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2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選1/3,連選得連任。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人數固定為435名,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連選得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如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谘詢和同意”;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複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複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
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傳教士的後代瑟斯頓和那些商人發動政變不久,就通過駐夏威夷公使泰爾斯。納德向美國政府報告了情況。
而時任的美國總統克裏夫蘭重新上台後,正遇美國金融大恐慌,工人頻頻罷工,克利夫蘭采取了諸多強硬措施,包括對罷工工人進行鎮壓。克利夫蘭對鐵路罷工者的處理方式激起很多美國人的驕傲。但是,他的政策在經濟蕭條期一般是不受歡迎的。對外,克利夫蘭采取孤立主義政策,反對領土擴張。
因此對於從夏威夷發來的電報,讓他分外的吃驚和羞愧,他認為瑟斯頓他們這樣的做法實在是太不符合美國的國際形象了,隻是他雖然身為總統可並不是什麽事情都是他說了算,就像現在他不可能直接下令讓瑟斯頓他們停止自己的行動或讓軍隊阻止他們的行動,他能夠做的就是無視,不對此次夏威夷事件做出任何評價。
他這樣的舉動確實給瑟斯頓想要謀求美國政府的支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這份出人意料的報告就這樣成了總統克利夫蘭那裏眾多垃圾文件中的一員。更別說上報國會計論了。
但做為總統的他不知道的是早在那群商人發動政變之前,就通過其它的途徑得到了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的支持,這才有了領事館內的士兵未參與,反而有海軍士兵參與政變的一幕。
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其實是反對總統克利夫蘭的對外不擴張政策的,他覺得總統的對外孤立政策不能擴大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在世界上的權益,應當像總統對內一樣,對外同樣需要采取強硬措失才有利於美國海外利益的增加。
他同樣不想明麵上違反總統的外交政策,對於本國商人打算在夏威夷發動政變推翻女王的統治時,隻是不動聲色的把一隊海軍士兵以補統補給的名義開進了檀香山,在總統得到政變成功時的電報時他也同樣得到了,不過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他也沒有通知國會,夏威夷起初的政變消息就這樣被總統和國防部長暗中壓了下來,沒有公示以眾。
隻是在後來的電報中提到了兩艘在夏威夷執行任務的海軍戰艦被一支陌生艦隊全部擊沉在了歐胡島珍珠港口內,參與政變的本國商人和海軍士兵損失慘重,殺的殺,抓的抓,夏威夷女王已被救出的消息。
得知夏威夷政變發生這樣意外的事情時,無論是總統克利夫蘭還是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都知道這件事情壓不住了,如果隻是那些商人發動政變時發生意外的話,是可以置之不理的。
但現在的情況卻完全不同了,不管什麽原因中間有了海軍士兵的參與又發生了這樣的意外情況,並且本國士兵和商人都損失慘重時,就必須上報國會,得到一個明確的處理辦法,總之絕對不會完全置之不理的。
國會得知這樣的情況時同樣也是意見不一,有同意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的建議,對那群陌生軍隊采取武力報複的,也有堅持總統的對外采取孤立,反對對外發動戰爭的,其理由就是那些商人膽大妄為,膽敢針對美國承認的一國主權發起挑戰,實在是自不量力,死有餘辜。另外那些參與的海軍士兵更是過分,光沒有上級命令擅自參與商人們發動的政變中去的這一條,就足以把他們所有人都送上軍事法庭的。(約翰.斯蒂芬為了免去自身的麻煩,把參與政變的那些士兵的行動說成了是他們擅自行動,而不是他通過非正規途徑下達的命令。)
會議已經開了兩三場,雙方總是爭持不下,迫不得已隻好采取了投票表決,出乎約翰.斯蒂芬這個國防部長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言講辯論的時候大部分議員都是支持他的對外采取軍事措施的方案的。可是等到投票結果的時候居然是支持總統采取通過外交方式解決此次事件的提議占了半數以上,使得他的武力報複計劃付之東流。
恰恰在他對投票結果失望至極的時候,第二份來自夏威夷的情報又送了上來,一看到情報中的內容他就興奮的笑了起來,對於這份情報能否改變國會的決定,他心中有十分的把握,如果隻是前半部分的情報的話,他不敢說國會的決議會不會因此而改變,但有了後麵的猜測就完全不一樣了,去年的那場莫名海戰,使得他損失了大西洋的一支分艦隊,在和平時期發生這樣的慘烈戰鬥,讓整個美國都為之震驚,即便是至今美國海軍也沒有放棄對那支小艦隊的查找,就連美國各對外機構和情報部門也都在一直注意著符合條件的目標,隻是都沒有結果罷了。
也難怪,那次海戰之後,江海就一直呆在了海帝島上,根本沒有帶艦隊出來過,哪裏會讓他們發現。後來參與的兩次對日海戰又都是沒有或很少知情者的情況下進行的,就連日本都不見得會清楚多少關於江海艦隊的信息,更何況是事後才得到情報的各國。
而據泰而斯。納德的描述,這次出現的陌生艦隊必定就是上次造成海軍大西洋艦隊損失慘重的罪魁禍首,整個美國苦尋一年都未果的艦隊,居然出現在了夏威夷,還發動了襲擊美國戰艦和海軍士兵的戰鬥。讓他不得不感歎果然是冤家路窄啊!有個這份情報,總統想要不改變決定都不行了,而隻要總統一同意,那國會那裏就完全不是問題了,現在看來我要更改我的軍事計劃了,根據去年參戰人員的描述,對方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強悍的,猶其是這次出現的戰艦在規模上還遠超上一次的時候。慎重期間還是多派些戰艦過去算了。
同樣得知這個消息的總統克裏夫蘭不得承認自己的孤立政策恐怕馬上就要破產了,本已成定局的事情,居然到了最後又發生這樣的變故,真是連上帝都不站在他那一邊,天意弄人,他又莫之奈何。
國會在確認了這份情報的真實性後,最終還是更改了上次的決定,統一通過了對江海這個中華帝國發動戰爭的議案,隻是總統還是通過他自身的影響力附加了一項決策,那就是把這次事件看作一次國與國之間的局部衝突,不對對方正式宣戰,不然對美國的經濟又是一大打擊,更何況到現在也不過隻是知道了對方的部分實力和國我罷了,連中華帝國在哪裏,麵積有多大,實力有多強都完全不清楚,一旦正式宣戰就完全沒有緩衝的餘地了,不宣戰就算在戰爭中發生意外也不至於影響大局。
約翰.斯蒂芬這個國防部長雖然對與總統克利夫蘭的說法嗤之已鼻,但十分關注自身利益會不會受到損失的國會議員可不這麽認為,大多數的者同意了總統的意見,雖然不認為這個陌生的國家有實力打贏美國,但保險起見還是謹慎一些的好,不是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小心無大錯嗎!
見在形勢完全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還被總統克裏夫蘭給拌回了一局,使得自己的軍事計劃受得了一定的限製,不過在他看來總統純悴是杞人憂天,以美國的軍事實力,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贏過的屈指可數,但絕對沒有中華帝國這個句字,更何況它還是一個黃種人建立的國家。就算沒有全美國的支持,他照樣可以消滅掉這個曾狠狠的給過他一悶棍的國家,就算不能完全消滅,至少也能給他們一個深深的教訓。
國會的決議中隻是同意了出兵的提案,並給出一份大致的反擊規模,未祥細的規定出兵和戰艦的數量,經過約翰.斯蒂芬多方的努力之下,才十分不易的拿到了完全負責調配出戰士兵和戰艦的權力,使他可以重新製定更適合的作戰計劃。
克利夫蘭本身就不是一個熱愛戰爭的人,本來這項權力是完全屬於他的,他可以指派特定的人員參戰,就算是國防部長的提議他也有權拒絕簽字的,他本身就是一個經常拒簽的總統,他在第一次任期的4年當中,簽發了不下413份否決批文,兩倍於從華盛頓到阿瑟的21位前總統所簽發的否決批文的總和。
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優良傳統,約翰.斯蒂芬才十分不放心後續的戰爭計劃會不會到了他那裏就出現意外,還是不讓他插手比較穩妥,也幸好克利夫蘭並不是很在意這一項權力的歸屬,不然應當又會發生相當激烈的爭論了。
轉眼間居駐夏威夷公使泰而斯。納德傳來第一份情報,已經過去近十天的時間了,約翰.斯蒂芬心裏已經有了大概的作戰計劃,隻需要一定的時間好好的完善一下,並安排艦隊指揮官和調動參戰艦隻就可以了,這個大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因為他需要調動大西洋艦隊的部分艦隻來增強太平洋艦隊的實力。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如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谘詢和同意”;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複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複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
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傳教士的後代瑟斯頓和那些商人發動政變不久,就通過駐夏威夷公使泰爾斯。納德向美國政府報告了情況。
而時任的美國總統克裏夫蘭重新上台後,正遇美國金融大恐慌,工人頻頻罷工,克利夫蘭采取了諸多強硬措施,包括對罷工工人進行鎮壓。克利夫蘭對鐵路罷工者的處理方式激起很多美國人的驕傲。但是,他的政策在經濟蕭條期一般是不受歡迎的。對外,克利夫蘭采取孤立主義政策,反對領土擴張。
因此對於從夏威夷發來的電報,讓他分外的吃驚和羞愧,他認為瑟斯頓他們這樣的做法實在是太不符合美國的國際形象了,隻是他雖然身為總統可並不是什麽事情都是他說了算,就像現在他不可能直接下令讓瑟斯頓他們停止自己的行動或讓軍隊阻止他們的行動,他能夠做的就是無視,不對此次夏威夷事件做出任何評價。
他這樣的舉動確實給瑟斯頓想要謀求美國政府的支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這份出人意料的報告就這樣成了總統克利夫蘭那裏眾多垃圾文件中的一員。更別說上報國會計論了。
但做為總統的他不知道的是早在那群商人發動政變之前,就通過其它的途徑得到了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的支持,這才有了領事館內的士兵未參與,反而有海軍士兵參與政變的一幕。
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其實是反對總統克利夫蘭的對外不擴張政策的,他覺得總統的對外孤立政策不能擴大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在世界上的權益,應當像總統對內一樣,對外同樣需要采取強硬措失才有利於美國海外利益的增加。
他同樣不想明麵上違反總統的外交政策,對於本國商人打算在夏威夷發動政變推翻女王的統治時,隻是不動聲色的把一隊海軍士兵以補統補給的名義開進了檀香山,在總統得到政變成功時的電報時他也同樣得到了,不過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他也沒有通知國會,夏威夷起初的政變消息就這樣被總統和國防部長暗中壓了下來,沒有公示以眾。
隻是在後來的電報中提到了兩艘在夏威夷執行任務的海軍戰艦被一支陌生艦隊全部擊沉在了歐胡島珍珠港口內,參與政變的本國商人和海軍士兵損失慘重,殺的殺,抓的抓,夏威夷女王已被救出的消息。
得知夏威夷政變發生這樣意外的事情時,無論是總統克利夫蘭還是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都知道這件事情壓不住了,如果隻是那些商人發動政變時發生意外的話,是可以置之不理的。
但現在的情況卻完全不同了,不管什麽原因中間有了海軍士兵的參與又發生了這樣的意外情況,並且本國士兵和商人都損失慘重時,就必須上報國會,得到一個明確的處理辦法,總之絕對不會完全置之不理的。
國會得知這樣的情況時同樣也是意見不一,有同意國防部長約翰.斯蒂芬的建議,對那群陌生軍隊采取武力報複的,也有堅持總統的對外采取孤立,反對對外發動戰爭的,其理由就是那些商人膽大妄為,膽敢針對美國承認的一國主權發起挑戰,實在是自不量力,死有餘辜。另外那些參與的海軍士兵更是過分,光沒有上級命令擅自參與商人們發動的政變中去的這一條,就足以把他們所有人都送上軍事法庭的。(約翰.斯蒂芬為了免去自身的麻煩,把參與政變的那些士兵的行動說成了是他們擅自行動,而不是他通過非正規途徑下達的命令。)
會議已經開了兩三場,雙方總是爭持不下,迫不得已隻好采取了投票表決,出乎約翰.斯蒂芬這個國防部長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言講辯論的時候大部分議員都是支持他的對外采取軍事措施的方案的。可是等到投票結果的時候居然是支持總統采取通過外交方式解決此次事件的提議占了半數以上,使得他的武力報複計劃付之東流。
恰恰在他對投票結果失望至極的時候,第二份來自夏威夷的情報又送了上來,一看到情報中的內容他就興奮的笑了起來,對於這份情報能否改變國會的決定,他心中有十分的把握,如果隻是前半部分的情報的話,他不敢說國會的決議會不會因此而改變,但有了後麵的猜測就完全不一樣了,去年的那場莫名海戰,使得他損失了大西洋的一支分艦隊,在和平時期發生這樣的慘烈戰鬥,讓整個美國都為之震驚,即便是至今美國海軍也沒有放棄對那支小艦隊的查找,就連美國各對外機構和情報部門也都在一直注意著符合條件的目標,隻是都沒有結果罷了。
也難怪,那次海戰之後,江海就一直呆在了海帝島上,根本沒有帶艦隊出來過,哪裏會讓他們發現。後來參與的兩次對日海戰又都是沒有或很少知情者的情況下進行的,就連日本都不見得會清楚多少關於江海艦隊的信息,更何況是事後才得到情報的各國。
而據泰而斯。納德的描述,這次出現的陌生艦隊必定就是上次造成海軍大西洋艦隊損失慘重的罪魁禍首,整個美國苦尋一年都未果的艦隊,居然出現在了夏威夷,還發動了襲擊美國戰艦和海軍士兵的戰鬥。讓他不得不感歎果然是冤家路窄啊!有個這份情報,總統想要不改變決定都不行了,而隻要總統一同意,那國會那裏就完全不是問題了,現在看來我要更改我的軍事計劃了,根據去年參戰人員的描述,對方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強悍的,猶其是這次出現的戰艦在規模上還遠超上一次的時候。慎重期間還是多派些戰艦過去算了。
同樣得知這個消息的總統克裏夫蘭不得承認自己的孤立政策恐怕馬上就要破產了,本已成定局的事情,居然到了最後又發生這樣的變故,真是連上帝都不站在他那一邊,天意弄人,他又莫之奈何。
國會在確認了這份情報的真實性後,最終還是更改了上次的決定,統一通過了對江海這個中華帝國發動戰爭的議案,隻是總統還是通過他自身的影響力附加了一項決策,那就是把這次事件看作一次國與國之間的局部衝突,不對對方正式宣戰,不然對美國的經濟又是一大打擊,更何況到現在也不過隻是知道了對方的部分實力和國我罷了,連中華帝國在哪裏,麵積有多大,實力有多強都完全不清楚,一旦正式宣戰就完全沒有緩衝的餘地了,不宣戰就算在戰爭中發生意外也不至於影響大局。
約翰.斯蒂芬這個國防部長雖然對與總統克利夫蘭的說法嗤之已鼻,但十分關注自身利益會不會受到損失的國會議員可不這麽認為,大多數的者同意了總統的意見,雖然不認為這個陌生的國家有實力打贏美國,但保險起見還是謹慎一些的好,不是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小心無大錯嗎!
見在形勢完全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還被總統克裏夫蘭給拌回了一局,使得自己的軍事計劃受得了一定的限製,不過在他看來總統純悴是杞人憂天,以美國的軍事實力,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贏過的屈指可數,但絕對沒有中華帝國這個句字,更何況它還是一個黃種人建立的國家。就算沒有全美國的支持,他照樣可以消滅掉這個曾狠狠的給過他一悶棍的國家,就算不能完全消滅,至少也能給他們一個深深的教訓。
國會的決議中隻是同意了出兵的提案,並給出一份大致的反擊規模,未祥細的規定出兵和戰艦的數量,經過約翰.斯蒂芬多方的努力之下,才十分不易的拿到了完全負責調配出戰士兵和戰艦的權力,使他可以重新製定更適合的作戰計劃。
克利夫蘭本身就不是一個熱愛戰爭的人,本來這項權力是完全屬於他的,他可以指派特定的人員參戰,就算是國防部長的提議他也有權拒絕簽字的,他本身就是一個經常拒簽的總統,他在第一次任期的4年當中,簽發了不下413份否決批文,兩倍於從華盛頓到阿瑟的21位前總統所簽發的否決批文的總和。
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優良傳統,約翰.斯蒂芬才十分不放心後續的戰爭計劃會不會到了他那裏就出現意外,還是不讓他插手比較穩妥,也幸好克利夫蘭並不是很在意這一項權力的歸屬,不然應當又會發生相當激烈的爭論了。
轉眼間居駐夏威夷公使泰而斯。納德傳來第一份情報,已經過去近十天的時間了,約翰.斯蒂芬心裏已經有了大概的作戰計劃,隻需要一定的時間好好的完善一下,並安排艦隊指揮官和調動參戰艦隻就可以了,這個大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因為他需要調動大西洋艦隊的部分艦隻來增強太平洋艦隊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