後。
馮暉、孫銳引兵至六明鎮,光遠引之渡河,半渡而擊之,暉、銳眾大敗,多溺死,斬首三千級,暉、銳走還魏。
杜重威、侯益引兵至汜水,遇張從賓眾萬餘人,與戰,俘斬殆盡,遂克汜水。從賓走,乘馬渡河,溺死。獲其黨張延播、繼祚、婁繼英,送大梁,斬之,滅其族。史館修撰李濤上言,張全義有再造洛邑之功,乞免其族,乃止誅繼祚妻子。濤,回之族曾孫也。
詔東都留守司百官悉赴行在。
楊光遠奏知博州張暉舉城降。
安州威和指揮使王暉聞範延光作亂,殺安遠節度使周瓌,自領軍府,欲俟延光勝則附之,敗則渡江奔吳。帝遣右領軍上將軍李金全將千騎如安州巡檢,許赦王暉為唐州刺史。
範延光知事不濟,歸罪於孫銳而族之,遣使奉表待罪,戊寅,楊光遠以聞,帝不許。
吳同平章事王令謀如金陵勸徐誥受禪,誥讓不受。
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恐王暉奔吳,遣行軍司馬張朏將兵會複州兵於要路邀之。暉大掠安州,將奔吳,部將胡進殺之。八月,癸巳,以狀聞。李金全至安州,將士之預於亂者數百人,金全說諭,悉遣詣闕;旣而聞指揮使武彥和等數十人挾賄甚多,伏兵於野,執而斬之。彥和且死,呼曰:“王暉首惡,天子猶赦之;我輩脅從,何罪乎!”帝雖知金全之情,掩而不問。
吳曆陽公蒙知吳將亡,甲子,殺守衛軍使王宏;宏子勒兵攻蒙,蒙射殺之。以德勝節度使周本吳之勳舊,引二騎詣廬州,欲依之。本聞蒙至,將見之,其子弘祚固諫,本怒曰:“我家郎君來,何為不使我見!”弘祚合扉不聽本出,使人執蒙於外,送江都。徐誥遣使稱詔殺蒙於采石,追廢為悖逆庶人,絕屬籍。侍衛軍使郭悰殺蒙妻子於和州,誥歸罪於悰,貶池州。
乙巳,赦張從賓、符彥饒、王暉之黨,未伏誅者皆不問。
梁、唐以來,士民奉使及俘掠在契丹者,悉遣使贖還其家。
吳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內樞使、忠武節度使王令謀老病無齒,或勸之致仕,令謀曰:“齊王大事未畢,吾何敢自安!”疾亟,力勸徐誥受禪。是月,吳主下詔,禪位於齊。李德誠複詣金陵帥百官勸進,宋齊丘不署表。九月,癸醜,令謀卒。
甲寅,以李金全為安遠節度使。
婁繼英未及葬梁均王而誅死,詔梁故臣右衛上將軍安崇阮與王故妃郭氏葬之。
丙寅,吳主命江夏王璘奉璽綬於齊。冬,十月,甲申,齊王誥卽皇帝位於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國號唐。追尊太祖武王曰武皇帝。乙酉,遣右丞相玠奉冊詣吳主,稱受禪老臣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曰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禦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製。丁亥,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以吳太子璉領平盧節度使、兼中書令,封弘農公。
唐主宴羣臣於天泉閣,李德誠曰:“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樂。”因出齊丘止德誠勸進書,唐主執書不視,曰:“子嵩三十年舊交,必不相負。”齊丘頓首謝。
己醜,唐主表讓皇改東都宮殿名,皆取於仙經。讓皇常服羽衣,習辟穀術。辛卯,吳宗室建安王珙等十二人皆降爵為公,而加官增邑。丙申,以吳同平章事張延翰及門下侍郎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勳並同平章事。讓皇以唐主上表,致書辭之;唐主表謝而不改。
丁酉,加宋齊丘大司徒。齊丘雖為左丞相,不預政事,心慍懟,聞製詞雲“布衣之交”,抗聲曰:“臣為布衣時,陛下為刺史;今日為天子,可以不用老臣矣。”還家請罪,唐主手詔謝之,亦不改命。久之,齊丘不知所出,乃更上書請遷讓皇於他州,及斥遠吳太子璉,絕其婚;唐主不從。
乙巳,立王後宋氏為皇後。戊申,以諸道都統、判元帥府事景通為諸道副元帥、判六軍諸衛事、太尉、尚書令、吳王。
閩主命其弟威武節度使繼恭上表告嗣位於晉,且請置邸於都下。
十一月,乙卯,唐吳王景通更名璟。
唐主賜楊璉妃號永興公主;妃聞人呼公主則流涕而辭。
戊午,唐主立其子景遂為吉王,景達為壽陽公;以景遂為侍中、東都留守、江都尹,帥留司百官赴東都。
戊辰,詔加吳越王元瓘天下兵馬副元帥,進封吳越國王。
安遠節度使李金全以親吏胡漢筠為中門使,軍府事一以委之。漢筠貪猾殘忍,聚斂無厭。帝聞之,以廉吏賈仁沼代之,且召漢筠,欲授以他職,庶保全功臣。漢筠大懼,始勸金全以異謀。乙亥,金全表漢筠病,未任行。金全故人龐令圖屢諫曰:“仁沼忠義之士,以代漢筠,所益多矣。”漢筠夜遣壯士踰垣滅令圖之族,又毒仁沼,舌爛而卒。漢筠與推官張緯相結,以諂惑金全,金全愛之彌篤。
十二月,戊申,蜀大赦,改明年元曰明德。
詔加馬希範江南諸道都統,製置武平、靜江等軍事。
是歲,契丹改元會同,國號大遼,公卿庶官皆仿中國,參用中國人,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尋兼政事令。
高祖天福三年(戊戌、九三八年)
春,正月,己酉,日有食之。
唐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西平恭烈王周本以不能存吳,愧恨而卒。
丙寅,唐以侍中吉王景遂參判尚書都省。
蜀主以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張業為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武泰節度使王處回兼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
二月,庚辰,左散騎常侍張允上駁赦論,以為:“帝王遇天災多肆赦,謂之修德。借有二人坐獄遇赦,則曲者幸免,直者銜冤,冤氣升聞,乃所以致災,非所以弭災也。”詔褒之。帝樂聞讜言,詔百官各上封事,命吏部尚書梁文矩等十人置詳定院以考之,無取者留中,可者行之。數月,應詔者無十人,乙未,複降禦劄趣之。
範延光遣使以蠟丸招誘失職者,右武衛上將軍婁繼英、右衛大將軍尹暉在大梁,溫韜之子延浚、延沼、延袞居許州,皆應之。延光令延浚兄弟取許州,聚徒已及千人。繼英、暉事泄,皆出走。壬子,敕以延光奸謀,誣汙忠良,自今獲延光諜人,賞獲者,殺諜人,禁蠟書,勿以聞。暉將奔吳,為人所殺。繼英奔許州,依溫氏。忠武節度使萇從簡盛為之備,延浚等不得發,欲殺繼英以自明,延沼止之,遂同奔張從賓。繼英知其謀,勸從賓執三溫,皆斬之。
白奉進在滑州,軍士有夜掠者,捕之,獲五人;其三隸奉進,其二隸符彥饒,奉進皆斬之;彥饒以其不先白己,甚怒。明日,奉進從數騎詣彥饒謝,彥饒曰:“軍中各有部分,柰何取滑州軍士幷斬之,殊無客主之義乎!”奉進曰:“軍士犯法,何有彼我!仆已引咎謝公,而公怒不解,豈非欲與延光同反邪!”拂衣而起,彥饒不留;帳下甲士大噪,擒奉進,殺之。從騎走出,大呼於外,諸軍爭擐甲操兵,諠噪不可禁止。奉國左廂都指揮使馬萬惶惑不知所為,帥步兵欲從亂,遇右廂都指揮使盧順密帥部兵出營,厲聲謂萬曰:“符公擅殺白公,必與魏城通謀。此去行宮纔二百裏,吾輩及軍士家屬皆在大梁,柰何不思報國,乃欲助亂,自求族滅乎!今日當共擒符公,送天子,立大功。軍士從命者賞,違命者誅,勿複疑也!”萬所部兵尚有呼躍者,順密殺數人,眾莫敢動。萬不得已從之,與奉國都虞候方太等共攻牙城,執彥饒,令太部送大梁。甲寅,敕斬彥饒於班荊館,其兄弟皆不問。
楊光遠自白皋引兵趣滑州,士卒聞滑州亂,欲推光遠為主。光遠曰:“天子豈汝輩販弄之物!晉陽之降出於窮迫,今若改圖,真反賊也!”其下乃不敢言。時魏、孟、滑三鎮繼叛,人情大震,帝問計於劉知遠,對曰:“帝者之興,自有天命。陛下昔在晉陽,糧不支五日,俄成大業。今天下已定,內有勁兵,北結強虜,鼠輩何能為乎!願陛下撫將相以恩,臣請戢士卒以威;恩威兼著,京邑自安,本根深固,則枝葉不傷矣。”知遠乃嚴設科禁,宿衛諸軍無敢犯者。有軍士盜紙錢一襆,主者擒之,左右請釋之,知遠曰:“吾誅其情,不計其直。”竟殺之。由是眾皆畏服。
乙卯,以楊光遠為魏府行營都招討使、兼知行府事,以昭義節度使高行周為河南尹、東京留守,以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侯益為河陽節度使。帝以滑州奏事皆馬萬為首,擢萬為義成節度使。丙辰,以盧順密為果州團練使,方太為趙州刺史;旣而知皆順密之功也,更以順密為昭義留後。
馮暉、孫銳引兵至六明鎮,光遠引之渡河,半渡而擊之,暉、銳眾大敗,多溺死,斬首三千級,暉、銳走還魏。
杜重威、侯益引兵至汜水,遇張從賓眾萬餘人,與戰,俘斬殆盡,遂克汜水。從賓走,乘馬渡河,溺死。獲其黨張延播、繼祚、婁繼英,送大梁,斬之,滅其族。史館修撰李濤上言,張全義有再造洛邑之功,乞免其族,乃止誅繼祚妻子。濤,回之族曾孫也。
詔東都留守司百官悉赴行在。
楊光遠奏知博州張暉舉城降。
安州威和指揮使王暉聞範延光作亂,殺安遠節度使周瓌,自領軍府,欲俟延光勝則附之,敗則渡江奔吳。帝遣右領軍上將軍李金全將千騎如安州巡檢,許赦王暉為唐州刺史。
範延光知事不濟,歸罪於孫銳而族之,遣使奉表待罪,戊寅,楊光遠以聞,帝不許。
吳同平章事王令謀如金陵勸徐誥受禪,誥讓不受。
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恐王暉奔吳,遣行軍司馬張朏將兵會複州兵於要路邀之。暉大掠安州,將奔吳,部將胡進殺之。八月,癸巳,以狀聞。李金全至安州,將士之預於亂者數百人,金全說諭,悉遣詣闕;旣而聞指揮使武彥和等數十人挾賄甚多,伏兵於野,執而斬之。彥和且死,呼曰:“王暉首惡,天子猶赦之;我輩脅從,何罪乎!”帝雖知金全之情,掩而不問。
吳曆陽公蒙知吳將亡,甲子,殺守衛軍使王宏;宏子勒兵攻蒙,蒙射殺之。以德勝節度使周本吳之勳舊,引二騎詣廬州,欲依之。本聞蒙至,將見之,其子弘祚固諫,本怒曰:“我家郎君來,何為不使我見!”弘祚合扉不聽本出,使人執蒙於外,送江都。徐誥遣使稱詔殺蒙於采石,追廢為悖逆庶人,絕屬籍。侍衛軍使郭悰殺蒙妻子於和州,誥歸罪於悰,貶池州。
乙巳,赦張從賓、符彥饒、王暉之黨,未伏誅者皆不問。
梁、唐以來,士民奉使及俘掠在契丹者,悉遣使贖還其家。
吳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內樞使、忠武節度使王令謀老病無齒,或勸之致仕,令謀曰:“齊王大事未畢,吾何敢自安!”疾亟,力勸徐誥受禪。是月,吳主下詔,禪位於齊。李德誠複詣金陵帥百官勸進,宋齊丘不署表。九月,癸醜,令謀卒。
甲寅,以李金全為安遠節度使。
婁繼英未及葬梁均王而誅死,詔梁故臣右衛上將軍安崇阮與王故妃郭氏葬之。
丙寅,吳主命江夏王璘奉璽綬於齊。冬,十月,甲申,齊王誥卽皇帝位於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國號唐。追尊太祖武王曰武皇帝。乙酉,遣右丞相玠奉冊詣吳主,稱受禪老臣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曰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禦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製。丁亥,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以吳太子璉領平盧節度使、兼中書令,封弘農公。
唐主宴羣臣於天泉閣,李德誠曰:“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樂。”因出齊丘止德誠勸進書,唐主執書不視,曰:“子嵩三十年舊交,必不相負。”齊丘頓首謝。
己醜,唐主表讓皇改東都宮殿名,皆取於仙經。讓皇常服羽衣,習辟穀術。辛卯,吳宗室建安王珙等十二人皆降爵為公,而加官增邑。丙申,以吳同平章事張延翰及門下侍郎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勳並同平章事。讓皇以唐主上表,致書辭之;唐主表謝而不改。
丁酉,加宋齊丘大司徒。齊丘雖為左丞相,不預政事,心慍懟,聞製詞雲“布衣之交”,抗聲曰:“臣為布衣時,陛下為刺史;今日為天子,可以不用老臣矣。”還家請罪,唐主手詔謝之,亦不改命。久之,齊丘不知所出,乃更上書請遷讓皇於他州,及斥遠吳太子璉,絕其婚;唐主不從。
乙巳,立王後宋氏為皇後。戊申,以諸道都統、判元帥府事景通為諸道副元帥、判六軍諸衛事、太尉、尚書令、吳王。
閩主命其弟威武節度使繼恭上表告嗣位於晉,且請置邸於都下。
十一月,乙卯,唐吳王景通更名璟。
唐主賜楊璉妃號永興公主;妃聞人呼公主則流涕而辭。
戊午,唐主立其子景遂為吉王,景達為壽陽公;以景遂為侍中、東都留守、江都尹,帥留司百官赴東都。
戊辰,詔加吳越王元瓘天下兵馬副元帥,進封吳越國王。
安遠節度使李金全以親吏胡漢筠為中門使,軍府事一以委之。漢筠貪猾殘忍,聚斂無厭。帝聞之,以廉吏賈仁沼代之,且召漢筠,欲授以他職,庶保全功臣。漢筠大懼,始勸金全以異謀。乙亥,金全表漢筠病,未任行。金全故人龐令圖屢諫曰:“仁沼忠義之士,以代漢筠,所益多矣。”漢筠夜遣壯士踰垣滅令圖之族,又毒仁沼,舌爛而卒。漢筠與推官張緯相結,以諂惑金全,金全愛之彌篤。
十二月,戊申,蜀大赦,改明年元曰明德。
詔加馬希範江南諸道都統,製置武平、靜江等軍事。
是歲,契丹改元會同,國號大遼,公卿庶官皆仿中國,參用中國人,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尋兼政事令。
高祖天福三年(戊戌、九三八年)
春,正月,己酉,日有食之。
唐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西平恭烈王周本以不能存吳,愧恨而卒。
丙寅,唐以侍中吉王景遂參判尚書都省。
蜀主以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張業為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武泰節度使王處回兼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
二月,庚辰,左散騎常侍張允上駁赦論,以為:“帝王遇天災多肆赦,謂之修德。借有二人坐獄遇赦,則曲者幸免,直者銜冤,冤氣升聞,乃所以致災,非所以弭災也。”詔褒之。帝樂聞讜言,詔百官各上封事,命吏部尚書梁文矩等十人置詳定院以考之,無取者留中,可者行之。數月,應詔者無十人,乙未,複降禦劄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