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將應州軍安排到中軍大帳旁紮營的目的,嶽陽心知肚明,盧象升此舉一來是向眾人表示他非常看重自己,二來也是向遼東諸將傳達一個信息,這個人是我罩的,你們都客氣點。
對於盧象升的好意嶽陽自然是領情的,因此他下令部隊安營紮寨後便來到了盧象升的大帳裏準備向他表示一下感激之情。
此時天色已黑,當嶽陽進入軍營時,便看到盧象升正背著自己站在一張碩大的地圖前就著大帳內的燭光沉思。
嶽陽進去後沒有打攪他,隻是靜靜的站在盧象升背後。
良久盧象升這才轉過身子,乍一看到嶽陽他不禁有些驚愕的問道:“正宏,這麽晚了你不歇息有什麽事嗎?”
現在是晚上,而且大帳內有沒有其他人,因此盧象升便直呼嶽陽的表字以示親近。嶽陽笑道:“大人,末將初來乍到,卻發現咱們大軍中宣大鎮的同僚和遼東來的同僚好像不怎麽和睦啊,心中有些疑惑,是以想過來請教督臣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盧象升輕歎了一聲無奈的說道:“唉……還不是讓東奴給鬧的。此番東奴兵分三路侵犯我大明,以至於我們一時反映不過來便讓韃子直逼京畿,皇上震怒,調集本官親率大軍來援,由於倉促間勤王兵馬未到,是以皇上還調集了遼東一部分兵馬入關歸本官指揮,可結果你也看到了。遼東兵將一個個都自詡為大明第一強軍,一個個眼高於頂,本官也很如臂使指的調動他們,今天那吳三桂為難你便是這個緣故了。”
“大明第一強軍?嗬嗬……”嶽陽冷笑了一下,用充滿譏諷的語氣說道:“他們也太瞧得起自己了吧,恐怕是大明第一會要銀子的強軍吧?”
聽到嶽陽話語裏那濃濃的不屑。(.無彈窗廣告)盧象升皺了皺眉頭提醒道:“正宏你慎言,你這話在此處說說倒也罷了,若是讓遼東諸將聽見可就麻煩了。”
盧象升不說還好,他一說嶽陽就更氣了:“有什麽麻煩的。一群隻會拿銀子不會辦事的廢物。”
談到如今的遼東軍事集團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中後期的一個著名將領李成梁。
而提到李成梁就不得不提起同一時期的另一個將領戚繼光。
戚繼光和李成梁這兩個人都很能打仗。但是他們的風格完全不同。
戚繼光無論到哪裏,總是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到南方。用鴛鴦陣殲滅倭寇;到北方,用長城,火器,再加上毀滅性的攻擊力去壓服蒙古人。所以他鎮守過的地方。在很長時間內是不再會有戰爭的。
而李成梁的打仗方式則跟戚繼光完全不同。他總是拉一個打一個,而且要給被打得半死的敵人留下後路。好比說先拉著甲打去乙,把乙打的半殘之後,再扶植一個丙回來打甲,然後等丙壯大了,再帶著養好傷的乙去打丙。他從來不去真正徹底的消滅某個威脅,隻是車軲轆戰來回打----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戰事連綿不絕。而且全是勝仗。若是用成語形容,則可以叫“養賊邀功”。
他們兩人的風格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戚繼光靠著張居正的賞識。鎮守薊北,十多年基本無戰事。長期的和平對於一個帝國來講,肯定是好事,但對於戚繼光個人來講,卻絕對不是好事。因為長久沒有戰爭,戚繼光無戰功可立,從而無法封侯晉爵,而且皇帝和朝中大臣也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等張居正一死,馬上被人排擠、打擊、誣陷、奪職,最後鬱鬱而終,到死家境也不富裕。[]
而李成梁呢?前後統治遼東三十多年,打的大小勝仗不計其數,捷報一封封傳到北京,弄得皇帝動輒就要去祭告郊廟,受群臣賀,於是皇帝賜給李成梁蟒袍金冠、財寶歲幣無數。明史上說:“(李成梁)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最後他自己官當到太傅,全家封爵,連奴仆都成了顯貴。李家的財富也多的不計其數,整個遼東的軍資賦稅,全由李家一手把控,號稱“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
個人的結果不同,給國家帶來的結果也不同。戚繼光去南方打倭寇,從此中國沿海再也沒有倭寇了,去北方戍邊,直到明朝滅亡,蒙古人再也沒敢侵犯長城。而李成梁呢?打了幾十年仗,弄得東北民生凋敝,各少數民族都痛恨朝廷。最後還扶植起來了一個兒女親家,一個叫努爾哈赤的家夥。就是這個稱呼李成梁為幹爹,這個被李成梁一手扶持起來的家夥在李成梁死後不久立刻就以十三大恨的名義反了大明,若幹年後他還被他的子孫尊為:大清太祖高皇帝。
而李成梁死後,他的繼任者也很自覺的繼承了他的思想,那就是不斷利用滿清的威脅來要挾朝廷,今天要軍餉明天要軍械,後世將這些軍費開銷統稱為遼餉。
大明初年的時候,用於邊關的軍費每年隻有約二十二萬兩。到萬曆時,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萬兩。努爾哈赤反明後,自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啟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厘,合計加征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其中扣除北直隸和地方其他用途,尚餘三百萬兩不到,而山海關一地,即年需支銀四百萬兩。因而遼餉一項,已經弄得全國民不聊生。
可以這麽說,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是流寇在內部的不斷侵蝕,另一個就是被遼餉給拖累的。
如果說遼餉被全部或是大部用在抵禦滿清軍士集團的威脅上嶽陽還沒有這麽生氣,可嶽陽卻很清楚,每年朝廷撥發了那麽多軍費,但其中大部分都被遼東集團的各級官僚和將領給貪汙和克扣了。所以當時的戶部尚書畢自嚴就曾給皇帝上書道:“即令東師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
所以深知遼東集團腐敗的嶽陽在提起他們後便是一臉的厭惡。
對於遼東集團的弊端,盧象升作為宣大總督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可他卻是毫無辦法,如今的遼東集團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已經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這裏麵的利益既得群體實在是太龐大了,別說是盧象升了,就連崇禎這個皇帝也無可奈何的地步。
良久,盧象升才長歎道:“正宏,遼東之事不時你我所能管的,咱們姑且不談。不過一直以來本官都想和你好好談談,但都苦於沒有時間。今天你既然來了,那咱們就好好聊聊。”
嶽陽怔了怔,隨即點點頭:“督臣有此雅興,末將自當奉陪。”
盧象升指了指一旁的凳子:“坐吧!”
說完,他率先坐了下來,等到嶽陽也坐下後盧象升才說道:“正宏,這兩年由你鎮守北路後,北路被你弄得紅紅火火,安置流民、剿滅賊寇、屯田開荒,去年甚至還上繳了七十萬擔糧食和十多萬兩稅銀,本官聽聞此事後甚感欣慰。但是本官有件事本官卻希望你如實告知,可以嗎?”
嶽陽一拱手:“請督臣明言!”
盧象升雙眼緊盯著嶽陽道:“正宏,如今的你共招募了多少兵馬?你要說實話!”
說到這裏,盧象升眼中露出兩道寒光直盯著嶽陽,一股淡淡的威嚴也在他身上開始彌漫。
對於這股威壓嶽陽自然是輕易的感覺到了,若有所思的看了看盧象升一會,很坦然的說道:“不敢有瞞督臣,如今末將在北路共有軍士一萬八千餘人,此番末將帶來八千,還留下一萬大軍鎮守北路。”
盧象升深吸了口氣,強行抑製住心中的驚訝,繼續問道:“本官聽聞你今日上書朝廷,還要再行征兵一萬,此時是否屬實??”
“不敢有瞞督臣,此時確實屬實!”嶽陽很是幹脆的承認了此事:“前些日子陳新甲發動言官,意欲將末將調離北路,而滿朝諸公卻無一人為末將說話,您也知道若是末將一旦被調離北路後會是什麽後果,末將出此下策也純屬迫不得已,望督臣明察!”
盧象升沉默了,到了他這個位子,對於大明許多事情自然是非常清楚,大明那些當官的德性他也非常明白。一旦嶽陽離開了北路,他這幾年在北路所做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那些貪婪的官員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內將他的龐大財產吞得一點不勝,而失去了北路財力的支撐,嶽陽看似強大的軍隊勢必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分崩離析。
而嶽陽之所以會發出再募兵一萬的叫囂其實也是在向朝廷發出一個訊息,要是把我逼急了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看著嶽陽誠懇的眼神,盧象升沉默了。從個人的情感上說,嶽陽的所作所為是為了自保,可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嶽陽此舉卻是向地方軍閥的道路上行進。
對於盧象升的好意嶽陽自然是領情的,因此他下令部隊安營紮寨後便來到了盧象升的大帳裏準備向他表示一下感激之情。
此時天色已黑,當嶽陽進入軍營時,便看到盧象升正背著自己站在一張碩大的地圖前就著大帳內的燭光沉思。
嶽陽進去後沒有打攪他,隻是靜靜的站在盧象升背後。
良久盧象升這才轉過身子,乍一看到嶽陽他不禁有些驚愕的問道:“正宏,這麽晚了你不歇息有什麽事嗎?”
現在是晚上,而且大帳內有沒有其他人,因此盧象升便直呼嶽陽的表字以示親近。嶽陽笑道:“大人,末將初來乍到,卻發現咱們大軍中宣大鎮的同僚和遼東來的同僚好像不怎麽和睦啊,心中有些疑惑,是以想過來請教督臣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盧象升輕歎了一聲無奈的說道:“唉……還不是讓東奴給鬧的。此番東奴兵分三路侵犯我大明,以至於我們一時反映不過來便讓韃子直逼京畿,皇上震怒,調集本官親率大軍來援,由於倉促間勤王兵馬未到,是以皇上還調集了遼東一部分兵馬入關歸本官指揮,可結果你也看到了。遼東兵將一個個都自詡為大明第一強軍,一個個眼高於頂,本官也很如臂使指的調動他們,今天那吳三桂為難你便是這個緣故了。”
“大明第一強軍?嗬嗬……”嶽陽冷笑了一下,用充滿譏諷的語氣說道:“他們也太瞧得起自己了吧,恐怕是大明第一會要銀子的強軍吧?”
聽到嶽陽話語裏那濃濃的不屑。(.無彈窗廣告)盧象升皺了皺眉頭提醒道:“正宏你慎言,你這話在此處說說倒也罷了,若是讓遼東諸將聽見可就麻煩了。”
盧象升不說還好,他一說嶽陽就更氣了:“有什麽麻煩的。一群隻會拿銀子不會辦事的廢物。”
談到如今的遼東軍事集團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中後期的一個著名將領李成梁。
而提到李成梁就不得不提起同一時期的另一個將領戚繼光。
戚繼光和李成梁這兩個人都很能打仗。但是他們的風格完全不同。
戚繼光無論到哪裏,總是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到南方。用鴛鴦陣殲滅倭寇;到北方,用長城,火器,再加上毀滅性的攻擊力去壓服蒙古人。所以他鎮守過的地方。在很長時間內是不再會有戰爭的。
而李成梁的打仗方式則跟戚繼光完全不同。他總是拉一個打一個,而且要給被打得半死的敵人留下後路。好比說先拉著甲打去乙,把乙打的半殘之後,再扶植一個丙回來打甲,然後等丙壯大了,再帶著養好傷的乙去打丙。他從來不去真正徹底的消滅某個威脅,隻是車軲轆戰來回打----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戰事連綿不絕。而且全是勝仗。若是用成語形容,則可以叫“養賊邀功”。
他們兩人的風格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戚繼光靠著張居正的賞識。鎮守薊北,十多年基本無戰事。長期的和平對於一個帝國來講,肯定是好事,但對於戚繼光個人來講,卻絕對不是好事。因為長久沒有戰爭,戚繼光無戰功可立,從而無法封侯晉爵,而且皇帝和朝中大臣也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等張居正一死,馬上被人排擠、打擊、誣陷、奪職,最後鬱鬱而終,到死家境也不富裕。[]
而李成梁呢?前後統治遼東三十多年,打的大小勝仗不計其數,捷報一封封傳到北京,弄得皇帝動輒就要去祭告郊廟,受群臣賀,於是皇帝賜給李成梁蟒袍金冠、財寶歲幣無數。明史上說:“(李成梁)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最後他自己官當到太傅,全家封爵,連奴仆都成了顯貴。李家的財富也多的不計其數,整個遼東的軍資賦稅,全由李家一手把控,號稱“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
個人的結果不同,給國家帶來的結果也不同。戚繼光去南方打倭寇,從此中國沿海再也沒有倭寇了,去北方戍邊,直到明朝滅亡,蒙古人再也沒敢侵犯長城。而李成梁呢?打了幾十年仗,弄得東北民生凋敝,各少數民族都痛恨朝廷。最後還扶植起來了一個兒女親家,一個叫努爾哈赤的家夥。就是這個稱呼李成梁為幹爹,這個被李成梁一手扶持起來的家夥在李成梁死後不久立刻就以十三大恨的名義反了大明,若幹年後他還被他的子孫尊為:大清太祖高皇帝。
而李成梁死後,他的繼任者也很自覺的繼承了他的思想,那就是不斷利用滿清的威脅來要挾朝廷,今天要軍餉明天要軍械,後世將這些軍費開銷統稱為遼餉。
大明初年的時候,用於邊關的軍費每年隻有約二十二萬兩。到萬曆時,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萬兩。努爾哈赤反明後,自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啟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厘,合計加征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其中扣除北直隸和地方其他用途,尚餘三百萬兩不到,而山海關一地,即年需支銀四百萬兩。因而遼餉一項,已經弄得全國民不聊生。
可以這麽說,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是流寇在內部的不斷侵蝕,另一個就是被遼餉給拖累的。
如果說遼餉被全部或是大部用在抵禦滿清軍士集團的威脅上嶽陽還沒有這麽生氣,可嶽陽卻很清楚,每年朝廷撥發了那麽多軍費,但其中大部分都被遼東集團的各級官僚和將領給貪汙和克扣了。所以當時的戶部尚書畢自嚴就曾給皇帝上書道:“即令東師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
所以深知遼東集團腐敗的嶽陽在提起他們後便是一臉的厭惡。
對於遼東集團的弊端,盧象升作為宣大總督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可他卻是毫無辦法,如今的遼東集團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已經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這裏麵的利益既得群體實在是太龐大了,別說是盧象升了,就連崇禎這個皇帝也無可奈何的地步。
良久,盧象升才長歎道:“正宏,遼東之事不時你我所能管的,咱們姑且不談。不過一直以來本官都想和你好好談談,但都苦於沒有時間。今天你既然來了,那咱們就好好聊聊。”
嶽陽怔了怔,隨即點點頭:“督臣有此雅興,末將自當奉陪。”
盧象升指了指一旁的凳子:“坐吧!”
說完,他率先坐了下來,等到嶽陽也坐下後盧象升才說道:“正宏,這兩年由你鎮守北路後,北路被你弄得紅紅火火,安置流民、剿滅賊寇、屯田開荒,去年甚至還上繳了七十萬擔糧食和十多萬兩稅銀,本官聽聞此事後甚感欣慰。但是本官有件事本官卻希望你如實告知,可以嗎?”
嶽陽一拱手:“請督臣明言!”
盧象升雙眼緊盯著嶽陽道:“正宏,如今的你共招募了多少兵馬?你要說實話!”
說到這裏,盧象升眼中露出兩道寒光直盯著嶽陽,一股淡淡的威嚴也在他身上開始彌漫。
對於這股威壓嶽陽自然是輕易的感覺到了,若有所思的看了看盧象升一會,很坦然的說道:“不敢有瞞督臣,如今末將在北路共有軍士一萬八千餘人,此番末將帶來八千,還留下一萬大軍鎮守北路。”
盧象升深吸了口氣,強行抑製住心中的驚訝,繼續問道:“本官聽聞你今日上書朝廷,還要再行征兵一萬,此時是否屬實??”
“不敢有瞞督臣,此時確實屬實!”嶽陽很是幹脆的承認了此事:“前些日子陳新甲發動言官,意欲將末將調離北路,而滿朝諸公卻無一人為末將說話,您也知道若是末將一旦被調離北路後會是什麽後果,末將出此下策也純屬迫不得已,望督臣明察!”
盧象升沉默了,到了他這個位子,對於大明許多事情自然是非常清楚,大明那些當官的德性他也非常明白。一旦嶽陽離開了北路,他這幾年在北路所做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那些貪婪的官員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內將他的龐大財產吞得一點不勝,而失去了北路財力的支撐,嶽陽看似強大的軍隊勢必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分崩離析。
而嶽陽之所以會發出再募兵一萬的叫囂其實也是在向朝廷發出一個訊息,要是把我逼急了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看著嶽陽誠懇的眼神,盧象升沉默了。從個人的情感上說,嶽陽的所作所為是為了自保,可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嶽陽此舉卻是向地方軍閥的道路上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