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楊威的大名,張學良早有耳聞,據說此人神通廣大文武兼備,可張學良萬萬沒想到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見到楊威。[.超多好看小說]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
至於張友勇的事情,此時已經全然被張學良拋諸腦後,所謂張友勇因公殉職在張學良眼中看來已然成為了荒誕無稽的說辭,即便楊威不做辯解,僅憑此人的名聲和經曆來看,也知道兩人之間究竟誰對誰錯。
此時張學良的心情猶如驚濤駭浪襲來後的激動不已,沒想到自己初到北平,居然能夠陰差陽錯地見到早有耳聞的楊威,當下上前熱絡地與楊威握手,並命人準備起了酒菜。
在張學良的熱情之下,楊威客套了幾次,最終隻好留下赴宴,兩人酒過三巡之後,楊威試探性地低聲詢問道:“少帥悶悶不樂,似乎是有心事?”
被楊威一語道破自己所思所想,張學良頓感心中仿若燃起了陣陣暖意,雙眼有些迷離地望著楊威道:“楊軍長的事跡,漢卿早有耳聞,對楊軍長可謂是萬分欽佩,今日你我二人既然有幸共聚一堂,不論身份地位也不管誰主天下,小弟尊稱一聲楊兄,肺腑之言便全與楊兄一並道來了。”
楊威之所以能一下子便看破張學良的心事,並非楊威多麽擅長察言觀色,而是張學良的問題本身就擺在那裏,即便楊威不是從後世穿越而來,就當時的形勢情況來看,稍作分析也能知道其中緣由。(.)
老帥張作霖過世之後,雖然其中略有周折,但最終張學良還是有驚無險的子承父業,可是真正坐上這把交椅之後,年紀輕輕的張學良才發現一切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至少深切體會到了其父當年的左右為難。
首當其衝的大事,便是東北易幟。
究竟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還是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看起來好像不過隻是個旗幟的問題,然而一新一舊卻暗示著朝代更替的曆史循環,自古以來,任何一名手握大權的領袖最終的目的都是天下一家,作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棵獨苗,國民政府的觸手已經大張旗鼓地摸了過來。
如何對待東北的問題,當初馮閻的想法乃是趁著張作霖亡故之時一舉進兵,然而此二人都是北方部隊,打的乃是得隴望蜀的算盤,都想將東北的地盤搶占過來,但是對於鞭長莫及的蔣校長來說,此舉實在是有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更何況當初張作霖曾言之鑿鑿稱自己之所以退到關外乃是不想內鬥,但是奉係絕非強弩之末,出關後的奉係占據地利人和又可以逸待勞,貿然出兵自然不如和平解決。
蔣介石好不容易擺平了南京國民政府內的反對呼聲,提出改旗易幟,可是張學良要麵對的問題卻遠遠比蔣介石更加複雜,奉係之中對於改旗易幟的反對呼聲極高。
張學良忍不住苦歎一聲道:“東北雖為家父辛辛苦苦守了一輩子的地盤,但說到底來也是中華國土,如今內憂外患腹背受敵,正是應當和平統一的時候,可漢卿的心思,卻又有誰人能懂啊!”
坐在對麵的楊威不動聲色地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後,沉穩地低聲道:“既然少帥有言在先,今日你我二人稱兄道弟,不論家主何人,隻求一解心頭憂愁,若是這樣楊某便直說了,眼下少帥乃有三個選擇。”
張學良挑了挑眉望著楊威,伸出手來示意楊威繼續說下去,這便看到楊威晃了晃一根指頭道:“其一,與日本人合作。”
楊威此話乃是拋磚引玉之辭,果不其然,此話一出立刻引來了張學良的高聲反對,隻見其義憤填膺道:“此事絕無可能!家父畢生都在與日寇倭匪周旋,為的就是這東北三省乃是華夏大地,不管花落誰家也輪不到他日本人的手裏,家父甚至願為此棄性命於不顧,漢卿又怎能將家父畢生的心血拱手讓與宼盜!”
望著張學良誠懇的眼神,楊威頓感甚是欣慰,抿唇緩緩點頭,繼續道:“其二,既不進關亦不讓步,名義統一實則獨立。”
名義統一實則獨立,真乃是兩全其美的絕佳妙計,張學良又何嚐不想這樣?但是在聽到這樣的計謀之後,張學良也隻有搖頭苦笑罷了。天上不會掉餡餅,所有的好事也不會被自己一人全占了,南京國民政府不是傻子,怎能容忍張學良陽奉陰違地搞什麽獨立?到時候失去耐心的北伐軍早晚都會找上門來。
對於這一點,張學良說毫無畏怯自然是假的,老謀深算的父親即便是對付日本人也已經傾盡全力,最後將性命都搭了進去。而今的張學良雖然已經坐上了帥位,卻清楚知道自己年紀尚小,到底有個幾斤幾兩,讓張作霖對付日本人都是十分吃力的事情,若要讓自己在日本人和南京國民政府之間周旋,別說是自己,就算父親在世,恐怕也做不到兩全其美,最終恐怕也難以免於三省盡失的結局。
想到這其中種種,毫無辦法的張學良垂頭喪氣地望著楊威,目光誠懇道:“還請楊兄就直說那第三個辦法吧。”
楊威沉思片刻後緩聲道:“這最後一招,便是改旗易幟。”
話已至此,兩人四目相對,張學良忍不住歎了一聲,放下身份的問題,且不說楊威乃是效命於南京國民政府,但凡任何人來說,張學良現在也隻能從這三個選擇中任選其一,即便是張學良也知道楊威這番話裏並無私心。
至於私心究竟是有還是沒有,若要讓楊威坦言而談,自然是希望張學良改旗易幟,即便自己不在其中勸說,曆史的車輪也會將張學良帶到他該去的地方,隻是自己這個三選一的計謀乃是將所有利益成敗全都徹徹底底地擺在了張學良麵前,楊威的私心雖然藏在其中,但是做決定的人卻是張學良自己,怎麽也推不到楊威身上。
見張學良麵帶憂鬱,楊威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這一決定關乎東三省生死存亡,少帥還需細細思量才是。”
雲裏霧裏地說了一大番,楊威還是將最為關鍵的問號交給了張學良一人來解決,說罷,楊威起身告辭。
望著楊威離去的身影,張學良的嘴角浮現了一絲笑容。
不分身份地位之辭不過是客套話而已,有了楊威這樣一番話,對於改旗易幟之事,張學良心中已經有了定論。--
至於張友勇的事情,此時已經全然被張學良拋諸腦後,所謂張友勇因公殉職在張學良眼中看來已然成為了荒誕無稽的說辭,即便楊威不做辯解,僅憑此人的名聲和經曆來看,也知道兩人之間究竟誰對誰錯。
此時張學良的心情猶如驚濤駭浪襲來後的激動不已,沒想到自己初到北平,居然能夠陰差陽錯地見到早有耳聞的楊威,當下上前熱絡地與楊威握手,並命人準備起了酒菜。
在張學良的熱情之下,楊威客套了幾次,最終隻好留下赴宴,兩人酒過三巡之後,楊威試探性地低聲詢問道:“少帥悶悶不樂,似乎是有心事?”
被楊威一語道破自己所思所想,張學良頓感心中仿若燃起了陣陣暖意,雙眼有些迷離地望著楊威道:“楊軍長的事跡,漢卿早有耳聞,對楊軍長可謂是萬分欽佩,今日你我二人既然有幸共聚一堂,不論身份地位也不管誰主天下,小弟尊稱一聲楊兄,肺腑之言便全與楊兄一並道來了。”
楊威之所以能一下子便看破張學良的心事,並非楊威多麽擅長察言觀色,而是張學良的問題本身就擺在那裏,即便楊威不是從後世穿越而來,就當時的形勢情況來看,稍作分析也能知道其中緣由。(.)
老帥張作霖過世之後,雖然其中略有周折,但最終張學良還是有驚無險的子承父業,可是真正坐上這把交椅之後,年紀輕輕的張學良才發現一切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至少深切體會到了其父當年的左右為難。
首當其衝的大事,便是東北易幟。
究竟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還是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看起來好像不過隻是個旗幟的問題,然而一新一舊卻暗示著朝代更替的曆史循環,自古以來,任何一名手握大權的領袖最終的目的都是天下一家,作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棵獨苗,國民政府的觸手已經大張旗鼓地摸了過來。
如何對待東北的問題,當初馮閻的想法乃是趁著張作霖亡故之時一舉進兵,然而此二人都是北方部隊,打的乃是得隴望蜀的算盤,都想將東北的地盤搶占過來,但是對於鞭長莫及的蔣校長來說,此舉實在是有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更何況當初張作霖曾言之鑿鑿稱自己之所以退到關外乃是不想內鬥,但是奉係絕非強弩之末,出關後的奉係占據地利人和又可以逸待勞,貿然出兵自然不如和平解決。
蔣介石好不容易擺平了南京國民政府內的反對呼聲,提出改旗易幟,可是張學良要麵對的問題卻遠遠比蔣介石更加複雜,奉係之中對於改旗易幟的反對呼聲極高。
張學良忍不住苦歎一聲道:“東北雖為家父辛辛苦苦守了一輩子的地盤,但說到底來也是中華國土,如今內憂外患腹背受敵,正是應當和平統一的時候,可漢卿的心思,卻又有誰人能懂啊!”
坐在對麵的楊威不動聲色地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後,沉穩地低聲道:“既然少帥有言在先,今日你我二人稱兄道弟,不論家主何人,隻求一解心頭憂愁,若是這樣楊某便直說了,眼下少帥乃有三個選擇。”
張學良挑了挑眉望著楊威,伸出手來示意楊威繼續說下去,這便看到楊威晃了晃一根指頭道:“其一,與日本人合作。”
楊威此話乃是拋磚引玉之辭,果不其然,此話一出立刻引來了張學良的高聲反對,隻見其義憤填膺道:“此事絕無可能!家父畢生都在與日寇倭匪周旋,為的就是這東北三省乃是華夏大地,不管花落誰家也輪不到他日本人的手裏,家父甚至願為此棄性命於不顧,漢卿又怎能將家父畢生的心血拱手讓與宼盜!”
望著張學良誠懇的眼神,楊威頓感甚是欣慰,抿唇緩緩點頭,繼續道:“其二,既不進關亦不讓步,名義統一實則獨立。”
名義統一實則獨立,真乃是兩全其美的絕佳妙計,張學良又何嚐不想這樣?但是在聽到這樣的計謀之後,張學良也隻有搖頭苦笑罷了。天上不會掉餡餅,所有的好事也不會被自己一人全占了,南京國民政府不是傻子,怎能容忍張學良陽奉陰違地搞什麽獨立?到時候失去耐心的北伐軍早晚都會找上門來。
對於這一點,張學良說毫無畏怯自然是假的,老謀深算的父親即便是對付日本人也已經傾盡全力,最後將性命都搭了進去。而今的張學良雖然已經坐上了帥位,卻清楚知道自己年紀尚小,到底有個幾斤幾兩,讓張作霖對付日本人都是十分吃力的事情,若要讓自己在日本人和南京國民政府之間周旋,別說是自己,就算父親在世,恐怕也做不到兩全其美,最終恐怕也難以免於三省盡失的結局。
想到這其中種種,毫無辦法的張學良垂頭喪氣地望著楊威,目光誠懇道:“還請楊兄就直說那第三個辦法吧。”
楊威沉思片刻後緩聲道:“這最後一招,便是改旗易幟。”
話已至此,兩人四目相對,張學良忍不住歎了一聲,放下身份的問題,且不說楊威乃是效命於南京國民政府,但凡任何人來說,張學良現在也隻能從這三個選擇中任選其一,即便是張學良也知道楊威這番話裏並無私心。
至於私心究竟是有還是沒有,若要讓楊威坦言而談,自然是希望張學良改旗易幟,即便自己不在其中勸說,曆史的車輪也會將張學良帶到他該去的地方,隻是自己這個三選一的計謀乃是將所有利益成敗全都徹徹底底地擺在了張學良麵前,楊威的私心雖然藏在其中,但是做決定的人卻是張學良自己,怎麽也推不到楊威身上。
見張學良麵帶憂鬱,楊威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這一決定關乎東三省生死存亡,少帥還需細細思量才是。”
雲裏霧裏地說了一大番,楊威還是將最為關鍵的問號交給了張學良一人來解決,說罷,楊威起身告辭。
望著楊威離去的身影,張學良的嘴角浮現了一絲笑容。
不分身份地位之辭不過是客套話而已,有了楊威這樣一番話,對於改旗易幟之事,張學良心中已經有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