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褚執意不肯撤軍,甚至下了軍令圍攻夏辰燁幾人,而廖準所招納來的人自然不願看到自己的首領受到傷害,便罔顧王士褚的軍令待在原地不肯上前,有一部分人甚至阻止了其他人的進攻,兩方人馬就這樣膠著地僵持著。(.好看的小說)
夏辰燁對於這樣的局勢似乎甚是不耐煩,利劍挨近了廖準的脖子,對王士褚下了最後通牒。但急功近利的王士褚依然不顧廖準的生死,長臂一揮著令眾將士上前圍攻。夏辰燁趁其不備暗中點了廖準的穴道,看準了時機,將其退了出去,讓他死在了眾將士的亂刀之中。這一情景自然激起了廖準眾部下的盛怒,他們紛紛拿起刀槍,準備同王士褚一方大幹一場。
與此同時,不遠處傳來浩浩蕩蕩的馬蹄聲和上陣殺敵時才會出現的呐喊聲,那震天動地的聲響震懾了一幹兵將,令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進攻。不多時,一隊先鋒騎率先到達營地,那隨風飄揚的軍旗上赫然寫著一個“寇”字,這迎麵而來的大軍正是常年駐守北疆的老將軍寇如海的軍隊。這寇如海已年過七旬,當年與老國公同為天朝不可或缺兩員守疆大將,其威名早已遠揚四海。廖準所招納來的士兵大多來自北方,對於寇如海的名號有種莫名的敬畏,而冷無言和廖準都已死,沒有主心骨的眾人對於四皇子的忠誠遠沒有來時那般強烈,加之此番還未出師,將士便接二連三地遭逢殺害,在他們心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隨著最有膽識的第一人放下了手中的兵刃,眾多將士紛紛效仿,一並倒戈俯首歸順。
這樣的局麵無疑影響了王士褚這方的軍心,接二連三的變故原本就令士兵們惶惶不安,加之威名遠播的寇如海突然出現。他們不禁對此番起兵產生了置疑,臉上皆露出了迷惘的神色。而王士褚最是會見風使舵,一觀望局勢便覺四皇子大勢已去,十分識時務地率先放下了兵刃,並立即下令退軍數百裏,與寇老將軍的大軍一同駐紮在灃江邊,待宮中的局勢明朗,若是皇上網開一麵,不予追究此次貿然進京,便可分批渡河回原來的駐地。
乾元殿內的殘局已經收拾幹淨。宮中的侍衛在玉允軒的首肯下離開了大殿,回到了自己所在的崗位。輝煌而又空曠的大殿內隻餘下了玉允軒和夏辰燁二人,迎麵而來的風灌進了袖口。吹動了兩人的衣衫與發絲,一時間竟有種蕭索淒冷的錯覺。盡管夏辰燁隻用了寥寥數語道盡了城外的情況,但玉允軒心裏十分清楚這幾日他所經曆的凶險,無論是單槍匹馬潛進營帳暗殺,還是今晨帶著十幾人堂而皇之地闖進軍營。都是將自己的命懸在了劍上,一旦有什麽差池便是死無葬身之地。冷情的夏辰燁能夠這般豁出性命,不僅僅是因為對於天朝的忠誠,更是源於他對玉允軒的兄弟情義。
玉允軒感激在心,伸手輕輕拍了拍夏辰燁的肩膀,不無感觸地說道:“這次果真是驚險萬分。若不是渝妃顧念她與父皇的舊情,多次以母子情分相要挾,多少擾亂了四皇兄的心緒。恐怕我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攔截城外的大軍,等到老將軍趕到時,一切都已是枉然了。”
或許迎麵吹來的風太過清冷,又或者宏偉的乾元殿太過空曠了,殿內的兩人似乎都被靜寂的環境影響了心情。拚盡了全力好不容易才除去眼前最大的障礙,心底竟然沒有太多的喜悅感。夏辰燁素來情緒不溢於言表。此刻卻深有感觸說道:“成王敗寇不過是一夕之間,一著不慎所麵臨的不是死亡,就是無盡的牢獄。”當他手握利劍刺進冷無言的胸膛之時,心底湧現的不是絕殺對手的快感,而是一種深切的惋惜。
聞言,玉允軒勾起一抹苦澀的笑意,搖頭說道:“四皇兄那般傲氣的人怎會甘心淪為階下囚,方才他自知沒有轉圜的餘地,便引劍自刎了。這樣也好,如此偉岸而悲壯地死去總好過被黑暗的牢籠消磨了所有的銳氣。”說這番話的時候,他的眼底總是帶著淡淡的不易察覺的憂傷。無論四皇子與玉允軒先前如何爭鋒相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始終都是有著血緣聯係的親兄弟。而四皇子自小就展現出來的才能和抱負一直都是玉允軒所敬佩的,如今兄長已逝,那些明爭暗鬥早已隨風而去,剩下的隻是難以言表的哀傷。
兩人沉默了片刻,夏辰燁先那種英雄惜英雄的氛圍中回過神來,適時地轉移了話題,問道:“皇上如今是怎樣的境況?”
提及自己的親生父親,玉允軒倒是收起了方才的憂傷,麵色顯得分外平靜,淡淡地說道:“父皇的身體本就是強弩之末,如今遭逢這樣的突變,更是備受打擊,恐怕大限也就是這幾日了。”也許在玉允軒的心目中,造成如今這個局麵的罪魁禍首就是當今的聖上,他的親生父親。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防止皇子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他極端地寵溺七皇子,無形中為他樹立了許多敵人,將天資聰穎的四皇子拋之軍營曆練,卻又不給予他任何上位的機會,對於皇後膝下的六皇子則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這樣的安排無疑讓眾位皇子無人有能力可以脫穎而出,同時又能相互牽製,那他便能安枕無憂地坐在龍椅之上。隻可惜這位機關算盡的父親太低估兒子們的野心和才能,才會釀成今日的大禍。
擺脫了對四皇子之死的哀傷,玉允軒恢複了往日的神色,從容地談論著當下最為棘手的事:“盡管四皇兄已經死了,但他留下的勢力並未連根拔起。再者宮中的局勢尚不明朗,德妃與七皇弟那兒未有任何動靜,但難保他們不會趁亂行事,一切都未有定數。你暫且還是留在寇老將軍身邊,看緊那八萬叛軍,以防他們再生異心。”
夏辰燁微微頷首,回道:“我明白。”停頓了片刻,他又說道:“這次進宮,老將軍還讓我給你帶來一句話,俱往矣,不可回首。”寇如海年逾七旬仍堅守在北疆,完全是源於對國家的一片赤誠忠心,他這大半輩子都耗在軍營中,自然視所有的士兵為自己的親人。這次願意冒著無視國法的罵名和砍頭的危險,沒有聖旨傳召便前來京城,不過是為了阻止一場無謂的內戰,讓這些背井離鄉的將士們不要因為自相殘殺而流血喪命。如今一場腥風血雨已然瓦解,寇如海自然希望朝廷能網開一麵,讓這些迷途知返的將士們可以回到駐地繼續保家衛國。
聞言,玉允軒立時便明白了寇如海的意思,無奈地歎了一口氣,說道:“若非情勢所逼,我又怎會趕盡殺絕,你幫我回複老將軍,我定會盡其所能,保我天朝戰士周全。”如今的局勢並不完全在玉允軒的掌握之內,雖然皇上即將西逝,但這個攻於心計的人在彌留之際會做出怎樣決定並不能預料。再者,今日發生這樣的事情,玉允軒首次在人前暴露了暗中的勢力,但七皇子和德妃竟然不動聲色,依然若無其事守在皇上麵前侍奉湯藥,也不知報了怎樣的心思。加之灃江邊那八萬叛軍人心難測,若是王士褚中途又起二心,率領一幹將士再次反叛,那麽他也隻能為了大局而將之斬草除根。
聞言,夏辰燁自然也聽出了其弦外之音,正所謂天威難測,儲君之事尚無定論,剛剛經曆了一場流血宮變的皇城在傳位詔書還未麵世之前,絕不可能真正安寧下來。他素來便不喜宮中的爾虞我詐,更不想過問關於儲君之事,既然此番進宮的目的已經達到,便轉身離去。
“辰燁。”望著夏辰燁硬挺的背影,玉允軒輕聲問道:“你手臂上的傷可有大礙?”其實從看到夏辰燁的那一刻開始,玉允軒便察覺到他的左手一直僵硬著,而方才輕拍他的肩膀時便更加確定了他的手臂已經負傷。
夏辰燁停下腳步,下意識地撫上左手臂,臉上的線條柔和下來,轉身回道:“無妨,不過是一點皮外傷。”昨夜與冷無言一戰,勝負不過是伯仲間,他僥幸獲勝,卻也不可避免地被對方砍傷了手臂。
據天朝管史記載:雲惠帝玄成十四年八月初七,四皇子允轍率領禦林軍,以武力闖進乾元殿,威脅惠帝傳位與他,後被六皇子允軒擒獲,四皇子見大勢已去而引劍自刎。當月初九,惠帝立下傳位詔書,策立六皇子玉允軒為太子,並於一個月後登基為帝。同一日,惠帝頒下下了一道聖旨,命七皇子允軾即刻前往封地銀州,未經聖旨傳召不得私自回京,德妃素來賢德,待帝君駕崩後,即刻殉葬。
夏辰燁對於這樣的局勢似乎甚是不耐煩,利劍挨近了廖準的脖子,對王士褚下了最後通牒。但急功近利的王士褚依然不顧廖準的生死,長臂一揮著令眾將士上前圍攻。夏辰燁趁其不備暗中點了廖準的穴道,看準了時機,將其退了出去,讓他死在了眾將士的亂刀之中。這一情景自然激起了廖準眾部下的盛怒,他們紛紛拿起刀槍,準備同王士褚一方大幹一場。
與此同時,不遠處傳來浩浩蕩蕩的馬蹄聲和上陣殺敵時才會出現的呐喊聲,那震天動地的聲響震懾了一幹兵將,令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進攻。不多時,一隊先鋒騎率先到達營地,那隨風飄揚的軍旗上赫然寫著一個“寇”字,這迎麵而來的大軍正是常年駐守北疆的老將軍寇如海的軍隊。這寇如海已年過七旬,當年與老國公同為天朝不可或缺兩員守疆大將,其威名早已遠揚四海。廖準所招納來的士兵大多來自北方,對於寇如海的名號有種莫名的敬畏,而冷無言和廖準都已死,沒有主心骨的眾人對於四皇子的忠誠遠沒有來時那般強烈,加之此番還未出師,將士便接二連三地遭逢殺害,在他們心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隨著最有膽識的第一人放下了手中的兵刃,眾多將士紛紛效仿,一並倒戈俯首歸順。
這樣的局麵無疑影響了王士褚這方的軍心,接二連三的變故原本就令士兵們惶惶不安,加之威名遠播的寇如海突然出現。他們不禁對此番起兵產生了置疑,臉上皆露出了迷惘的神色。而王士褚最是會見風使舵,一觀望局勢便覺四皇子大勢已去,十分識時務地率先放下了兵刃,並立即下令退軍數百裏,與寇老將軍的大軍一同駐紮在灃江邊,待宮中的局勢明朗,若是皇上網開一麵,不予追究此次貿然進京,便可分批渡河回原來的駐地。
乾元殿內的殘局已經收拾幹淨。宮中的侍衛在玉允軒的首肯下離開了大殿,回到了自己所在的崗位。輝煌而又空曠的大殿內隻餘下了玉允軒和夏辰燁二人,迎麵而來的風灌進了袖口。吹動了兩人的衣衫與發絲,一時間竟有種蕭索淒冷的錯覺。盡管夏辰燁隻用了寥寥數語道盡了城外的情況,但玉允軒心裏十分清楚這幾日他所經曆的凶險,無論是單槍匹馬潛進營帳暗殺,還是今晨帶著十幾人堂而皇之地闖進軍營。都是將自己的命懸在了劍上,一旦有什麽差池便是死無葬身之地。冷情的夏辰燁能夠這般豁出性命,不僅僅是因為對於天朝的忠誠,更是源於他對玉允軒的兄弟情義。
玉允軒感激在心,伸手輕輕拍了拍夏辰燁的肩膀,不無感觸地說道:“這次果真是驚險萬分。若不是渝妃顧念她與父皇的舊情,多次以母子情分相要挾,多少擾亂了四皇兄的心緒。恐怕我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攔截城外的大軍,等到老將軍趕到時,一切都已是枉然了。”
或許迎麵吹來的風太過清冷,又或者宏偉的乾元殿太過空曠了,殿內的兩人似乎都被靜寂的環境影響了心情。拚盡了全力好不容易才除去眼前最大的障礙,心底竟然沒有太多的喜悅感。夏辰燁素來情緒不溢於言表。此刻卻深有感觸說道:“成王敗寇不過是一夕之間,一著不慎所麵臨的不是死亡,就是無盡的牢獄。”當他手握利劍刺進冷無言的胸膛之時,心底湧現的不是絕殺對手的快感,而是一種深切的惋惜。
聞言,玉允軒勾起一抹苦澀的笑意,搖頭說道:“四皇兄那般傲氣的人怎會甘心淪為階下囚,方才他自知沒有轉圜的餘地,便引劍自刎了。這樣也好,如此偉岸而悲壯地死去總好過被黑暗的牢籠消磨了所有的銳氣。”說這番話的時候,他的眼底總是帶著淡淡的不易察覺的憂傷。無論四皇子與玉允軒先前如何爭鋒相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始終都是有著血緣聯係的親兄弟。而四皇子自小就展現出來的才能和抱負一直都是玉允軒所敬佩的,如今兄長已逝,那些明爭暗鬥早已隨風而去,剩下的隻是難以言表的哀傷。
兩人沉默了片刻,夏辰燁先那種英雄惜英雄的氛圍中回過神來,適時地轉移了話題,問道:“皇上如今是怎樣的境況?”
提及自己的親生父親,玉允軒倒是收起了方才的憂傷,麵色顯得分外平靜,淡淡地說道:“父皇的身體本就是強弩之末,如今遭逢這樣的突變,更是備受打擊,恐怕大限也就是這幾日了。”也許在玉允軒的心目中,造成如今這個局麵的罪魁禍首就是當今的聖上,他的親生父親。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防止皇子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他極端地寵溺七皇子,無形中為他樹立了許多敵人,將天資聰穎的四皇子拋之軍營曆練,卻又不給予他任何上位的機會,對於皇後膝下的六皇子則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這樣的安排無疑讓眾位皇子無人有能力可以脫穎而出,同時又能相互牽製,那他便能安枕無憂地坐在龍椅之上。隻可惜這位機關算盡的父親太低估兒子們的野心和才能,才會釀成今日的大禍。
擺脫了對四皇子之死的哀傷,玉允軒恢複了往日的神色,從容地談論著當下最為棘手的事:“盡管四皇兄已經死了,但他留下的勢力並未連根拔起。再者宮中的局勢尚不明朗,德妃與七皇弟那兒未有任何動靜,但難保他們不會趁亂行事,一切都未有定數。你暫且還是留在寇老將軍身邊,看緊那八萬叛軍,以防他們再生異心。”
夏辰燁微微頷首,回道:“我明白。”停頓了片刻,他又說道:“這次進宮,老將軍還讓我給你帶來一句話,俱往矣,不可回首。”寇如海年逾七旬仍堅守在北疆,完全是源於對國家的一片赤誠忠心,他這大半輩子都耗在軍營中,自然視所有的士兵為自己的親人。這次願意冒著無視國法的罵名和砍頭的危險,沒有聖旨傳召便前來京城,不過是為了阻止一場無謂的內戰,讓這些背井離鄉的將士們不要因為自相殘殺而流血喪命。如今一場腥風血雨已然瓦解,寇如海自然希望朝廷能網開一麵,讓這些迷途知返的將士們可以回到駐地繼續保家衛國。
聞言,玉允軒立時便明白了寇如海的意思,無奈地歎了一口氣,說道:“若非情勢所逼,我又怎會趕盡殺絕,你幫我回複老將軍,我定會盡其所能,保我天朝戰士周全。”如今的局勢並不完全在玉允軒的掌握之內,雖然皇上即將西逝,但這個攻於心計的人在彌留之際會做出怎樣決定並不能預料。再者,今日發生這樣的事情,玉允軒首次在人前暴露了暗中的勢力,但七皇子和德妃竟然不動聲色,依然若無其事守在皇上麵前侍奉湯藥,也不知報了怎樣的心思。加之灃江邊那八萬叛軍人心難測,若是王士褚中途又起二心,率領一幹將士再次反叛,那麽他也隻能為了大局而將之斬草除根。
聞言,夏辰燁自然也聽出了其弦外之音,正所謂天威難測,儲君之事尚無定論,剛剛經曆了一場流血宮變的皇城在傳位詔書還未麵世之前,絕不可能真正安寧下來。他素來便不喜宮中的爾虞我詐,更不想過問關於儲君之事,既然此番進宮的目的已經達到,便轉身離去。
“辰燁。”望著夏辰燁硬挺的背影,玉允軒輕聲問道:“你手臂上的傷可有大礙?”其實從看到夏辰燁的那一刻開始,玉允軒便察覺到他的左手一直僵硬著,而方才輕拍他的肩膀時便更加確定了他的手臂已經負傷。
夏辰燁停下腳步,下意識地撫上左手臂,臉上的線條柔和下來,轉身回道:“無妨,不過是一點皮外傷。”昨夜與冷無言一戰,勝負不過是伯仲間,他僥幸獲勝,卻也不可避免地被對方砍傷了手臂。
據天朝管史記載:雲惠帝玄成十四年八月初七,四皇子允轍率領禦林軍,以武力闖進乾元殿,威脅惠帝傳位與他,後被六皇子允軒擒獲,四皇子見大勢已去而引劍自刎。當月初九,惠帝立下傳位詔書,策立六皇子玉允軒為太子,並於一個月後登基為帝。同一日,惠帝頒下下了一道聖旨,命七皇子允軾即刻前往封地銀州,未經聖旨傳召不得私自回京,德妃素來賢德,待帝君駕崩後,即刻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