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林延潮給天子上密揭之前,趙誌皋與林延潮在內閣裏曾有一番‘敞開心扉’的談話。
當時趙誌皋顯得心事重重,異常認真,決非原來萬事含糊的態度。
林延潮至趙誌皋的值房後,趙誌皋足足沉默了一盞茶的功夫,然後才鄭重其事地開口道了一句:“宗海老弟,這些年老夫待你不薄吧!”
林延潮默默歎了一口氣道:“元輔,是想讓在下為國本之事向皇上建言吧。”
趙誌皋撫須笑道:“然也。”
趙誌皋悠悠道:“宗海,吾實在老邁昏庸,不堪任事了,眼下目力連奏章都看不清,隻能讓下麵的人讀給我聽,即便如此聽十件事,也難斷一件事。老了,已是百無一用了。”
林延潮道:“元輔切勿這麽說,當年張文忠公因奪情之事杖責趙,吳二位,百官皆不敢仗義直言,唯獨公與新建出麵,遙想當年公之風采,在下今日想起依然神往。”
“正所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元輔,國事還是要你來主持的,皇上,百官這時候都還要倚重於公。”
趙誌皋聽林延潮提及當年他與張位仗義為趙用賢,吳中行求情之事,渾濁的目光中露出一絲亮色,似想起來二十年前那敢烏紗一擲在地,也要秉公上疏的自己。
趙誌皋歎道:“雖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但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同是內閣大臣,往日有權有勢,百官則爭相趨附他以圖晉升官職。今日則欺人年老,百官即爭相攻擊以圖聲名,本輔到底是老驥還是神龜一目了安。至於皇上……宗海,說一句話不為人臣的話,皇上至今不立國本,何嚐有將我等輔臣的難處放在眼底。而今更已是將此當成了買賣來為之。”
林延潮差一點笑出聲。
現在國本之事,已成為天子拿來要挾百官的籌碼。
今日讓工部火速修建兩宮。
後天又向戶部要錢兩千四百萬兩。
下一步是要幹什麽?
是不是要學梁武帝那樣出家,然後讓整個國家出錢來贖。一次不行,來個好幾次。
拿國本之事作人情的天子,也是真的令人醉了。
“宗海,皇上要的,本輔給不了。但是老弟一旦上疏,卻肯定有用。故而本輔懇請老弟辦成此事。”
林延潮道:“一旦我上疏,恐怕就要為蔡京,楊國忠之流了。”
趙誌皋歎道:“我知道老弟之誌,要為救時宰相,可是本朝除了張文忠公,又哪有真正的宰相。不過老弟有一點卻勝過古今宰相。”
“哦?古今宰相?還請元輔賜教!”
但見趙誌皋笑了笑道:“董江都,朱晦庵,王陽明他們可沒有作過宰相。這一點老弟古往今來無人比肩。”
林延潮聞言不由撫掌大笑道:“元輔,這話可不敢當。”
趙誌皋撫須道:“老弟為歸德令,曾說過一句話‘功成不必在我’。本輔竊以為這一句不僅是謀身謀國之道,而且聖賢之學盡在其中。”
“以公利為義,以工商導利,以事功富國教民,假使國家真能如此道行之十幾幾十年,將來會是怎麽一個樣子呢?而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會不會有這麽一天呢?”
“這一天老夫怕是看不到了,但老夫想將這天下托付給你試一試。”
林延潮聞言想了一會,向趙誌皋道:“元輔……”
趙誌皋道:“宗海,老夫拜托你了。”
有了趙誌皋的這一番話,林延潮決定給天子寫密揭。
其實原因很簡單,趙誌皋肯定是想等國本冊立後,然後憑此致仕榮休。
趙誌皋若榮休,林延潮即成首臣。當然林延潮不答允,很可能有敬酒罰酒的後果,趙誌皋不能憑國本之事榮休,那麽掉過頭來卡住自己施政,變成首輔次輔爭權那也不是不可能。
入閣以來趙誌皋,張位待己都不錯,可謂言聽計從。那麽自己投桃報李,一個善始善終的交班接權,避免當年張居正高拱,嚴嵩徐階之事,為後來者立一個規範,也算成一段佳話。同時也做給沈一貫看,屬於立德的一部分。
再說無論得君行道,君臣共治,要變法改革都離不開天子的支持。在爭國本事上‘欠’下天子人情,總好過其他事上拖欠。
林延潮在密揭裏提了很多話,其中重提萬曆十三年時天子天壇祈雨之事。
當時入冬無雨雪,春夏間河流見底,百姓無水可汲,各地官員求雨無效。一直到了四月仍是無雨,於是天子率領百官棄轎馬而不用,步行二十餘裏至天壇祈雨,以示求雨之誠。
沿途百姓目睹天顏無不感動。而上天因天子誠信感動,五月時果真下了雨。
林延潮當時被貶在歸德,無緣見這一幕,但仍將天子祈雨之舉比作當年‘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櫛風沐雨’之言確實是林延潮在歌功頌德,因為他當年為講官時,他知道天子最憧憬堯舜禹湯那樣的治業。
至於其餘‘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君子萬年,永錫祚胤’這樣的阿諛之詞,就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於密揭之中,林延潮再三懇請天子早慮大臣之言,冊立太子。
疏上後數日,沒有任何回音。
不過這也正常,天子對於官員立太子的密揭都是沒回應,有回應才是反常。
這日林延潮從內閣處理公事回府。
當時已漏下二鼓時分,林延潮乘坐大轎方抵至府門。
這才稍歇了一會。
忽聞聖旨抵府,林延潮讀聖旨時但見雖隻有短短幾個字,但心底仍不勝激動。
林延潮第一件事連夜派人告知禮部尚書於慎行,讓他備查前朝典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然後告示各部百官。
派人告知於慎行後,於慎行本已入睡,但聽到消息就立即起身坐轎趕往禮部,連夜查前朝典籍。
林延潮又派人告知趙誌皋。
趙誌皋也不介意天子繞過自己,第一個告訴林延潮,當場感激而泣。趙誌皋還穿上官服與家人一起朝皇城的方向焚香叩頭。
次日趙誌皋,林延潮,沈一貫三位聯名回奏天子‘仰惟皇上天性真純,至誠髙厚,念元良之濬瑞,昭佑啟之宏圖,發自淵衷,斷於頃刻,皇彞帝範,增祖宗世守之光,子繼孫承,衍廟社萬年之慶。’
同時各部衙門也在準備皇長子冊立之事。
不過事情又起波折,天子這一道聖旨下達後,又如同失憶了一般,一個多月不再提冊立大典一字。
時各部官員以為天子又要變卦。
不少官員又生上本罵街的衝動,趙誌皋,林延潮一麵安撫百官,一麵上密揭催促此事。
終於天子下定決心。
三月初七日,天子下冊立冊封本予內閣,選定本月十五日舉行太子冊立大典。
聞此消息,趙誌皋立即告知群臣,並讓林延潮連夜起草冊立詔書,京城內外官員聞此無不歡欣鼓舞。
消息傳至慈慶宮,皇長子喜極而泣,孫承宗,李廷機等人也陪著皇長子默默流淚。
次日,趙誌皋,林延潮,沈一貫與六部九卿廷議。
趙誌皋將冊立太子詔書給九卿商議,九卿以為林延潮所起草的冊立的詔書文辭用典無不妥當。
同時廷議九卿一致決定冊立詔書詔告萬民後,再進行大赦天下。
死罪罪輕者改為流放,流放改為徒刑,徒刑改為杖刑,杖刑以下赦免,並清理庶獄,蠲免賦稅。
一切恩典隨著太子冊立後一並傳至各州縣官員,惠及百姓。
從初七至十五日,這下詔至冊立的時間實在太短,但官員們對此不敢有絲毫異議,就怕時間一長,天子又搞事……故而各衙門都忙得是雞飛狗跳。
這幾日官員們所呈給天子的奏章也是滿滿的歌功頌德之詞,整個天下呈現出一等太平盛世的氣象,為了皇長子冊立大典添加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氣氛。
期間天子也頗為關注,數度下旨催問內閣冊立大典的進度。
至於內閣裏三位輔臣都忙著操辦此事,一把年紀的趙誌皋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來了皇太子冊封事,但在這個時候卻是很不爭氣地再次病倒了。
故而內閣大事都壓在了林延潮,沈一貫身上。
還好這兩位閣臣都是精明能幹,任何千頭萬緒的事都能處置的井井有條。
到了十一日,林延潮,沈一貫正在閣內吩咐禮部,光祿寺,鴻臚寺官員,太子冊立典禮的事。
沈一貫言道:“洪武永樂之時,皇太子冊立之儀到三殿之上受冊寶,宣德嘉靖以後改為至文華殿受冊寶。但種種典禮仍在三殿之中舉行,眼下三殿皆被焚毀,你們一部二寺議得當補救?”
禮部左右侍郎分別是馮琦,朱國祚,光祿寺卿書李植,鴻臚寺卿為張棟。
四人對望一眼,左侍郎馮琦上前稟道:“回稟閣老,我們幾位議了一陣,以為有二等,一是在皇極殿原址上重新搭建棚屋,以為替代。二是將冊封典禮一並移至文華殿舉行,一切典禮從簡。”
聞此林延潮,沈一貫二人都是沉吟不語。
“依沈閣老之見呢?”
這個問題實在有難度,從簡有可能得罪皇太子,從繁又可能令天子不快。
沈一貫言道:“依沈某一管之見一並移至文華殿可以節用,且古禮甚為繁雜,還是從簡為佳。但搭建屋棚再行大典,也是完備之意,此亦可。不知次輔意下如何?”
林延潮道:“沈閣老之言可謂萬全之策,從簡也是從權從宜,眼下距冊立之期緊迫之至,再搭蓋屋棚已來不及,且驚動宮裏也是不妥,那麽就一並移至文華殿舉行吧。”
眾人聞此一並稱是。
光祿寺卿李植,當年因反對申時行而罷官十年,他與林延潮素來不和。眼下見他如此輕易的聽從了沈一貫之見,滿是不屑之意。
看來林延潮這次輔當得也不過如此,果真有當年申時行那和事佬的風範。
眾人又議了數件事,將大典流程擬成奏本,再一並合奏。正當議得差不多時,中書官李俊帶著大一票人急匆匆抵至。
李俊一趕至內閣,即向林延潮,沈一貫施禮道:“兩個老先生,皇上有旨意。”
眾人見李俊神色凝重皆然心道,這離冊立大典沒有幾日了,難道天子又要搞什麽幺蛾子了。
中書官李俊雙手捧旨,林延潮取來一看。
林延潮見此沉默不語,遞給沈一貫。
沈一貫見此泛起怒色。
但見李俊道:“兩位老先生,太子冊立之事,所需的錢糧尚未完備,懇請兩個老先生立即改票,擇日再舉行冊立大典。”
聽聞到此,但見在場官員們,內閣中書舍人,閣吏們無不色變。
這明旨都已經頒布,什麽事情都議論好了,天子在這個時候竟然要延期?
林延潮身旁的王衡等閣吏已是急得麵紅耳赤,甚至已有官員因此差一些暈厥過去。
從古至今,從沒有一個太子冊立的有如此艱難的。
竟然有如此兒戲之事。
但見李俊對林延潮道:“此事還請林老先生與沈老先生立即改票。”
林延潮聞此皺眉,而一旁的沈一貫則道:“此事還需先行稟告首輔再行議定。”
李俊道:“趙老先生已是病重,將一切閣務都交由兩位閣老定奪。再說此事急如星火,一來一去已來不及了。”
沈一貫聞此沒有再說。
李俊上前一步道:“閣印就在閣中,還請兩位老先生立即改票,此乃聖意!”
李俊身後十幾位司禮監,文書房的太監都紛紛尖聲言道:“還請兩位老先生立即改票!”
但見林延潮從沈一貫手裏取過聖旨道:“此事不必稟過首輔了。”
說完林延潮雙手捧旨道:“請轉告陛下,臣萬死不敢奉詔!此旨封還陛下!”
李俊聞此退後一步。
滿堂官員都說不出話。
北宋時,外製官封還詞頭乃尋常事,到了明朝了內閣大學士也有封駁大權。
對於天子聖旨認為有不妥當處,宰相可以拒絕執行!
但見林延潮道:“聖上以儉德先天下教子孫,即錢糧未備,服禦稍欠,不失為帝王盛德。但冊立之期已近,各衙門無不籌備此事,京城內外百姓聞無不喜勝,一旦稍有變動,必令天下臣民陷入無端猜疑之中。”
“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聖王一言傳之萬古,輕加擬改,必陷明主於有過之地,惟皇上俯賜諒察,仍依前定吉期,從儉從簡,亦不為失,適足以光揚聖德也。”
李俊不由自主地中從林延潮手中接過封還的聖旨。
但見林延潮將方才草擬的奏本道:“臣等體察聖上之意,早已擬將典禮從簡,以為節省錢糧,這是禮部,光祿寺,鴻臚寺草擬奏本,尚未具名,還請公公呈上先行禦覽。”
百官聞此心底都是激動不已,他們不僅佩服林延潮大膽耿直,居然在此刻封還聖旨。
而且他與沈一貫早就料到了天子會借口錢糧不足的事,讓皇太子冊封議改期,所以他們事先將一切典禮安排的從簡從宜。
李植也是一臉驚愕之餘,看向林延潮的目光漸漸也有不同,特別是相較一旁的沈一貫而言。
乾清宮中。
鄭貴妃在旁不斷以巾帕拭淚,天子也是眉頭緊皺,長籲短歎。
田義,陳矩二人則跪在一旁。
這時李俊返回了宮中。
“回稟陛下,林老先生言萬死不敢奉詔,詔書封還,這是奏本。”
天子聞言接過奏本看過,但聽鄭貴妃哭聲欲響。
而一旁之人無不有暗喜之意。
天子看完林延潮的奏本,又看了典禮草案,雖說一切從簡,節儉用度,但其餘無不完備。
見此天子心底未嚐不鬆了一口氣,但在鄭貴妃麵前卻是長歎道:“此乃眾意,縱使朕乃九五之尊,也不可違背,貴妃你可看到了。”
鄭貴妃垂淚不語。
天子走到鄭貴妃身旁手撫其背道:“朕雖不能如孝宗皇帝那樣隻娶一人,但朕答允你此生隻鍾愛於皇貴妃你一人。”
鄭貴妃道:“後宮佳麗三千,臣妾得陛下一語如此,此生夫複何求。陛下心意臣妾已是明了,其餘一切皆由陛下定奪好了。”
天子點了點頭對田義,陳矩道:“朕收回前旨,再下一道旨意至內閣,言朕意已決,皇太子冊封儀如期舉行。”
“皇上聖明!”
田義,陳矩等無不叩頭言道。
聖旨下達,百官無不長出了一口氣,眾人無不佩服林延潮在這時候的明斷。
皇長子的冊立大典如期於十五日在文華殿舉行。
是日,皇長子朱常洛身著冕服入文華殿,於百官麵前,向天子行大禮並受冊受寶。
授寶時本來當由首輔趙誌皋轉交給太子,但趙誌皋因病在家,於是改由次輔林延潮授寶。
諭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時,林延潮親眼見到皇長子臉上湧過複雜的神色,此中心情實難以言明。
冊立大典後,孫承宗,李廷機連夜來至林延潮府上轉告了皇太子的謝言,非次輔,孤此生無望為太子,此恩此德此生不忘。
林延潮笑了笑讓孫承宗轉告太子一些恭賀的話,並告訴太子入主東宮不過走出了第一步這樣的話,盼他慎行勤學將來成為一位賢明之君。
至於林延潮辦成了皇太子之事,趙誌皋也是很守信用,上疏向天子要求致仕。
連上三疏後,天子見趙誌皋其意甚誠,以密揭詢問林延潮的意思。
林延潮卻上密揭言不可。
於是趙誌皋的辭疏沒有通過。
但是趙誌皋為了表明態度,也不給天子打招呼,直接搬出京師返回浙江老家。
當時門生們問林延潮要不要索性準許趙誌皋辭疏,如此自己能名正言順地成為首輔了。
林延潮卻不肯,仍是保留著趙誌皋的位子。
眾門生都是無比佩服,人家都是嫌官升得太慢,唯獨林延潮則是害怕升得太快,在此唯有感歎一句,我的恩師實在太穩健了。
五月時,已動身返鄉的趙誌皋進中極殿大學士,加官太子太師正一品。
這是林延潮所提議,趙誌皋在任上完成建儲之事,並以此職‘致仕’,可謂榮歸故裏。
趙誌皋寫信感謝林延潮,在自己回鄉的時候,還給了他如此一個名位。
如此趙誌皋也算了卻心願。
眼下雖說趙至皋仍居首輔之位,但他已是回鄉,實際上林延潮以次輔執首輔之事。
朝參日,四更天。
宮門之前,燈火通明,照得猶如白晝。
官員們大聲談論著。明軍在朝鮮兩敗倭寇,倭人求和,歲貢百萬白銀。
至於播州之楊應龍連連求和,皆為明廷嚴詞拒絕。
楊應龍絕望之下言‘如今朝廷不容我,隻有舍命出綦江,拚著做’。於是楊應龍率眾八萬攻克血洗綦江,明軍五千全軍覆沒,全城百姓被屠。
這時朝廷用李化龍為湖廣,四川,雲南貴州總督,合數省之力圍剿。明軍調派朝鮮之戰屢次奇功的劉綎,麻貴為將,從朝鮮行路數千裏入播州平叛。
此外朝廷不斷撥糧撥銀,還以各省一半礦稅改作軍餉,李化龍從容地從各省調集了二十餘萬大軍進剿播州。
楊應龍連戰連敗,明軍以劉綎部最為驍勇,其魯密銃已是大規模裝備於駐朝明軍,並在第二次平倭之戰中大顯身手,此番又用於楊應龍身上。
於是有了劉挺率五千孤軍於婁山關大破楊應龍數萬人馬之事。
婁山關被劉挺攻破後,播州無險可守,楊應龍退守海龍囤,成為困獸。
婁山關大勝,楊應龍授首,指日可待。
聞此戰大勝,朝中大臣無不揚眉吐氣。天子龍顏大悅連連下旨嘉獎前線將士,亦賜林延潮步輦入宮。
這幾年朝鮮,播州大勝以及建儲定心,又加之不少提倡事功的年輕官員被提拔,使得朝堂上下氣象有所改變。
年輕的官員們慷慨陳詞談著播州事,談著建功立業,談著變法中興。
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員們聞言有些皺眉,國家積弊未除,兩度出兵令國庫空空如也,林延潮所言變法新政口號喊得很響亮,卻絲毫未見端倪,張位,趙誌皋辭相後,林延潮除了建儲之事,對天子一直是言聽計從,這樣也敢談中興大業。
但見禦河邊,年輕官員與一旁談著道德文章,朝廷人事的官員顯得格格不入。
正在此時,有小吏騎馬而至,大聲呼道:“次輔官轎就要到了,諸位大人快快引避。”
眾官員聞此紛紛熄滅燭火,然後來至禦橋邊等侯。
但見數十羽騎舉著火把在前開路,其餘隨員仆役浩浩蕩蕩隨轎行來。
八人齊抬大轎內,林延潮正在秉燭批改公文。
寫了一半,林延潮擱筆從袖中取出一枚銀幣,這是學功書院鑄的萬曆新幣。
1792年以後,一美元相當於二十四克白銀。
而明朝一兩白銀則為三十七克,一兩銀子相當於後來的一塊五美元,也就是說七銀三銅所製的萬曆銀元等價為一塊五美元,其中利差就是鑄幣稅。
而之前林延潮給張位的西班牙銀幣,被稱為十字銀幣。
銀幣上有十字盾徽,及獅子,城堡等圖案,參考可見西班牙國徽中間。自隆慶開關後,這樣的銀幣大量流入廣東,福建。
十字銀幣的做工還是很粗糙的。
到了十七世紀改為機器衝壓的銀幣,這才拉開了差距,這樣的銀幣左右刻上海格立斯銀柱,這也被刻在今日西班牙國徽的兩側,故被稱為雙柱錢。
雖說現在西班牙人還未點出雙柱錢的科技。但以十字銀幣而論,重二十七克,含銀二十四克,含銀量接近九成,比之萬曆銀幣成色勝過不少。
如此萬曆新幣放在國際貿易之中肯定吃虧,不過放在國內還行。
老百姓拿萬曆銀幣繳稅,官府可以不收火耗,但西班牙銀幣就不行了,哪怕你成色比我好。
但這也有問題,地方官府收火耗為明裏暗裏的收入,若朝廷將鑄幣權收回,此舉必遭地方官員阻擾。
此中弊端可以參考曆史上的火耗歸公,不過林延潮不會立即著手此事。
因為這些都是次要的,林延潮眼下最重要是將日本,朝鮮都納入明朝的白銀貿易體係之內。
倭國的石見銀山正值當打之年,年產白銀百萬兩,僅一個石見銀山即等於明日貿易總和。
國家用絲綢瓷器茶葉兌換倭國的白銀,來促進國內的通商惠工。等到貿易流通之時,七銀三銅的弊病自然而然就會顯露的清清楚楚,那時再革此陋習。
這也是自己當初與郭正域所雲,國家的事放在天下來辦的思路。
正當林延潮想著此事時,大轎已至宮門前。
林延潮下轎時,但見百官齊是跪拜行禮,林延潮點點頭。
隨即宮門開啟,林延潮又換乘步輦直入宮中。
早朝之後,林延潮方至閣內。
這時候王衡向林延潮道:“閣老,鄒山長來信。”
林延潮點了點頭,將政務先推至一邊,從王衡手裏接過鄒元標的信看了一遍不由皺眉。
信中說了什麽?
原來鄒元標向自己舉薦李三才入閣。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已辦近十年。
作為理學正宗的東林書院,這些年也培養了不少讀書人。
但東林三巨頭鄒元標,趙南星,顧憲成而言,未免空懷抱負,卻不得不於林下教書。
這日三巨頭於桃花樹下飲酒聯詩。
但見趙南星道:“張新建去位,趙蘭溪歸鄉,眼下朝中閣臣獨林侯官,沈四明二人,朝野有增補閣臣之議,聽聞林侯官亦在這月內要舉薦閣臣了。”
鄒元標道:“林侯官這一次倡議建儲,可謂有大功於社稷百姓,眼下趙蘭溪歸鄉,他肯提議增補閣臣,不大權獨攬,實在是難能可貴。”
趙南星笑道:“若他不提議增補閣臣,那麽滿朝清議怕也是要批他擅權。”
眾人都是笑了笑。
趙南星道:“這一次林侯官入閣,山長為其中奔走出力甚多,眼下也是到了林侯官投桃報李的時候了。”
鄒元標道:“誒,我舉林侯官入閣乃是出自公心,豈是出於權位之私相授受之意。”
趙南星想了想道:“山長,內閣為政本之地,我們不爭豈可拱手讓人,如此又何談正本清源?之前張新建招權示威,排擠清流大臣,此實為前車之鑒,眼下又聽說沈四明欲汲引朱山陰入閣,若是我們不推舉賢良,恐怕……”
鄒元標微微笑了笑道:“夢白言之有理,我也並非迂腐之人,你們二人心底可有什麽人選?”
趙南星道:“吾舉沈歸德。”
鄒元標道:“沈歸德之清名天下皆知,我當向林侯官舉薦之。”
這時候一直不說話的顧憲成出聲道:“蘭溪、四明木偶也、山陰、新建嬰兒而已,吾以為朝中唯足所慮者獨侯官一人。”
此話好大的口氣,換了旁人肯定驚呆了。
趙誌皋,沈一貫,朱賡,張位等內閣宰相顧憲成眼中不過木偶嬰兒,在顧憲成眼底唯獨所慮唯有林延潮一人。
而顧憲成的身份是什麽?
不過是一名教書先生而已。人說山中宰相,顧憲成竟是操控宰相人選,不是比宰相厲害十倍。
“那叔時的意思?”
“眼下之勢,沈四明難遏林侯官,內閣不可令一人獨大,必然舉一人入閣來均衡,吾舉淮督李修吾。”
鄒元標,趙南星都是看向顧憲成。
趙南星道:“淮督這幾年治河確實卓有政績,而且又誘殺稅使陳增,實是我輩中人,但他與林侯官素來不和,推舉他入閣,怕林侯官不肯。”
顧憲成正色道:“宰相之位豈可懷授受之私心,唯有憑公心為國舉才,林侯官若不肯,即是有私。”
趙南星有些猶豫,但見鄒元標道:“叔時之言,吾雖不能完全認同,但也有道理在其中。”
鄒元標道:“眼下林侯官門生遍布朝堂,朝野間不知有多少讀書人為他發聲,長此以往怕是又要出一個張太嶽。故而叔時所言舉淮督入閣,我實認同。”
“但林侯官肯定多半是不肯的。”
鄒元標笑了笑道:“未必,我先不提沈歸德,而薦淮督李修吾入閣,我等看一看林侯官之雅量如何?”
ps:這兩章查證吉利大學宋立傑所作論文《理身理國:沈一貫研究》較多。
當時趙誌皋顯得心事重重,異常認真,決非原來萬事含糊的態度。
林延潮至趙誌皋的值房後,趙誌皋足足沉默了一盞茶的功夫,然後才鄭重其事地開口道了一句:“宗海老弟,這些年老夫待你不薄吧!”
林延潮默默歎了一口氣道:“元輔,是想讓在下為國本之事向皇上建言吧。”
趙誌皋撫須笑道:“然也。”
趙誌皋悠悠道:“宗海,吾實在老邁昏庸,不堪任事了,眼下目力連奏章都看不清,隻能讓下麵的人讀給我聽,即便如此聽十件事,也難斷一件事。老了,已是百無一用了。”
林延潮道:“元輔切勿這麽說,當年張文忠公因奪情之事杖責趙,吳二位,百官皆不敢仗義直言,唯獨公與新建出麵,遙想當年公之風采,在下今日想起依然神往。”
“正所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元輔,國事還是要你來主持的,皇上,百官這時候都還要倚重於公。”
趙誌皋聽林延潮提及當年他與張位仗義為趙用賢,吳中行求情之事,渾濁的目光中露出一絲亮色,似想起來二十年前那敢烏紗一擲在地,也要秉公上疏的自己。
趙誌皋歎道:“雖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但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同是內閣大臣,往日有權有勢,百官則爭相趨附他以圖晉升官職。今日則欺人年老,百官即爭相攻擊以圖聲名,本輔到底是老驥還是神龜一目了安。至於皇上……宗海,說一句話不為人臣的話,皇上至今不立國本,何嚐有將我等輔臣的難處放在眼底。而今更已是將此當成了買賣來為之。”
林延潮差一點笑出聲。
現在國本之事,已成為天子拿來要挾百官的籌碼。
今日讓工部火速修建兩宮。
後天又向戶部要錢兩千四百萬兩。
下一步是要幹什麽?
是不是要學梁武帝那樣出家,然後讓整個國家出錢來贖。一次不行,來個好幾次。
拿國本之事作人情的天子,也是真的令人醉了。
“宗海,皇上要的,本輔給不了。但是老弟一旦上疏,卻肯定有用。故而本輔懇請老弟辦成此事。”
林延潮道:“一旦我上疏,恐怕就要為蔡京,楊國忠之流了。”
趙誌皋歎道:“我知道老弟之誌,要為救時宰相,可是本朝除了張文忠公,又哪有真正的宰相。不過老弟有一點卻勝過古今宰相。”
“哦?古今宰相?還請元輔賜教!”
但見趙誌皋笑了笑道:“董江都,朱晦庵,王陽明他們可沒有作過宰相。這一點老弟古往今來無人比肩。”
林延潮聞言不由撫掌大笑道:“元輔,這話可不敢當。”
趙誌皋撫須道:“老弟為歸德令,曾說過一句話‘功成不必在我’。本輔竊以為這一句不僅是謀身謀國之道,而且聖賢之學盡在其中。”
“以公利為義,以工商導利,以事功富國教民,假使國家真能如此道行之十幾幾十年,將來會是怎麽一個樣子呢?而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會不會有這麽一天呢?”
“這一天老夫怕是看不到了,但老夫想將這天下托付給你試一試。”
林延潮聞言想了一會,向趙誌皋道:“元輔……”
趙誌皋道:“宗海,老夫拜托你了。”
有了趙誌皋的這一番話,林延潮決定給天子寫密揭。
其實原因很簡單,趙誌皋肯定是想等國本冊立後,然後憑此致仕榮休。
趙誌皋若榮休,林延潮即成首臣。當然林延潮不答允,很可能有敬酒罰酒的後果,趙誌皋不能憑國本之事榮休,那麽掉過頭來卡住自己施政,變成首輔次輔爭權那也不是不可能。
入閣以來趙誌皋,張位待己都不錯,可謂言聽計從。那麽自己投桃報李,一個善始善終的交班接權,避免當年張居正高拱,嚴嵩徐階之事,為後來者立一個規範,也算成一段佳話。同時也做給沈一貫看,屬於立德的一部分。
再說無論得君行道,君臣共治,要變法改革都離不開天子的支持。在爭國本事上‘欠’下天子人情,總好過其他事上拖欠。
林延潮在密揭裏提了很多話,其中重提萬曆十三年時天子天壇祈雨之事。
當時入冬無雨雪,春夏間河流見底,百姓無水可汲,各地官員求雨無效。一直到了四月仍是無雨,於是天子率領百官棄轎馬而不用,步行二十餘裏至天壇祈雨,以示求雨之誠。
沿途百姓目睹天顏無不感動。而上天因天子誠信感動,五月時果真下了雨。
林延潮當時被貶在歸德,無緣見這一幕,但仍將天子祈雨之舉比作當年‘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櫛風沐雨’之言確實是林延潮在歌功頌德,因為他當年為講官時,他知道天子最憧憬堯舜禹湯那樣的治業。
至於其餘‘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君子萬年,永錫祚胤’這樣的阿諛之詞,就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於密揭之中,林延潮再三懇請天子早慮大臣之言,冊立太子。
疏上後數日,沒有任何回音。
不過這也正常,天子對於官員立太子的密揭都是沒回應,有回應才是反常。
這日林延潮從內閣處理公事回府。
當時已漏下二鼓時分,林延潮乘坐大轎方抵至府門。
這才稍歇了一會。
忽聞聖旨抵府,林延潮讀聖旨時但見雖隻有短短幾個字,但心底仍不勝激動。
林延潮第一件事連夜派人告知禮部尚書於慎行,讓他備查前朝典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然後告示各部百官。
派人告知於慎行後,於慎行本已入睡,但聽到消息就立即起身坐轎趕往禮部,連夜查前朝典籍。
林延潮又派人告知趙誌皋。
趙誌皋也不介意天子繞過自己,第一個告訴林延潮,當場感激而泣。趙誌皋還穿上官服與家人一起朝皇城的方向焚香叩頭。
次日趙誌皋,林延潮,沈一貫三位聯名回奏天子‘仰惟皇上天性真純,至誠髙厚,念元良之濬瑞,昭佑啟之宏圖,發自淵衷,斷於頃刻,皇彞帝範,增祖宗世守之光,子繼孫承,衍廟社萬年之慶。’
同時各部衙門也在準備皇長子冊立之事。
不過事情又起波折,天子這一道聖旨下達後,又如同失憶了一般,一個多月不再提冊立大典一字。
時各部官員以為天子又要變卦。
不少官員又生上本罵街的衝動,趙誌皋,林延潮一麵安撫百官,一麵上密揭催促此事。
終於天子下定決心。
三月初七日,天子下冊立冊封本予內閣,選定本月十五日舉行太子冊立大典。
聞此消息,趙誌皋立即告知群臣,並讓林延潮連夜起草冊立詔書,京城內外官員聞此無不歡欣鼓舞。
消息傳至慈慶宮,皇長子喜極而泣,孫承宗,李廷機等人也陪著皇長子默默流淚。
次日,趙誌皋,林延潮,沈一貫與六部九卿廷議。
趙誌皋將冊立太子詔書給九卿商議,九卿以為林延潮所起草的冊立的詔書文辭用典無不妥當。
同時廷議九卿一致決定冊立詔書詔告萬民後,再進行大赦天下。
死罪罪輕者改為流放,流放改為徒刑,徒刑改為杖刑,杖刑以下赦免,並清理庶獄,蠲免賦稅。
一切恩典隨著太子冊立後一並傳至各州縣官員,惠及百姓。
從初七至十五日,這下詔至冊立的時間實在太短,但官員們對此不敢有絲毫異議,就怕時間一長,天子又搞事……故而各衙門都忙得是雞飛狗跳。
這幾日官員們所呈給天子的奏章也是滿滿的歌功頌德之詞,整個天下呈現出一等太平盛世的氣象,為了皇長子冊立大典添加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氣氛。
期間天子也頗為關注,數度下旨催問內閣冊立大典的進度。
至於內閣裏三位輔臣都忙著操辦此事,一把年紀的趙誌皋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來了皇太子冊封事,但在這個時候卻是很不爭氣地再次病倒了。
故而內閣大事都壓在了林延潮,沈一貫身上。
還好這兩位閣臣都是精明能幹,任何千頭萬緒的事都能處置的井井有條。
到了十一日,林延潮,沈一貫正在閣內吩咐禮部,光祿寺,鴻臚寺官員,太子冊立典禮的事。
沈一貫言道:“洪武永樂之時,皇太子冊立之儀到三殿之上受冊寶,宣德嘉靖以後改為至文華殿受冊寶。但種種典禮仍在三殿之中舉行,眼下三殿皆被焚毀,你們一部二寺議得當補救?”
禮部左右侍郎分別是馮琦,朱國祚,光祿寺卿書李植,鴻臚寺卿為張棟。
四人對望一眼,左侍郎馮琦上前稟道:“回稟閣老,我們幾位議了一陣,以為有二等,一是在皇極殿原址上重新搭建棚屋,以為替代。二是將冊封典禮一並移至文華殿舉行,一切典禮從簡。”
聞此林延潮,沈一貫二人都是沉吟不語。
“依沈閣老之見呢?”
這個問題實在有難度,從簡有可能得罪皇太子,從繁又可能令天子不快。
沈一貫言道:“依沈某一管之見一並移至文華殿可以節用,且古禮甚為繁雜,還是從簡為佳。但搭建屋棚再行大典,也是完備之意,此亦可。不知次輔意下如何?”
林延潮道:“沈閣老之言可謂萬全之策,從簡也是從權從宜,眼下距冊立之期緊迫之至,再搭蓋屋棚已來不及,且驚動宮裏也是不妥,那麽就一並移至文華殿舉行吧。”
眾人聞此一並稱是。
光祿寺卿李植,當年因反對申時行而罷官十年,他與林延潮素來不和。眼下見他如此輕易的聽從了沈一貫之見,滿是不屑之意。
看來林延潮這次輔當得也不過如此,果真有當年申時行那和事佬的風範。
眾人又議了數件事,將大典流程擬成奏本,再一並合奏。正當議得差不多時,中書官李俊帶著大一票人急匆匆抵至。
李俊一趕至內閣,即向林延潮,沈一貫施禮道:“兩個老先生,皇上有旨意。”
眾人見李俊神色凝重皆然心道,這離冊立大典沒有幾日了,難道天子又要搞什麽幺蛾子了。
中書官李俊雙手捧旨,林延潮取來一看。
林延潮見此沉默不語,遞給沈一貫。
沈一貫見此泛起怒色。
但見李俊道:“兩位老先生,太子冊立之事,所需的錢糧尚未完備,懇請兩個老先生立即改票,擇日再舉行冊立大典。”
聽聞到此,但見在場官員們,內閣中書舍人,閣吏們無不色變。
這明旨都已經頒布,什麽事情都議論好了,天子在這個時候竟然要延期?
林延潮身旁的王衡等閣吏已是急得麵紅耳赤,甚至已有官員因此差一些暈厥過去。
從古至今,從沒有一個太子冊立的有如此艱難的。
竟然有如此兒戲之事。
但見李俊對林延潮道:“此事還請林老先生與沈老先生立即改票。”
林延潮聞此皺眉,而一旁的沈一貫則道:“此事還需先行稟告首輔再行議定。”
李俊道:“趙老先生已是病重,將一切閣務都交由兩位閣老定奪。再說此事急如星火,一來一去已來不及了。”
沈一貫聞此沒有再說。
李俊上前一步道:“閣印就在閣中,還請兩位老先生立即改票,此乃聖意!”
李俊身後十幾位司禮監,文書房的太監都紛紛尖聲言道:“還請兩位老先生立即改票!”
但見林延潮從沈一貫手裏取過聖旨道:“此事不必稟過首輔了。”
說完林延潮雙手捧旨道:“請轉告陛下,臣萬死不敢奉詔!此旨封還陛下!”
李俊聞此退後一步。
滿堂官員都說不出話。
北宋時,外製官封還詞頭乃尋常事,到了明朝了內閣大學士也有封駁大權。
對於天子聖旨認為有不妥當處,宰相可以拒絕執行!
但見林延潮道:“聖上以儉德先天下教子孫,即錢糧未備,服禦稍欠,不失為帝王盛德。但冊立之期已近,各衙門無不籌備此事,京城內外百姓聞無不喜勝,一旦稍有變動,必令天下臣民陷入無端猜疑之中。”
“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係四海之心。聖王一言傳之萬古,輕加擬改,必陷明主於有過之地,惟皇上俯賜諒察,仍依前定吉期,從儉從簡,亦不為失,適足以光揚聖德也。”
李俊不由自主地中從林延潮手中接過封還的聖旨。
但見林延潮將方才草擬的奏本道:“臣等體察聖上之意,早已擬將典禮從簡,以為節省錢糧,這是禮部,光祿寺,鴻臚寺草擬奏本,尚未具名,還請公公呈上先行禦覽。”
百官聞此心底都是激動不已,他們不僅佩服林延潮大膽耿直,居然在此刻封還聖旨。
而且他與沈一貫早就料到了天子會借口錢糧不足的事,讓皇太子冊封議改期,所以他們事先將一切典禮安排的從簡從宜。
李植也是一臉驚愕之餘,看向林延潮的目光漸漸也有不同,特別是相較一旁的沈一貫而言。
乾清宮中。
鄭貴妃在旁不斷以巾帕拭淚,天子也是眉頭緊皺,長籲短歎。
田義,陳矩二人則跪在一旁。
這時李俊返回了宮中。
“回稟陛下,林老先生言萬死不敢奉詔,詔書封還,這是奏本。”
天子聞言接過奏本看過,但聽鄭貴妃哭聲欲響。
而一旁之人無不有暗喜之意。
天子看完林延潮的奏本,又看了典禮草案,雖說一切從簡,節儉用度,但其餘無不完備。
見此天子心底未嚐不鬆了一口氣,但在鄭貴妃麵前卻是長歎道:“此乃眾意,縱使朕乃九五之尊,也不可違背,貴妃你可看到了。”
鄭貴妃垂淚不語。
天子走到鄭貴妃身旁手撫其背道:“朕雖不能如孝宗皇帝那樣隻娶一人,但朕答允你此生隻鍾愛於皇貴妃你一人。”
鄭貴妃道:“後宮佳麗三千,臣妾得陛下一語如此,此生夫複何求。陛下心意臣妾已是明了,其餘一切皆由陛下定奪好了。”
天子點了點頭對田義,陳矩道:“朕收回前旨,再下一道旨意至內閣,言朕意已決,皇太子冊封儀如期舉行。”
“皇上聖明!”
田義,陳矩等無不叩頭言道。
聖旨下達,百官無不長出了一口氣,眾人無不佩服林延潮在這時候的明斷。
皇長子的冊立大典如期於十五日在文華殿舉行。
是日,皇長子朱常洛身著冕服入文華殿,於百官麵前,向天子行大禮並受冊受寶。
授寶時本來當由首輔趙誌皋轉交給太子,但趙誌皋因病在家,於是改由次輔林延潮授寶。
諭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時,林延潮親眼見到皇長子臉上湧過複雜的神色,此中心情實難以言明。
冊立大典後,孫承宗,李廷機連夜來至林延潮府上轉告了皇太子的謝言,非次輔,孤此生無望為太子,此恩此德此生不忘。
林延潮笑了笑讓孫承宗轉告太子一些恭賀的話,並告訴太子入主東宮不過走出了第一步這樣的話,盼他慎行勤學將來成為一位賢明之君。
至於林延潮辦成了皇太子之事,趙誌皋也是很守信用,上疏向天子要求致仕。
連上三疏後,天子見趙誌皋其意甚誠,以密揭詢問林延潮的意思。
林延潮卻上密揭言不可。
於是趙誌皋的辭疏沒有通過。
但是趙誌皋為了表明態度,也不給天子打招呼,直接搬出京師返回浙江老家。
當時門生們問林延潮要不要索性準許趙誌皋辭疏,如此自己能名正言順地成為首輔了。
林延潮卻不肯,仍是保留著趙誌皋的位子。
眾門生都是無比佩服,人家都是嫌官升得太慢,唯獨林延潮則是害怕升得太快,在此唯有感歎一句,我的恩師實在太穩健了。
五月時,已動身返鄉的趙誌皋進中極殿大學士,加官太子太師正一品。
這是林延潮所提議,趙誌皋在任上完成建儲之事,並以此職‘致仕’,可謂榮歸故裏。
趙誌皋寫信感謝林延潮,在自己回鄉的時候,還給了他如此一個名位。
如此趙誌皋也算了卻心願。
眼下雖說趙至皋仍居首輔之位,但他已是回鄉,實際上林延潮以次輔執首輔之事。
朝參日,四更天。
宮門之前,燈火通明,照得猶如白晝。
官員們大聲談論著。明軍在朝鮮兩敗倭寇,倭人求和,歲貢百萬白銀。
至於播州之楊應龍連連求和,皆為明廷嚴詞拒絕。
楊應龍絕望之下言‘如今朝廷不容我,隻有舍命出綦江,拚著做’。於是楊應龍率眾八萬攻克血洗綦江,明軍五千全軍覆沒,全城百姓被屠。
這時朝廷用李化龍為湖廣,四川,雲南貴州總督,合數省之力圍剿。明軍調派朝鮮之戰屢次奇功的劉綎,麻貴為將,從朝鮮行路數千裏入播州平叛。
此外朝廷不斷撥糧撥銀,還以各省一半礦稅改作軍餉,李化龍從容地從各省調集了二十餘萬大軍進剿播州。
楊應龍連戰連敗,明軍以劉綎部最為驍勇,其魯密銃已是大規模裝備於駐朝明軍,並在第二次平倭之戰中大顯身手,此番又用於楊應龍身上。
於是有了劉挺率五千孤軍於婁山關大破楊應龍數萬人馬之事。
婁山關被劉挺攻破後,播州無險可守,楊應龍退守海龍囤,成為困獸。
婁山關大勝,楊應龍授首,指日可待。
聞此戰大勝,朝中大臣無不揚眉吐氣。天子龍顏大悅連連下旨嘉獎前線將士,亦賜林延潮步輦入宮。
這幾年朝鮮,播州大勝以及建儲定心,又加之不少提倡事功的年輕官員被提拔,使得朝堂上下氣象有所改變。
年輕的官員們慷慨陳詞談著播州事,談著建功立業,談著變法中興。
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員們聞言有些皺眉,國家積弊未除,兩度出兵令國庫空空如也,林延潮所言變法新政口號喊得很響亮,卻絲毫未見端倪,張位,趙誌皋辭相後,林延潮除了建儲之事,對天子一直是言聽計從,這樣也敢談中興大業。
但見禦河邊,年輕官員與一旁談著道德文章,朝廷人事的官員顯得格格不入。
正在此時,有小吏騎馬而至,大聲呼道:“次輔官轎就要到了,諸位大人快快引避。”
眾官員聞此紛紛熄滅燭火,然後來至禦橋邊等侯。
但見數十羽騎舉著火把在前開路,其餘隨員仆役浩浩蕩蕩隨轎行來。
八人齊抬大轎內,林延潮正在秉燭批改公文。
寫了一半,林延潮擱筆從袖中取出一枚銀幣,這是學功書院鑄的萬曆新幣。
1792年以後,一美元相當於二十四克白銀。
而明朝一兩白銀則為三十七克,一兩銀子相當於後來的一塊五美元,也就是說七銀三銅所製的萬曆銀元等價為一塊五美元,其中利差就是鑄幣稅。
而之前林延潮給張位的西班牙銀幣,被稱為十字銀幣。
銀幣上有十字盾徽,及獅子,城堡等圖案,參考可見西班牙國徽中間。自隆慶開關後,這樣的銀幣大量流入廣東,福建。
十字銀幣的做工還是很粗糙的。
到了十七世紀改為機器衝壓的銀幣,這才拉開了差距,這樣的銀幣左右刻上海格立斯銀柱,這也被刻在今日西班牙國徽的兩側,故被稱為雙柱錢。
雖說現在西班牙人還未點出雙柱錢的科技。但以十字銀幣而論,重二十七克,含銀二十四克,含銀量接近九成,比之萬曆銀幣成色勝過不少。
如此萬曆新幣放在國際貿易之中肯定吃虧,不過放在國內還行。
老百姓拿萬曆銀幣繳稅,官府可以不收火耗,但西班牙銀幣就不行了,哪怕你成色比我好。
但這也有問題,地方官府收火耗為明裏暗裏的收入,若朝廷將鑄幣權收回,此舉必遭地方官員阻擾。
此中弊端可以參考曆史上的火耗歸公,不過林延潮不會立即著手此事。
因為這些都是次要的,林延潮眼下最重要是將日本,朝鮮都納入明朝的白銀貿易體係之內。
倭國的石見銀山正值當打之年,年產白銀百萬兩,僅一個石見銀山即等於明日貿易總和。
國家用絲綢瓷器茶葉兌換倭國的白銀,來促進國內的通商惠工。等到貿易流通之時,七銀三銅的弊病自然而然就會顯露的清清楚楚,那時再革此陋習。
這也是自己當初與郭正域所雲,國家的事放在天下來辦的思路。
正當林延潮想著此事時,大轎已至宮門前。
林延潮下轎時,但見百官齊是跪拜行禮,林延潮點點頭。
隨即宮門開啟,林延潮又換乘步輦直入宮中。
早朝之後,林延潮方至閣內。
這時候王衡向林延潮道:“閣老,鄒山長來信。”
林延潮點了點頭,將政務先推至一邊,從王衡手裏接過鄒元標的信看了一遍不由皺眉。
信中說了什麽?
原來鄒元標向自己舉薦李三才入閣。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已辦近十年。
作為理學正宗的東林書院,這些年也培養了不少讀書人。
但東林三巨頭鄒元標,趙南星,顧憲成而言,未免空懷抱負,卻不得不於林下教書。
這日三巨頭於桃花樹下飲酒聯詩。
但見趙南星道:“張新建去位,趙蘭溪歸鄉,眼下朝中閣臣獨林侯官,沈四明二人,朝野有增補閣臣之議,聽聞林侯官亦在這月內要舉薦閣臣了。”
鄒元標道:“林侯官這一次倡議建儲,可謂有大功於社稷百姓,眼下趙蘭溪歸鄉,他肯提議增補閣臣,不大權獨攬,實在是難能可貴。”
趙南星笑道:“若他不提議增補閣臣,那麽滿朝清議怕也是要批他擅權。”
眾人都是笑了笑。
趙南星道:“這一次林侯官入閣,山長為其中奔走出力甚多,眼下也是到了林侯官投桃報李的時候了。”
鄒元標道:“誒,我舉林侯官入閣乃是出自公心,豈是出於權位之私相授受之意。”
趙南星想了想道:“山長,內閣為政本之地,我們不爭豈可拱手讓人,如此又何談正本清源?之前張新建招權示威,排擠清流大臣,此實為前車之鑒,眼下又聽說沈四明欲汲引朱山陰入閣,若是我們不推舉賢良,恐怕……”
鄒元標微微笑了笑道:“夢白言之有理,我也並非迂腐之人,你們二人心底可有什麽人選?”
趙南星道:“吾舉沈歸德。”
鄒元標道:“沈歸德之清名天下皆知,我當向林侯官舉薦之。”
這時候一直不說話的顧憲成出聲道:“蘭溪、四明木偶也、山陰、新建嬰兒而已,吾以為朝中唯足所慮者獨侯官一人。”
此話好大的口氣,換了旁人肯定驚呆了。
趙誌皋,沈一貫,朱賡,張位等內閣宰相顧憲成眼中不過木偶嬰兒,在顧憲成眼底唯獨所慮唯有林延潮一人。
而顧憲成的身份是什麽?
不過是一名教書先生而已。人說山中宰相,顧憲成竟是操控宰相人選,不是比宰相厲害十倍。
“那叔時的意思?”
“眼下之勢,沈四明難遏林侯官,內閣不可令一人獨大,必然舉一人入閣來均衡,吾舉淮督李修吾。”
鄒元標,趙南星都是看向顧憲成。
趙南星道:“淮督這幾年治河確實卓有政績,而且又誘殺稅使陳增,實是我輩中人,但他與林侯官素來不和,推舉他入閣,怕林侯官不肯。”
顧憲成正色道:“宰相之位豈可懷授受之私心,唯有憑公心為國舉才,林侯官若不肯,即是有私。”
趙南星有些猶豫,但見鄒元標道:“叔時之言,吾雖不能完全認同,但也有道理在其中。”
鄒元標道:“眼下林侯官門生遍布朝堂,朝野間不知有多少讀書人為他發聲,長此以往怕是又要出一個張太嶽。故而叔時所言舉淮督入閣,我實認同。”
“但林侯官肯定多半是不肯的。”
鄒元標笑了笑道:“未必,我先不提沈歸德,而薦淮督李修吾入閣,我等看一看林侯官之雅量如何?”
ps:這兩章查證吉利大學宋立傑所作論文《理身理國:沈一貫研究》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