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
林媛道。溫潤的笑容在臉上暈染開來。
“喔、是。”
童宣回過神,點點頭。
路上林媛一直沉默無言。
在位時,每日批閱的文書和奏折堆成山一樣高,其中鮮有言簡意賅者,多數奏本陳情之時漫天都是華麗辭藻,而引用的文獻數據卻陳舊不堪,經不起推敲,費時讀完之後總是拂然不悅,恨不得將執筆之人宣進宮來施以廷杖出氣。
《江旬遊記》卻令林媛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所記之事,字字皆是實地勘測而得,篇幅雖長,讀之卻如沐春風,不忍釋卷。
且觀其行書,一百餘萬字,無一處塗改,無一處筆誤,字字工整,字字珠璣,足見作記者心思何其細致沉靜,性格何其堅毅,其斐然文采更顯出作者博古通今學富五車。
這兩點都還在其次。
更為重要的是,江旬不但用雙足走遍大照山河,更用雙手繪出了一幅山河地圖,無疑是時下最新最完整的一幅,比文淵閣、左春坊及禦書房藏書樓中的大照地圖都更為詳盡,更為實用。
除了地圖之外,江旬在遊記中對各地風俗、氣候也都一一做了記載。
此書若在平常人家也就是茶後飯餘打發時間用,但若用在軍事上,簡直無堅不摧,令林媛深為震動。
因受六位授業之師影響,林媛自幼對奇門遁甲方術異士嗤之以鼻,隻推崇腳踏實地,以事實數據說話之人,因此讀了江旬之書,雖不至有當年秦王贏正讀了韓非子之書後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慨,也著實有相見恨晚之意。
因此路上心情不免激蕩,自然無暇與小廚子說話了。
便麵上卻毫無波瀾,眼角眉梢依舊是攝人心魄的寧靜。
“媛媛,若是江秀執意收回手稿,回頭咱們去書局買本書回去吧。”
經過青石橋的時候童宣看著路旁賣魚的攤子說道,心雖然在林媛身上,眼睛卻被新鮮的食材吸引著,小廚子顯然是犯了職業病。
“錢的事你不用擔心,”沒得到林媛回應的小廚子自顧自地壓低聲音說道,“雖然出門時大小姐沒有支錢給我,但我手邊還扣著一兩銀子呢。”
是辦完喜宴後將錢袋還給蓮淨前扣下的。
以前小廚子是沒有小金庫的。
自林媛進門後才動了這個心思。
因怕蓮淨對林媛過於苛刻,手邊留點錢好私下周濟一點,免得林媛吃苦。
一輛裝滿麻袋的牛車駛上青石橋,速度本不快,路人雖紛紛避讓,並未受到驚擾,不想拉車的牛大約是受了驚,“哞”地叫了一聲,腦袋一低,端著兩彎牛角,瘋了似地四處衝撞,眼看就要撞到眼睛流連在魚攤上的小廚子,一名戴著寬邊竹笠的男子伸手抓住了牛角,令那頭牛,恰似被製住穴道一般,一動不動。
此時的小廚子已被林媛下意識地拉入懷中,一手護在小廚子的後腦處,一手擁著小廚子背,擁的緊緊的。
“媛媛,已經沒事啦。”
覺得呼吸受到影響的小廚子提醒道。
林媛這才鬆開了小廚子,撣了撣小廚子衣領,確認小廚子完好無損,方向竹笠男拱手致謝。
竹笠男不敢受禮,身子向旁邊偏了偏,伸手拉高壓的極低的笠沿,抬起頭,用目光道,“主上,‘啟’之守財史,穀雨在此參上。”
穀雨是最後一個被選入“啟”的成員,原是大行皇帝身邊一名小太監,性極乖巧聰穎,深得年邁的大行皇帝寵愛。
大行皇帝見其筋骨奇佳,是天生習武之材,便令大內四大高手加以指點,短短數年,四大高手聯手都已不是其對手,便令其出宮修行,功成後回到大行皇帝身邊,被編入暗衛組織“啟”,真實姓名隨即隱去,轉而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命名。
大行皇帝在傳位於景元帝之前,便已安排好了景元帝隱退後的生活,其中一項便是將一批財寶藏於一處極秘之地,用大行皇帝的話說,“有了這批財寶,旻兒能動用的財富並不比當皇帝的時候少。”
而知道藏寶之地的,隻有穀雨一人。
名義上是“啟”之守財史,事實上是景元帝的守財史。
因為這批財寶隻屬於龍隱民間的景元帝一人,而不屬於“啟”。
因此穀雨在“啟”中的地位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林媛見到笠沿下的麵孔,先是幾不察地怔了一下,隨後微微點了點頭,便攜童宣離開了。
當年穀雨出宮後,修行的一種極為陰譎的武功,內力深厚奇異到可以改變自己的容貌,以致林媛隻能憑那雙眼睛認出他。
左眼重瞳,意即有兩個瞳仁,目光深邃堅貞,隻盛著林媛一個人。
這就是穀雨。
多變卻永不改變的穀雨。
江秀才落腳的客棧位置極偏,要不是中途遇到賣油郎小寒得其指路,童宣和林媛不知要到幾時才能找到。
童宣之前由江大嫂的年紀判斷,江秀才的年紀約在三十上下,及至在客棧跨院一間小房間裏見到其人,才知道江秀才年已六十有餘。
可是江大嫂才隻二十五六的樣子,這個江秀才還真是老牛吃嫩草哇。
不過,在這個時代也並不稀奇吧。
但年紀雖大了些,人長的還不錯,國字臉,慈眉善目,沒有蓄胡須,整個人極是幹淨整潔。
童宣打量江秀才和房中擺設的空,林媛已向江秀才施了禮,說明身份和來意。
江旬卻一直愣在原地,既未還禮,也未說話,直到一旁的江大嫂推了他一把,他才回過神來,深深還了一禮,抬起頭凝視林媛片刻道,“公子霽月清風,令在下見之忘俗,恍若置身異世,是以精神恍惚,有失禮之處,還望公子見諒”,說完便請林媛坐下,讓江大嫂沏茶。
“晚生聽聞先生病了一場,可大好了?”
“有勞公子掛心,在下已經好了”江旬說完歎了口氣,“在下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一向硬朗,若論涉水蹬山,恐怕比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還要敏捷靈便,在下這場病實是心病呐。”
“晚生願聞其詳。”
“唉,”江旬歎了口氣,“在下是為聖天子景元皇帝的殞落心痛呐。”
林媛一怔。
江大嫂忙出言阻止,“老頭子敢不是病糊塗了,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明明是聖天子弘光皇帝……”
弘光帝登基後,便將景元的年號抹去,將景元元年改為洪豐三十二年,以此類推,景元五年便是洪豐三十六年,以讓後世不知大照有景元皇帝的存在。
因此江旬提到景元,便是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大罪。
江旬擺擺手,“我觀林公子非是多事長舌之人,因此訴以衷腸,這裏不是婦道人家說話的地方,還不快去做兩個菜來招待貴客。”
江大嫂聽了,看了看林媛,點點頭,便退到門口臨時搭建的小廚房內。
窩居在客棧小跨院的矮小房間內,生了病連醫藥費都付不起,還心係朝廷的事……這個江秀才年紀一大把了,竟還是個憤青,叫人說什麽好,唉。
童宣歎了口氣,跟著江大嫂走進小廚房,“江大嫂,不用客氣,我們是吃了晚飯過來的……”話說了一半嘎然而止,米缸是空的,灶台上放著幾個玉米麵窩窩,半碗鹹菜,居然清貧至此。
江大嫂低頭捏著衣襟,“讓童小哥見笑了。”
童宣牽起江大嫂手,用力握了握,“江大嫂,隨我來。”
領著江大嫂到客棧附近的米鋪買了半袋米,又去魚檔買了幾條半斤來重的草魚,之後又去街邊菜攤上逛了逛,買了些蘿卜、白菜之類,菜販因為準備收攤了,價格本就便宜,童宣還是把價壓了壓才買下來,對江大嫂道,“我身上的錢不多,買不了多少東西,還要留一點給你們手頭上零用,能幫上的也隻有這麽多,江大嫂你別介意。”
“不會,怎麽會,”江大嫂眼中閃著淚花,“我家老頭子,極是清高,既使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我雖是婦道人家,也是有些骨氣的,但童小哥實是一片誠心,且我們如今也是真的窘迫,因此便收下了,在此,我代老頭子謝過小哥……”
說著便要施禮,童宣忙阻止了,“你將手稿放到書局寄賣,偏是我買了,這便是緣份,你要謝便謝這份緣,不用謝我。”
江大嫂點點頭,不再堅持。
回到客棧小跨院,江大嫂將米倒進米缸,童宣則卷起袖子,麻利地做了一桌小菜,對江旬來說卻是一場盛宴,一邊吃一邊讚不絕口,“看來身邊帶著一個精通廚藝的小童倒比帶著一個侍妾更為貼心,林公子真是福氣呐。”
林媛一笑,“確是如此。”身邊有個小童,比宮中禦膳房三百多位廚子都管用。
這個江秀才,竟將小童與侍妾相接並論。
童宣撇了撇嘴。
林媛道。溫潤的笑容在臉上暈染開來。
“喔、是。”
童宣回過神,點點頭。
路上林媛一直沉默無言。
在位時,每日批閱的文書和奏折堆成山一樣高,其中鮮有言簡意賅者,多數奏本陳情之時漫天都是華麗辭藻,而引用的文獻數據卻陳舊不堪,經不起推敲,費時讀完之後總是拂然不悅,恨不得將執筆之人宣進宮來施以廷杖出氣。
《江旬遊記》卻令林媛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所記之事,字字皆是實地勘測而得,篇幅雖長,讀之卻如沐春風,不忍釋卷。
且觀其行書,一百餘萬字,無一處塗改,無一處筆誤,字字工整,字字珠璣,足見作記者心思何其細致沉靜,性格何其堅毅,其斐然文采更顯出作者博古通今學富五車。
這兩點都還在其次。
更為重要的是,江旬不但用雙足走遍大照山河,更用雙手繪出了一幅山河地圖,無疑是時下最新最完整的一幅,比文淵閣、左春坊及禦書房藏書樓中的大照地圖都更為詳盡,更為實用。
除了地圖之外,江旬在遊記中對各地風俗、氣候也都一一做了記載。
此書若在平常人家也就是茶後飯餘打發時間用,但若用在軍事上,簡直無堅不摧,令林媛深為震動。
因受六位授業之師影響,林媛自幼對奇門遁甲方術異士嗤之以鼻,隻推崇腳踏實地,以事實數據說話之人,因此讀了江旬之書,雖不至有當年秦王贏正讀了韓非子之書後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慨,也著實有相見恨晚之意。
因此路上心情不免激蕩,自然無暇與小廚子說話了。
便麵上卻毫無波瀾,眼角眉梢依舊是攝人心魄的寧靜。
“媛媛,若是江秀執意收回手稿,回頭咱們去書局買本書回去吧。”
經過青石橋的時候童宣看著路旁賣魚的攤子說道,心雖然在林媛身上,眼睛卻被新鮮的食材吸引著,小廚子顯然是犯了職業病。
“錢的事你不用擔心,”沒得到林媛回應的小廚子自顧自地壓低聲音說道,“雖然出門時大小姐沒有支錢給我,但我手邊還扣著一兩銀子呢。”
是辦完喜宴後將錢袋還給蓮淨前扣下的。
以前小廚子是沒有小金庫的。
自林媛進門後才動了這個心思。
因怕蓮淨對林媛過於苛刻,手邊留點錢好私下周濟一點,免得林媛吃苦。
一輛裝滿麻袋的牛車駛上青石橋,速度本不快,路人雖紛紛避讓,並未受到驚擾,不想拉車的牛大約是受了驚,“哞”地叫了一聲,腦袋一低,端著兩彎牛角,瘋了似地四處衝撞,眼看就要撞到眼睛流連在魚攤上的小廚子,一名戴著寬邊竹笠的男子伸手抓住了牛角,令那頭牛,恰似被製住穴道一般,一動不動。
此時的小廚子已被林媛下意識地拉入懷中,一手護在小廚子的後腦處,一手擁著小廚子背,擁的緊緊的。
“媛媛,已經沒事啦。”
覺得呼吸受到影響的小廚子提醒道。
林媛這才鬆開了小廚子,撣了撣小廚子衣領,確認小廚子完好無損,方向竹笠男拱手致謝。
竹笠男不敢受禮,身子向旁邊偏了偏,伸手拉高壓的極低的笠沿,抬起頭,用目光道,“主上,‘啟’之守財史,穀雨在此參上。”
穀雨是最後一個被選入“啟”的成員,原是大行皇帝身邊一名小太監,性極乖巧聰穎,深得年邁的大行皇帝寵愛。
大行皇帝見其筋骨奇佳,是天生習武之材,便令大內四大高手加以指點,短短數年,四大高手聯手都已不是其對手,便令其出宮修行,功成後回到大行皇帝身邊,被編入暗衛組織“啟”,真實姓名隨即隱去,轉而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命名。
大行皇帝在傳位於景元帝之前,便已安排好了景元帝隱退後的生活,其中一項便是將一批財寶藏於一處極秘之地,用大行皇帝的話說,“有了這批財寶,旻兒能動用的財富並不比當皇帝的時候少。”
而知道藏寶之地的,隻有穀雨一人。
名義上是“啟”之守財史,事實上是景元帝的守財史。
因為這批財寶隻屬於龍隱民間的景元帝一人,而不屬於“啟”。
因此穀雨在“啟”中的地位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林媛見到笠沿下的麵孔,先是幾不察地怔了一下,隨後微微點了點頭,便攜童宣離開了。
當年穀雨出宮後,修行的一種極為陰譎的武功,內力深厚奇異到可以改變自己的容貌,以致林媛隻能憑那雙眼睛認出他。
左眼重瞳,意即有兩個瞳仁,目光深邃堅貞,隻盛著林媛一個人。
這就是穀雨。
多變卻永不改變的穀雨。
江秀才落腳的客棧位置極偏,要不是中途遇到賣油郎小寒得其指路,童宣和林媛不知要到幾時才能找到。
童宣之前由江大嫂的年紀判斷,江秀才的年紀約在三十上下,及至在客棧跨院一間小房間裏見到其人,才知道江秀才年已六十有餘。
可是江大嫂才隻二十五六的樣子,這個江秀才還真是老牛吃嫩草哇。
不過,在這個時代也並不稀奇吧。
但年紀雖大了些,人長的還不錯,國字臉,慈眉善目,沒有蓄胡須,整個人極是幹淨整潔。
童宣打量江秀才和房中擺設的空,林媛已向江秀才施了禮,說明身份和來意。
江旬卻一直愣在原地,既未還禮,也未說話,直到一旁的江大嫂推了他一把,他才回過神來,深深還了一禮,抬起頭凝視林媛片刻道,“公子霽月清風,令在下見之忘俗,恍若置身異世,是以精神恍惚,有失禮之處,還望公子見諒”,說完便請林媛坐下,讓江大嫂沏茶。
“晚生聽聞先生病了一場,可大好了?”
“有勞公子掛心,在下已經好了”江旬說完歎了口氣,“在下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一向硬朗,若論涉水蹬山,恐怕比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還要敏捷靈便,在下這場病實是心病呐。”
“晚生願聞其詳。”
“唉,”江旬歎了口氣,“在下是為聖天子景元皇帝的殞落心痛呐。”
林媛一怔。
江大嫂忙出言阻止,“老頭子敢不是病糊塗了,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明明是聖天子弘光皇帝……”
弘光帝登基後,便將景元的年號抹去,將景元元年改為洪豐三十二年,以此類推,景元五年便是洪豐三十六年,以讓後世不知大照有景元皇帝的存在。
因此江旬提到景元,便是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大罪。
江旬擺擺手,“我觀林公子非是多事長舌之人,因此訴以衷腸,這裏不是婦道人家說話的地方,還不快去做兩個菜來招待貴客。”
江大嫂聽了,看了看林媛,點點頭,便退到門口臨時搭建的小廚房內。
窩居在客棧小跨院的矮小房間內,生了病連醫藥費都付不起,還心係朝廷的事……這個江秀才年紀一大把了,竟還是個憤青,叫人說什麽好,唉。
童宣歎了口氣,跟著江大嫂走進小廚房,“江大嫂,不用客氣,我們是吃了晚飯過來的……”話說了一半嘎然而止,米缸是空的,灶台上放著幾個玉米麵窩窩,半碗鹹菜,居然清貧至此。
江大嫂低頭捏著衣襟,“讓童小哥見笑了。”
童宣牽起江大嫂手,用力握了握,“江大嫂,隨我來。”
領著江大嫂到客棧附近的米鋪買了半袋米,又去魚檔買了幾條半斤來重的草魚,之後又去街邊菜攤上逛了逛,買了些蘿卜、白菜之類,菜販因為準備收攤了,價格本就便宜,童宣還是把價壓了壓才買下來,對江大嫂道,“我身上的錢不多,買不了多少東西,還要留一點給你們手頭上零用,能幫上的也隻有這麽多,江大嫂你別介意。”
“不會,怎麽會,”江大嫂眼中閃著淚花,“我家老頭子,極是清高,既使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我雖是婦道人家,也是有些骨氣的,但童小哥實是一片誠心,且我們如今也是真的窘迫,因此便收下了,在此,我代老頭子謝過小哥……”
說著便要施禮,童宣忙阻止了,“你將手稿放到書局寄賣,偏是我買了,這便是緣份,你要謝便謝這份緣,不用謝我。”
江大嫂點點頭,不再堅持。
回到客棧小跨院,江大嫂將米倒進米缸,童宣則卷起袖子,麻利地做了一桌小菜,對江旬來說卻是一場盛宴,一邊吃一邊讚不絕口,“看來身邊帶著一個精通廚藝的小童倒比帶著一個侍妾更為貼心,林公子真是福氣呐。”
林媛一笑,“確是如此。”身邊有個小童,比宮中禦膳房三百多位廚子都管用。
這個江秀才,竟將小童與侍妾相接並論。
童宣撇了撇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