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道義
翌日,天剛蒙蒙亮,襄陽城南門的吊橋便吱吱呀呀的放了下來,緊接著兩扇高大的城門也在低沉的嗚嗚聲中緩緩開啟。
一騎快馬飛一般從城中馳出,徑直朝城外的大營而去。
“請回稟刺史大人,孫堅打點一下營中事務,稍候便去府上拜會。”孫堅看完了手中的請帖,微笑著朝來人擺了擺手。
那人點頭應諾,上馬回城去了。
“父親,依我看還是別去了吧。”孫策望著那人絕塵而去,一臉擔憂的對孫堅說道。昨晚那個假使者的話還在耳邊回響,今日這麽早王叡便派人前來,實在讓他覺得很是不安。
“大哥說得對,父親你是一軍主帥,如果這個王叡真的不安好心,將士們豈不是群龍無首了?”孫翊也從旁勸道,對他來說,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父親的安全,這也是他想要改變曆史的最終目的,如果現在連這都不能保證,那一切就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權兒,你說呢?”孫堅一笑,粗糙的大手輕輕在孫權的頭上撫了撫。
“孩兒以為,父親隻怕是不得不去吧……”孫權苦笑一聲,環視了一眼紮滿軍帳的大營,說道:“我們這次帶來了上萬人馬,上次把大部分軍糧都分給了難民,現在剩下的軍糧已經嚴重不足,如果沒有王叡提供糧草的話,我們不要說討董了,隻怕這支部隊還走不出荊州地界就會嘩變。”
經他一說,孫翊才記起之前救濟難民的事,不由得皺起了眉頭:確實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大軍缺糧,坐困在襄陽城下,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王叡了,所以現在的確還不是和他翻臉的時候。
“說得不錯。”孫堅聽了孫權的解釋,讚賞的點了點頭,隨後對三個兒子笑道:“不過你們放心,昨晚那個假使者所言還沒有確鑿證據,所以我看王叡也並不一定就心懷歹意。昨晚我已經做好了安排,隻要今日天黑之前我沒有平安出城,眾將便會率全軍攻打襄陽,所以即使王叡他想有什麽動作,也得要先掂量掂量他這襄陽城的城牆夠不夠高。”
孫策聽他這麽說,皺著眉搖了搖頭道:“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什麽不直接打進城去?父親你也用不著去以身犯險了。”
孫權看著孫策,緩緩道:“大哥你有所不知,現在我們認為王叡居心叵測也隻是猜測而已,隻要這個猜測一日沒坐實,他就一日還是父親的頂頭上司、大漢的荊州刺史,如果我們輕舉妄動,不僅是在道義上說不過去,而且更是犯了謀逆大罪,所以父親進城去見他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孫翊聽得此言,卻默默搖了搖頭:如今天下大亂的序幕已經拉開,誰還會管那些道義規則?即使父親現在就舉兵攻下襄陽那又如何?朝廷問責起來,也大可以推說是王叡想要作亂在先,這種問題朝廷本身也無法坐實,最後也隻能不了了之。曆史上孫堅殺死王叡後,不也沒有受到追責嗎?
“父親,若是進城之後,王叡打算加害於你,你會怎麽辦?”孫翊輕聲問道。
“殺之!”孫堅的眼中閃過一絲冷芒,他的心裏很清楚,若是王叡真的對自己動手,那也絕對不會放過自己的三個孩子。斬草除根的道理,那樣的人不會不懂。
“父親不擔心背上殺害刺史的謀逆之罪嗎?”孫翊又問道。
“若是到了那個時候,我自會向朝廷上書申辯,公道自在人心,朝廷應該也不會為難我的。”
“既然如此,父親還何必去冒那個險?”孫翊忽然提高了聲調,正色道:“若是我們現在就舉兵殺進襄陽,也一樣可以上書向朝廷申辯啊!山高皇帝遠,其中的是是非非朝廷又豈能盡知盡解?再說現在董賊禍亂京師,天子尚且自顧不暇,誰還會來管這裏的事?那樣的話,父親也不用冒險,糧草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何樂而不為呢?”
“對對對!三弟說得對,父親,隻要你一聲令下……”
孫策聽到孫翊這番話,一雙眼睛直放光,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結果剛說到一半就被孫堅的一聲怒喝打斷了。
“胡鬧!”孫堅瞪圓了眼睛,威武的劍眉緊緊擰成了一團,“你們以為打仗是兒戲麽?你們知不知道打一次仗要死多少人?我若是為了一己安危,為了一個還不知真假的猜測就大動幹戈,置道義於不顧,陷黎民於水火,那和那些山賊盜匪還有什麽區別?”
孫翊的耳膜被震得隱隱生痛,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父親這樣大發脾氣,像一頭發怒的豹子般讓人望而生畏。
望著那張威嚴的臉孔,孫翊忽然意識到,自己先前的想法或許真的是錯了:是的,天下已經越來越亂,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相互傾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背棄了自己的人生信條。然而不管世道怎麽亂下去,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有一些人,始終在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在沿著自己當初選擇的那條路在艱難前行。
在亂世之中,這樣的人或許會顯得很傻,但孫翊知道,他們是一群真正值得尊敬的勇者。
父親,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吧……
“父親教訓得是,孩兒明白了……”孫翊緊咬著嘴唇,點了點頭。
“對……是我們錯了。”孫策被孫堅這一吼也驚得不輕,半天耷拉著腦袋,半天才麵紅耳赤的低聲道。
“罷了罷了……”孫堅本來就是一時的怒氣,現在見到他們主動認錯,哪裏還有火氣,一雙大手在他們的肩上拍了拍,語重心長的道:“其實我也知道你們是為了我的安危著想,不過,你三個要記住父親的話,大丈夫在世,個人的安危榮辱隻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心懷天下。”
“孩兒記住了。”兄弟三人都點點頭,異口同聲的應道。
.............................
刺史府大廳內,襄陽的文臣武將們分兩邊而坐,一麵品嚐著筵席上的美味珍饈,一麵相互把盞祝酒,觥籌交錯,熱鬧非凡。
“文台賢弟,來!愚兄再敬你一杯!”正中央的主位上,王叡滿麵漲紅,顯然已經喝了不少,此時正高高的舉起手中的酒杯,朝旁邊的孫堅笑道。
“兄長請。”孫堅舉杯回禮,微微一笑,仰頭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在他的身後,徐舟帶劍而立,冷靜的目光不動聲色的在大廳內的眾人身上遊移。
“好!賢弟海量啊!”王叡見孫堅滿飲,撫掌讚歎道,“愚兄在襄陽,常聽得人言賢弟英雄蓋世,今日一見,方知所言非虛啊!”
“兄長謬讚,小弟實不敢當。”孫堅笑著擺了擺手,略頓了頓,對王叡道:“不瞞兄長說,小弟眼下遇上一點麻煩,恐怕還需兄長勞煩兄長施以援手。”
“哦?”王叡麵露疑惑之色,隨即慨然道:賢弟有何困難?但說無妨,但有愚兄能效勞之處,一定會竭盡所能。”
“小弟率軍北上之時,曾在江陵一帶遇到大批難民,個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小弟心生憐憫,便將大部軍糧分發給了他們。眼下上萬人馬糧草告罄,還望兄長能夠接濟一番。”
“我當時什麽事呢?”王叡先是一愣,繼而啞然失笑道:“賢弟放心,不就是一點糧草嗎?襄陽城的糧草足夠十萬大軍一年之用,愚兄是絕不會吝惜的。”
“如此,小弟在此先代三軍將士謝過兄長了。”孫堅見王叡一口答應,微微一笑,舉杯道。
“不敢當!不敢當!”王叡嗬嗬一笑,忙舉杯回應,“都是為了討伐董賊,你我兄弟又何須分彼此?”
王叡說完,仰頭飲盡了杯中酒,用袍袖擦了擦嘴角的酒漬,又接著說道:“對了,說到討董,愚兄倒是有一事想與賢弟商議。”
翌日,天剛蒙蒙亮,襄陽城南門的吊橋便吱吱呀呀的放了下來,緊接著兩扇高大的城門也在低沉的嗚嗚聲中緩緩開啟。
一騎快馬飛一般從城中馳出,徑直朝城外的大營而去。
“請回稟刺史大人,孫堅打點一下營中事務,稍候便去府上拜會。”孫堅看完了手中的請帖,微笑著朝來人擺了擺手。
那人點頭應諾,上馬回城去了。
“父親,依我看還是別去了吧。”孫策望著那人絕塵而去,一臉擔憂的對孫堅說道。昨晚那個假使者的話還在耳邊回響,今日這麽早王叡便派人前來,實在讓他覺得很是不安。
“大哥說得對,父親你是一軍主帥,如果這個王叡真的不安好心,將士們豈不是群龍無首了?”孫翊也從旁勸道,對他來說,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父親的安全,這也是他想要改變曆史的最終目的,如果現在連這都不能保證,那一切就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權兒,你說呢?”孫堅一笑,粗糙的大手輕輕在孫權的頭上撫了撫。
“孩兒以為,父親隻怕是不得不去吧……”孫權苦笑一聲,環視了一眼紮滿軍帳的大營,說道:“我們這次帶來了上萬人馬,上次把大部分軍糧都分給了難民,現在剩下的軍糧已經嚴重不足,如果沒有王叡提供糧草的話,我們不要說討董了,隻怕這支部隊還走不出荊州地界就會嘩變。”
經他一說,孫翊才記起之前救濟難民的事,不由得皺起了眉頭:確實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大軍缺糧,坐困在襄陽城下,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王叡了,所以現在的確還不是和他翻臉的時候。
“說得不錯。”孫堅聽了孫權的解釋,讚賞的點了點頭,隨後對三個兒子笑道:“不過你們放心,昨晚那個假使者所言還沒有確鑿證據,所以我看王叡也並不一定就心懷歹意。昨晚我已經做好了安排,隻要今日天黑之前我沒有平安出城,眾將便會率全軍攻打襄陽,所以即使王叡他想有什麽動作,也得要先掂量掂量他這襄陽城的城牆夠不夠高。”
孫策聽他這麽說,皺著眉搖了搖頭道:“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什麽不直接打進城去?父親你也用不著去以身犯險了。”
孫權看著孫策,緩緩道:“大哥你有所不知,現在我們認為王叡居心叵測也隻是猜測而已,隻要這個猜測一日沒坐實,他就一日還是父親的頂頭上司、大漢的荊州刺史,如果我們輕舉妄動,不僅是在道義上說不過去,而且更是犯了謀逆大罪,所以父親進城去見他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孫翊聽得此言,卻默默搖了搖頭:如今天下大亂的序幕已經拉開,誰還會管那些道義規則?即使父親現在就舉兵攻下襄陽那又如何?朝廷問責起來,也大可以推說是王叡想要作亂在先,這種問題朝廷本身也無法坐實,最後也隻能不了了之。曆史上孫堅殺死王叡後,不也沒有受到追責嗎?
“父親,若是進城之後,王叡打算加害於你,你會怎麽辦?”孫翊輕聲問道。
“殺之!”孫堅的眼中閃過一絲冷芒,他的心裏很清楚,若是王叡真的對自己動手,那也絕對不會放過自己的三個孩子。斬草除根的道理,那樣的人不會不懂。
“父親不擔心背上殺害刺史的謀逆之罪嗎?”孫翊又問道。
“若是到了那個時候,我自會向朝廷上書申辯,公道自在人心,朝廷應該也不會為難我的。”
“既然如此,父親還何必去冒那個險?”孫翊忽然提高了聲調,正色道:“若是我們現在就舉兵殺進襄陽,也一樣可以上書向朝廷申辯啊!山高皇帝遠,其中的是是非非朝廷又豈能盡知盡解?再說現在董賊禍亂京師,天子尚且自顧不暇,誰還會來管這裏的事?那樣的話,父親也不用冒險,糧草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何樂而不為呢?”
“對對對!三弟說得對,父親,隻要你一聲令下……”
孫策聽到孫翊這番話,一雙眼睛直放光,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結果剛說到一半就被孫堅的一聲怒喝打斷了。
“胡鬧!”孫堅瞪圓了眼睛,威武的劍眉緊緊擰成了一團,“你們以為打仗是兒戲麽?你們知不知道打一次仗要死多少人?我若是為了一己安危,為了一個還不知真假的猜測就大動幹戈,置道義於不顧,陷黎民於水火,那和那些山賊盜匪還有什麽區別?”
孫翊的耳膜被震得隱隱生痛,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父親這樣大發脾氣,像一頭發怒的豹子般讓人望而生畏。
望著那張威嚴的臉孔,孫翊忽然意識到,自己先前的想法或許真的是錯了:是的,天下已經越來越亂,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相互傾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背棄了自己的人生信條。然而不管世道怎麽亂下去,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有一些人,始終在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在沿著自己當初選擇的那條路在艱難前行。
在亂世之中,這樣的人或許會顯得很傻,但孫翊知道,他們是一群真正值得尊敬的勇者。
父親,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吧……
“父親教訓得是,孩兒明白了……”孫翊緊咬著嘴唇,點了點頭。
“對……是我們錯了。”孫策被孫堅這一吼也驚得不輕,半天耷拉著腦袋,半天才麵紅耳赤的低聲道。
“罷了罷了……”孫堅本來就是一時的怒氣,現在見到他們主動認錯,哪裏還有火氣,一雙大手在他們的肩上拍了拍,語重心長的道:“其實我也知道你們是為了我的安危著想,不過,你三個要記住父親的話,大丈夫在世,個人的安危榮辱隻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心懷天下。”
“孩兒記住了。”兄弟三人都點點頭,異口同聲的應道。
.............................
刺史府大廳內,襄陽的文臣武將們分兩邊而坐,一麵品嚐著筵席上的美味珍饈,一麵相互把盞祝酒,觥籌交錯,熱鬧非凡。
“文台賢弟,來!愚兄再敬你一杯!”正中央的主位上,王叡滿麵漲紅,顯然已經喝了不少,此時正高高的舉起手中的酒杯,朝旁邊的孫堅笑道。
“兄長請。”孫堅舉杯回禮,微微一笑,仰頭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在他的身後,徐舟帶劍而立,冷靜的目光不動聲色的在大廳內的眾人身上遊移。
“好!賢弟海量啊!”王叡見孫堅滿飲,撫掌讚歎道,“愚兄在襄陽,常聽得人言賢弟英雄蓋世,今日一見,方知所言非虛啊!”
“兄長謬讚,小弟實不敢當。”孫堅笑著擺了擺手,略頓了頓,對王叡道:“不瞞兄長說,小弟眼下遇上一點麻煩,恐怕還需兄長勞煩兄長施以援手。”
“哦?”王叡麵露疑惑之色,隨即慨然道:賢弟有何困難?但說無妨,但有愚兄能效勞之處,一定會竭盡所能。”
“小弟率軍北上之時,曾在江陵一帶遇到大批難民,個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小弟心生憐憫,便將大部軍糧分發給了他們。眼下上萬人馬糧草告罄,還望兄長能夠接濟一番。”
“我當時什麽事呢?”王叡先是一愣,繼而啞然失笑道:“賢弟放心,不就是一點糧草嗎?襄陽城的糧草足夠十萬大軍一年之用,愚兄是絕不會吝惜的。”
“如此,小弟在此先代三軍將士謝過兄長了。”孫堅見王叡一口答應,微微一笑,舉杯道。
“不敢當!不敢當!”王叡嗬嗬一笑,忙舉杯回應,“都是為了討伐董賊,你我兄弟又何須分彼此?”
王叡說完,仰頭飲盡了杯中酒,用袍袖擦了擦嘴角的酒漬,又接著說道:“對了,說到討董,愚兄倒是有一事想與賢弟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