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這番對朱賡的稱讚可謂說得十分真誠,且不吝嗇讚揚之意,見收獲了林三元的讚揚,朱賡也是有幾分得意,不由捏須笑了笑。【ㄨ】
朱賡這番點撥林延潮,一來是要借重林延潮,二來也是想通過林延潮向他身後的申時行示好。
張居正不會一直把首輔擔任下去,張居正退下後,次輔張四維,申時行都有機會。朱賡謀劃很深,與張四維相較,他更看好申時行,至於林延潮現在是申時行最得意的門生,官拜六品,在內閣行走,至於申時行其他門生,要麽在衙門見習,要麽還在外地為官。
接著朱賡與林延潮並肩走回經筵宴上。
朱賡的意思,林延潮也有幾分猜到。朱賡要借重自己,自己也有幾分借重對方的意思。
人脈,人脈,何為人脈。
一是很鐵的交情,這不用多說,受過大恩的,有提攜之恩的,甚至二人誌趣相投,相交莫逆的。這都是靠感情投資一步步培養的。
官場努力拍馬屁,巴結領導,投其所好,都是屬於這一等。
還有一等人脈,就是自己。自己的位置越高,越有能力,那麽別人要借重你的地方就越多。別人有求於你,你也有求於他,彼此利益交換。
林延潮與朱賡就類似,這第二種。
二人說說談談,然後經筵宴也吃得差不多了,酒桌上自被一掃而空。
到了經筵宴最後,眾人開始往酒桌上順東西。酒桌上碗碟都是宮廷禦製的。
眾人也是毫不客氣,能順走的,盡量都順走,至於碗筷器皿也是被搬了差不多,大至湯碗,小至湯匙筷子都不放過。
這經筵宴上眾官員的家人表現得猶如蝗蟲過境一般。
但是沒人覺得如此失了體麵,反而人人卻都很開心,因為這吃經筵,意義也是在此。
林延潮赴完經筵後,即回到了家中,展明,陳濟川拿了經筵宴上順來的茶食,饊子,果子,以及一些肉菜拿回家分給於伯,翠珠,畫屏他們。
翠珠,畫屏見了從經筵宴上帶回來的吃食,都是高興得喜上眉梢,猶如嘰嘰喳喳的喜鵲般說個不停。
林延潮見了幾人笑著道:“平日家裏又不是沒這些,你們何必這麽稀罕。”
但見於伯更是抓了一把栗子,揣在兜裏笑著道:“老爺,咱們平日雖啥也不缺,但這是禦宴上的吃食啊!平日都是天子,百官享用的,咱老百姓哪裏有這福氣,我們這都是沾了老爺的光啊。”
翠珠,畫屏也是一並剝了栗子,邊吃邊笑著道:“於伯說得對,若非老爺,咱們都吃不上這經筵宴上的東西。”
幾名下人都因林延潮能參加這經筵宴,臉上與有榮焉的樣子。林延潮此刻心境,自是有些難以體會他們此刻的想法。
至於林淺淺則是看著陳濟川帶回來經筵宴上幾個小瓷碗,笑得一雙眼睛彎彎的,然後用絹布一個個仔細擦好
林延潮與林淺淺道:“這雖是宮中禦製的,但卻比不上咱們家裏景德鎮開窯燒製的碗具。”
林淺淺白了林延潮一眼,理直氣壯地道:“這和擺在家裏又不一樣,宮裏拿來的又不要錢。”
林延潮聽了頓時哭笑不得,不過總之反正,你們開心就好了。
每一次經筵宴後,林延潮看著一家人高興的樣子,頓覺得心滿意足。
偶爾林延潮也冒出一個念頭,自己也不一定要往仕途走下去,不念及六十年後明朝滅亡,不想起修齊治平四字,不想起林烴,林誠義對自己殷切的希望,每天這樣過著這樣的小日子不是很好,貪汙汙,受受賄,然後與林淺淺一起在家數錢。
然後學個董其昌,高興出來當個幾年官,不高興就告病在家窩著,欺男霸女,魚肉鄉裏,整天在家作詩,寫詞,出書,一夢三十年,日子很好過的。這個念頭林延潮不是沒冒過,也想過幾次,但睡過一覺後,他該用功就用功,該上衙就上衙。就如農民耕田,商人販賣,自己做的事,不需理由。
幾日後就到了冬至。
冬至是一個大日子,民間冬至需拜師,祭孔,稱為拜冬餘,拜聖壽。
作學生的還要這一日,燒去紙字,以此敬惜字紙的方式來表現對聖人敬愛。
這是民間的過法,但在翰林院又是一等。
翰林院裏每逢冬至夏至,都需齋宿。
故而冬至前一日,林延潮抵至翰林院裏,翰林,兩房,兩殿中書舍人都抵至翰林院。
掌院陳思育按照慣例,讓侍講官坐講讀廳,史官坐編檢廳,兩房中書坐典籍廳,侍詔,中書舍人坐孔目廳,所有官員齋宿一晚。
林延潮身份有些尷尬,向陳思育請教自己該去哪個廳?
陳思育想了下道:“照道理,你隻是輪直,乃是借調至內閣,應仍為史官於編檢廳,但你現在協理東房,兩房中書聽你辦事,則該坐典籍廳,甚至你現在還是經筵官,也可侍講官一並坐講讀廳才是。你自己想去哪一廳呢?”
這也是難辦的地方,林延潮想了下,自己編檢廳不願再回,至於進講讀廳還不夠格,怕引人非議於是道:“下官想去典籍廳。”
陳思育點點頭道:“如此最是恰當了。”
於是林延潮就去典籍廳,與兩房中書一並。
第二天冬至乃是大祭,前一日要齋宿。翰林院怕下麵官員不心誠,於是就提前一日將所有翰林集中於此。
林延潮換上幹淨整潔至典籍廳,廳裏有值吏監督,不可交頭接耳。
林延潮與相熟的中書交遞一個眼色,點點頭,就走到蒲團上閉目靜坐。
這齋宿並非是什麽都不吃,主要是不能食蔥蒜韭薑等。若是吃了,第二日在祭祀時發出難聞的氣味,即是不敬。故而一般齋宿是可以吃點清淡的素食。
但是翰林院做得很徹底,連素食也不給供應,每名齋宿的官員隻給一瓶清水。
如此眾官員們齋宿過了一日,到了第二日,肚裏空空的眾官員參加大祭。
餓了一日的檢討廳與編檢廳官員從屋內而出,陳思育從後堂步出,與眾官員一一見禮,然後眾官員就一並步行從翰林院而出。
冬至這一日,天子祭天於南郊,翰林院百官皆得陪天子一並往南郊郊祭。(未完待續。)
朱賡這番點撥林延潮,一來是要借重林延潮,二來也是想通過林延潮向他身後的申時行示好。
張居正不會一直把首輔擔任下去,張居正退下後,次輔張四維,申時行都有機會。朱賡謀劃很深,與張四維相較,他更看好申時行,至於林延潮現在是申時行最得意的門生,官拜六品,在內閣行走,至於申時行其他門生,要麽在衙門見習,要麽還在外地為官。
接著朱賡與林延潮並肩走回經筵宴上。
朱賡的意思,林延潮也有幾分猜到。朱賡要借重自己,自己也有幾分借重對方的意思。
人脈,人脈,何為人脈。
一是很鐵的交情,這不用多說,受過大恩的,有提攜之恩的,甚至二人誌趣相投,相交莫逆的。這都是靠感情投資一步步培養的。
官場努力拍馬屁,巴結領導,投其所好,都是屬於這一等。
還有一等人脈,就是自己。自己的位置越高,越有能力,那麽別人要借重你的地方就越多。別人有求於你,你也有求於他,彼此利益交換。
林延潮與朱賡就類似,這第二種。
二人說說談談,然後經筵宴也吃得差不多了,酒桌上自被一掃而空。
到了經筵宴最後,眾人開始往酒桌上順東西。酒桌上碗碟都是宮廷禦製的。
眾人也是毫不客氣,能順走的,盡量都順走,至於碗筷器皿也是被搬了差不多,大至湯碗,小至湯匙筷子都不放過。
這經筵宴上眾官員的家人表現得猶如蝗蟲過境一般。
但是沒人覺得如此失了體麵,反而人人卻都很開心,因為這吃經筵,意義也是在此。
林延潮赴完經筵後,即回到了家中,展明,陳濟川拿了經筵宴上順來的茶食,饊子,果子,以及一些肉菜拿回家分給於伯,翠珠,畫屏他們。
翠珠,畫屏見了從經筵宴上帶回來的吃食,都是高興得喜上眉梢,猶如嘰嘰喳喳的喜鵲般說個不停。
林延潮見了幾人笑著道:“平日家裏又不是沒這些,你們何必這麽稀罕。”
但見於伯更是抓了一把栗子,揣在兜裏笑著道:“老爺,咱們平日雖啥也不缺,但這是禦宴上的吃食啊!平日都是天子,百官享用的,咱老百姓哪裏有這福氣,我們這都是沾了老爺的光啊。”
翠珠,畫屏也是一並剝了栗子,邊吃邊笑著道:“於伯說得對,若非老爺,咱們都吃不上這經筵宴上的東西。”
幾名下人都因林延潮能參加這經筵宴,臉上與有榮焉的樣子。林延潮此刻心境,自是有些難以體會他們此刻的想法。
至於林淺淺則是看著陳濟川帶回來經筵宴上幾個小瓷碗,笑得一雙眼睛彎彎的,然後用絹布一個個仔細擦好
林延潮與林淺淺道:“這雖是宮中禦製的,但卻比不上咱們家裏景德鎮開窯燒製的碗具。”
林淺淺白了林延潮一眼,理直氣壯地道:“這和擺在家裏又不一樣,宮裏拿來的又不要錢。”
林延潮聽了頓時哭笑不得,不過總之反正,你們開心就好了。
每一次經筵宴後,林延潮看著一家人高興的樣子,頓覺得心滿意足。
偶爾林延潮也冒出一個念頭,自己也不一定要往仕途走下去,不念及六十年後明朝滅亡,不想起修齊治平四字,不想起林烴,林誠義對自己殷切的希望,每天這樣過著這樣的小日子不是很好,貪汙汙,受受賄,然後與林淺淺一起在家數錢。
然後學個董其昌,高興出來當個幾年官,不高興就告病在家窩著,欺男霸女,魚肉鄉裏,整天在家作詩,寫詞,出書,一夢三十年,日子很好過的。這個念頭林延潮不是沒冒過,也想過幾次,但睡過一覺後,他該用功就用功,該上衙就上衙。就如農民耕田,商人販賣,自己做的事,不需理由。
幾日後就到了冬至。
冬至是一個大日子,民間冬至需拜師,祭孔,稱為拜冬餘,拜聖壽。
作學生的還要這一日,燒去紙字,以此敬惜字紙的方式來表現對聖人敬愛。
這是民間的過法,但在翰林院又是一等。
翰林院裏每逢冬至夏至,都需齋宿。
故而冬至前一日,林延潮抵至翰林院裏,翰林,兩房,兩殿中書舍人都抵至翰林院。
掌院陳思育按照慣例,讓侍講官坐講讀廳,史官坐編檢廳,兩房中書坐典籍廳,侍詔,中書舍人坐孔目廳,所有官員齋宿一晚。
林延潮身份有些尷尬,向陳思育請教自己該去哪個廳?
陳思育想了下道:“照道理,你隻是輪直,乃是借調至內閣,應仍為史官於編檢廳,但你現在協理東房,兩房中書聽你辦事,則該坐典籍廳,甚至你現在還是經筵官,也可侍講官一並坐講讀廳才是。你自己想去哪一廳呢?”
這也是難辦的地方,林延潮想了下,自己編檢廳不願再回,至於進講讀廳還不夠格,怕引人非議於是道:“下官想去典籍廳。”
陳思育點點頭道:“如此最是恰當了。”
於是林延潮就去典籍廳,與兩房中書一並。
第二天冬至乃是大祭,前一日要齋宿。翰林院怕下麵官員不心誠,於是就提前一日將所有翰林集中於此。
林延潮換上幹淨整潔至典籍廳,廳裏有值吏監督,不可交頭接耳。
林延潮與相熟的中書交遞一個眼色,點點頭,就走到蒲團上閉目靜坐。
這齋宿並非是什麽都不吃,主要是不能食蔥蒜韭薑等。若是吃了,第二日在祭祀時發出難聞的氣味,即是不敬。故而一般齋宿是可以吃點清淡的素食。
但是翰林院做得很徹底,連素食也不給供應,每名齋宿的官員隻給一瓶清水。
如此眾官員們齋宿過了一日,到了第二日,肚裏空空的眾官員參加大祭。
餓了一日的檢討廳與編檢廳官員從屋內而出,陳思育從後堂步出,與眾官員一一見禮,然後眾官員就一並步行從翰林院而出。
冬至這一日,天子祭天於南郊,翰林院百官皆得陪天子一並往南郊郊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