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大軍在徐和的帶領下已經圍困北海城多日,大約十萬的數量,攻城器械也準備的差不多了,而整個北海城正規軍也不過一萬人,加上臨時組成的民兵總數也隻有不到三萬,大部分沒有兵器弓矢。作為大漢朝相對偏遠的一個城鎮,當地也沒有多少天師道的教徒,所以麵對突然爆發的戰亂,明顯準備不足。
對麵徐和已經給出了選項,一舉城投降,讓黃巾大軍入城駐紮,並且供給物資;二等待破城之日屠城。
北海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作為自發組織起的民眾代表都集中在太守府門前,而身為太守的孔融則早就收拾細軟逃跑的不知去向,現在留守的就隻有中郎王修和騎都尉太史慈。兩人現在麵對占據絕對優勢的黃巾大軍,心裏很清楚就憑現有手中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戰勝的。原本王修嚐試與黃巾求和,結果被拒絕,回來之後太史慈憑借著個人勇武帶領手下騎兵跟黃巾大軍在平原上廝殺了幾場,雙方互有勝負。拖到現在城內人心渙散,已經有不少人暗地裏和城外的黃巾軍有聯係。
王修和門外的眾人提議舉家撤退到其他城鎮,結果走了幾批人都被城外的黃巾軍趕了回來,這還是運氣好的,大部分都被殺,然後家產充軍。門口的眾人都傾向於投降,畢竟能活命才是最主要的,而王修擔心的是就算投降了黃巾徐和能否信守諾言還是未知數,畢竟他的手下已經有不少人死在了城下。至於太史慈是個武將,他更希望找個機會打出去,去徐州陶謙處求援。
“王大人啊,小人等人都是拖家帶口,家產房屋都在北海實在是舍不得離開,我們還是投降吧,明明知道打不過,我們就不要硬撐著跟那些黃巾悍匪拚命了。”
“就是,就是,能走得也都試過了,這不根本走不了嘛,所以咱也別拚了。”
周圍百姓的代表你一言我一語地表示願意投降保命。太史慈胸中堵得慌,這些天來還不都是為了你們我才不惜性命的拚殺,到頭來你們還是要投降。
看著滿臉不忿的太史慈,人群裏一個小姑娘細聲細語地說,“太史大人我們都知道您是盡力了,可是你武藝超群,我們卻沒有啊,您是可以帶兵衝出去求救,那我們呢,誰知道我們能不能等到救援來,說不定您一走,城就破了,我們隻有等著被殺的命了。”
“是啊,太史大人,您就算替我們想想,也替您自己考慮,還是降了吧。”人群中附和的聲音越來越多,讓原本有些委屈的太史慈也覺得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他們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人命隻有一條,誰也不想死。作為一個武將,不能戰死殺場,卻要投降敵軍,自己卻無法忍受這種屈辱。
太史慈無限傷感把王修一個人留在太守府,慢慢朝家裏走去,他想問問母親,到底該怎麽辦?一路上不少人和他這個守護北海的大英雄打招呼,隻是他失魂落魄,心不在焉都沒有注意。
屋內年近六旬的老婦看到魂不守舍的太史慈進來,深深地歎了口氣,知子莫如母,自己怎麽會不明白兒子的憂慮呢。
“慈兒,你還是想跟城外的黃巾叛賊打下去對嗎?”
“母親,我自學藝歸來,一心想報效國家,報效朝廷,現如今黃巾大亂天下,正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可是這北海城被圍的水泄不通,我空有一身本領也不能力挽狂瀾,真是痛心疾首。我一心殺敵,可是城裏的大多數百姓都願意投降,我???我很為難,母親,你說我現在該怎麽辦?”太史慈對待所剩的唯一親人自己的母親十分孝順,所有她說的都絕對遵守,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母親能給自己一個意見,告訴自己該怎麽辦。
“慈兒,你從軍也有七八年了吧,雖然沒做出什麽大事,可你一直兢兢業業,沒有一天疏忽,對待百姓也是盡心盡力,可以說你應該無愧於自己的那顆心。可母親我知道你有大誌向,想做出一番大成就,你的舞台不屬於這個小小的北海城,而是天下,你要走出去,不能死守在這裏。”
“母親,我不能丟下您一個人走,以前我出門學藝,您一個人在家得了重病,要不是鬼醫華佗碰巧遊方到此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現在就算要走,我也要帶您一起,否則我和您一起留在北海,哪怕死也要和您在一起。”
“嗬嗬,兒啊,你長大了,是隻雄鷹,你要飛,母親不能留著你。算了,你這孩子從小就倔,你先出去吧,再好好想想。我呢,也好好想想,晚上你再來,我們娘倆再說說看。”
“好吧,母親您好好休息,孩兒告退。”太史慈離開時並沒有發現自己母親不同尋常的一絲表情。
在主城門處巡邏了一圈,又去其他方向的城牆邊巡視,發現守城士兵的士氣和北海眾百姓一樣,十分低落,大部分都期望能早日投降,隻不過太史慈在軍中威望甚高,加上連日來大家都看在眼裏,太史慈為了北海百姓拚命廝殺,出於感激,沒有任何人在他麵前提出過投降的想法。[]
現在的局勢已經不是前段時間,黃巾剛剛圍城的那幾天,太史慈以身作則,勇武非凡可以不斷給手下的士兵鼓舞士氣,但是當阻止不了敵軍的包圍,一切陷入被動之後,無論太史慈怎麽努力,一個人的勇武並不能打贏一場戰爭,士氣每天都在減弱,甚至還有士兵偷偷溜出城外,加入黃巾。太史慈苦苦思索,終於腦海中有了一個想法,於是趕快跑到太守府找王修商議。
“王大人,王大人,快來,我有一個計策,不知道能否成功,你給個意見。”
看著風風火火衝進來的太史慈,王修嚇了一跳,還以為黃巾已經破城,打進來了,直到太史慈在他耳邊道出計策的時候,才緩過來,細細聽來這條計策倒是可用。
當晚太史慈並沒有回家見自己的母親而是急忙叫了兩個貼身的騎兵隨著自己一道,騎馬出城。
城外的徐和聽到手下來匯報太史慈出來了,趕忙整軍備戰,結果來到跟前發現隻有三個人,一是搞不明白這算怎麽回事。被無數火把照得通亮,太史慈身著亮銀鎧甲,身背銳穿鐵弓,手持寒冰刺長槍,英武非常,隻見他從馬上下來,不慌不忙地牽著馬匹走到防禦的鹿角前,吩咐身邊的兩名騎兵到遠處擺好箭靶,取下銳穿鐵弓,挽弓搭箭,先放了一箭,快如流星,直接穿透的箭靶。然後太史慈使出了最拿手的絕技,七星連珠,雙手不停發箭,一口內氣連續七發,據他所知這天下除自己外,隻有魔帝呂布,南陽箭神黃忠,以及被稱作養由基再世的夏侯淵可以做到七星連珠。
一時間讓對麵所有觀看的黃巾軍士全都傻了眼,這絕對是神技啊。就連號稱青州勇冠三軍的徐和也是敬佩不已,這等箭術世間罕見,非有超人的天賦和無數的苦練才能習的,自己最多能發三箭,那口內氣就已經散了。神技啊!
太史慈演練完之後也有些疲累,畢竟這等技藝不是路邊貨,而是要耗費很大功力和精氣的。沒有理會對麵黃巾的反應,太史慈就轉身帶著兩個騎兵回城了。
第二天清晨,太史慈還是帶著那兩個騎兵再一次表演箭術,本來緊急集合的黃巾大軍看到這裏,很快就放鬆了戒備,而是三三兩兩的駐足觀看,有些弓箭手甚至拉起自己的弓開始學習太史慈的架勢練習起來。太史慈練習完畢,一如昨日,打道回府。
第三天,徐和實在是受不了太史慈這樣旁若無人的表演,他召集了身邊一些精壯的士兵大約三四十人,告訴他們如果太史慈再次出現,他們需要出陣挑戰,圍殺太史慈。
太史慈照往日還是命令那兩個騎兵去擺箭靶,正準備放箭的時候發現對麵有敵軍靠近,於是這一箭就順勢送給了對麵的客人。看到身邊有人被射殺,其他人加快速度向太史慈靠近。太史慈麵帶微笑,不停地放箭,一連射出二十七箭,其中兩次七星連珠,終於背後箭壺空空如也。對麵還剩下十餘人也圍了上來,太史慈製止了從遠處要騎馬趕來的那兩個士兵,拔出插在身邊的寒冰刺,太史慈的師傅當年是青州一帶有名的遊俠,就是以一套出神入化的槍術聞名江湖,臨終前把自己兵器送給愛徒。太史慈舞動長槍如閃電般左掃右刺,有時如蜻蜓點水,有時又好似寒梅綻放,不多時圍住自己的所有敵軍全部被殺。最後太史慈還挽了個槍花,收槍後牽著馬匹再如往日打道回府。隻留下對麵黃巾大軍麵麵相覷。
後來連續好幾天太史慈還是在城外擺靶射箭,自從有過上次的經驗,徐和再也不派兵來找麻煩了。每天黃巾大軍都能看到太史慈旁若無人的表演,漸漸的沒有多少人像剛開始那樣有所關注,該幹嘛還是幹嘛,隻有一些巡查的士兵不時轉過頭,甚至聽下來對太史慈指指點點。
這晚太史慈經過多日的表演已經可以確定黃巾大軍不會再對自己有太多關注了,於是收拾停當,準備回家接自己的母親然後帶著她一起趁機突圍而去。
當他推開房門的那一刻,仿佛天塌下來,正對他的是一副棺材,棺材前還擺著靈牌,慈母徐氏之靈位。旁邊王修站在那裏正等著太史慈。
“母親,您這是為何,為什麽離開我,不會的,您不會有事的,這不是真的,娘啊,到底是怎麽回事?”太史慈撲通跪倒在地,不敢相信自己所見到的,語無倫次。
“子義,伯母已經去了,是自縊的。唉,已經好幾天了,我看你每日忙著對付黃巾,怕你分心,沒敢告訴你。”王修哀痛地對心如死灰的太史慈說。
“你為什麽不說,你為什麽不說,你為什麽瞞著我!”太史慈到最後拽著王修把他舉了起來,怒吼著。“為什麽不讓我見母親最後一麵?”
“子義,子義,放手,快放手。”王修是個文人,自然受不了太史慈這番折騰。門外的衛兵也趕緊過來勸開兩人。
太史慈放開王修,恨恨地捶打棺材,“我要開棺,我要見母親。快點來人,開棺。”
王修稍稍緩過一口氣,看到太史慈已經完全亂了方寸,不太象話,“子義,不得胡來,死者為大,你不能亂來。要讓伯母走得安詳。”
太史慈雙眼血紅直直瞪著王修,被他瞅得王修心裏有些發毛,咽了口唾沫,還是按照徐氏生前的吩咐,從懷裏掏出一封信,遞給太史慈,“給,這是你母親臨終前那一晚找到我讓我轉交給你的,說你看完就會明白。”
太史慈接過信函,拆看,“慈兒,你是個英雄,是英雄就不應該被任何人和事所牽絆,母親老了,本來也活不了多少時日,我不想成為你的負擔,為了我你留在北海隻有死路一條,作為你的母親我不想看到兒子有這樣的結局。母親死了之後,你就沒有牽掛了,你可以徹底去闖蕩,去揚名天下,去做一個本就應該做的英雄。男人流血不流淚,你要做的不是為我守孝,而是騎馬挎槍衝出北海,去另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去吧,你會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兄弟,你會被天下人記住太史慈是個大英雄,母親我沒有遺憾了。保重,慈兒。”
王修看到難以自持的太史慈顫抖地持著信函,一遍遍地輕聲讀著,招呼所有人都離開,給太史慈一個私人的空間,好好陪陪自己的母親。
第二天天不亮,太史慈一身白衣白甲,背弓提槍,跨上青驄馬,和王修打了個招呼好好安葬自己的母親,然後就單騎出城而去。對麵的黃巾大軍因為連日來太史慈的表演,對今天單獨出城的他並沒有什麽特別的關注和戒備。
太史慈滿懷著沉痛和仇恨,快馬加鞭從黃巾大軍軍營的左側絕塵而去,直到快衝出包圍的時候,黃巾士兵才反應過來,等到通知徐和組織大軍攔截的時候,早已經看不到太史慈的身影了。
徐和勃然大怒調集大軍準備進攻北海,這時傳來北海中郎王修代表北海四十萬眾百姓投降的消息,讓徐和憤然而擊的一拳完全打在了空處,但是因為之前在全軍之前做出的承諾,也隻好咽下這口氣,接受了北海的投降,自此青州的第一個城鎮落入了黃巾手裏。
太史慈則是一路南下,已經沒有去徐州求援的必要了,隻為了離傷心地越遠越好。
對麵徐和已經給出了選項,一舉城投降,讓黃巾大軍入城駐紮,並且供給物資;二等待破城之日屠城。
北海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作為自發組織起的民眾代表都集中在太守府門前,而身為太守的孔融則早就收拾細軟逃跑的不知去向,現在留守的就隻有中郎王修和騎都尉太史慈。兩人現在麵對占據絕對優勢的黃巾大軍,心裏很清楚就憑現有手中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戰勝的。原本王修嚐試與黃巾求和,結果被拒絕,回來之後太史慈憑借著個人勇武帶領手下騎兵跟黃巾大軍在平原上廝殺了幾場,雙方互有勝負。拖到現在城內人心渙散,已經有不少人暗地裏和城外的黃巾軍有聯係。
王修和門外的眾人提議舉家撤退到其他城鎮,結果走了幾批人都被城外的黃巾軍趕了回來,這還是運氣好的,大部分都被殺,然後家產充軍。門口的眾人都傾向於投降,畢竟能活命才是最主要的,而王修擔心的是就算投降了黃巾徐和能否信守諾言還是未知數,畢竟他的手下已經有不少人死在了城下。至於太史慈是個武將,他更希望找個機會打出去,去徐州陶謙處求援。
“王大人啊,小人等人都是拖家帶口,家產房屋都在北海實在是舍不得離開,我們還是投降吧,明明知道打不過,我們就不要硬撐著跟那些黃巾悍匪拚命了。”
“就是,就是,能走得也都試過了,這不根本走不了嘛,所以咱也別拚了。”
周圍百姓的代表你一言我一語地表示願意投降保命。太史慈胸中堵得慌,這些天來還不都是為了你們我才不惜性命的拚殺,到頭來你們還是要投降。
看著滿臉不忿的太史慈,人群裏一個小姑娘細聲細語地說,“太史大人我們都知道您是盡力了,可是你武藝超群,我們卻沒有啊,您是可以帶兵衝出去求救,那我們呢,誰知道我們能不能等到救援來,說不定您一走,城就破了,我們隻有等著被殺的命了。”
“是啊,太史大人,您就算替我們想想,也替您自己考慮,還是降了吧。”人群中附和的聲音越來越多,讓原本有些委屈的太史慈也覺得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他們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人命隻有一條,誰也不想死。作為一個武將,不能戰死殺場,卻要投降敵軍,自己卻無法忍受這種屈辱。
太史慈無限傷感把王修一個人留在太守府,慢慢朝家裏走去,他想問問母親,到底該怎麽辦?一路上不少人和他這個守護北海的大英雄打招呼,隻是他失魂落魄,心不在焉都沒有注意。
屋內年近六旬的老婦看到魂不守舍的太史慈進來,深深地歎了口氣,知子莫如母,自己怎麽會不明白兒子的憂慮呢。
“慈兒,你還是想跟城外的黃巾叛賊打下去對嗎?”
“母親,我自學藝歸來,一心想報效國家,報效朝廷,現如今黃巾大亂天下,正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可是這北海城被圍的水泄不通,我空有一身本領也不能力挽狂瀾,真是痛心疾首。我一心殺敵,可是城裏的大多數百姓都願意投降,我???我很為難,母親,你說我現在該怎麽辦?”太史慈對待所剩的唯一親人自己的母親十分孝順,所有她說的都絕對遵守,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母親能給自己一個意見,告訴自己該怎麽辦。
“慈兒,你從軍也有七八年了吧,雖然沒做出什麽大事,可你一直兢兢業業,沒有一天疏忽,對待百姓也是盡心盡力,可以說你應該無愧於自己的那顆心。可母親我知道你有大誌向,想做出一番大成就,你的舞台不屬於這個小小的北海城,而是天下,你要走出去,不能死守在這裏。”
“母親,我不能丟下您一個人走,以前我出門學藝,您一個人在家得了重病,要不是鬼醫華佗碰巧遊方到此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現在就算要走,我也要帶您一起,否則我和您一起留在北海,哪怕死也要和您在一起。”
“嗬嗬,兒啊,你長大了,是隻雄鷹,你要飛,母親不能留著你。算了,你這孩子從小就倔,你先出去吧,再好好想想。我呢,也好好想想,晚上你再來,我們娘倆再說說看。”
“好吧,母親您好好休息,孩兒告退。”太史慈離開時並沒有發現自己母親不同尋常的一絲表情。
在主城門處巡邏了一圈,又去其他方向的城牆邊巡視,發現守城士兵的士氣和北海眾百姓一樣,十分低落,大部分都期望能早日投降,隻不過太史慈在軍中威望甚高,加上連日來大家都看在眼裏,太史慈為了北海百姓拚命廝殺,出於感激,沒有任何人在他麵前提出過投降的想法。[]
現在的局勢已經不是前段時間,黃巾剛剛圍城的那幾天,太史慈以身作則,勇武非凡可以不斷給手下的士兵鼓舞士氣,但是當阻止不了敵軍的包圍,一切陷入被動之後,無論太史慈怎麽努力,一個人的勇武並不能打贏一場戰爭,士氣每天都在減弱,甚至還有士兵偷偷溜出城外,加入黃巾。太史慈苦苦思索,終於腦海中有了一個想法,於是趕快跑到太守府找王修商議。
“王大人,王大人,快來,我有一個計策,不知道能否成功,你給個意見。”
看著風風火火衝進來的太史慈,王修嚇了一跳,還以為黃巾已經破城,打進來了,直到太史慈在他耳邊道出計策的時候,才緩過來,細細聽來這條計策倒是可用。
當晚太史慈並沒有回家見自己的母親而是急忙叫了兩個貼身的騎兵隨著自己一道,騎馬出城。
城外的徐和聽到手下來匯報太史慈出來了,趕忙整軍備戰,結果來到跟前發現隻有三個人,一是搞不明白這算怎麽回事。被無數火把照得通亮,太史慈身著亮銀鎧甲,身背銳穿鐵弓,手持寒冰刺長槍,英武非常,隻見他從馬上下來,不慌不忙地牽著馬匹走到防禦的鹿角前,吩咐身邊的兩名騎兵到遠處擺好箭靶,取下銳穿鐵弓,挽弓搭箭,先放了一箭,快如流星,直接穿透的箭靶。然後太史慈使出了最拿手的絕技,七星連珠,雙手不停發箭,一口內氣連續七發,據他所知這天下除自己外,隻有魔帝呂布,南陽箭神黃忠,以及被稱作養由基再世的夏侯淵可以做到七星連珠。
一時間讓對麵所有觀看的黃巾軍士全都傻了眼,這絕對是神技啊。就連號稱青州勇冠三軍的徐和也是敬佩不已,這等箭術世間罕見,非有超人的天賦和無數的苦練才能習的,自己最多能發三箭,那口內氣就已經散了。神技啊!
太史慈演練完之後也有些疲累,畢竟這等技藝不是路邊貨,而是要耗費很大功力和精氣的。沒有理會對麵黃巾的反應,太史慈就轉身帶著兩個騎兵回城了。
第二天清晨,太史慈還是帶著那兩個騎兵再一次表演箭術,本來緊急集合的黃巾大軍看到這裏,很快就放鬆了戒備,而是三三兩兩的駐足觀看,有些弓箭手甚至拉起自己的弓開始學習太史慈的架勢練習起來。太史慈練習完畢,一如昨日,打道回府。
第三天,徐和實在是受不了太史慈這樣旁若無人的表演,他召集了身邊一些精壯的士兵大約三四十人,告訴他們如果太史慈再次出現,他們需要出陣挑戰,圍殺太史慈。
太史慈照往日還是命令那兩個騎兵去擺箭靶,正準備放箭的時候發現對麵有敵軍靠近,於是這一箭就順勢送給了對麵的客人。看到身邊有人被射殺,其他人加快速度向太史慈靠近。太史慈麵帶微笑,不停地放箭,一連射出二十七箭,其中兩次七星連珠,終於背後箭壺空空如也。對麵還剩下十餘人也圍了上來,太史慈製止了從遠處要騎馬趕來的那兩個士兵,拔出插在身邊的寒冰刺,太史慈的師傅當年是青州一帶有名的遊俠,就是以一套出神入化的槍術聞名江湖,臨終前把自己兵器送給愛徒。太史慈舞動長槍如閃電般左掃右刺,有時如蜻蜓點水,有時又好似寒梅綻放,不多時圍住自己的所有敵軍全部被殺。最後太史慈還挽了個槍花,收槍後牽著馬匹再如往日打道回府。隻留下對麵黃巾大軍麵麵相覷。
後來連續好幾天太史慈還是在城外擺靶射箭,自從有過上次的經驗,徐和再也不派兵來找麻煩了。每天黃巾大軍都能看到太史慈旁若無人的表演,漸漸的沒有多少人像剛開始那樣有所關注,該幹嘛還是幹嘛,隻有一些巡查的士兵不時轉過頭,甚至聽下來對太史慈指指點點。
這晚太史慈經過多日的表演已經可以確定黃巾大軍不會再對自己有太多關注了,於是收拾停當,準備回家接自己的母親然後帶著她一起趁機突圍而去。
當他推開房門的那一刻,仿佛天塌下來,正對他的是一副棺材,棺材前還擺著靈牌,慈母徐氏之靈位。旁邊王修站在那裏正等著太史慈。
“母親,您這是為何,為什麽離開我,不會的,您不會有事的,這不是真的,娘啊,到底是怎麽回事?”太史慈撲通跪倒在地,不敢相信自己所見到的,語無倫次。
“子義,伯母已經去了,是自縊的。唉,已經好幾天了,我看你每日忙著對付黃巾,怕你分心,沒敢告訴你。”王修哀痛地對心如死灰的太史慈說。
“你為什麽不說,你為什麽不說,你為什麽瞞著我!”太史慈到最後拽著王修把他舉了起來,怒吼著。“為什麽不讓我見母親最後一麵?”
“子義,子義,放手,快放手。”王修是個文人,自然受不了太史慈這番折騰。門外的衛兵也趕緊過來勸開兩人。
太史慈放開王修,恨恨地捶打棺材,“我要開棺,我要見母親。快點來人,開棺。”
王修稍稍緩過一口氣,看到太史慈已經完全亂了方寸,不太象話,“子義,不得胡來,死者為大,你不能亂來。要讓伯母走得安詳。”
太史慈雙眼血紅直直瞪著王修,被他瞅得王修心裏有些發毛,咽了口唾沫,還是按照徐氏生前的吩咐,從懷裏掏出一封信,遞給太史慈,“給,這是你母親臨終前那一晚找到我讓我轉交給你的,說你看完就會明白。”
太史慈接過信函,拆看,“慈兒,你是個英雄,是英雄就不應該被任何人和事所牽絆,母親老了,本來也活不了多少時日,我不想成為你的負擔,為了我你留在北海隻有死路一條,作為你的母親我不想看到兒子有這樣的結局。母親死了之後,你就沒有牽掛了,你可以徹底去闖蕩,去揚名天下,去做一個本就應該做的英雄。男人流血不流淚,你要做的不是為我守孝,而是騎馬挎槍衝出北海,去另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去吧,你會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兄弟,你會被天下人記住太史慈是個大英雄,母親我沒有遺憾了。保重,慈兒。”
王修看到難以自持的太史慈顫抖地持著信函,一遍遍地輕聲讀著,招呼所有人都離開,給太史慈一個私人的空間,好好陪陪自己的母親。
第二天天不亮,太史慈一身白衣白甲,背弓提槍,跨上青驄馬,和王修打了個招呼好好安葬自己的母親,然後就單騎出城而去。對麵的黃巾大軍因為連日來太史慈的表演,對今天單獨出城的他並沒有什麽特別的關注和戒備。
太史慈滿懷著沉痛和仇恨,快馬加鞭從黃巾大軍軍營的左側絕塵而去,直到快衝出包圍的時候,黃巾士兵才反應過來,等到通知徐和組織大軍攔截的時候,早已經看不到太史慈的身影了。
徐和勃然大怒調集大軍準備進攻北海,這時傳來北海中郎王修代表北海四十萬眾百姓投降的消息,讓徐和憤然而擊的一拳完全打在了空處,但是因為之前在全軍之前做出的承諾,也隻好咽下這口氣,接受了北海的投降,自此青州的第一個城鎮落入了黃巾手裏。
太史慈則是一路南下,已經沒有去徐州求援的必要了,隻為了離傷心地越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