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月,大梁各處戰場上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大的變數當屬靖定。
朝廷一方終於殺出了雄淮關。
在老帥楊延的率領下,朝廷軍一路勢如破竹,將二皇子楊昊儉打得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譚家人以及玄音閣的樂師隊伍衝在最前,與之前陷入僵持,互有傷亡不同,這一次,他們幾乎未遇到像樣的還擊。
誰都知道,楊昊儉隻是個傀儡,仗打成這樣,隻有一個可能,很長時間沒有露過麵的鍾天政出了意外,“勤王”大軍正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譚夢州和楊延都不會放過這等天賜良機,經過半個多月的廝殺,接連收複失地,更是在永昌境內追上楊昊儉的車駕,將其重傷。
他們想一鼓作氣將對手連根拔起,但遺憾的是,鍾天政的親信和楊昊儉幕僚們選擇永昌為退路並不是臨時起意。
他們退入了群山之中,和朝廷軍捉起了迷藏,暫時站穩腳之後,迅速化整為零,消失在永昌的土地上。
由於朝廷一方政令不能出雄淮已經長達一年多,各地早已是群雄並起,此番地盤雖然重新拿回來,很多地方都需要重建衙門,委任官員,對於地方上湧現出來的勢力或拉或打,重建秩序。
麵對如此糜爛的局勢,想要將“勤王”軍揪出來,永除後患,即使是譚夢州也覺著希望渺茫。
隻能先放過此節,將主要的精力用在搶地盤上。
這個時候,奉京裏那些大權在握的人。譬如譚夢州、楊昊禦,才有餘力將目光投向大梁的東部。
一年時間,大梁這片土地上出現了另一大無法忽視的勢力。
坐鎮開州離水的程國公李承運和率領大軍在白州抗擊外敵的紀南棠。
紀家軍本來在民眾中就有著極高的聲望,而一年來雄淮關外數十萬大軍鏖戰。死了很多軍民,耗費了大量的金銀糧餉,不管其中鍾天政如何參合,在老百姓看來。隻是兩個皇子的大位之爭。
二皇子為了爭皇位,撤走了在白州抵抗外敵的軍隊,致使白州全境失守,若非紀家軍苦守西遙村,數萬大梁民眾響應紀將軍的號召令,趕赴白州參軍,恐怕現在整個大梁都已失陷。
紀家軍的宣傳向來是重中之重,由杜元樸親自負責。老百姓心裏有本賬,眼下舉國的目光都投在白州,紀南棠整合各方勢力之後,率大軍十五萬,在白州永寧城外和列登、東夷大軍對峙,說是大決戰也不為過。
這一戰若是勝了,有望收複沿海的於泉各處。將敵人徹底趕出大梁的土地。
到那時候,紀南棠的聲望將在大梁百姓心中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譚夢州也不能與之相較。
紀南棠是程國公李承運的人。
因為李承運的身份,奉京的權貴們對怎麽應對這股勢力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已經做了攝政王的楊昊禦自是欲除之而後快。
大梁原本十二個州,如今東部有五個州都在紀家軍的控製之下,江北又落在南崇手裏,留給他的隻有六個州,這六個州滿目瘡痍不說,還要和譚夢州共同掌權,這絕對不能忍。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說的不就是這個理麽,這江山分明姓楊,是他和他兒子的。
但這個意思在朝堂上一冒出來,便遭到了眾多權貴的一齊反對。
鬧到後來。就連譚夢州都表示,他也不讚成向離水方麵過分施壓。
聖旨下過去。措辭不能太過嚴厲,更不能斥其不來朝就是造反。
可以先試探一下,看看對方有什麽條件。
畢竟李承運和紀南棠有功於大梁,而且朝廷這邊也沒有餘力再打一場曠日已久的大戰。
隻要李承運念著舊情,願意歸附,哪怕封其為世襲罔替的王爺,封地任他在五個州裏選一個都可以。
奉命前往離水傳旨的是三位欽差。
這三位欽差很有分量。
正使符良吉乃是紀南棠的恩師,當年紀南棠受排擠的時候,此老在朝中沒少幫他撐腰出力,之前李承運督軍白州,頂頭上司也正是他,有這麽一段上下級的情意在,他來離水,李承運總得給幾分麵子。
兩位副使一個姓魯名茂,是延國公魯大通的次子,李承運的內兄,兩人私交很是不錯。
魯茂此來,背後的深意可就頗為耐人尋味了。
早在李承運脫困後不久,楊昊禦等人還在為“勤王”大軍焦頭爛額之際,紀南棠這邊便已行動,奉京城裏相關人員以及家眷悄悄撤離,就連王昔和卞睛川都到了離水,更不用說李承運的家眷。
程國公府府門緊閉,其實裏麵早已搬空,隻留了幾個老仆看家。
但像延國公魯大通這等人家就沒辦法了。
朝廷沒叫魯大通來,派來魯茂,其中威脅之意明眼人一望便知。
另一個副使是個太監,內侍總管張宿,這是楊昊禦的心腹。
楊昊禦打算得挺好,一路上符良吉和魯茂愁眉不展,就連張宿都不想接這個倒黴差事。
誰知道離水現在是個什麽情形,李承運明擺著想要當皇帝,那兩位欽差好歹還沾親帶故,這要是看完聖旨翻臉的話,除了拿自己撒氣不做第二人想啊。
說不定程國公一怒之下,自己腦袋就得搬家。
三人硬著頭皮一路往東,剛進開州境,便被駐紮的軍隊攔了下來。
上來盤查的是個小隊長,連品級都未入,跟符良吉等人地位差著十萬八千裏,態度十分囂張,任你怎麽說。半點也不肯通融。
跟他說聖旨、欽差,根本是雞同鴨講,反反複複就是一句話:白州前線正打著仗,為防奸細混入。上頭有嚴令,任何可疑人都不得通過。
符良吉三人成了“可疑之人”,到是齊齊鬆了口氣。
不讓過,那就在這裏安營紮寨等著吧。
那小隊長回頭叫手下給送了些糧食酒肉來。符良吉接到報告微微苦笑,這是人家對他們的“識趣”表示滿意呢。
其實符良吉幾個一出京,李承運就得了消息。
下一步如何處理與奉京的關係,兩下是戰是和,確實是一件叫人頭疼的事。
李承運不用召集手下商量,就知道大家對此意見不一。
就他個人而言,其實是不大想開戰的,先帝是他的親舅舅。奉京的權貴和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絕不是將親眷撤出奉京就可以斬斷的。
同樣有著這種顧及的,還有米景陽等一眾世家出身的將領們。
但李承運又不得不考慮新投奔他的各方勢力。
他們出了力,立了功,自是盼著在新朝中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紀南棠和他的紀家軍。
等將外敵徹底趕出大梁,紀南棠的聲望將達到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這樣的人。手握十餘萬大軍,楊昊禦哪裏容得下,隻有他坐上那個位置了,才能保住這些立下蓋世奇功的將士們。
萬般無奈之下,他隻好動用了“拖”字訣。
先打完眼前這一仗吧,沒什麽比永寧之戰更重要。
此時,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了整個白州,尤其在雙方屯重兵對峙的永寧一帶,士兵們枕戈待旦,氣氛格外肅殺。
紀南棠的帥帳設在距離永寧二十餘裏的城魚鄉。
這附近原本是白州富庶之地。少山陵。近湖泊,土地平坦肥沃,但良田早毀於戰火,如今隻見遍地枯草。有時還會在尚未徹底融化的積雪下頭發現被大火燒過的痕跡。
一去百餘裏,十室九空。
紀南棠一連數日召集眾將戰前研究調度。為了這一戰,他實在是做了充足的準備。
正月底,離水水軍得到情報,在東海截住了蔣海龍的船隊,一場激戰,雙方各有損傷,蔣海龍帶著十餘條船殺出重圍,往深海裏逃逸。
五天之後,傳來好消息,倉皇而逃的蔣海龍在長蒙島與許大麻子遇個正著,許大麻子毫不客氣地砍掉了蔣海龍的腦袋。
離水水軍跟著在李曹的率領下橫掃東海,大大小小的海盜聞風而逃。
幾天前,無處可去的王二、王三等人向李曹投誠。
至此東海基本上已經打掃幹淨,紀家軍控製了海上,加上之前童永年率軍襲擊了東夷的本土,這便意味著龜縮於白州的敵人也難再得到海上來的支援。
紀家軍長年和這些外敵打交道,頗有經驗,照此下去,列登和東夷聯軍若是不想被困死在白州,最多一個月,他們便會大舉撤退。這仗不打也贏了。
但紀家軍不要這樣的勝利。
他們要的是將敵人打痛、打怕,打得他們再不敢到大梁來。
終於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刻。
紀南棠渾身披掛整齊,帥帳裏擠擠挨挨,除了他麾下的米景陽、童永年等十餘位將領,更有厲俊馳這樣的民眾首領,有汪奇這樣的江湖名宿,還有二十餘位樂師。
不錯,凡是離水方麵的樂師,以卞晴川為首,因為這一戰盡數到齊。
這其中有戚琴,有韋宗,有安敏學,還有不少前羽音社的成員。
若是文笙在此,她會意外地發現有很多熟麵孔,最出奇的一位,竟是手握笛子目露緊張的楊蘭逸。
當日於泉港外混戰,王光濟趁亂而逃,有消息說他沒有死,大約是被元愷和王五等人的背叛嚇破了膽,舍棄了海上等著他的手下,連楊蘭逸都沒顧得上,一路隱姓埋名逃回京裏。
經由王十三搭橋,離水軍中紀彪一直與黃四娘等人暗中有著來往,文笙受傷之後還記掛著楊蘭逸,紀彪奉命前去招攬。
這夥人簡直太好請了,楊蘭逸一聽說文笙找他,問也沒問,顛顛地就跟在了後頭。
等他到了離水之後才知道,文笙受傷甚重,由王十三和雲鷺陪著,前往南崇尋找神醫燕白去了。
這會兒紀南棠手持令箭,站在巨大的永寧地圖前分派任務,楊蘭逸聽得半懂不懂,湊到戚琴身邊。
卞晴川的鼓聲特殊,打起仗來肯定是要跟著中軍的,而自己不過是個妙音八法四重的小樂師,哪用管那麽多,到時候跟著戚老,他指哪自己打哪就好了嘛。
所以他就沒有再聽紀南棠調兵遣將,看看這帥帳裏聚集的都是能人異士,連自己都適逢其會,顧文笙呢,她在哪裏?
她還好吧?
想到這裏,楊小少爺忍不住幽幽歎了口氣。
引得周圍眾人瞪眼向他望來。
楊蘭逸自己也意識到不妥,不禁縮了縮脖子。
紀南棠的聲音沉穩且篤定:“永寧北城的藍貢山上駐紮了大約三萬列登軍,據我們所知,主將是一個叫加裏的,景陽,你帶兩萬人馬,先行佯攻。藍貢山地勢險要,我要你確保兵卒不出現大的傷亡,但又要叫敵人感受到壓力。”
米景陽沒有廢話,上前接令:“末將明白。”
紀南棠點了點頭,轉向一旁躍躍欲試的童永年:“永年,你的擔子很重。景陽那邊發動之後,我將視情況對永寧城發動總攻,沙昂的五六萬人駐紮在十餘裏外的順寧,名義上與列登軍隊互為犄角,但有我在這裏給列登主帥萊斯利施加壓力,他自顧不暇,絕不會派兵援救東夷人。”
童永年知道將軍是要利用列登與東夷的不和,派自己率軍先行絞殺東夷人,強按激動,叉手細聽。
果然就聽紀南棠道:“我給你十萬人馬,另外汪先生他們和戚老等一眾樂師全都過去幫你,你必須在三個時辰之內攻克順寧,全殲東夷軍,然後舉兵回援。”
童永年既興奮又不安,遲疑道:“將軍,那您……”
經過這一年來數次大戰,此消彼長,白州紀家軍的人數可能要比敵人稍稍占優。
但這是攻城戰,據可靠消息,幾座城裏,尤其是列登人占領的永寧城,裏頭已經很少能看到大梁百姓的身影了。
將軍給自己撥了相當於敵人兩倍之數的大軍,他手裏所剩兵馬可著實不多了。
紀南棠微微一笑:“萊斯利連打幾次敗仗,不在城裏縮著,還敢出來迎敵麽,就算出來,我亦不懼。你隻說能不能做到?”
童永年隻覺一股熱血湧上頭頂:“末將願立軍令狀。”(未 完待續 ~^~)
ps:新的一卷開始了。謝謝大家的表揚。麽麽噠。出差精力不大夠,等我回去再給大家加更。
最大的變數當屬靖定。
朝廷一方終於殺出了雄淮關。
在老帥楊延的率領下,朝廷軍一路勢如破竹,將二皇子楊昊儉打得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譚家人以及玄音閣的樂師隊伍衝在最前,與之前陷入僵持,互有傷亡不同,這一次,他們幾乎未遇到像樣的還擊。
誰都知道,楊昊儉隻是個傀儡,仗打成這樣,隻有一個可能,很長時間沒有露過麵的鍾天政出了意外,“勤王”大軍正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譚夢州和楊延都不會放過這等天賜良機,經過半個多月的廝殺,接連收複失地,更是在永昌境內追上楊昊儉的車駕,將其重傷。
他們想一鼓作氣將對手連根拔起,但遺憾的是,鍾天政的親信和楊昊儉幕僚們選擇永昌為退路並不是臨時起意。
他們退入了群山之中,和朝廷軍捉起了迷藏,暫時站穩腳之後,迅速化整為零,消失在永昌的土地上。
由於朝廷一方政令不能出雄淮已經長達一年多,各地早已是群雄並起,此番地盤雖然重新拿回來,很多地方都需要重建衙門,委任官員,對於地方上湧現出來的勢力或拉或打,重建秩序。
麵對如此糜爛的局勢,想要將“勤王”軍揪出來,永除後患,即使是譚夢州也覺著希望渺茫。
隻能先放過此節,將主要的精力用在搶地盤上。
這個時候,奉京裏那些大權在握的人。譬如譚夢州、楊昊禦,才有餘力將目光投向大梁的東部。
一年時間,大梁這片土地上出現了另一大無法忽視的勢力。
坐鎮開州離水的程國公李承運和率領大軍在白州抗擊外敵的紀南棠。
紀家軍本來在民眾中就有著極高的聲望,而一年來雄淮關外數十萬大軍鏖戰。死了很多軍民,耗費了大量的金銀糧餉,不管其中鍾天政如何參合,在老百姓看來。隻是兩個皇子的大位之爭。
二皇子為了爭皇位,撤走了在白州抵抗外敵的軍隊,致使白州全境失守,若非紀家軍苦守西遙村,數萬大梁民眾響應紀將軍的號召令,趕赴白州參軍,恐怕現在整個大梁都已失陷。
紀家軍的宣傳向來是重中之重,由杜元樸親自負責。老百姓心裏有本賬,眼下舉國的目光都投在白州,紀南棠整合各方勢力之後,率大軍十五萬,在白州永寧城外和列登、東夷大軍對峙,說是大決戰也不為過。
這一戰若是勝了,有望收複沿海的於泉各處。將敵人徹底趕出大梁的土地。
到那時候,紀南棠的聲望將在大梁百姓心中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譚夢州也不能與之相較。
紀南棠是程國公李承運的人。
因為李承運的身份,奉京的權貴們對怎麽應對這股勢力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已經做了攝政王的楊昊禦自是欲除之而後快。
大梁原本十二個州,如今東部有五個州都在紀家軍的控製之下,江北又落在南崇手裏,留給他的隻有六個州,這六個州滿目瘡痍不說,還要和譚夢州共同掌權,這絕對不能忍。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說的不就是這個理麽,這江山分明姓楊,是他和他兒子的。
但這個意思在朝堂上一冒出來,便遭到了眾多權貴的一齊反對。
鬧到後來。就連譚夢州都表示,他也不讚成向離水方麵過分施壓。
聖旨下過去。措辭不能太過嚴厲,更不能斥其不來朝就是造反。
可以先試探一下,看看對方有什麽條件。
畢竟李承運和紀南棠有功於大梁,而且朝廷這邊也沒有餘力再打一場曠日已久的大戰。
隻要李承運念著舊情,願意歸附,哪怕封其為世襲罔替的王爺,封地任他在五個州裏選一個都可以。
奉命前往離水傳旨的是三位欽差。
這三位欽差很有分量。
正使符良吉乃是紀南棠的恩師,當年紀南棠受排擠的時候,此老在朝中沒少幫他撐腰出力,之前李承運督軍白州,頂頭上司也正是他,有這麽一段上下級的情意在,他來離水,李承運總得給幾分麵子。
兩位副使一個姓魯名茂,是延國公魯大通的次子,李承運的內兄,兩人私交很是不錯。
魯茂此來,背後的深意可就頗為耐人尋味了。
早在李承運脫困後不久,楊昊禦等人還在為“勤王”大軍焦頭爛額之際,紀南棠這邊便已行動,奉京城裏相關人員以及家眷悄悄撤離,就連王昔和卞睛川都到了離水,更不用說李承運的家眷。
程國公府府門緊閉,其實裏麵早已搬空,隻留了幾個老仆看家。
但像延國公魯大通這等人家就沒辦法了。
朝廷沒叫魯大通來,派來魯茂,其中威脅之意明眼人一望便知。
另一個副使是個太監,內侍總管張宿,這是楊昊禦的心腹。
楊昊禦打算得挺好,一路上符良吉和魯茂愁眉不展,就連張宿都不想接這個倒黴差事。
誰知道離水現在是個什麽情形,李承運明擺著想要當皇帝,那兩位欽差好歹還沾親帶故,這要是看完聖旨翻臉的話,除了拿自己撒氣不做第二人想啊。
說不定程國公一怒之下,自己腦袋就得搬家。
三人硬著頭皮一路往東,剛進開州境,便被駐紮的軍隊攔了下來。
上來盤查的是個小隊長,連品級都未入,跟符良吉等人地位差著十萬八千裏,態度十分囂張,任你怎麽說。半點也不肯通融。
跟他說聖旨、欽差,根本是雞同鴨講,反反複複就是一句話:白州前線正打著仗,為防奸細混入。上頭有嚴令,任何可疑人都不得通過。
符良吉三人成了“可疑之人”,到是齊齊鬆了口氣。
不讓過,那就在這裏安營紮寨等著吧。
那小隊長回頭叫手下給送了些糧食酒肉來。符良吉接到報告微微苦笑,這是人家對他們的“識趣”表示滿意呢。
其實符良吉幾個一出京,李承運就得了消息。
下一步如何處理與奉京的關係,兩下是戰是和,確實是一件叫人頭疼的事。
李承運不用召集手下商量,就知道大家對此意見不一。
就他個人而言,其實是不大想開戰的,先帝是他的親舅舅。奉京的權貴和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絕不是將親眷撤出奉京就可以斬斷的。
同樣有著這種顧及的,還有米景陽等一眾世家出身的將領們。
但李承運又不得不考慮新投奔他的各方勢力。
他們出了力,立了功,自是盼著在新朝中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紀南棠和他的紀家軍。
等將外敵徹底趕出大梁,紀南棠的聲望將達到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這樣的人。手握十餘萬大軍,楊昊禦哪裏容得下,隻有他坐上那個位置了,才能保住這些立下蓋世奇功的將士們。
萬般無奈之下,他隻好動用了“拖”字訣。
先打完眼前這一仗吧,沒什麽比永寧之戰更重要。
此時,大戰的陰雲已經籠罩了整個白州,尤其在雙方屯重兵對峙的永寧一帶,士兵們枕戈待旦,氣氛格外肅殺。
紀南棠的帥帳設在距離永寧二十餘裏的城魚鄉。
這附近原本是白州富庶之地。少山陵。近湖泊,土地平坦肥沃,但良田早毀於戰火,如今隻見遍地枯草。有時還會在尚未徹底融化的積雪下頭發現被大火燒過的痕跡。
一去百餘裏,十室九空。
紀南棠一連數日召集眾將戰前研究調度。為了這一戰,他實在是做了充足的準備。
正月底,離水水軍得到情報,在東海截住了蔣海龍的船隊,一場激戰,雙方各有損傷,蔣海龍帶著十餘條船殺出重圍,往深海裏逃逸。
五天之後,傳來好消息,倉皇而逃的蔣海龍在長蒙島與許大麻子遇個正著,許大麻子毫不客氣地砍掉了蔣海龍的腦袋。
離水水軍跟著在李曹的率領下橫掃東海,大大小小的海盜聞風而逃。
幾天前,無處可去的王二、王三等人向李曹投誠。
至此東海基本上已經打掃幹淨,紀家軍控製了海上,加上之前童永年率軍襲擊了東夷的本土,這便意味著龜縮於白州的敵人也難再得到海上來的支援。
紀家軍長年和這些外敵打交道,頗有經驗,照此下去,列登和東夷聯軍若是不想被困死在白州,最多一個月,他們便會大舉撤退。這仗不打也贏了。
但紀家軍不要這樣的勝利。
他們要的是將敵人打痛、打怕,打得他們再不敢到大梁來。
終於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刻。
紀南棠渾身披掛整齊,帥帳裏擠擠挨挨,除了他麾下的米景陽、童永年等十餘位將領,更有厲俊馳這樣的民眾首領,有汪奇這樣的江湖名宿,還有二十餘位樂師。
不錯,凡是離水方麵的樂師,以卞晴川為首,因為這一戰盡數到齊。
這其中有戚琴,有韋宗,有安敏學,還有不少前羽音社的成員。
若是文笙在此,她會意外地發現有很多熟麵孔,最出奇的一位,竟是手握笛子目露緊張的楊蘭逸。
當日於泉港外混戰,王光濟趁亂而逃,有消息說他沒有死,大約是被元愷和王五等人的背叛嚇破了膽,舍棄了海上等著他的手下,連楊蘭逸都沒顧得上,一路隱姓埋名逃回京裏。
經由王十三搭橋,離水軍中紀彪一直與黃四娘等人暗中有著來往,文笙受傷之後還記掛著楊蘭逸,紀彪奉命前去招攬。
這夥人簡直太好請了,楊蘭逸一聽說文笙找他,問也沒問,顛顛地就跟在了後頭。
等他到了離水之後才知道,文笙受傷甚重,由王十三和雲鷺陪著,前往南崇尋找神醫燕白去了。
這會兒紀南棠手持令箭,站在巨大的永寧地圖前分派任務,楊蘭逸聽得半懂不懂,湊到戚琴身邊。
卞晴川的鼓聲特殊,打起仗來肯定是要跟著中軍的,而自己不過是個妙音八法四重的小樂師,哪用管那麽多,到時候跟著戚老,他指哪自己打哪就好了嘛。
所以他就沒有再聽紀南棠調兵遣將,看看這帥帳裏聚集的都是能人異士,連自己都適逢其會,顧文笙呢,她在哪裏?
她還好吧?
想到這裏,楊小少爺忍不住幽幽歎了口氣。
引得周圍眾人瞪眼向他望來。
楊蘭逸自己也意識到不妥,不禁縮了縮脖子。
紀南棠的聲音沉穩且篤定:“永寧北城的藍貢山上駐紮了大約三萬列登軍,據我們所知,主將是一個叫加裏的,景陽,你帶兩萬人馬,先行佯攻。藍貢山地勢險要,我要你確保兵卒不出現大的傷亡,但又要叫敵人感受到壓力。”
米景陽沒有廢話,上前接令:“末將明白。”
紀南棠點了點頭,轉向一旁躍躍欲試的童永年:“永年,你的擔子很重。景陽那邊發動之後,我將視情況對永寧城發動總攻,沙昂的五六萬人駐紮在十餘裏外的順寧,名義上與列登軍隊互為犄角,但有我在這裏給列登主帥萊斯利施加壓力,他自顧不暇,絕不會派兵援救東夷人。”
童永年知道將軍是要利用列登與東夷的不和,派自己率軍先行絞殺東夷人,強按激動,叉手細聽。
果然就聽紀南棠道:“我給你十萬人馬,另外汪先生他們和戚老等一眾樂師全都過去幫你,你必須在三個時辰之內攻克順寧,全殲東夷軍,然後舉兵回援。”
童永年既興奮又不安,遲疑道:“將軍,那您……”
經過這一年來數次大戰,此消彼長,白州紀家軍的人數可能要比敵人稍稍占優。
但這是攻城戰,據可靠消息,幾座城裏,尤其是列登人占領的永寧城,裏頭已經很少能看到大梁百姓的身影了。
將軍給自己撥了相當於敵人兩倍之數的大軍,他手裏所剩兵馬可著實不多了。
紀南棠微微一笑:“萊斯利連打幾次敗仗,不在城裏縮著,還敢出來迎敵麽,就算出來,我亦不懼。你隻說能不能做到?”
童永年隻覺一股熱血湧上頭頂:“末將願立軍令狀。”(未 完待續 ~^~)
ps:新的一卷開始了。謝謝大家的表揚。麽麽噠。出差精力不大夠,等我回去再給大家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