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


    武則天話剛落音,殿裏就炸了。[]//


    群臣個個驚詫不已,一臉的難以置信。


    眾所周知,武則天偏向武氏,為此不惜縱容武三思和武承嗣這些侄子,這是武氏作威作福,橫行不法的原因所在。


    而李氏卻是處於劣勢,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兒子,卻是被武則天發配到房州去,一去十幾年不能回京,等於是讓李顯自生自滅了。


    至於李旦這個兒子,武則天同樣不把他放在眼裏,想要喝斥就喝斥,想要訓他就訓他。就是武三思和武承嗣對李旦痛下辣手,武則天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今天,武則天卻是當著群臣的麵,公然說出“侄子不如兒子親”的話,這是破天荒的第一遭。


    這話意味著武氏在武則天心目中徹底失去了地位,意味著李氏的地位將會大漲。


    如此巨大的變化,群臣想到了“變天”這兩個字,誰能不驚詫?


    狄仁傑也是好一通驚訝,嘴巴張了張,愣是沒有說出話來。


    “侄子不如兒子親”,這是狄仁傑用來反對立武氏為太子的重要依據,而且,狄仁傑不止一次說過這話,而是多次說過。隻是,每當說出這話時,武則天不會公然讚賞,隻會稍為讚同一下罷了。


    如今天這般公然讚同,還是頭一回。


    “這意味著立太子一事陛下已經有了決斷。”狄仁傑畢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很快就想明白了:“太子之位非李氏莫屬!”


    張柬之、宋璟、張說這些才思敏捷之人很快就想到這點,一臉的欣慰。


    立太子這事爭論了快十年了。終於有了結果。而且還是他們支持的李氏勝了。他們不能不喜。


    “李氏當太子是必然,這隻是成功了一步,還有第二步需要運作。”李隆基微微點頭。


    這太子之位非李旦莫屬,唯有如此,李隆基才能當上皇帝,開創開元盛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得先讓武則天立李氏為太子,然而才能確定究竟是立誰。


    “不!”武三思和武承嗣聽在耳裏。如同雷霆轟鳴似的,搖搖晃晃,幾欲暈倒。


    以前,是武氏占了上風,武三思和武承嗣春風得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今,情勢顛倒過來了,是李氏占了上風,武氏勢屈。他們離太子之位更加遙遠了,由不得他們不急。


    “敢問陛下。何出此言?”武三思急了,顧不得別的,大聲問道。


    這話正是群臣心裏所想,齊聲附和。


    上次關於立太子一事發生了大爭論,難有定論,武則天很煩。這才過去多少時日,武則天就有了決斷,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哼!”武則天冷哼一聲,如同炸雷似的,冷冷的瞪了武三思和武承嗣一眼。


    二人隻覺武則天的目光如同刀子似的,一縮脖子,大氣也不敢出。


    “兩個狗東西,還有臉問。”武則天怒了,把武承嗣也給恨上了。


    “這……究竟怎麽回事?”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對視一眼,隻見對方一臉的迷糊。


    他們到了現在,都沒有鬧明白問題出在哪裏。


    從上次議立太子到現在時間並不長,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兒,讓武則天對二人觀感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們還真是想不明白。


    “難道是因為齋戒之事?”驀然間,二人似有所悟。


    武則天坐下來,緩開金口,道:“立太子之事,一直在爭論,這一爭論就快十年了。這些年來,朕一直在思量,究竟是立侄子好,還是立兒子好,卻是難有定論。近日,朕得一高人指點,心生一計,決心要試探一番。於是,要老七老八和那兩個狗東西齋戒,朕想看看他們誰更誠心。”


    “果然是齋戒。”武三思和武承嗣恍然,臉色蒼白,沒有一絲兒血色。


    齋戒一事,二人做了什麽,他們最是清楚,他們是整日裏吃好喝好,養得白胖胖的,這誠心一瞧便知,不需多說了。


    對於此事,他們就算渾身是嘴也莫想辯解。


    群臣在武三思、武承嗣身上瞧瞧,再把李旦李顯瞧瞧,一臉的恍然大悟,微微點頭。


    武三思和武承嗣白白胖胖,李旦和李顯餓得皮包骨了,誰心誠誰心不誠,就是瞎子也看得出來,怪不得武則天有如此感慨。


    “陛下這還是好的,要是我一定把這兩個狗東西宰了。”群臣在心裏如是想。


    作為被武則天寄予厚望的侄子,竟然如此沒有誠心,群臣為武則天不值。


    “那兩個狗東西買通看守之人,整日裏好吃好喝,比起在自己的府裏還要逍遙自在。”武則天臉色陰冷,目光如同利劍似的,在武三思和武承嗣身上刮來刮去。


    要是目光可以殺人的話,武三思和武承嗣都成了雞零狗碎。


    “陛下,臣知錯,知錯。”武三思和武承嗣隻覺天旋地轉,忙跪在地上叩頭請罪。


    要是可以重來一次的話,他們寧願挨餓也不敢再做如此欺瞞之事。


    “老七老八,至誠至孝,餓了這麽多天,都皮包骨了,仍是赤誠一片。”武則天打量李顯和李旦,目光柔和,一臉的慈愛。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有此賢子!”群臣齊聲道賀。


    “嗯。”武則天異常受用,重重點頭。


    今日,武則天方知侄子不如兒子親的道理,她是感受特別深,對於群臣的道賀要不受用都不成。


    “幸好國老時常提醒朕,朕沒有在立太子一事上草率,要不然的話,朕後悔何及!”武則天又是一句感慨。


    要不是狄仁傑力阻。武則天早就立武三思為太子了。要是到了某一天發現。武三思竟然沒有誠心。隻是想得到江山社稷,武則天還不給活活氣死?


    “武三思……”武則天眼中精光一閃,大聲喝道。


    “臣……在。”武三思一個激靈,顫抖著道。


    “……聽封。”武則天眉頭一挑。


    “甚?甚?甚?陛下還要封賞武三思?”


    “我有沒有聽錯?我耳朵出毛病了?”


    群臣聽在耳裏,驚詫不已,個個一臉的迷糊。


    “陛下,不可呀。”


    “陛下,武三思狼子野心。心懷不軌,沒有誠心,對陛下不孝,陛下萬萬不可封賞他。”


    “是呀,陛下。如此不仁不義之輩,理應重重處置,不可封賞。”


    群臣忙諫阻,聲若雷霆。


    “封賞我?”武三思也懵了,一臉我沒聽清的樣兒。


    “我聽錯了?”武三思衝武承嗣問道。


    “好象似乎可能沒有錯。”武承嗣愣好半天這才回過味來,緊接著就是大喜。道:“陛下還是沒有忘記我們,一定是要立你為……太子。”


    說著說著。武承嗣就是羨慕忌妒恨,恨不得與武三思換換。


    依他想來,武則天必然是封武三思為太子,要不然的話,為何要在武氏失勢之際封賞武三思呢?武三思當上太子,就沒有他武承嗣什麽事兒了,由不得他不氣憤。


    “甚麽?封我為太子?”武三思愣愣的,緊接著就是歡天喜地,紅光滿麵,噗嗵一聲跪在地上,衝武則天叩頭,道:“謝陛下隆恩!臣一定緊守陛下江山,一定要讓江山流傳萬古。”


    “哎!陛下糊塗了。”群臣也認為武則天是要立武三思為太子,一臉的不甘。


    “噗哧!”唯有狄仁傑、張柬之、宋璟、張說這些才智不凡的大臣把武三思這副春風得樣兒看在眼裏,大為不屑,失笑出聲。


    “武三思呀武三思,你真是一頭蠢豬。”李隆基看在眼裏,狠狠搖頭,一臉的譏嘲。


    “武三思,你沒有誠心,沒有孝心,可朕不能沒有仁心。念在你是朕的親侄兒的份上,朕封你為梁王。”武則天淡淡的道。


    “我是太子了!是太子了!”武三思歡喜難言,在心裏大吼。


    “甚?梁王?不是太子?”過了好半天,武三思這才回過味來,當場就懵了。


    武三思滿心以為武則天會立他為太子,卻是沒有想到隻是封他為梁王,他大為失落。


    “我明白了。”有大臣反應過來,大為歡喜,道:“陛下這是念在親戚的份上,給他一個王位,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這輩子,他就到此為止了。”


    “怎麽了?不滿意?”武則天臉一沉。


    當然不滿意了,要立為太子才叫滿意,區區一個梁王,絕對不滿意。


    可是,武三思不敢說出來,一臉的苦澀,道:“謝陛下厚恩!謝陛下厚恩!”


    “武承嗣聽封。”武則天瞪著武承嗣道。


    受封是大好事,無數人想要而不可得的美事兒,然而,武承嗣卻是心驚肉跳,一臉的沮喪,跪在地上。


    他也明白過來了,他的人生就止步於此了,不會可被立為太子了。


    “封武承嗣為魏王。”武則天冷冷的道,一點也沒有熱情,好象這是施舍似的。


    沒錯,這就是施舍!


    以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的弄虛作假,武則天對他們是失望透頂,完全可以把他們削職為民,卻是念在舊情的份上,封他們為王,這是實打實的施舍。


    “謝陛下。”武承嗣有氣無力的謝恩。


    武則天收回目光,站起身,大聲道:“立太子一事,是該決斷的時候了。朕意已決:太子當立子!”


    “陛下英明!”武氏不得民心,而李氏很得人心,群臣一直在為立李氏而努力,今日終於成功,群臣大為歡喜,齊聲頌揚。(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唐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