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同治七年(1868)四月,烏蘇裏江東南青島(今阿斯科爾德島)爆發中國淘金工人反抗沙俄殖民者的迫害和驅逐的武裝起義。四月初九日,沙俄派水兵登島鎮壓,被早有的起義群眾消滅過半。後沙俄又從海參崴調來西伯利亞艦隊圍攻青島,起義者被迫轉移。撤到大陸後,起義群眾不斷主動襲擊沙俄侵略者,相繼燒毀黃島、石廟子、蛤蟆塘一帶俄卡,將守卡俄兵全部消滅。起義者聯合蘇城等地人民,擴大抗俄武裝,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千人,並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普遍支持和響應,且聲稱要攻破海參崴,迫使沙俄不得不宣布濱海一帶處於戰爭狀態,調動大批軍隊進行鎮壓。一個月後,青島人民抗俄起義失敗了,但整個烏蘇裏江以東地區中國各族人民的抗俄鬥爭並未停止,他們采取各種手段對侵略者進行打擊、騷擾,使沙俄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未能對該地區實現有效的統治。
六月初九日,以清政府“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頭銜率使團出訪各國的美國前任駐華公使蒲安臣,在美國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擅自簽訂《中美續增條約》(即《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也稱《浦安臣條約》)。共八條,主要內容為:一、中國於原訂貿易章程外,欲與美國商民另開通商、行船之路各事,均得自訂章程,但不得違反原約規定。二、清政府得在美國各埠設置領事,美國當照各國例予以優待。三、兩國人民在對方國內都不得因宗教不同而受到歧視。四、兩國人民前往對方遊曆、居住。皆照最惠待遇辦理。五、兩國人民皆可在對方進入大小官學,並受最惠待遇;皆可在對方設立學堂。六、美國“向不讚成”無故幹預別國內政,將來辦理各種製造事業需外國幫助時,美國自願襄讚。該條約的簽訂,為美國擴大掠賣華工,加強對中國的文化、宗教侵略提供了方便。同治八年十月雙方在北京交換了條約批準書。
六月二十八日,西撚軍敗於山東茌平徒駭河,全軍覆沒。先是,同治五年十二月,西撚軍在陝西灞橋十裏坡大敗清軍。進逼西安。清軍總兵劉鬆山率湘軍來援。西撚軍遂撤離西安,於同治六年二月到達渭北回民起義軍活動地區。為粉碎左宗棠堅壁清野戰略,衝破清軍圍堵,西撚軍在該年九月間進軍陝北。連克安寨、延川、綏德等城。並大敗劉鬆山。殺其部將李祥和。十一月,得東撚軍被圍消息,西撚軍立即東進。十一月二十二日突破清軍黃河防線,經山西、河南進入直隸,同治七年一月直逼北京西南盧溝橋,計劃進攻北京以吸引清軍主力,解東撚軍之圍。清廷急命恭親王奕欣會同神機營王大臣辦理巡防事宜,又命欽差大臣左宗棠總統直隸境內各路清軍防堵西撚軍。西撚軍因孤軍深入,遭到清軍包圍。二月二十三日饒陽一戰,幼沃王張禹爵、懷王邱遠才等戰死,遂渡滹沱河南下。三月二十五日進入山東,後轉戰於直晉交界一帶地區,並一度進逼天津。清廷命左宗棠嚴防直晉交界,李鴻章嚴防直魯交界,又派欽差大臣都興阿赴天津等處,會同左宗棠、李鴻章進攻西撚軍。西撚軍寡不敵眾,被圍於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六月二十八日在平南鎮一戰,西撚軍全軍覆沒,僅梁王張宗禹率十八騎衝出重圍,不知所終。至此,堅持十六年,縱橫八省的撚軍起義最後失敗。
八月,中國自製的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軍艦“恬吉號”(後改“惠吉號”)下水。先是,同治六,江南製造局造船廠建成,並修建了一座長一百米的船塢,同時由機器廠和鍋爐廠分別製造船用機器和鍋爐。“恬吉號”即為該廠以自製的機器和鍋爐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建造而成的,該艦長一百八十五尺,寬二十七點二尺,排水量六百噸,馬力三百九十二匹,吃水八尺,備炮九門,當“恬吉號”軍艦在黃浦江舉行下水試艦儀式時,上海全市為之轟動,歡慶我國第一艘明輪蒸汽軍艦試航成功。
因西北邊疆動蕩不安,清政府派左宗棠西征。左宗棠到陝西後,全力鎮壓回民起義。同治八年(1869)八月,提督劉鬆山率老湘軍從陝北綏德進攻花馬池(今寧夏鹽池),到吳忠堡,又圍金積堡。同治九年,劉鬆山之侄劉錦棠統率老湘軍力攻,十一月十六日,占領金積堡。同治十二年,回軍首領馬文祿戰敗降清,隨即被處死。白彥虎率部逃往新疆。至此,陝甘回民起義失敗,左宗棠安定了陝甘地區。當時,新疆成為浩罕、俄、英三國角逐的戰場,隨時有被瓜分的危險。光緒元年(1875)三月,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光緒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任命劉錦棠為前敵統領,率清軍分三路入疆。到九月中旬,新疆北路全部收複。清軍平定北疆的分裂割據勢力後,劉錦棠於第二年(1877)又率軍南下。三月十三日,張曜、徐占彪與劉錦棠軍一同攻克吐魯番,清軍收複吐魯番全境,阿古柏自殺。光緒四年(1878)提督董福祥收複和闐。至此,除伊犁外的新疆領土,全部由清軍收複。左宗棠西征,既安定陝甘,又使新疆免於淪為殖民地。清廷終於控製住了西北地區的局勢。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第一任新疆巡撫是劉錦棠。
劉錦棠(1844~1894),字毅齋,湖南湘鄉人,生於鴉片戰爭後的1844年。父親厚榮、叔父鬆山,都是湘軍中的軍官。劉錦棠10歲時,其父因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而[1]喪生。成年後[2]。投入叔父所在的湘軍,隨同叔父鎮壓太平軍和撚軍,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積勳至州同、巡守道,還獲得了“法福靈阿巴圖魯”的榮譽稱號。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劉厚榮參加湘軍,在嶽州(今嶽陽)被太平軍擊斃。從“報其父仇”的目的出發他15歲時投入劉厚榮生前所部。此後隨其叔父劉鬆山轉戰於江西、安徽、陝西等地,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撚軍,積功至道員,成為老湘軍中後起的年青將領。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陝西。甘肅等地回民相繼舉行起義。屢敗清軍。1867年(同治六年),清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兵鎮壓回民起義軍。1869年6月,清軍兵鋒直指甘肅義軍的重要基地金積堡。左宗棠以劉鬆山老湘軍為主力。對金積堡地區發起猛烈進攻。由於回民起義軍積極防禦作戰。清軍糧運不繼。進展緩慢。1870年2月14日,老湘軍統領劉鬆山被義軍擊斃,清軍士氣大挫。為了應付危局。左宗棠起用當時任老湘軍營務總理的劉錦棠代理統領。並提出了“堅守”與“退屯”兩種方案供其選擇。劉錦棠審時度勢,認為“堅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繼續進攻。他向左宗棠建議說:“吾軍深入乏食,不力戰,賊即乘我,靈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必戳力致死,而後軍可全。”這一意見得到了左宗棠的讚同。
因為劉錦堂頗具才氣,所以才坐上了新疆總督之位。
劉錦棠以武職出身而擔當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撫,雖然任巡撫的時間不長,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從收複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內的一切軍事活動和善後事宜,都是他一手經辦的。這些曆史功績是無法抹煞的。
1869年三月十六日,中俄簽訂改訂俄人陸路通商章程,共二十二條,將原規定運往天津的俄國貨物在張家口“酌留十分之二”改為“酌留若幹”,允許俄商在蒙古各地任便貿易,一概免稅,並不限於“小本營生”。
五月初五日,貴州遵義府居民因不滿教會欺壓,打毀法國教堂、學堂、醫館等,殺死教士趙司鐸,並傳知府屬,不準再行習教。事發後,八月二十九日,法國公使公淑亞致函總署,要求撤調、審訊貴州巡撫曾璧光。九月初五日,清廷命李鴻章負責查辦遵義教案。後因李鴻章忙於鎮壓回民起義,同治九年(1870)五月,清廷又命成都將軍崇實馳赴貴州,與曾璧光一同辦理此事。直到十一月二十九日,遵義教案才徹底清結,中國賠銀七萬兩。
九月十九日,中英簽訂《中英新定條約十六款》、《新修條約善後章程十款》及稅則十條。主要內容為:開放溫州、蕪湖為商埠;英國之洋布、大呢、洋絨等進口時正子兩稅一並完納,在通商口岸省份,均免重征;英商從中國內地買土貨出口,沿途交納稅金,其稅額如超過子口半稅,超過部分發還英商;英商可雇用中國木船在內河行駛,裝運貨物;九江關備輪船一艘,拖帶鄱陽湖一帶的貨物;英商修理船隻、船塢,物料免稅;中國進口鴉片,每百斤增稅至五十兩,出口生絲,按值百抽五征稅等。這一條約因英商反對,英國政府未予批準。
同年初,法國天主教教士韓石貞(plerrehende)、英國內地會教士密道生、衛養生等進入安慶後,以低價強購民房,改為教堂,引起群眾不滿。五月,湖南反教揭帖傳到安太,時值府院考試,安慶府各地文武考生雲集一直,情緒激昂。九月間,考場附近貼出揭帖,約期拆毀教堂。九月三十日,英教士密道生、衛養生乘轎往府署,要求查辦。群眾和考生憤起阻攔,武舉王奎甲率眾搗毀西右坊、東右坊英法教士住所。密、衛二人避入府署呼救,韓石貞連夜乘船逃往上海。十月初三日,英、法駐華公使阿禮國、羅淑亞共同對清政府進行要挾、恫嚇,羅淑亞還與法國水師提督率兵船六艘赴滬。又以四艘赴南京,以兩艘經安慶、九江至漢口查辦教案。清政府當即命兩江總督馬新貽等迅速結案。馬對羅淑亞的無理要求一一答允;指撥城內官地或倉廒衙署之類為教會堂基;賠償損失四千元;懲辦“肇事首犯”;重申保護教士,申斥護教不力的安慶各級官吏。
1870年,4、5月間,天津發生多起兒童失蹤綁架的事件。6月初,天氣炎熱,疫病流行,育嬰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兒患病而死。於是民間開始傳言懷疑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晃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藥材之用。6月20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匪徒武蘭珍口供中又牽連到教民王三及教堂。於是民情激憤。士紳集會。書院停課,反洋教情緒高漲。6月21日清晨,天津知縣劉傑帶人犯武蘭珍去望海樓天主堂對質,發現該堂並無王三其人。也沒有武蘭珍所供的席棚柵欄。謝福音神父也已經與崇厚協商育嬰堂善後處理辦法。但當時已經有數千群眾包圍了教堂。教堂人員與圍觀的人群口角起來。引起拋磚互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henryfontanier,1830年-1870年)要求總督崇厚派兵鎮壓,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在前往教堂的路上,與知縣劉傑相理論,怒而開槍,不幸打死了知縣的仆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破壞行動持續了3小時。6月24日,外**艦來到天津,七國公使向總理衙門抗議,而以法國為首。法國方麵最初要求處死中國負責的官員,清朝方麵派出直隸總督曾國藩來調查並與法國方麵交涉,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多數認為不要對其退讓,不惜一戰,情勢緊張。曾國藩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首先對英國、美國、俄國作出賠賞以使最後能單獨與法國交涉。隨後經他調查之後,“確認”育嬰堂並無誘拐傷害孩童之事,於是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馬宏亮、崔福生、馮瘸子等,行刑之日是10月19日),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而法國因隨後發生了普法戰爭,無力注意東方事務,因此接受了這個條件。
偽鹹豐十年底(1861),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隨著通商事務的不斷擴大,偽同治九年(1870)十月二十日,清政府決定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改高北洋通商大臣,加“欽差”名義,例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兼督海防和辦理其它“洋務”。每年海口解凍,移駐天津,冬令封海,再回保定。
1871年1月18日,漢帝國的盟友普魯士王國升級成為德意誌帝國,當時關天培無奈之下隻好以袁大剛的名義向德意誌國王發去賀電,並親自挑選了兩塊和田玉雕刻而成的龍作為禮物送了過去,然後讓衛淩雲變化成袁大剛的模樣前往祝賀,擁有出塵氣質的衛淩雲配上袁大剛那不算太醜的相貌,甫一到場邊引來了無數大姑娘小媳婦兒**的目光,後來衛淩雲不得不給袁大剛帶回來了兩個德國侍妾,這就是後話了。
早在同治五年(1866),沙俄就同阿古柏政權達成非正式協議,彼此同意不幹涉對方的行動,互給對方入境追捕逃犯的權利。此後不久,沙俄伺機侵占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兩個卡倫,控製了伊犁河上遊的特克斯河穀,並不斷進行武裝挑釁。同治九年七月,俄軍占領穆紮爾特山,扼住了伊犁通往南疆的咽喉。同治十年(1871)五月初,沙俄乘阿古柏侵占烏魯木齊並向東進犯之際,借口安定邊境秩序,派郭爾帕科甫斯基率兵長驅直入,大舉進犯伊犁。五月十七日。攻占伊犁九城及附近地區。旋設官分治,移民墾植,在伊犁地區進行殖民統治。同時,派兵四處擴張,控製了北起塔城、額敏河,南至晶河(今精河)、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的準葛爾盆地西部地區,並向其他各地滲透。
中日議定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
偽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初七日,日本使臣柳原前光曾到天津,與署理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商議立約通商事。十月初八日,總署上奉。允準日本可以於同治10年(1871年)派員來華時再議立約事。十月十一日。又照會日本處務省,允與立約。同治十年(1871)三月九日,日本派大藏卿伊達宗城及外務相大丞柳原前光為全權大臣,來華議約。六月。與清廷全權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談判。日使要求按照“西人成例。一體訂約”。並要取得“一體均沾”特權,遭中方代表拒絕。七月二十九日,《中日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最後畫押。商定:兩國商民準在對方指定之通商口岸貿易(中國開放十四個,日本開放八個),但不得進入內地;兩國商貨進入口岸,均照對方海關稅則完稅;兩國在對方指定口岸可設領事,約束本國商民,民事案件歸領事審理,刑事案件由領事和地方官會審。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日本提出改訂本條約,遭清廷拒絕。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初四日,李鴻章與日使副島種臣在天津換約。
1872年,沙俄侵占伊犁後,挾其軍事威勢,派考爾巴斯(kaulbars)出使喀什,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初三日,與阿古柏訂立“通商條約”(即“俄阿條約”),俄國承認阿古柏為“哲德沙爾”領袖,阿古柏同意沙俄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設置商務專員等,俄國貨物的關稅定為百分之二點五。此後,俄國的商貨、軍火不斷地輸入南疆。
早在同治七年(1868),容閎曾通過江蘇巡撫丁日昌向清政府條陳,其中有一條便是選派青少年赴美留學。此後,曾國藩、李鴻章等接受容閎的建議,並一再上奏清政府,申述選派幼童出洋學習的重要性。同治十年(1871)七月,又奏上出洋遊學章程並獲準。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八日,第一批幼童詹天佑、梁敦彥、黃開甲等三十人,由陳蘭彬、容閎率領,從上海啟程,赴美留學。至光緒元年(1875)九月,前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
輪船招商局設立
輪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新式航運企業。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李鴻章飭令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籌辦,十一月正式成立於上海。因朱其昂經營不善,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李鴻章委任唐廷樞為總辦,改組全局,重訂《局規》及《章程》。朱其昂、徐潤、盛宣懷、朱其詔先後任會辦。唐、徐專管輪運、招股等事宜,朱、盛負責漕運和官務。第一期資本一百萬兩(用近十年才湊足)。名為商辦,實由官商合辦。在天津、牛莊、煙台、漢口、福州、廣州、香港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十九個重要商業港口設有分局。光緒三年(1877)以銀二百二十二萬兩高價購進美商旗昌輪船公司一批舊船和設備,船隻由十二艘增至三十餘艘,成為一支實力可觀的商船隊。招商局因遭外國輪船公司的忌恨、競爭與排擠,業務一度難以維持,中法戰爭期間,經馬建忠之手,暫時售與旗昌洋行。光緒十一年(1885)收回局產後,李鴻章派盛宣懷督辦全局,馬建忠、謝家福為會辦,招商局由官商合辦改為官督商辦,但仍連年虧損。宣統元年(1909)歸郵傳部管轄。
同治十一年(1872),華僑商人陳啟源在廣東南海縣簡村開設繼昌隆繅絲廠(俗稱“繼昌隆絲偈”),采用自己設計的機器繅絲,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繅絲廠。該廠雇用工人六、七百人,製絲精美,行銷歐美,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南海知縣下令關閉。陳啟源將工廠遷至澳門,改稱複和隆絲廠。光緒十年(1884)得清政府許可。又將工廠遷回簡村,改名“世昌綸”,繼續開工經營。
1873年5月21日,江西瑞昌群眾拆毀美國教堂。
三帝同盟成立,締約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及俄國。目的是防止德國遭受來自法國及俄國都兩麵戰爭。條約於1881年續簽。
2月28日——是挪威人阿莫爾.漢森(armauerhansen)發現麻風杆菌的一天。在一處簡陋的實驗室裏,漢森反複觀察著從一位麻風病人鼻翼上取下的病粒,終於發現了一些棕色的杆菌微體,於是,漢森向全世界宣告:這些杆狀體就是麻風病的病源。麻風杆菌!這一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它告訴人們麻風病並非來自“上天”。並非“天刑”,並不是天命論意義上的一種“不治之症”,並不是在宗教和道德領域內受到嚴重蔑視的“邪惡的病”,它確實很古老。很頑固。但它隻是一種病!
5月1日——維也納世博會開幕。11月2日閉幕,僅有725萬人次參觀了世博會。最後財務的統計表明,世博會的總投資956萬美元。但收益僅是其開支的六分之一,被認為是19世紀重大的財政失敗例子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中國的參加方式也是賽奇會本身的一奇。因為代表中國人的是一個叫包臘(eocobowra)的英國人。派他代表中國參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個朝廷大員,而是當時清朝的總務司——英國人赫德。在1840年以後,中國的海關和外貿都交由外國人代辦了。赫德為了擴大中國和外國的商業聯係,以圖取更大的利潤,便派包臘代表中國參加賽奇會。
5月21日,江西瑞昌群眾拆毀美國教堂。
三帝同盟成立,締約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及俄國。目的是防止德國遭受來自法國及俄國都兩麵戰爭。條約於1881年續簽。
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十七日,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王韜,字紫詮,號仲弢,江蘇長洲人,是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第一個報刊政論作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離家鄉赴上海,任職於英國教會辦的墨海書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屢向清廷獻“禦戎”、“平賊”等策,未被采納。鹹豐十一年(1862)底,因被懷疑上書太平天國地方官,策劃攻打上海,遭官方緝捕,被迫逃往香港。同治六年(1867),由英國傳教士理雅各邀往英國譯書,並遊曆英、法、俄等國。同治九年(1870)回國,返抵香港,曾為《華字日報》積極撰稿。同治十二年(1873),王韜與朋友黃平甫開始籌劃自己辦報,先是集資設立一所專營印刷業的中華印務局,然後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循環日報》。王韜自任主編。該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傳播資產階級變法維新思想的報紙。它以“強中以抑外,諏遠以師長”為宗旨,變法自強,成為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論為主的報紙。新聞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分京報選錄、羊城新聞、中外新聞三欄。每月另出月報一冊,擇重要新聞和評論匯編而成,單獨發行。光緒十年(1884)王韜離職後,影響漸衰。
1874年9月22日夜,一次罕見的特大台風橫掃了澳門地區。因這一年是甲戌年,史稱“甲戌風災”。後來,澳葡當局為了紀念這一重大自然災難的死難者,定9月22日為“天災節”。風災過後,人們紛紛傳言是不是漢軍要打回來了,所以老天爺才給他們預警,結果這條流言竟然傳到了同治皇帝和老妖婆的耳朵裏,老妖婆惶恐莫名,下令徹查,這才堵住了天下悠悠眾口。
同治十年(1871),琉球漁船遇到颶風漂流至台灣,高山族民眾誤殺船民54人,另外12人由清政府送回琉球。當時,琉球是中國屬地,所以此事原與日本無關,而日本卻以此作為侵台借口。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日本政府設“台灣番地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長官,在長崎設立侵台軍事基地,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三千,進攻台灣。三月二十三日,日本侵略軍在琅喬強行登陸,受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反擊。日軍在琅喬地方燒殺搶掠,並在龜山設立都督府,意圖久踞。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部署防務,先後調集1萬多軍隊到台灣。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恐嚇威脅。清政府代表開始時據理力駁。後來在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下妥協。九月,奕欣與大久保利通訂立中日《台事專約三款》,中國賠銀50萬兩,承認日本侵台為“保民義舉”;日本從台灣撤兵。這樣。給日本正式吞並琉球提供了口實。光緒五年(1879)三月。日本侵占琉球。改置衝繩縣。
後來,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試探漢帝國的底線。日本又和清廷簽訂了《台事專約》:《台事專約》又稱《中日北京專條》。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軍在琅(王喬)登陸,在龜山設都督府,意圖久踞台灣。清廷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兵赴台,進行防禦部署。日軍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進行恐嚇威脅,要求賠償軍費。清廷代表開始則據理力駁,後在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調停”下妥協。九月二十二日,恭親王奕欣與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簽訂了《台事專約三款》,另附“會議憑單”一件。主要內容為:日軍退出台灣;中國允給“撫恤”銀十萬兩,日本在台修道、建房等件,中國留用,需償銀四十萬兩;中國承認日本侵台為“保民義舉”,給日後日本正式兼並琉球以口實。十月二十五日,日軍全部撤離台灣。
這一年,同治完犢子了,光緒繼續頂缸上位,老妖婆繼續把持朝政,牝雞司晨,天下大亂。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帝病逝,醇親王奕譞之子,4歲的載湉即位,即為光緒帝。光緒十八年時即行親政,這不過掩人耳目罷了,一切軍政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中。初兩宮皇太後為同治帝擇婚,東宮有意於戶部尚書崇綺女阿魯特氏,西宮得意鳳秀之女富察氏,而同治帝挑選了東宮所擬定的,慈禧太後非常不高興。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富察氏為慧妃。慈禧太後告誡同治帝要少接近皇後,而移於慧妃,並派內監進行監視。同治帝不滿慈禧太後的限製,獨居乾清宮,成天與小太監遊戲打鬧,有時在內侍的導引下逛酒館妓院。這樣天長日久,不僅學業荒廢而且身體也越來越壞。同治十三年(1874)底,病逝於養心殿,時年十九歲。關於同治帝之死,眾說紛紜,一說為天花致死,一說為染梅毒不治而亡。同治帝皇後阿魯特氏因慈禧太後待之甚虐,不久亦吞金而亡。
光緒元年(1875)正月二十日,光緒帝即位,年僅四歲。光緒帝名愛新覺羅載湉,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之子。他即位後,兩宮皇太後繼續垂簾聽政
為了修築一條由緬甸仰光到雲南思茅的鐵路,同治十三年(1874),英國上校軍官柏郎北領武裝探路隊近200人,從緬甸出發,探測到我國雲南的路線;英國駐華使館的職員馬嘉理,也奉公使威妥瑪之命,從北京經雲南到緬甸接應,準備年底與柏郎在八莫會合。光緒元年正月(1875),馬嘉理和柏郎率領武裝探路隊不事先通知地方官,就擅自闖入雲南,並揚言要進攻騰越城(今騰衝),曼允山寨的景頗族人民力阻英國侵略者通過。正月十六日,馬嘉理向當地群眾開槍逞凶,群眾義憤填膺,將馬嘉理及幾名隨行的中國人打死,並把探路隊趕回緬甸,這就是“馬嘉理事件”,又稱“雲南事件”或“滇案”。當時,威妥瑪就馬嘉理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壓力,聲言將派兵入滇。其時,新疆正值多事之秋,清廷已命令左宗棠西征以收複新疆。由於擔心英國會與俄國聯合起來陰謀占據新疆,就命令李鴻章、丁日昌一同妥善辦理此事。次年七月。李鴻章與威妥瑪在山東煙台簽訂中英《煙台條約》。中國將所謂“凶犯”正法,向英國賠款、道歉;允許英國人開辟印藏交通;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
也許是中國這位新上任的皇帝還太年輕,因此日本人又開始欺負小孩兒了:光緒元年(1875)八月二十一日,日本軍艦侵入朝鮮領海,在江華島測量海口。炮台開炮示警,日艦便攻毀炮台,日軍登陸,屠殺朝鮮軍民。光緒二年(1876)二月二日,日本脅迫朝鮮締結了《江華條約》,攫取到一係列侵略權益。
江華島事件:雲揚號事件又稱江華島事件。是指1875年日本“雲揚”號等3艘軍艦先後騷擾朝鮮釜山、江華島一帶的曆史事件。1875年5月。“雲揚”號等日本軍艦奉命入侵朝鮮釜山,進行炮擊騷擾;9月入侵江華島一帶並與當地朝鮮守軍發生衝突,以日本大獲全勝告終。雲揚號事件是朝日《江華條約》簽訂的導火索,最終迫使朝鮮打開了國門。
17世紀以來。日本和朝鮮的外交是以通信使和“歲遣船”為紐帶的有限的交鄰關係。1868年以後日本就不斷向朝鮮傳遞國書。通告明治政府成立的消息,並希望朝鮮打開國門,擴大通商。同日本建立近代外交關係。當時朝鮮正值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厲行鎖國政策,再加上日本的國書中出現“皇”、“敕”等字樣(這些字樣在朝鮮隻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因此朝鮮方麵對此非常不滿,將其退還。以後日本又多次傳遞類似形式和內容的國書,但均遭拒絕。同時,朝鮮與日本唯一通商地釜山又發生了“倭館攔出”等事件,朝鮮方麵不僅限製日本人的活動,甚至斷絕糧食供應、停止貿易活動,朝日關係一時十分緊張。
以“書契相持”導致的朝日緊張為契機,“征韓論”開始在日本迅速蔓延開來,不少維新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韓論”,要求討伐“無禮”的朝鮮,實則要以武力打開朝鮮的國門,以便對內緩解日本國內矛盾,對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征韓論”的沸騰是從佐田白茅提出討伐朝鮮的建議後掀起的,而明治維新的元老人物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人則大力倡導,使“征韓論”甚囂塵上。但此時日本政府內部圍繞“征韓”問題發生激烈鬥爭,內部分化為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緩征派”和西鄉隆盛為首的“急征派”,1873年秋隨著岩倉具視使團的歸國,兩派鬥爭白熱化,終於發生所謂“明治六年政變”,在明治天皇的親裁下,“緩征派”壓倒“急征派”而主導明治政府,西鄉隆盛等主張“急征”的一派與明治政府決裂,不少武士也對此憤慨不平,“征韓論”的決裂也成為後來日本西南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當時明治政府並非“不征”朝鮮,而正忙於處理內政及與俄國和中國的外交糾紛,無暇顧及朝鮮問題。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的屬國——琉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民在台灣遇害,又聲稱琉球國係日本屬邦,遂派西鄉從道率3600人大舉進犯台灣島,即“牡丹社事件”,日本這次“征台”之役雖然失利,卻仍勒索了中國清朝政府50萬兩白銀。“征台”之役結束後,日本便可騰出手來解決朝鮮懸案,“征韓”終於被提到明治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恰好此時朝鮮政局發生變動,朝鮮的王妃閔妃取代強硬的興宣大院君而掌握政權,傾向於開放國門。1874年9月,閔妃集團秘密派人與釜山倭館接洽,表示朝鮮政府隨時接待日本來使;次年4月朝鮮政府處死了**的前釜山倭學訓導安東晙,並將他“梟首警眾”,以向日方傳遞秋波。然而由於大院君下台後仍不斷試圖幹涉朝政,朝鮮內部鬥爭非常激烈,因此朝日之間的秘密交涉和談判進展不大。鑒於已了解朝鮮當權的閔妃集團的妥協傾向及朝鮮國內的尖銳矛盾,日本為加快打開朝鮮國門,便學習歐美國家的“炮艦外交”,終於引發了導致朝鮮敞開門戶的“雲揚號事件”。
1875年5月25日,由日本海軍少佐井上良馨指揮的軍艦“雲揚”號侵入朝鮮釜山海域,朝鮮東萊府的倭學訓導玄昔運詢問軍艦入港理由,日方回答是:為保護日本使臣而來,東萊府使黃世淵對此予以抗議,但無效果。6月12日“第二丁卯”號繼“雲揚”號駛入釜山海域,兩艦借口軍事演習,肆意放炮,進行各種挑釁行為,整個釜山為之震動,但朝鮮方麵對此束手無策。6月20日,“雲揚”號和“第二丁卯”號離開釜山港,沿著朝鮮東海岸北上,對朝鮮沿海進行非法測量,並侵入軍事要衝永興灣進行偵查,於7月1日返回日本長崎。(未完待續。。)
ps:~~~~~~~~~~~~~~今天第二更!~~~~~~~~~~~~~
還是萬字哦,第三更也是萬字哦~~~大大們是不是給點兒打賞、訂閱和推薦咧?
六月初九日,以清政府“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頭銜率使團出訪各國的美國前任駐華公使蒲安臣,在美國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擅自簽訂《中美續增條約》(即《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也稱《浦安臣條約》)。共八條,主要內容為:一、中國於原訂貿易章程外,欲與美國商民另開通商、行船之路各事,均得自訂章程,但不得違反原約規定。二、清政府得在美國各埠設置領事,美國當照各國例予以優待。三、兩國人民在對方國內都不得因宗教不同而受到歧視。四、兩國人民前往對方遊曆、居住。皆照最惠待遇辦理。五、兩國人民皆可在對方進入大小官學,並受最惠待遇;皆可在對方設立學堂。六、美國“向不讚成”無故幹預別國內政,將來辦理各種製造事業需外國幫助時,美國自願襄讚。該條約的簽訂,為美國擴大掠賣華工,加強對中國的文化、宗教侵略提供了方便。同治八年十月雙方在北京交換了條約批準書。
六月二十八日,西撚軍敗於山東茌平徒駭河,全軍覆沒。先是,同治五年十二月,西撚軍在陝西灞橋十裏坡大敗清軍。進逼西安。清軍總兵劉鬆山率湘軍來援。西撚軍遂撤離西安,於同治六年二月到達渭北回民起義軍活動地區。為粉碎左宗棠堅壁清野戰略,衝破清軍圍堵,西撚軍在該年九月間進軍陝北。連克安寨、延川、綏德等城。並大敗劉鬆山。殺其部將李祥和。十一月,得東撚軍被圍消息,西撚軍立即東進。十一月二十二日突破清軍黃河防線,經山西、河南進入直隸,同治七年一月直逼北京西南盧溝橋,計劃進攻北京以吸引清軍主力,解東撚軍之圍。清廷急命恭親王奕欣會同神機營王大臣辦理巡防事宜,又命欽差大臣左宗棠總統直隸境內各路清軍防堵西撚軍。西撚軍因孤軍深入,遭到清軍包圍。二月二十三日饒陽一戰,幼沃王張禹爵、懷王邱遠才等戰死,遂渡滹沱河南下。三月二十五日進入山東,後轉戰於直晉交界一帶地區,並一度進逼天津。清廷命左宗棠嚴防直晉交界,李鴻章嚴防直魯交界,又派欽差大臣都興阿赴天津等處,會同左宗棠、李鴻章進攻西撚軍。西撚軍寡不敵眾,被圍於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六月二十八日在平南鎮一戰,西撚軍全軍覆沒,僅梁王張宗禹率十八騎衝出重圍,不知所終。至此,堅持十六年,縱橫八省的撚軍起義最後失敗。
八月,中國自製的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軍艦“恬吉號”(後改“惠吉號”)下水。先是,同治六,江南製造局造船廠建成,並修建了一座長一百米的船塢,同時由機器廠和鍋爐廠分別製造船用機器和鍋爐。“恬吉號”即為該廠以自製的機器和鍋爐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建造而成的,該艦長一百八十五尺,寬二十七點二尺,排水量六百噸,馬力三百九十二匹,吃水八尺,備炮九門,當“恬吉號”軍艦在黃浦江舉行下水試艦儀式時,上海全市為之轟動,歡慶我國第一艘明輪蒸汽軍艦試航成功。
因西北邊疆動蕩不安,清政府派左宗棠西征。左宗棠到陝西後,全力鎮壓回民起義。同治八年(1869)八月,提督劉鬆山率老湘軍從陝北綏德進攻花馬池(今寧夏鹽池),到吳忠堡,又圍金積堡。同治九年,劉鬆山之侄劉錦棠統率老湘軍力攻,十一月十六日,占領金積堡。同治十二年,回軍首領馬文祿戰敗降清,隨即被處死。白彥虎率部逃往新疆。至此,陝甘回民起義失敗,左宗棠安定了陝甘地區。當時,新疆成為浩罕、俄、英三國角逐的戰場,隨時有被瓜分的危險。光緒元年(1875)三月,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光緒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任命劉錦棠為前敵統領,率清軍分三路入疆。到九月中旬,新疆北路全部收複。清軍平定北疆的分裂割據勢力後,劉錦棠於第二年(1877)又率軍南下。三月十三日,張曜、徐占彪與劉錦棠軍一同攻克吐魯番,清軍收複吐魯番全境,阿古柏自殺。光緒四年(1878)提督董福祥收複和闐。至此,除伊犁外的新疆領土,全部由清軍收複。左宗棠西征,既安定陝甘,又使新疆免於淪為殖民地。清廷終於控製住了西北地區的局勢。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第一任新疆巡撫是劉錦棠。
劉錦棠(1844~1894),字毅齋,湖南湘鄉人,生於鴉片戰爭後的1844年。父親厚榮、叔父鬆山,都是湘軍中的軍官。劉錦棠10歲時,其父因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而[1]喪生。成年後[2]。投入叔父所在的湘軍,隨同叔父鎮壓太平軍和撚軍,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積勳至州同、巡守道,還獲得了“法福靈阿巴圖魯”的榮譽稱號。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劉厚榮參加湘軍,在嶽州(今嶽陽)被太平軍擊斃。從“報其父仇”的目的出發他15歲時投入劉厚榮生前所部。此後隨其叔父劉鬆山轉戰於江西、安徽、陝西等地,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撚軍,積功至道員,成為老湘軍中後起的年青將領。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陝西。甘肅等地回民相繼舉行起義。屢敗清軍。1867年(同治六年),清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兵鎮壓回民起義軍。1869年6月,清軍兵鋒直指甘肅義軍的重要基地金積堡。左宗棠以劉鬆山老湘軍為主力。對金積堡地區發起猛烈進攻。由於回民起義軍積極防禦作戰。清軍糧運不繼。進展緩慢。1870年2月14日,老湘軍統領劉鬆山被義軍擊斃,清軍士氣大挫。為了應付危局。左宗棠起用當時任老湘軍營務總理的劉錦棠代理統領。並提出了“堅守”與“退屯”兩種方案供其選擇。劉錦棠審時度勢,認為“堅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繼續進攻。他向左宗棠建議說:“吾軍深入乏食,不力戰,賊即乘我,靈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必戳力致死,而後軍可全。”這一意見得到了左宗棠的讚同。
因為劉錦堂頗具才氣,所以才坐上了新疆總督之位。
劉錦棠以武職出身而擔當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撫,雖然任巡撫的時間不長,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從收複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內的一切軍事活動和善後事宜,都是他一手經辦的。這些曆史功績是無法抹煞的。
1869年三月十六日,中俄簽訂改訂俄人陸路通商章程,共二十二條,將原規定運往天津的俄國貨物在張家口“酌留十分之二”改為“酌留若幹”,允許俄商在蒙古各地任便貿易,一概免稅,並不限於“小本營生”。
五月初五日,貴州遵義府居民因不滿教會欺壓,打毀法國教堂、學堂、醫館等,殺死教士趙司鐸,並傳知府屬,不準再行習教。事發後,八月二十九日,法國公使公淑亞致函總署,要求撤調、審訊貴州巡撫曾璧光。九月初五日,清廷命李鴻章負責查辦遵義教案。後因李鴻章忙於鎮壓回民起義,同治九年(1870)五月,清廷又命成都將軍崇實馳赴貴州,與曾璧光一同辦理此事。直到十一月二十九日,遵義教案才徹底清結,中國賠銀七萬兩。
九月十九日,中英簽訂《中英新定條約十六款》、《新修條約善後章程十款》及稅則十條。主要內容為:開放溫州、蕪湖為商埠;英國之洋布、大呢、洋絨等進口時正子兩稅一並完納,在通商口岸省份,均免重征;英商從中國內地買土貨出口,沿途交納稅金,其稅額如超過子口半稅,超過部分發還英商;英商可雇用中國木船在內河行駛,裝運貨物;九江關備輪船一艘,拖帶鄱陽湖一帶的貨物;英商修理船隻、船塢,物料免稅;中國進口鴉片,每百斤增稅至五十兩,出口生絲,按值百抽五征稅等。這一條約因英商反對,英國政府未予批準。
同年初,法國天主教教士韓石貞(plerrehende)、英國內地會教士密道生、衛養生等進入安慶後,以低價強購民房,改為教堂,引起群眾不滿。五月,湖南反教揭帖傳到安太,時值府院考試,安慶府各地文武考生雲集一直,情緒激昂。九月間,考場附近貼出揭帖,約期拆毀教堂。九月三十日,英教士密道生、衛養生乘轎往府署,要求查辦。群眾和考生憤起阻攔,武舉王奎甲率眾搗毀西右坊、東右坊英法教士住所。密、衛二人避入府署呼救,韓石貞連夜乘船逃往上海。十月初三日,英、法駐華公使阿禮國、羅淑亞共同對清政府進行要挾、恫嚇,羅淑亞還與法國水師提督率兵船六艘赴滬。又以四艘赴南京,以兩艘經安慶、九江至漢口查辦教案。清政府當即命兩江總督馬新貽等迅速結案。馬對羅淑亞的無理要求一一答允;指撥城內官地或倉廒衙署之類為教會堂基;賠償損失四千元;懲辦“肇事首犯”;重申保護教士,申斥護教不力的安慶各級官吏。
1870年,4、5月間,天津發生多起兒童失蹤綁架的事件。6月初,天氣炎熱,疫病流行,育嬰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兒患病而死。於是民間開始傳言懷疑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晃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藥材之用。6月20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匪徒武蘭珍口供中又牽連到教民王三及教堂。於是民情激憤。士紳集會。書院停課,反洋教情緒高漲。6月21日清晨,天津知縣劉傑帶人犯武蘭珍去望海樓天主堂對質,發現該堂並無王三其人。也沒有武蘭珍所供的席棚柵欄。謝福音神父也已經與崇厚協商育嬰堂善後處理辦法。但當時已經有數千群眾包圍了教堂。教堂人員與圍觀的人群口角起來。引起拋磚互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henryfontanier,1830年-1870年)要求總督崇厚派兵鎮壓,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在前往教堂的路上,與知縣劉傑相理論,怒而開槍,不幸打死了知縣的仆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破壞行動持續了3小時。6月24日,外**艦來到天津,七國公使向總理衙門抗議,而以法國為首。法國方麵最初要求處死中國負責的官員,清朝方麵派出直隸總督曾國藩來調查並與法國方麵交涉,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多數認為不要對其退讓,不惜一戰,情勢緊張。曾國藩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首先對英國、美國、俄國作出賠賞以使最後能單獨與法國交涉。隨後經他調查之後,“確認”育嬰堂並無誘拐傷害孩童之事,於是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馬宏亮、崔福生、馮瘸子等,行刑之日是10月19日),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而法國因隨後發生了普法戰爭,無力注意東方事務,因此接受了這個條件。
偽鹹豐十年底(1861),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隨著通商事務的不斷擴大,偽同治九年(1870)十月二十日,清政府決定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改高北洋通商大臣,加“欽差”名義,例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兼督海防和辦理其它“洋務”。每年海口解凍,移駐天津,冬令封海,再回保定。
1871年1月18日,漢帝國的盟友普魯士王國升級成為德意誌帝國,當時關天培無奈之下隻好以袁大剛的名義向德意誌國王發去賀電,並親自挑選了兩塊和田玉雕刻而成的龍作為禮物送了過去,然後讓衛淩雲變化成袁大剛的模樣前往祝賀,擁有出塵氣質的衛淩雲配上袁大剛那不算太醜的相貌,甫一到場邊引來了無數大姑娘小媳婦兒**的目光,後來衛淩雲不得不給袁大剛帶回來了兩個德國侍妾,這就是後話了。
早在同治五年(1866),沙俄就同阿古柏政權達成非正式協議,彼此同意不幹涉對方的行動,互給對方入境追捕逃犯的權利。此後不久,沙俄伺機侵占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兩個卡倫,控製了伊犁河上遊的特克斯河穀,並不斷進行武裝挑釁。同治九年七月,俄軍占領穆紮爾特山,扼住了伊犁通往南疆的咽喉。同治十年(1871)五月初,沙俄乘阿古柏侵占烏魯木齊並向東進犯之際,借口安定邊境秩序,派郭爾帕科甫斯基率兵長驅直入,大舉進犯伊犁。五月十七日。攻占伊犁九城及附近地區。旋設官分治,移民墾植,在伊犁地區進行殖民統治。同時,派兵四處擴張,控製了北起塔城、額敏河,南至晶河(今精河)、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的準葛爾盆地西部地區,並向其他各地滲透。
中日議定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
偽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初七日,日本使臣柳原前光曾到天津,與署理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商議立約通商事。十月初八日,總署上奉。允準日本可以於同治10年(1871年)派員來華時再議立約事。十月十一日。又照會日本處務省,允與立約。同治十年(1871)三月九日,日本派大藏卿伊達宗城及外務相大丞柳原前光為全權大臣,來華議約。六月。與清廷全權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談判。日使要求按照“西人成例。一體訂約”。並要取得“一體均沾”特權,遭中方代表拒絕。七月二十九日,《中日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最後畫押。商定:兩國商民準在對方指定之通商口岸貿易(中國開放十四個,日本開放八個),但不得進入內地;兩國商貨進入口岸,均照對方海關稅則完稅;兩國在對方指定口岸可設領事,約束本國商民,民事案件歸領事審理,刑事案件由領事和地方官會審。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日本提出改訂本條約,遭清廷拒絕。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初四日,李鴻章與日使副島種臣在天津換約。
1872年,沙俄侵占伊犁後,挾其軍事威勢,派考爾巴斯(kaulbars)出使喀什,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初三日,與阿古柏訂立“通商條約”(即“俄阿條約”),俄國承認阿古柏為“哲德沙爾”領袖,阿古柏同意沙俄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設置商務專員等,俄國貨物的關稅定為百分之二點五。此後,俄國的商貨、軍火不斷地輸入南疆。
早在同治七年(1868),容閎曾通過江蘇巡撫丁日昌向清政府條陳,其中有一條便是選派青少年赴美留學。此後,曾國藩、李鴻章等接受容閎的建議,並一再上奏清政府,申述選派幼童出洋學習的重要性。同治十年(1871)七月,又奏上出洋遊學章程並獲準。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八日,第一批幼童詹天佑、梁敦彥、黃開甲等三十人,由陳蘭彬、容閎率領,從上海啟程,赴美留學。至光緒元年(1875)九月,前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
輪船招商局設立
輪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新式航運企業。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李鴻章飭令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籌辦,十一月正式成立於上海。因朱其昂經營不善,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李鴻章委任唐廷樞為總辦,改組全局,重訂《局規》及《章程》。朱其昂、徐潤、盛宣懷、朱其詔先後任會辦。唐、徐專管輪運、招股等事宜,朱、盛負責漕運和官務。第一期資本一百萬兩(用近十年才湊足)。名為商辦,實由官商合辦。在天津、牛莊、煙台、漢口、福州、廣州、香港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十九個重要商業港口設有分局。光緒三年(1877)以銀二百二十二萬兩高價購進美商旗昌輪船公司一批舊船和設備,船隻由十二艘增至三十餘艘,成為一支實力可觀的商船隊。招商局因遭外國輪船公司的忌恨、競爭與排擠,業務一度難以維持,中法戰爭期間,經馬建忠之手,暫時售與旗昌洋行。光緒十一年(1885)收回局產後,李鴻章派盛宣懷督辦全局,馬建忠、謝家福為會辦,招商局由官商合辦改為官督商辦,但仍連年虧損。宣統元年(1909)歸郵傳部管轄。
同治十一年(1872),華僑商人陳啟源在廣東南海縣簡村開設繼昌隆繅絲廠(俗稱“繼昌隆絲偈”),采用自己設計的機器繅絲,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繅絲廠。該廠雇用工人六、七百人,製絲精美,行銷歐美,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南海知縣下令關閉。陳啟源將工廠遷至澳門,改稱複和隆絲廠。光緒十年(1884)得清政府許可。又將工廠遷回簡村,改名“世昌綸”,繼續開工經營。
1873年5月21日,江西瑞昌群眾拆毀美國教堂。
三帝同盟成立,締約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及俄國。目的是防止德國遭受來自法國及俄國都兩麵戰爭。條約於1881年續簽。
2月28日——是挪威人阿莫爾.漢森(armauerhansen)發現麻風杆菌的一天。在一處簡陋的實驗室裏,漢森反複觀察著從一位麻風病人鼻翼上取下的病粒,終於發現了一些棕色的杆菌微體,於是,漢森向全世界宣告:這些杆狀體就是麻風病的病源。麻風杆菌!這一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它告訴人們麻風病並非來自“上天”。並非“天刑”,並不是天命論意義上的一種“不治之症”,並不是在宗教和道德領域內受到嚴重蔑視的“邪惡的病”,它確實很古老。很頑固。但它隻是一種病!
5月1日——維也納世博會開幕。11月2日閉幕,僅有725萬人次參觀了世博會。最後財務的統計表明,世博會的總投資956萬美元。但收益僅是其開支的六分之一,被認為是19世紀重大的財政失敗例子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中國的參加方式也是賽奇會本身的一奇。因為代表中國人的是一個叫包臘(eocobowra)的英國人。派他代表中國參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個朝廷大員,而是當時清朝的總務司——英國人赫德。在1840年以後,中國的海關和外貿都交由外國人代辦了。赫德為了擴大中國和外國的商業聯係,以圖取更大的利潤,便派包臘代表中國參加賽奇會。
5月21日,江西瑞昌群眾拆毀美國教堂。
三帝同盟成立,締約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及俄國。目的是防止德國遭受來自法國及俄國都兩麵戰爭。條約於1881年續簽。
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十七日,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王韜,字紫詮,號仲弢,江蘇長洲人,是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第一個報刊政論作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離家鄉赴上海,任職於英國教會辦的墨海書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屢向清廷獻“禦戎”、“平賊”等策,未被采納。鹹豐十一年(1862)底,因被懷疑上書太平天國地方官,策劃攻打上海,遭官方緝捕,被迫逃往香港。同治六年(1867),由英國傳教士理雅各邀往英國譯書,並遊曆英、法、俄等國。同治九年(1870)回國,返抵香港,曾為《華字日報》積極撰稿。同治十二年(1873),王韜與朋友黃平甫開始籌劃自己辦報,先是集資設立一所專營印刷業的中華印務局,然後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循環日報》。王韜自任主編。該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傳播資產階級變法維新思想的報紙。它以“強中以抑外,諏遠以師長”為宗旨,變法自強,成為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論為主的報紙。新聞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分京報選錄、羊城新聞、中外新聞三欄。每月另出月報一冊,擇重要新聞和評論匯編而成,單獨發行。光緒十年(1884)王韜離職後,影響漸衰。
1874年9月22日夜,一次罕見的特大台風橫掃了澳門地區。因這一年是甲戌年,史稱“甲戌風災”。後來,澳葡當局為了紀念這一重大自然災難的死難者,定9月22日為“天災節”。風災過後,人們紛紛傳言是不是漢軍要打回來了,所以老天爺才給他們預警,結果這條流言竟然傳到了同治皇帝和老妖婆的耳朵裏,老妖婆惶恐莫名,下令徹查,這才堵住了天下悠悠眾口。
同治十年(1871),琉球漁船遇到颶風漂流至台灣,高山族民眾誤殺船民54人,另外12人由清政府送回琉球。當時,琉球是中國屬地,所以此事原與日本無關,而日本卻以此作為侵台借口。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日本政府設“台灣番地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長官,在長崎設立侵台軍事基地,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三千,進攻台灣。三月二十三日,日本侵略軍在琅喬強行登陸,受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反擊。日軍在琅喬地方燒殺搶掠,並在龜山設立都督府,意圖久踞。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部署防務,先後調集1萬多軍隊到台灣。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恐嚇威脅。清政府代表開始時據理力駁。後來在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下妥協。九月,奕欣與大久保利通訂立中日《台事專約三款》,中國賠銀50萬兩,承認日本侵台為“保民義舉”;日本從台灣撤兵。這樣。給日本正式吞並琉球提供了口實。光緒五年(1879)三月。日本侵占琉球。改置衝繩縣。
後來,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試探漢帝國的底線。日本又和清廷簽訂了《台事專約》:《台事專約》又稱《中日北京專條》。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軍在琅(王喬)登陸,在龜山設都督府,意圖久踞台灣。清廷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兵赴台,進行防禦部署。日軍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進行恐嚇威脅,要求賠償軍費。清廷代表開始則據理力駁,後在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調停”下妥協。九月二十二日,恭親王奕欣與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簽訂了《台事專約三款》,另附“會議憑單”一件。主要內容為:日軍退出台灣;中國允給“撫恤”銀十萬兩,日本在台修道、建房等件,中國留用,需償銀四十萬兩;中國承認日本侵台為“保民義舉”,給日後日本正式兼並琉球以口實。十月二十五日,日軍全部撤離台灣。
這一年,同治完犢子了,光緒繼續頂缸上位,老妖婆繼續把持朝政,牝雞司晨,天下大亂。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帝病逝,醇親王奕譞之子,4歲的載湉即位,即為光緒帝。光緒十八年時即行親政,這不過掩人耳目罷了,一切軍政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中。初兩宮皇太後為同治帝擇婚,東宮有意於戶部尚書崇綺女阿魯特氏,西宮得意鳳秀之女富察氏,而同治帝挑選了東宮所擬定的,慈禧太後非常不高興。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富察氏為慧妃。慈禧太後告誡同治帝要少接近皇後,而移於慧妃,並派內監進行監視。同治帝不滿慈禧太後的限製,獨居乾清宮,成天與小太監遊戲打鬧,有時在內侍的導引下逛酒館妓院。這樣天長日久,不僅學業荒廢而且身體也越來越壞。同治十三年(1874)底,病逝於養心殿,時年十九歲。關於同治帝之死,眾說紛紜,一說為天花致死,一說為染梅毒不治而亡。同治帝皇後阿魯特氏因慈禧太後待之甚虐,不久亦吞金而亡。
光緒元年(1875)正月二十日,光緒帝即位,年僅四歲。光緒帝名愛新覺羅載湉,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之子。他即位後,兩宮皇太後繼續垂簾聽政
為了修築一條由緬甸仰光到雲南思茅的鐵路,同治十三年(1874),英國上校軍官柏郎北領武裝探路隊近200人,從緬甸出發,探測到我國雲南的路線;英國駐華使館的職員馬嘉理,也奉公使威妥瑪之命,從北京經雲南到緬甸接應,準備年底與柏郎在八莫會合。光緒元年正月(1875),馬嘉理和柏郎率領武裝探路隊不事先通知地方官,就擅自闖入雲南,並揚言要進攻騰越城(今騰衝),曼允山寨的景頗族人民力阻英國侵略者通過。正月十六日,馬嘉理向當地群眾開槍逞凶,群眾義憤填膺,將馬嘉理及幾名隨行的中國人打死,並把探路隊趕回緬甸,這就是“馬嘉理事件”,又稱“雲南事件”或“滇案”。當時,威妥瑪就馬嘉理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壓力,聲言將派兵入滇。其時,新疆正值多事之秋,清廷已命令左宗棠西征以收複新疆。由於擔心英國會與俄國聯合起來陰謀占據新疆,就命令李鴻章、丁日昌一同妥善辦理此事。次年七月。李鴻章與威妥瑪在山東煙台簽訂中英《煙台條約》。中國將所謂“凶犯”正法,向英國賠款、道歉;允許英國人開辟印藏交通;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
也許是中國這位新上任的皇帝還太年輕,因此日本人又開始欺負小孩兒了:光緒元年(1875)八月二十一日,日本軍艦侵入朝鮮領海,在江華島測量海口。炮台開炮示警,日艦便攻毀炮台,日軍登陸,屠殺朝鮮軍民。光緒二年(1876)二月二日,日本脅迫朝鮮締結了《江華條約》,攫取到一係列侵略權益。
江華島事件:雲揚號事件又稱江華島事件。是指1875年日本“雲揚”號等3艘軍艦先後騷擾朝鮮釜山、江華島一帶的曆史事件。1875年5月。“雲揚”號等日本軍艦奉命入侵朝鮮釜山,進行炮擊騷擾;9月入侵江華島一帶並與當地朝鮮守軍發生衝突,以日本大獲全勝告終。雲揚號事件是朝日《江華條約》簽訂的導火索,最終迫使朝鮮打開了國門。
17世紀以來。日本和朝鮮的外交是以通信使和“歲遣船”為紐帶的有限的交鄰關係。1868年以後日本就不斷向朝鮮傳遞國書。通告明治政府成立的消息,並希望朝鮮打開國門,擴大通商。同日本建立近代外交關係。當時朝鮮正值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厲行鎖國政策,再加上日本的國書中出現“皇”、“敕”等字樣(這些字樣在朝鮮隻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因此朝鮮方麵對此非常不滿,將其退還。以後日本又多次傳遞類似形式和內容的國書,但均遭拒絕。同時,朝鮮與日本唯一通商地釜山又發生了“倭館攔出”等事件,朝鮮方麵不僅限製日本人的活動,甚至斷絕糧食供應、停止貿易活動,朝日關係一時十分緊張。
以“書契相持”導致的朝日緊張為契機,“征韓論”開始在日本迅速蔓延開來,不少維新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韓論”,要求討伐“無禮”的朝鮮,實則要以武力打開朝鮮的國門,以便對內緩解日本國內矛盾,對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征韓論”的沸騰是從佐田白茅提出討伐朝鮮的建議後掀起的,而明治維新的元老人物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人則大力倡導,使“征韓論”甚囂塵上。但此時日本政府內部圍繞“征韓”問題發生激烈鬥爭,內部分化為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緩征派”和西鄉隆盛為首的“急征派”,1873年秋隨著岩倉具視使團的歸國,兩派鬥爭白熱化,終於發生所謂“明治六年政變”,在明治天皇的親裁下,“緩征派”壓倒“急征派”而主導明治政府,西鄉隆盛等主張“急征”的一派與明治政府決裂,不少武士也對此憤慨不平,“征韓論”的決裂也成為後來日本西南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當時明治政府並非“不征”朝鮮,而正忙於處理內政及與俄國和中國的外交糾紛,無暇顧及朝鮮問題。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的屬國——琉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民在台灣遇害,又聲稱琉球國係日本屬邦,遂派西鄉從道率3600人大舉進犯台灣島,即“牡丹社事件”,日本這次“征台”之役雖然失利,卻仍勒索了中國清朝政府50萬兩白銀。“征台”之役結束後,日本便可騰出手來解決朝鮮懸案,“征韓”終於被提到明治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恰好此時朝鮮政局發生變動,朝鮮的王妃閔妃取代強硬的興宣大院君而掌握政權,傾向於開放國門。1874年9月,閔妃集團秘密派人與釜山倭館接洽,表示朝鮮政府隨時接待日本來使;次年4月朝鮮政府處死了**的前釜山倭學訓導安東晙,並將他“梟首警眾”,以向日方傳遞秋波。然而由於大院君下台後仍不斷試圖幹涉朝政,朝鮮內部鬥爭非常激烈,因此朝日之間的秘密交涉和談判進展不大。鑒於已了解朝鮮當權的閔妃集團的妥協傾向及朝鮮國內的尖銳矛盾,日本為加快打開朝鮮國門,便學習歐美國家的“炮艦外交”,終於引發了導致朝鮮敞開門戶的“雲揚號事件”。
1875年5月25日,由日本海軍少佐井上良馨指揮的軍艦“雲揚”號侵入朝鮮釜山海域,朝鮮東萊府的倭學訓導玄昔運詢問軍艦入港理由,日方回答是:為保護日本使臣而來,東萊府使黃世淵對此予以抗議,但無效果。6月12日“第二丁卯”號繼“雲揚”號駛入釜山海域,兩艦借口軍事演習,肆意放炮,進行各種挑釁行為,整個釜山為之震動,但朝鮮方麵對此束手無策。6月20日,“雲揚”號和“第二丁卯”號離開釜山港,沿著朝鮮東海岸北上,對朝鮮沿海進行非法測量,並侵入軍事要衝永興灣進行偵查,於7月1日返回日本長崎。(未完待續。。)
ps:~~~~~~~~~~~~~~今天第二更!~~~~~~~~~~~~~
還是萬字哦,第三更也是萬字哦~~~大大們是不是給點兒打賞、訂閱和推薦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