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於酷暑已久的閩地,終於迎來了一場大雨,大雨總算讓暑氣減退了不少。
這一日林延潮正好返鄉展墓。
林延潮坐在轎內,掀開轎簾,向外望去,此刻差不多是卯初,遠處天幕微亮,近處烏雲壘疊,蒙蒙細雨,澆在眼前的閩水之上。
閩水對岸就是自己故鄉洪塘鄉。
生於斯,長於斯的林延潮,記起童謠,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過,娘子撐船來郎接。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何時返。
林延潮此刻不由想起,當初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的日子,合上眼當初一切都是那麽的不真切。這個時代,交通閉塞,盡管離省城不過十幾裏路,但絕大部分鄉人卻是一輩子沒進過城一趟。
林延潮能從走出小山村,最後到天子腳下的京師做官,在鄉人眼底簡直猶如夢境一般。
轎子過了橋,林延潮這一次回鄉輕車簡從,除了自己,就是陳濟川,轎夫,以及家裏的幾個長隨。
林延潮沒進村子,而是先去展墓,老村長早就帶了村裏的族親在路上候著呢。
落轎之後,林延潮見老村長與族親們一並朝自己見禮。
林延潮目光掃去,在場之人都有些麵熟,多年不見,難免生疏,大家也是有了變化,至親也不一定認得,又何況是多年不見的族親呢?
要往常這些人都要叫林延潮一聲潮囝,但今日卻縮手縮腳的,不說呼其名了,連手腳都不知放在哪裏。
林延潮卻是笑了笑,三叔,五嬸地一一叫過去。眾人的拘束這才少了幾分,幾名後生上前給林延潮行禮。
林延潮見了微微訝異,老村長扶著其中一人介紹道:“這是本村子弟,去年過了府試,這一次狀元公來了,我們讓他來見見世麵。“
見對方不過十三四歲就已是童生,林延潮不由大是欣賞。林延潮點點頭說了幾句,但也有一分嘉獎宗親後學的意思在其中。
然後老村長給林延潮披上蓑衣,遞上幾根剛砍下野竹,與之一並上山。國人講究是事死如事生,無論官員,還是遊子,回鄉都需展墓,也是存著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
雨一直下個不停,故而山路很是泥濘,林延潮腳踩著黃泥上山,給祖先,及父林定掃墓。
林延潮之父林定乃秀才出身,在倭寇襲掠時,為救鄉民與其妻一並亡故。鄉人感激林定夫婦時常祭掃。
老村長與鄉鄰在林延潮身邊,說了不少當年他的父母之事,很是感慨了一番。林延潮聽著眾人的話,心底也對穿越後沒見過一麵的林定夫婦有了幾分印象。
焚黃之後,林延潮下了山。返鄉一趟,林延潮自是要盛宴鄉裏,回饋族人。故而就在祠堂裏擺的鄉宴,宴請合村百姓。
祠堂裏分外熱鬧,廚師,村婦們在忙著鄉宴,外頭雨勢雖大,但祠堂灶前用雨棚遮著,絲毫淋不著,疊得猶如人高的蒸籠旁,鄉廚們翻動著鍋勺,焰苗從灶鼎騰起,吱吱作響的滾油下鍋聲響過後,就是一陣煙火氣。
林延潮換下濕衣,穿上常服後,坐在祠堂裏與族裏老人,後生閑聊。林延潮與族裏老人話家長裏短,田地收成,對後生則是問舉業,以及讀書之法。
祠堂外十幾個穿著開襠褲的孩童,怕生地依在門邊,趴在窗邊遠遠地看著。
到了午間時,村婦們開始上菜,掉了色的紅漆木桌上擺滿了菜,土雞土鴨,河鮮水產,一道一道地擺上了桌。酒水是村釀的青紅黃酒。祠堂裏宴席的桌子擺得是滿滿的,不分老幼都是上桌,一時祠堂裏人聲鼎沸,格外的熱鬧。
酒過三巡後,林延潮酒一桌一桌地敬酒過去。眾人都是笑讚,林延潮當了這麽大的官,卻沒有絲毫傲氣。
酒宴吃得差不多了,林延潮已是微微醉了,提前打了招呼,回祖屋休息去了。
至於鄉人們忙著將桌上殘羹剩菜打包回家。鄉人儉樸,宴席上的酒菜要拿回家燉了熱,熱了吃,有時要吃上幾天。
這一覺睡至次日清晨,林延潮方才醒來,睡在家裏的祖屋中,仿佛又回到了當初在社學讀書的時候。
按照今日的打算,林延潮是要去洪塘社學看一看的。
林延潮才剛吃了早飯,就見老村長急匆匆地來了,與林延潮說村口停了許多官轎。
林延潮聽了不由皺眉,他這一次下鄉本就沒有通知地方官府,隻想一人回家看看就好了。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之前盧大順就再三地詢問林延潮什麽時候返鄉。
林延潮就沒有告訴他的意思。他知就算自己交代盧大順,不要驚動地方,但這樣的話,我朝官員們曆來都是反著理解。
不要驚動地方,就是理解為你不驚動地方,給我試試看。
林延潮心想,既來之則安之,人到了總不能,把人往外頭趕吧。
看著老村長一臉緊張的樣子。
林延潮就鎮定地吩咐道,不用擔心,人家父母官,也是人身肉長的,沒那麽玄乎。
老村長不知所措地道:“咱們這小村子,別說父母官,平日就是縣裏的典吏都懶得來一趟,咱不知如何迎候,才不失了禮數,聽說要用黃土鋪道。”
林延潮笑了笑道:“人都到村口,黃土墊道是來不及了,你先是讓鄉人將進村的路打掃幹淨了,然後耆老鄉紳在道旁出迎就行了,下麵的事有我。”
老村長見林延潮一臉篤定的樣子,不由佩服心道咱們延潮就是出息,見過世麵的。老村長這時卻忘了,林延潮此刻也是朝廷命官的一員了。
林延潮不慌不忙地梳洗更衣後,就出門來到村口。
這時候村口早就黑壓壓地停了轎子,其餘衙役,長隨,聽差等站得滿滿當當。十幾名官員在村口與老村長等鄉紳們正說著話。但見老村長以及村民們都是一臉激動的樣子。
林延潮一看,難怪眾人如此激動,原來福州知府李應蘭,侯官縣知縣盧大順,以及一大批府縣二級衙門的官員都是到了。
府縣二道同至,對於一個小村子而言,這是何等的殊榮。(未完待續。)
這一日林延潮正好返鄉展墓。
林延潮坐在轎內,掀開轎簾,向外望去,此刻差不多是卯初,遠處天幕微亮,近處烏雲壘疊,蒙蒙細雨,澆在眼前的閩水之上。
閩水對岸就是自己故鄉洪塘鄉。
生於斯,長於斯的林延潮,記起童謠,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過,娘子撐船來郎接。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何時返。
林延潮此刻不由想起,當初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的日子,合上眼當初一切都是那麽的不真切。這個時代,交通閉塞,盡管離省城不過十幾裏路,但絕大部分鄉人卻是一輩子沒進過城一趟。
林延潮能從走出小山村,最後到天子腳下的京師做官,在鄉人眼底簡直猶如夢境一般。
轎子過了橋,林延潮這一次回鄉輕車簡從,除了自己,就是陳濟川,轎夫,以及家裏的幾個長隨。
林延潮沒進村子,而是先去展墓,老村長早就帶了村裏的族親在路上候著呢。
落轎之後,林延潮見老村長與族親們一並朝自己見禮。
林延潮目光掃去,在場之人都有些麵熟,多年不見,難免生疏,大家也是有了變化,至親也不一定認得,又何況是多年不見的族親呢?
要往常這些人都要叫林延潮一聲潮囝,但今日卻縮手縮腳的,不說呼其名了,連手腳都不知放在哪裏。
林延潮卻是笑了笑,三叔,五嬸地一一叫過去。眾人的拘束這才少了幾分,幾名後生上前給林延潮行禮。
林延潮見了微微訝異,老村長扶著其中一人介紹道:“這是本村子弟,去年過了府試,這一次狀元公來了,我們讓他來見見世麵。“
見對方不過十三四歲就已是童生,林延潮不由大是欣賞。林延潮點點頭說了幾句,但也有一分嘉獎宗親後學的意思在其中。
然後老村長給林延潮披上蓑衣,遞上幾根剛砍下野竹,與之一並上山。國人講究是事死如事生,無論官員,還是遊子,回鄉都需展墓,也是存著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
雨一直下個不停,故而山路很是泥濘,林延潮腳踩著黃泥上山,給祖先,及父林定掃墓。
林延潮之父林定乃秀才出身,在倭寇襲掠時,為救鄉民與其妻一並亡故。鄉人感激林定夫婦時常祭掃。
老村長與鄉鄰在林延潮身邊,說了不少當年他的父母之事,很是感慨了一番。林延潮聽著眾人的話,心底也對穿越後沒見過一麵的林定夫婦有了幾分印象。
焚黃之後,林延潮下了山。返鄉一趟,林延潮自是要盛宴鄉裏,回饋族人。故而就在祠堂裏擺的鄉宴,宴請合村百姓。
祠堂裏分外熱鬧,廚師,村婦們在忙著鄉宴,外頭雨勢雖大,但祠堂灶前用雨棚遮著,絲毫淋不著,疊得猶如人高的蒸籠旁,鄉廚們翻動著鍋勺,焰苗從灶鼎騰起,吱吱作響的滾油下鍋聲響過後,就是一陣煙火氣。
林延潮換下濕衣,穿上常服後,坐在祠堂裏與族裏老人,後生閑聊。林延潮與族裏老人話家長裏短,田地收成,對後生則是問舉業,以及讀書之法。
祠堂外十幾個穿著開襠褲的孩童,怕生地依在門邊,趴在窗邊遠遠地看著。
到了午間時,村婦們開始上菜,掉了色的紅漆木桌上擺滿了菜,土雞土鴨,河鮮水產,一道一道地擺上了桌。酒水是村釀的青紅黃酒。祠堂裏宴席的桌子擺得是滿滿的,不分老幼都是上桌,一時祠堂裏人聲鼎沸,格外的熱鬧。
酒過三巡後,林延潮酒一桌一桌地敬酒過去。眾人都是笑讚,林延潮當了這麽大的官,卻沒有絲毫傲氣。
酒宴吃得差不多了,林延潮已是微微醉了,提前打了招呼,回祖屋休息去了。
至於鄉人們忙著將桌上殘羹剩菜打包回家。鄉人儉樸,宴席上的酒菜要拿回家燉了熱,熱了吃,有時要吃上幾天。
這一覺睡至次日清晨,林延潮方才醒來,睡在家裏的祖屋中,仿佛又回到了當初在社學讀書的時候。
按照今日的打算,林延潮是要去洪塘社學看一看的。
林延潮才剛吃了早飯,就見老村長急匆匆地來了,與林延潮說村口停了許多官轎。
林延潮聽了不由皺眉,他這一次下鄉本就沒有通知地方官府,隻想一人回家看看就好了。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之前盧大順就再三地詢問林延潮什麽時候返鄉。
林延潮就沒有告訴他的意思。他知就算自己交代盧大順,不要驚動地方,但這樣的話,我朝官員們曆來都是反著理解。
不要驚動地方,就是理解為你不驚動地方,給我試試看。
林延潮心想,既來之則安之,人到了總不能,把人往外頭趕吧。
看著老村長一臉緊張的樣子。
林延潮就鎮定地吩咐道,不用擔心,人家父母官,也是人身肉長的,沒那麽玄乎。
老村長不知所措地道:“咱們這小村子,別說父母官,平日就是縣裏的典吏都懶得來一趟,咱不知如何迎候,才不失了禮數,聽說要用黃土鋪道。”
林延潮笑了笑道:“人都到村口,黃土墊道是來不及了,你先是讓鄉人將進村的路打掃幹淨了,然後耆老鄉紳在道旁出迎就行了,下麵的事有我。”
老村長見林延潮一臉篤定的樣子,不由佩服心道咱們延潮就是出息,見過世麵的。老村長這時卻忘了,林延潮此刻也是朝廷命官的一員了。
林延潮不慌不忙地梳洗更衣後,就出門來到村口。
這時候村口早就黑壓壓地停了轎子,其餘衙役,長隨,聽差等站得滿滿當當。十幾名官員在村口與老村長等鄉紳們正說著話。但見老村長以及村民們都是一臉激動的樣子。
林延潮一看,難怪眾人如此激動,原來福州知府李應蘭,侯官縣知縣盧大順,以及一大批府縣二級衙門的官員都是到了。
府縣二道同至,對於一個小村子而言,這是何等的殊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