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內,眾內監都是屏息靜氣。
林延潮沒料到天子突然有此一問,他思索片刻即道:“陛下,臣素來愚鈍,怎麽會想的如此深遠。當時臣看到河南水災淹沒田舍無數,又見潞王婚事太奢,故而鬥膽上諫。”
“而陛下與太後母子一心,天下皆知,縱愛百姓,也有心無力。臣怎麽能見陛下母子失和,兄弟失悌。因此臣才以卑犯尊。當時臣將生死置之度外,現能苟活至今實出乎醫療。”
天子聽林延潮之言斥道:“林卿,你這麽說,朕還要多謝你成全朕的骨肉之情,孝悌之道了?你當初上諫真別無他念?朕再問你一次,你要如實相告,否則辦你欺君之罪!”
聽到欺君二字,林延潮心底一凜,反正不是第一次欺君,這時候當然是打死了不承認。
林延潮拜下道:“陛下乃是聖君,顧念親情,此乃正理。此事上有錯的唯有臣而已。此事上臣句句都事實話。”
但見林延潮這麽說,天子不由露出將信將疑的神色來。
天子道:“你既如此說,朕就權且信你一次。今日難得你吐露心跡,朕這三年來,已是許久沒有聽過實話,也沒有哪個大臣肯將心底話道出。”
“你既然是要直言不諱,若倘若朕不願意為宋神宗,那你要如何?”
沒有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根本無從談起,那麽林延潮何去何從。
林延潮答道:“啟稟陛下,王臨川臣之願也。陛下治理天下,當然需兼取各家所長,臣不過其中一道,以備陛下所用。”
天子點點頭道:“好,林卿更能言善辯了。但林卿還是當年那個林卿,你沒有變!”
林延潮當下沉默,不再進言。
天子熟視林延潮良久,然後龍袍一擺轉過身道:“回去候旨吧!”
林延潮神色不變道:“臣謝陛下聽臣肺腑之言,臣告退!”
出乎任何人意料,這一次天子單獨召對下,居然沒給林延潮授官。
當林延潮離開武英殿時,天上還下著蒙蒙細雨。
孫隆迎了上來立即道:“林先生等一等,待咱家給你帶把傘來。”
林延潮看向孫隆,知道若此人有心給自己帶傘,怎麽會這時候才問自己。
孫隆肯定是在殿旁聽了天子與林延潮對話。
林延潮笑了笑道:“這點小雨,我自己走回去就是,不勞煩孫公公了。”
孫隆當下不堅持了笑著道:“那林先生慢走!”
林延潮踏著甬道走出了武英門,不論這一次是打動了天子,但對於他而言一身輕鬆。
因為他不願再將事情藏在心底過日子了。
此事他一直隱藏心底,滿朝文武誰也不知,他申時行都不敢告訴。因為以前透露風聲,對自己將來絕對是有害無益。
當年他甚至不惜於和主張變法的張居正劃清界限,好像自己就是反對變法的一般。
但張居正仍一眼看破了林延潮的心思。甚至張居正雞賊的要林延潮將來若有宰執天下之時,恢複他的名位。
因為張居正知道,連他的名位都恢複不了,那麽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什麽變法的事也是休提。
而今天林延潮終於完完全全將想法,都抖落在天子的麵前。
或許再退一步看現在亮出自己的底牌有些太早,條件有些不成熟。但是天子何等聰睿,多年君臣,已經敏銳地察覺到自己這點心思,故而以張居正例子告誡。
今日在武英殿相問,林延潮本不會直言道出,但這時候卻不能不說。
當時林延潮心情很忐忑,當時就如同將自己的底牌翻給人看一般。
結果好的出乎他的意料,天子沒有當堂駁斥,說明他並沒有反對的那麽堅決。畢竟國策這麽大的事,身為天子因為自己幾句話而更改,若是一言勸成,就異想天開了。
唯有漫漫曆史長河,方能證明誰對誰錯。
就算天子一時不采納也沒關係,信則用我,若是不信,朝廷再如何也需要能辦事,敢辦事的官員。
再不濟退居山林,將事功的學說遍布天下,那自己的學生或門徒,完成未竟的事業。
這也是功成不必在我。
此刻武英殿內,張宏,陳矩都立在一旁。
天子先問張宏,張宏想了片刻然後道:“若當時內臣處於林宗海的位子,不說乃是上策,此明哲保身。但若是說了,倒也不能算是錯,畢竟他將私心告訴陛下了。”
“他此舉無疑說是陛下若用他,就要支持他的主張,如此也免得將來欺君。”
天子點點頭向陳矩問道:“陳伴伴,你當初與朕說林延潮似張太嶽,今日又如何看?”
陳矩道:“陛下,林宗海此人功利心極重,而且也是極熱衷於功名,當年他為了結交內臣達成疏通賈魯河事,不惜刻碑立石,遭到士子的詬病。由此可知他又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放下身段,甚至不惜背上罵名的人!這一點與他很像。”
天子聞言點點頭道:“說的不錯。”
陳矩道:“不過今日林宗海一番話,令臣想到另兩人!”
“哪兩人?”
“董江都,王臨川!”
天子嗯地一聲道:“林延潮都說了他要做董江都,王臨川!”
陳矩道:“陛下,慧眼如炬,但內臣覺得林三元話裏還有一個意思。陛下以為董江都,王臨川是何人?”
天子想了想道:“在朝是大臣,在野乃大儒!”
陳矩道:“正是如此,所以林三元與二人打的是一個主意,位極人臣固然美哉,但若能以經術定國策,此才為其之誌!”
董仲舒與王安石若說有什麽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幹一件事就是創立''新學''。
董仲舒的新學,改良儒學,被稱為新儒學,因為新學糅合了法家的思想,結果被當時儒學上下一陣大罵,認為董仲舒更改經義,不是儒學本來的麵目。
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學,卻成為兩千年來曆代皇朝''用其實''的治國思想。
至於王安石的新學,被稱為''荊公新學'',主張立足儒學,博取眾家之長。王安石死後,他的荊公新學多次被朱熹,以及理學大罵,認為是教壞了讀書人。
不過心學的陸九淵卻極力為王安石辯護,而主張事功的永嘉學派,最初正是從王安石的思想裏發軔。
陳矩道:“當年商鞅攜法經入秦,他的學說來自於李悝。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欲革天下者必先立說。從這一點上是範仲淹,張二人不如他的地方。”
天子點點頭道:“朕明白了。你們先退下,此事朕先放一放。”
說到這裏,張宏,陳矩一並稱是。
陳矩告退後,張宏卻是留下。
天子見張宏還在殿上問道:“張伴伴還有何事?”
張宏道:“老臣請萬歲恩準,讓老臣養老歸田的。”
說完張宏拜下。
天子聽了道:“張伴伴,你如何又說這樣的話?是朕薄待了你嘛?”
張宏垂淚道:“萬歲一向待臣很好,隻是老臣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老臣十六歲進宮,在宮裏大半輩子,隻想餘生未盡時,過幾日閑散日子。”
天子聞言道:“馮大伴後,朕的身邊的老人,也隻剩下一人。張鯨,張誠,陳矩他們還不能如你這般為朕分憂。”
張宏道:“下麵的不懂,萬歲爺可以慢慢調教,早晚會成器的。”
天子彎下身子對張宏道:“張伴伴,朕知道朕這幾年行事多和你心意,但朕也有難處。方才你一直不怎麽說話,這林延潮怎麽用?朕還要聽聽你的主意呢。”
張宏道:“哎,陛下心底早已清楚了。林三元方才已是說了自己不是守成之才。而陛下若要他為守成的大臣,以內臣看,他不是不願意當,但在老臣看來此舉就是''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
過去方竹子很稀有很罕見,有人將方竹送人,結果對方拿來作竹杖直削成圓狀。至於古琴則以斷紋為貴,但有人覺得斷紋不好看,將琴重新油漆了一遍。所以叫''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指的就是暴斂天物。
“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天子點點頭然後道,“可是張太嶽的例子在前,朕不願任何大臣提新政變法之事,為攬權濫權之實。何況這樣的話,朕在位前十年已是聽夠了,每日都有大臣規勸朕如何如何?教朕如何如何?但朕有自己的主意。”
張宏道:“萬歲,老臣看你長大,深知萬歲乃英明神武,明見萬裏之君,而如林宗海這樣的良臣能臣,也是十年百年一出的。林宗海今日之言,足見其為國為民之心,老臣頗以為然,但萬歲就算眼下不用,也可拿來儲才,將來未必用不上。”
張宏見天子目中露出異色,知天子明麵上不說,但心底已是產生了觸動。
於是張宏默然退下。
之後天子在武英殿上踱步了許久,他努力消化著林延潮的言論。但林延潮的說法究竟對天子產生了多少觸動,是否能扭轉國勢,這對於目的而言,還不得而知。
萬曆十三年的大明朝,江山社稷乍看仍是鮮花似錦,烈火烹油之時,誰也沒料到不到六十年竟大廈傾倒。
林延潮沒料到天子突然有此一問,他思索片刻即道:“陛下,臣素來愚鈍,怎麽會想的如此深遠。當時臣看到河南水災淹沒田舍無數,又見潞王婚事太奢,故而鬥膽上諫。”
“而陛下與太後母子一心,天下皆知,縱愛百姓,也有心無力。臣怎麽能見陛下母子失和,兄弟失悌。因此臣才以卑犯尊。當時臣將生死置之度外,現能苟活至今實出乎醫療。”
天子聽林延潮之言斥道:“林卿,你這麽說,朕還要多謝你成全朕的骨肉之情,孝悌之道了?你當初上諫真別無他念?朕再問你一次,你要如實相告,否則辦你欺君之罪!”
聽到欺君二字,林延潮心底一凜,反正不是第一次欺君,這時候當然是打死了不承認。
林延潮拜下道:“陛下乃是聖君,顧念親情,此乃正理。此事上有錯的唯有臣而已。此事上臣句句都事實話。”
但見林延潮這麽說,天子不由露出將信將疑的神色來。
天子道:“你既如此說,朕就權且信你一次。今日難得你吐露心跡,朕這三年來,已是許久沒有聽過實話,也沒有哪個大臣肯將心底話道出。”
“你既然是要直言不諱,若倘若朕不願意為宋神宗,那你要如何?”
沒有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根本無從談起,那麽林延潮何去何從。
林延潮答道:“啟稟陛下,王臨川臣之願也。陛下治理天下,當然需兼取各家所長,臣不過其中一道,以備陛下所用。”
天子點點頭道:“好,林卿更能言善辯了。但林卿還是當年那個林卿,你沒有變!”
林延潮當下沉默,不再進言。
天子熟視林延潮良久,然後龍袍一擺轉過身道:“回去候旨吧!”
林延潮神色不變道:“臣謝陛下聽臣肺腑之言,臣告退!”
出乎任何人意料,這一次天子單獨召對下,居然沒給林延潮授官。
當林延潮離開武英殿時,天上還下著蒙蒙細雨。
孫隆迎了上來立即道:“林先生等一等,待咱家給你帶把傘來。”
林延潮看向孫隆,知道若此人有心給自己帶傘,怎麽會這時候才問自己。
孫隆肯定是在殿旁聽了天子與林延潮對話。
林延潮笑了笑道:“這點小雨,我自己走回去就是,不勞煩孫公公了。”
孫隆當下不堅持了笑著道:“那林先生慢走!”
林延潮踏著甬道走出了武英門,不論這一次是打動了天子,但對於他而言一身輕鬆。
因為他不願再將事情藏在心底過日子了。
此事他一直隱藏心底,滿朝文武誰也不知,他申時行都不敢告訴。因為以前透露風聲,對自己將來絕對是有害無益。
當年他甚至不惜於和主張變法的張居正劃清界限,好像自己就是反對變法的一般。
但張居正仍一眼看破了林延潮的心思。甚至張居正雞賊的要林延潮將來若有宰執天下之時,恢複他的名位。
因為張居正知道,連他的名位都恢複不了,那麽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什麽變法的事也是休提。
而今天林延潮終於完完全全將想法,都抖落在天子的麵前。
或許再退一步看現在亮出自己的底牌有些太早,條件有些不成熟。但是天子何等聰睿,多年君臣,已經敏銳地察覺到自己這點心思,故而以張居正例子告誡。
今日在武英殿相問,林延潮本不會直言道出,但這時候卻不能不說。
當時林延潮心情很忐忑,當時就如同將自己的底牌翻給人看一般。
結果好的出乎他的意料,天子沒有當堂駁斥,說明他並沒有反對的那麽堅決。畢竟國策這麽大的事,身為天子因為自己幾句話而更改,若是一言勸成,就異想天開了。
唯有漫漫曆史長河,方能證明誰對誰錯。
就算天子一時不采納也沒關係,信則用我,若是不信,朝廷再如何也需要能辦事,敢辦事的官員。
再不濟退居山林,將事功的學說遍布天下,那自己的學生或門徒,完成未竟的事業。
這也是功成不必在我。
此刻武英殿內,張宏,陳矩都立在一旁。
天子先問張宏,張宏想了片刻然後道:“若當時內臣處於林宗海的位子,不說乃是上策,此明哲保身。但若是說了,倒也不能算是錯,畢竟他將私心告訴陛下了。”
“他此舉無疑說是陛下若用他,就要支持他的主張,如此也免得將來欺君。”
天子點點頭向陳矩問道:“陳伴伴,你當初與朕說林延潮似張太嶽,今日又如何看?”
陳矩道:“陛下,林宗海此人功利心極重,而且也是極熱衷於功名,當年他為了結交內臣達成疏通賈魯河事,不惜刻碑立石,遭到士子的詬病。由此可知他又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放下身段,甚至不惜背上罵名的人!這一點與他很像。”
天子聞言點點頭道:“說的不錯。”
陳矩道:“不過今日林宗海一番話,令臣想到另兩人!”
“哪兩人?”
“董江都,王臨川!”
天子嗯地一聲道:“林延潮都說了他要做董江都,王臨川!”
陳矩道:“陛下,慧眼如炬,但內臣覺得林三元話裏還有一個意思。陛下以為董江都,王臨川是何人?”
天子想了想道:“在朝是大臣,在野乃大儒!”
陳矩道:“正是如此,所以林三元與二人打的是一個主意,位極人臣固然美哉,但若能以經術定國策,此才為其之誌!”
董仲舒與王安石若說有什麽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幹一件事就是創立''新學''。
董仲舒的新學,改良儒學,被稱為新儒學,因為新學糅合了法家的思想,結果被當時儒學上下一陣大罵,認為董仲舒更改經義,不是儒學本來的麵目。
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學,卻成為兩千年來曆代皇朝''用其實''的治國思想。
至於王安石的新學,被稱為''荊公新學'',主張立足儒學,博取眾家之長。王安石死後,他的荊公新學多次被朱熹,以及理學大罵,認為是教壞了讀書人。
不過心學的陸九淵卻極力為王安石辯護,而主張事功的永嘉學派,最初正是從王安石的思想裏發軔。
陳矩道:“當年商鞅攜法經入秦,他的學說來自於李悝。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欲革天下者必先立說。從這一點上是範仲淹,張二人不如他的地方。”
天子點點頭道:“朕明白了。你們先退下,此事朕先放一放。”
說到這裏,張宏,陳矩一並稱是。
陳矩告退後,張宏卻是留下。
天子見張宏還在殿上問道:“張伴伴還有何事?”
張宏道:“老臣請萬歲恩準,讓老臣養老歸田的。”
說完張宏拜下。
天子聽了道:“張伴伴,你如何又說這樣的話?是朕薄待了你嘛?”
張宏垂淚道:“萬歲一向待臣很好,隻是老臣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老臣十六歲進宮,在宮裏大半輩子,隻想餘生未盡時,過幾日閑散日子。”
天子聞言道:“馮大伴後,朕的身邊的老人,也隻剩下一人。張鯨,張誠,陳矩他們還不能如你這般為朕分憂。”
張宏道:“下麵的不懂,萬歲爺可以慢慢調教,早晚會成器的。”
天子彎下身子對張宏道:“張伴伴,朕知道朕這幾年行事多和你心意,但朕也有難處。方才你一直不怎麽說話,這林延潮怎麽用?朕還要聽聽你的主意呢。”
張宏道:“哎,陛下心底早已清楚了。林三元方才已是說了自己不是守成之才。而陛下若要他為守成的大臣,以內臣看,他不是不願意當,但在老臣看來此舉就是''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
過去方竹子很稀有很罕見,有人將方竹送人,結果對方拿來作竹杖直削成圓狀。至於古琴則以斷紋為貴,但有人覺得斷紋不好看,將琴重新油漆了一遍。所以叫''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指的就是暴斂天物。
“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天子點點頭然後道,“可是張太嶽的例子在前,朕不願任何大臣提新政變法之事,為攬權濫權之實。何況這樣的話,朕在位前十年已是聽夠了,每日都有大臣規勸朕如何如何?教朕如何如何?但朕有自己的主意。”
張宏道:“萬歲,老臣看你長大,深知萬歲乃英明神武,明見萬裏之君,而如林宗海這樣的良臣能臣,也是十年百年一出的。林宗海今日之言,足見其為國為民之心,老臣頗以為然,但萬歲就算眼下不用,也可拿來儲才,將來未必用不上。”
張宏見天子目中露出異色,知天子明麵上不說,但心底已是產生了觸動。
於是張宏默然退下。
之後天子在武英殿上踱步了許久,他努力消化著林延潮的言論。但林延潮的說法究竟對天子產生了多少觸動,是否能扭轉國勢,這對於目的而言,還不得而知。
萬曆十三年的大明朝,江山社稷乍看仍是鮮花似錦,烈火烹油之時,誰也沒料到不到六十年竟大廈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