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看出天子的神色。
小皇帝的城府仍是太淺了些,何洛文這一勸誡,但是他的麵子上已是掛不住。
當然何洛文這勸誡,還是很無禮的,觸怒了天子的威嚴,這若是在嘉靖皇帝時,哪有大臣敢這麽譏諷天子的。
但從大臣角度來看,天子年輕,還未親政,遠遠玩不過張四維,李太後。平素張居正敢嗬斥皇帝,李太後動不動就把皇帝從床上抓起來用水潑臉。他們這樣做,不就顯得自己是比天子還牛逼的存在嗎?
百官們在太後與天子這選擇題,大家當然毫不猶豫選太後,不會選站在天子一邊。
從皇帝的角度來看,頗有你站在我媽這邊,當我好欺負是吧的看法。
小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何況天子這等九五至尊,太後與大臣越這樣,天子心底的積怨也是越深。他日就算勉強從了,怨恨也是放在心底,甚至會發泄在王氏宮女,甚至他的孩子身上。
此刻小皇帝臉上怒色已是強壓了下去,笑著道:“何愛卿這番話,講得著實不錯,朕有所得。”
林延潮知天子明明生氣,還要這麽陪著笑臉說話,這等滋味怎麽好受。
何洛文講完行禮退下。小皇帝繼續道:“林中允,你今日要與朕講得是什麽呢?”
聽天子向林延潮這麽問詢,林延潮感覺到對方語氣裏的疏遠。他知道皇帝已是將他和何洛文看作了一路人。
林延潮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向前走到禦案前,向小皇帝一躬後答道:“陛下,講臣今日要講得是唐太宗皇帝。”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乃一代雄主,太宗皇帝猶有過之,他的生平朕聽得不少了,不知林中允要講哪一段呢?”
唐太宗一代雄主,他的治國平天下之道,是每朝君主必學的功課。對林延潮要說唐太宗,小皇帝此刻心道,你還能比前任幾位講官說出新意來嗎?
“講臣,今日要講的是魏征諫太宗皇帝。”
小皇帝臉頓時沉了下來,就算對曆史一知半解的人,也知道魏征諫太宗的故事。
講官們給天子講課時,最常說的一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就是出自唐太宗點評魏征的。同時講官們也是用魏征的例子,來勸小皇帝要學太宗皇帝啊,你要多虛心納諫。李世民那麽英明的皇帝,都也要以魏征這等諫臣為鏡。你有李世民厲害嗎?沒有他厲害,你就別bb,老老實實地聽我們的話。
小皇帝看來林延潮講魏征這故事,就勸自己要學唐太宗納諫的。
當然這給小皇帝講魏征,並非林延潮臨時起意,他事先給張四維的講章裏就這麽寫的。講官給天子的講章要給閣臣先看定,如果林延潮不寫這個,那麽講章在張四維那就通不過了。
小皇帝神色已是冷淡下來,林延潮是他欽點的狀元,三元及第牌匾也是他恩賜的,當初會見外邦使節,自己還幫林延潮說話,給他加官進爵,而此刻連林延潮不幫他也就算了,還幫著太後,這等心疼豈是言語可以說的。
這等於被自己親信的人,再背叛了一次,傷害比何洛文勸諫更痛十倍。所有大臣都棄他而去,堂堂天子在這一刻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
小皇帝神色已是恢複如常,坐在禦案後道:“林中允請講。”
林延潮聽出小皇帝這話裏的痛楚,於是道:“微臣今日所講之書,乃驗古人所行之事,政事何者為得,何者為失,天下因何而治亂,故而望陛下引以為鑒。”
開場白後,林延潮繼續道:“昔日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惹太宗動怒,太宗以為訕謗。魏征勸道,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說,可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為帝王流涕者兩件,可以為帝王長歎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臣子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故而激切即似訕謗。”
眾人聽出,林延潮的意思就是,陛下,咱們臣子諫言意見是激烈了一些,但不激烈你聽不進去。你是皇帝大人大度,哪能因這點小事生氣呢。
小皇帝聽了這話,臉色稍緩道:“林卿家請繼續說。”
張居正,張四維都是點頭心道,林延潮果真了得,幾句話令天子怒色頓消。
下麵林延潮反問:“陛下以為魏征為何等之臣?”
小皇帝聽了道:“朕記得魏征曾與太宗皇帝說過,所謂良臣,應該像稷、契、皋陶那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而所謂忠臣,隻能像龍逄、比幹那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
“魏征一生上諫兩百餘事,太宗皇帝亦名垂千古,他應是良臣。”
林延潮道:“陛下所言極是,微臣也以為魏征乃良臣,而並非忠臣。”
小皇帝聽了失笑道:“林卿家,此言差矣,朕可沒有說過魏征不是忠臣,當然此忠臣並非魏征所言的忠臣。”
林延潮笑著道:“陛下,微臣仍認為魏征不是忠臣。”
小皇帝聽了問道:“林卿家,這麽說有什麽道理嗎?”
林延潮道:“陛下,微臣讀史,記得魏征將自己諫諍太宗皇帝的奏章,上奏之前都偷偷抄錄下來,拿給史官諸遂良看,讓他錄之國史,成全己名,卻宣揚天子之錯,陷君於惡名。敢問陛下這是忠臣嗎?”
林延潮風向疾轉,張居正,張四維,何洛文誰也沒有料到。
何洛文聽了袖子下雙手微微動了動,然後平靜了下來。
小皇帝聽了卻是看了何洛文一眼,意味深長地問:“依林卿家這麽說,魏征豈非沽名賣直,陷君於惡名?”
林延潮反問:“陛下,那太宗皇帝最後陷於惡名了嗎?”
小皇帝聽了林延潮話,終於知道他說得是什麽意思了。
當初講官們與他講這段曆史時,隻說一不說二,隻提唐太宗從善如流,魏征敢諫,卻不說魏征背後那點小心思。(未完待續。)
小皇帝的城府仍是太淺了些,何洛文這一勸誡,但是他的麵子上已是掛不住。
當然何洛文這勸誡,還是很無禮的,觸怒了天子的威嚴,這若是在嘉靖皇帝時,哪有大臣敢這麽譏諷天子的。
但從大臣角度來看,天子年輕,還未親政,遠遠玩不過張四維,李太後。平素張居正敢嗬斥皇帝,李太後動不動就把皇帝從床上抓起來用水潑臉。他們這樣做,不就顯得自己是比天子還牛逼的存在嗎?
百官們在太後與天子這選擇題,大家當然毫不猶豫選太後,不會選站在天子一邊。
從皇帝的角度來看,頗有你站在我媽這邊,當我好欺負是吧的看法。
小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何況天子這等九五至尊,太後與大臣越這樣,天子心底的積怨也是越深。他日就算勉強從了,怨恨也是放在心底,甚至會發泄在王氏宮女,甚至他的孩子身上。
此刻小皇帝臉上怒色已是強壓了下去,笑著道:“何愛卿這番話,講得著實不錯,朕有所得。”
林延潮知天子明明生氣,還要這麽陪著笑臉說話,這等滋味怎麽好受。
何洛文講完行禮退下。小皇帝繼續道:“林中允,你今日要與朕講得是什麽呢?”
聽天子向林延潮這麽問詢,林延潮感覺到對方語氣裏的疏遠。他知道皇帝已是將他和何洛文看作了一路人。
林延潮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向前走到禦案前,向小皇帝一躬後答道:“陛下,講臣今日要講得是唐太宗皇帝。”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乃一代雄主,太宗皇帝猶有過之,他的生平朕聽得不少了,不知林中允要講哪一段呢?”
唐太宗一代雄主,他的治國平天下之道,是每朝君主必學的功課。對林延潮要說唐太宗,小皇帝此刻心道,你還能比前任幾位講官說出新意來嗎?
“講臣,今日要講的是魏征諫太宗皇帝。”
小皇帝臉頓時沉了下來,就算對曆史一知半解的人,也知道魏征諫太宗的故事。
講官們給天子講課時,最常說的一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就是出自唐太宗點評魏征的。同時講官們也是用魏征的例子,來勸小皇帝要學太宗皇帝啊,你要多虛心納諫。李世民那麽英明的皇帝,都也要以魏征這等諫臣為鏡。你有李世民厲害嗎?沒有他厲害,你就別bb,老老實實地聽我們的話。
小皇帝看來林延潮講魏征這故事,就勸自己要學唐太宗納諫的。
當然這給小皇帝講魏征,並非林延潮臨時起意,他事先給張四維的講章裏就這麽寫的。講官給天子的講章要給閣臣先看定,如果林延潮不寫這個,那麽講章在張四維那就通不過了。
小皇帝神色已是冷淡下來,林延潮是他欽點的狀元,三元及第牌匾也是他恩賜的,當初會見外邦使節,自己還幫林延潮說話,給他加官進爵,而此刻連林延潮不幫他也就算了,還幫著太後,這等心疼豈是言語可以說的。
這等於被自己親信的人,再背叛了一次,傷害比何洛文勸諫更痛十倍。所有大臣都棄他而去,堂堂天子在這一刻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
小皇帝神色已是恢複如常,坐在禦案後道:“林中允請講。”
林延潮聽出小皇帝這話裏的痛楚,於是道:“微臣今日所講之書,乃驗古人所行之事,政事何者為得,何者為失,天下因何而治亂,故而望陛下引以為鑒。”
開場白後,林延潮繼續道:“昔日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惹太宗動怒,太宗以為訕謗。魏征勸道,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說,可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為帝王流涕者兩件,可以為帝王長歎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臣子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故而激切即似訕謗。”
眾人聽出,林延潮的意思就是,陛下,咱們臣子諫言意見是激烈了一些,但不激烈你聽不進去。你是皇帝大人大度,哪能因這點小事生氣呢。
小皇帝聽了這話,臉色稍緩道:“林卿家請繼續說。”
張居正,張四維都是點頭心道,林延潮果真了得,幾句話令天子怒色頓消。
下麵林延潮反問:“陛下以為魏征為何等之臣?”
小皇帝聽了道:“朕記得魏征曾與太宗皇帝說過,所謂良臣,應該像稷、契、皋陶那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而所謂忠臣,隻能像龍逄、比幹那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
“魏征一生上諫兩百餘事,太宗皇帝亦名垂千古,他應是良臣。”
林延潮道:“陛下所言極是,微臣也以為魏征乃良臣,而並非忠臣。”
小皇帝聽了失笑道:“林卿家,此言差矣,朕可沒有說過魏征不是忠臣,當然此忠臣並非魏征所言的忠臣。”
林延潮笑著道:“陛下,微臣仍認為魏征不是忠臣。”
小皇帝聽了問道:“林卿家,這麽說有什麽道理嗎?”
林延潮道:“陛下,微臣讀史,記得魏征將自己諫諍太宗皇帝的奏章,上奏之前都偷偷抄錄下來,拿給史官諸遂良看,讓他錄之國史,成全己名,卻宣揚天子之錯,陷君於惡名。敢問陛下這是忠臣嗎?”
林延潮風向疾轉,張居正,張四維,何洛文誰也沒有料到。
何洛文聽了袖子下雙手微微動了動,然後平靜了下來。
小皇帝聽了卻是看了何洛文一眼,意味深長地問:“依林卿家這麽說,魏征豈非沽名賣直,陷君於惡名?”
林延潮反問:“陛下,那太宗皇帝最後陷於惡名了嗎?”
小皇帝聽了林延潮話,終於知道他說得是什麽意思了。
當初講官們與他講這段曆史時,隻說一不說二,隻提唐太宗從善如流,魏征敢諫,卻不說魏征背後那點小心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