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著林延潮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歸德府同知府事……
接旨即赴上任……
來宣旨的是老熟人高淮。
待林延潮叩拜後,高淮連忙扶起林延潮道:“林大人,此去中州,可以繼續為朝廷盡力了。”
林延潮接過聖旨道:“謝過高公公。”
二人想起前事,都是感慨不已。
然後林延潮將高淮送出客棧去,回過頭卻見學生們都是表情不一。
林延潮訝道:“怎麽了?”
眾弟子們一時說不出話來,孫承宗上前道:“東翁,我們本以為你此去回鄉養望,如謝安石一般,但眼下突知朝廷將你起複,不由詫異。”
徐火勃勉強地道:“老師,你能外放為正五品,學生真替你高興,為一任親民官,敢問將來是不是仍可以回翰林院任職?”
林延潮聞言心知,在眾學生們心底在想什麽。
雖說五品同知官位比六品中允要高,但大家都認為,以翰林之清貴,去地方任同知實是屈就了,若是可以,倒不如回家養望三五年,等待起複之機。
一旁之前爭相要請林延潮的商人,也是私下嘀咕。
“林三元不是被削籍還鄉嗎?怎麽又起複了?”
“這你就不知道了,聽說歸德那裏老百姓雖窮得穿不起褲子,可當官的卻富得流油。”
見眾弟子神情,林延潮道:“儒學有王道,有外用,如翰林清流,為王道,同知親民官,則為外用。本朝以來,人人崇清議之臣,實重王道,而貶低了外用。但以我觀來,若王道不與外用相合,則王道無所成矣。”
眾弟子們聽林延潮這麽說,方恍然大悟。
王道與外用合一,就是綱目並舉,這就是事功學的要義,這是林延潮以往每日與他們所講的,也就是古代版的‘實踐出真知’。
這話不是什麽高深的道理,眾商人聽了也可以明白。
“故而翰林是為學矣,親民官是為用,先學而後用,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才是事功之所在。”
聽了林延潮這番話,眾弟子們都是露出受教之色。
商人們則是道:“原來林三元此去是為了黃河災民。”
“看來是我等錯怪他了。”
眾人紛紛露出內疚之色。
這時一名商人上前道:“林三……不,是林司馬,從通州一路去歸德的路上不太平,你可要千萬小心啊。”
林延潮問道:“這怎麽說?”
這商人道:“我剛從這條路上來,現在黃河北決,淹了運道,故而運河是不能走了,隻能走陸路。但陸路不太平啊,別說現在河南,山東到處都是流民,今年北直隸遭了旱災,好幾個縣也在鬧饑荒,路上劫匪出沒,我此來京師,也是遇了幾次險。”
聽了這商人的話,林延潮不由質疑,自己身處的時代,真的是史書上所說的萬曆中興,大明朝正是盛世的時候嗎?
現在都如此狀況了,到了曆史上的崇禎年,那要天下大亂至何等程度啊。
之前說要從學於林延潮的弟子們,這時紛紛道:“我與老師一起去歸德府,人多也有照應。”
林延潮看眾弟子如此,不由搖頭,他們多是學生,心底有一腔熱血,但沒有辦事的經驗。自己此去歸德任同知,私下是奉旨查案的,故而必需挑選精幹之人同去。
林延潮於是留下孫承宗,以及其他六個人在自己身邊,其餘人就讓他們先回去。
之後林延潮立即回房寫信。
林延潮寫信給何人?
他寫信給朝堂上歸德府籍的同僚,同年。
說起朝堂歸德籍同僚,第一位就是原翰林院掌院學士,現任禮部右侍郎沈鯉。
沈鯉是商丘人,他與申時行雖是對頭,但待自己一貫不錯。現在的沈鯉號稱伊洛真儒,乃當今朝堂上清流官員名望最著之人。
林延潮若與申時行站在同一立場,與沈鯉剛,無疑會令自己名望大損,所以在沈鯉,申時行間,他打了左右逢源的算盤。
林延潮給沈鯉寫了一封信,信裏說得很恭敬,自己去你老家任地方官,以後請沈老你多多指教了。
第二位是現任保定巡撫宋纁。
宋纁有一句話,林延潮在為秀才時很推崇,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
此人也是號稱正人,林延潮也是恭恭敬敬地寫信,前輩有沒有什麽東西要捎回家裏去的,晚輩可以順路幫忙。
第三位是呂坤,這位也是大賢,理學大儒,現任戶部主事。
不過呂坤是萬曆二年進士,與林延潮平素沒什麽來往,寫信給他也是出於禮貌客氣。
接下來就是林延潮同年。
想起他的名字,林延潮不由嘴角一勾。
楊鎬,歸德府商丘人,萬曆八年進士,三甲二百二十四名同進士出身。
現在楊鎬在保定蠡縣任七品知縣。
楊鎬現在處境不好,因為朝裏沒人。
三甲進士出身,名次又那麽靠後,釋褐時隻能去江西南昌,當了一任知縣。
南昌還沒任滿,又調至蠡縣,來來去去還是個正七品。
昔日林延潮為翰林時,乃同年中第一清貴,楊鎬每年過節也是派人至京登府問候,還送上不菲贄敬。
本來說楊鎬這樣一個小知縣,雖是同年,但與林延潮也不會有太多交集。但林延潮念及楊鎬,乃同年中除了顧憲成外,自己穿越前唯一有在史書見過他名字的人,對他不由多關注了幾分。
無論怎麽說,他也是這一科同年中,為數不多幾個知兵之人。
所以楊鎬每次派人來京登府,林延潮都親自見了。這不免令楊鎬受寵若驚,覺得林延潮待他不同,二人常有書信往來。
林延潮這次去歸德任同知,去信給楊鎬,信裏的話當然與寫給沈鯉他們不同。
一是問楊鎬家裏有什麽地方要自己給予照顧的,還有就是問,有沒有什麽熟悉地方事務的本地人,給自己推薦幾個當幕僚,長隨。
在還沒有科舉的時代,朝廷派遣官員到一地任郡守,都要就地征辟地方豪族的人,充當郡裏的屬吏。
換了現在也一樣。
據林延潮所知,商丘有八大家沈,宋,侯,葉,餘,劉,高,楊。
這都是本地豪右。
楊鎬的楊家是商丘八大家之一,也算是地方有力世家,那麽借著這一層關係提前拜碼頭。
ps:多謝摸摸頭書友成為本書第四位盟主!
另外向大家求推薦票!
著林延潮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歸德府同知府事……
接旨即赴上任……
來宣旨的是老熟人高淮。
待林延潮叩拜後,高淮連忙扶起林延潮道:“林大人,此去中州,可以繼續為朝廷盡力了。”
林延潮接過聖旨道:“謝過高公公。”
二人想起前事,都是感慨不已。
然後林延潮將高淮送出客棧去,回過頭卻見學生們都是表情不一。
林延潮訝道:“怎麽了?”
眾弟子們一時說不出話來,孫承宗上前道:“東翁,我們本以為你此去回鄉養望,如謝安石一般,但眼下突知朝廷將你起複,不由詫異。”
徐火勃勉強地道:“老師,你能外放為正五品,學生真替你高興,為一任親民官,敢問將來是不是仍可以回翰林院任職?”
林延潮聞言心知,在眾學生們心底在想什麽。
雖說五品同知官位比六品中允要高,但大家都認為,以翰林之清貴,去地方任同知實是屈就了,若是可以,倒不如回家養望三五年,等待起複之機。
一旁之前爭相要請林延潮的商人,也是私下嘀咕。
“林三元不是被削籍還鄉嗎?怎麽又起複了?”
“這你就不知道了,聽說歸德那裏老百姓雖窮得穿不起褲子,可當官的卻富得流油。”
見眾弟子神情,林延潮道:“儒學有王道,有外用,如翰林清流,為王道,同知親民官,則為外用。本朝以來,人人崇清議之臣,實重王道,而貶低了外用。但以我觀來,若王道不與外用相合,則王道無所成矣。”
眾弟子們聽林延潮這麽說,方恍然大悟。
王道與外用合一,就是綱目並舉,這就是事功學的要義,這是林延潮以往每日與他們所講的,也就是古代版的‘實踐出真知’。
這話不是什麽高深的道理,眾商人聽了也可以明白。
“故而翰林是為學矣,親民官是為用,先學而後用,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才是事功之所在。”
聽了林延潮這番話,眾弟子們都是露出受教之色。
商人們則是道:“原來林三元此去是為了黃河災民。”
“看來是我等錯怪他了。”
眾人紛紛露出內疚之色。
這時一名商人上前道:“林三……不,是林司馬,從通州一路去歸德的路上不太平,你可要千萬小心啊。”
林延潮問道:“這怎麽說?”
這商人道:“我剛從這條路上來,現在黃河北決,淹了運道,故而運河是不能走了,隻能走陸路。但陸路不太平啊,別說現在河南,山東到處都是流民,今年北直隸遭了旱災,好幾個縣也在鬧饑荒,路上劫匪出沒,我此來京師,也是遇了幾次險。”
聽了這商人的話,林延潮不由質疑,自己身處的時代,真的是史書上所說的萬曆中興,大明朝正是盛世的時候嗎?
現在都如此狀況了,到了曆史上的崇禎年,那要天下大亂至何等程度啊。
之前說要從學於林延潮的弟子們,這時紛紛道:“我與老師一起去歸德府,人多也有照應。”
林延潮看眾弟子如此,不由搖頭,他們多是學生,心底有一腔熱血,但沒有辦事的經驗。自己此去歸德任同知,私下是奉旨查案的,故而必需挑選精幹之人同去。
林延潮於是留下孫承宗,以及其他六個人在自己身邊,其餘人就讓他們先回去。
之後林延潮立即回房寫信。
林延潮寫信給何人?
他寫信給朝堂上歸德府籍的同僚,同年。
說起朝堂歸德籍同僚,第一位就是原翰林院掌院學士,現任禮部右侍郎沈鯉。
沈鯉是商丘人,他與申時行雖是對頭,但待自己一貫不錯。現在的沈鯉號稱伊洛真儒,乃當今朝堂上清流官員名望最著之人。
林延潮若與申時行站在同一立場,與沈鯉剛,無疑會令自己名望大損,所以在沈鯉,申時行間,他打了左右逢源的算盤。
林延潮給沈鯉寫了一封信,信裏說得很恭敬,自己去你老家任地方官,以後請沈老你多多指教了。
第二位是現任保定巡撫宋纁。
宋纁有一句話,林延潮在為秀才時很推崇,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
此人也是號稱正人,林延潮也是恭恭敬敬地寫信,前輩有沒有什麽東西要捎回家裏去的,晚輩可以順路幫忙。
第三位是呂坤,這位也是大賢,理學大儒,現任戶部主事。
不過呂坤是萬曆二年進士,與林延潮平素沒什麽來往,寫信給他也是出於禮貌客氣。
接下來就是林延潮同年。
想起他的名字,林延潮不由嘴角一勾。
楊鎬,歸德府商丘人,萬曆八年進士,三甲二百二十四名同進士出身。
現在楊鎬在保定蠡縣任七品知縣。
楊鎬現在處境不好,因為朝裏沒人。
三甲進士出身,名次又那麽靠後,釋褐時隻能去江西南昌,當了一任知縣。
南昌還沒任滿,又調至蠡縣,來來去去還是個正七品。
昔日林延潮為翰林時,乃同年中第一清貴,楊鎬每年過節也是派人至京登府問候,還送上不菲贄敬。
本來說楊鎬這樣一個小知縣,雖是同年,但與林延潮也不會有太多交集。但林延潮念及楊鎬,乃同年中除了顧憲成外,自己穿越前唯一有在史書見過他名字的人,對他不由多關注了幾分。
無論怎麽說,他也是這一科同年中,為數不多幾個知兵之人。
所以楊鎬每次派人來京登府,林延潮都親自見了。這不免令楊鎬受寵若驚,覺得林延潮待他不同,二人常有書信往來。
林延潮這次去歸德任同知,去信給楊鎬,信裏的話當然與寫給沈鯉他們不同。
一是問楊鎬家裏有什麽地方要自己給予照顧的,還有就是問,有沒有什麽熟悉地方事務的本地人,給自己推薦幾個當幕僚,長隨。
在還沒有科舉的時代,朝廷派遣官員到一地任郡守,都要就地征辟地方豪族的人,充當郡裏的屬吏。
換了現在也一樣。
據林延潮所知,商丘有八大家沈,宋,侯,葉,餘,劉,高,楊。
這都是本地豪右。
楊鎬的楊家是商丘八大家之一,也算是地方有力世家,那麽借著這一層關係提前拜碼頭。
ps:多謝摸摸頭書友成為本書第四位盟主!
另外向大家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