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明宮。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賈銘快步進來,喜滋滋的,遠遠就叫嚷起來了。


    “哦。何事如此歡喜?”李旦有頗有些驚訝。


    “陛下,太子回來了,太子回來了。”賈銘把手中的急報呈上,道:“這是太子發來的急報,他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


    “當真?”李旦猛的站起,眼睛瞪得滾圓,滿臉喜色,笑嗬嗬的道:“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眼裏盡是慈祥之色,道:“快三年了,朕沒有見過三郎了,也不知三郎是不是長高了?三郎是不是更健壯了?”


    說到這裏,眼裏噙著淚水,道:“征戰很辛苦,三郎征戰三年,曆盡千辛萬苦,每每想到這事兒,朕心裏就難受。”


    李旦並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父親。他對子女都很疼愛,尤其是對李隆基,倍加疼愛。一想到李隆基征戰在外,曆盡千辛萬苦,心裏就難受。


    “陛下,我可不這麽看。”賈銘搖頭,滿臉笑意,道:“太子是做大事的,他是展翼的大鵬,當翱翔於九天之上,辛苦對於別人來說可能無法忍受,但對於太子卻是甘之若飴。”


    “嗬嗬。”李旦一愣,隨即就笑了,笑眯眯的道:“嗯,你說得對。三郎就是幹大事兒的,辛苦對於他來說就是甘甜的飴。”


    “三郎真是了得,這次出征,竟然滅了吐蕃。平定了天竺。征服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更是打敗了大食,揮師西域,西域諸國望風而降。”李旦踱步,臉上的笑意越來越盛,跟綻放的鮮花似的,道:“他這一次拓地萬裏呀!朕在位三年,就有如此大功業,就是太宗皇上也不過如此嘛。”


    若隻論對外征戰。李隆基這次取得的成就應該是超過了唐太宗。可是,唐太宗還有文治,還有創建唐朝的大功,加起來的話,李隆基取得的成就還是比不了。


    “陛下,你莫隻顧著歡喜了。太子回來,這可是大事呀,我們該如何迎接?”賈銘提醒一句。


    “對!你提醒得對!”李旦重重點頭,大為讚賞,道:“三郎歸來。這是大喜事,一定要隆重迎接。嗯。把國老他們請來,好好議議。”


    賈銘應一聲,忙去傳人。


    “朕複位三載,就有如此驚世奇功,朕心足矣。”李旦擰著眉頭,喃喃自語。


    沒過多久,狄仁傑、王孝傑、張柬之、姚崇他們進來,向李旦見禮。


    “三郎發來急報,他已經在歸來的路上。你們都說說,要如何迎掃三郎。”李旦滿臉喜色,紅光滿麵。


    “當真?”狄仁傑他們大喜過望,人人咧嘴大笑,道:“太好了!太好了!”


    李隆基聰明過人,足智多謀,很得眾人愛戴。更別說,他這次拓地萬裏,使得唐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寬廣,這是天大之喜,一聽說李隆基歸來了,誰能不喜?


    “陛下,一定要舉行一個盛大而隆重的儀式,迎接太子。”狄仁傑忙道。


    “國老說得對,朕也是這麽想的。”李旦重重點頭,大為讚成,道:“這事兒就交給國老來處置。”


    “遵命。”狄仁傑當仁不讓,大聲領命。


    接下來,他們又商量了一陣細節,李旦這才叫他們下去。


    “國老留下。”李旦又叫住狄仁傑。


    “陛下,您有何事?”狄仁傑忙問道。


    “國老,我說是朕做皇上為宜,還是三郎做皇上為宜?”李旦突如其來的問道。


    “……”狄仁傑直接失語了。


    平白無故的,李旦怎會問出如此讓人震驚的話。


    這可不好回答呀,狄仁傑愣在當場,不知從何說起。


    “你下去吧。”李旦揮手讓狄仁傑退下。


    狄仁傑施禮告退。


    李旦背著雙手,不住踱步,好象有甚心事難決似的。


    “嗯,去問問娘。”猛然間,李旦停了下來,想到了武則天。


    李旦快步朝武則天的寢宮趕去。


    武則天頭發花白,身體大不如往昔,在李顯父子的攙扶下,正在散步。


    “陛下,你有何憂?”武則天看著急匆匆而來的李旦,大為訝異:“可是三郎那裏吃了敗仗?”


    “娘,你怎麽這樣說話呢?三郎怎會吃敗仗?”李旦頗有些不悅,道:“三郎正在歸來的路上呢。是得勝歸來!”


    “三郎沒吃敗仗,你為何如此臉色,猶豫難決。”武則天不解的問道。


    “娘,你說是我做皇上好,還是三郎做皇上好?”李旦又是突如其來的問道。


    “……”武則天很是驚訝,眼珠子差點掉地上了。


    李顯父子也是震驚無已,平白無故的,問這話何意?


    “你這話何意?”武則天愣了好半天,這才反應過來。


    “娘,你想呀。”李旦擰著眉頭,道:“我複位三載了,三郎征戰在外,拓地萬裏,他英明無比,無人可及。接下來,必然是與大食的生死大戰,在這樣的大戰中,一個英明的皇帝是無比重要。三郎比我英明,他當皇上是不是會更好些?”


    “……”武則天再度震驚了。


    緊接著,武則天又是欣賞的打量著李旦,笑道:“老八,以前娘小瞧你了。你沒有過人的才華,沒有強硬的性子,卻是有著比天更闊,更海更廣的胸懷。”


    皇帝之位,這是何等的誘人,誰會放棄這一位置?為了皇位,可以骨肉相殘,父子兄弟都不認,而李旦竟然在想誰當皇上更好。


    這份胸懷,的確是比天闊,比海更廣,無論怎樣讚譽都不為過。


    “你們兩父子。一脈相承。誰當皇上更好。娘也不好說。”武則天想了想,道:“這要你自個拿主意。不過,娘要提醒你一句,三郎此次回來,不僅僅是為與大食的大戰做準備,還要處理國內的積弊。你好好想想,是你更好,還是三郎更好。”


    “娘。那究竟誰更好?”李旦依然有些想不通。


    “老七,送客。”武則天沒有回答,而是吩咐李顯送客。


    “七哥,你說說。”李旦忙問李顯。


    “陛下,這事兒你就莫要為難我了。娘都難決之事,我又怎好說呢?這事兒,還是你自兒拿主意吧。”李顯忙道。


    這可是犯忌的事兒,一個不好要招來禍事,就連武則天都不敢多說,李顯哪有膽子說話。


    xxxxxx


    李隆基歸來的消息不脛而走。長安百姓奔走相告,齊聚玄武門迎接。


    李隆基的聲望很隆。百姓對他特別愛戴,而且,他這次出征打得實在是太好了,好得沒法說了,就是戰神李靖複生也不過如此,就是起唐太宗於地下也不過如此,要百姓不趕來迎接他都不成。


    百姓的熱情實在是太高了,趕到百裏之外去迎接李隆基。其實,自從李隆基到了河西走廊,一路上都有百姓迎接與歡送,更有不少百姓送了一程以一程,有人一直送到長安。


    來到玄武門時,文武百官在狄仁傑和王孝傑的率領下前來迎接。


    “見過太子。”群臣見到李隆基,如同見到老祖宗似的,特別歡喜,人人咧著嘴直樂嗬。


    如今的李隆基聲望正隆,群臣以見到李隆基為榮。


    “免了。”李隆基揮手,要他們免禮。


    然後,與群臣寒暄一陣,在群臣的簇擁下,直奔皇宮而去。


    剛到皇宮,就見李旦和李顯,一左一右的攙著武則天,在皇宮前等他。


    “祖母。”對於武則天這個祖母,李隆基還是很欽佩的,快步上前,向武則天見禮。


    “三郎,讓祖母好好瞅瞅。”武則天笑嗬嗬的,一點也沒有因為被李隆基逼退位而不高興,雙手撫著李隆基的臉頰,仔細打量一陣,笑道:“三郎又長高了!更俊了!一定會迷死很多姑娘。”


    “哈哈!”李旦開懷大笑,武則天這話就是他想說的。


    “嗬嗬。”李顯也是滿臉笑容,打量著李隆基,極為欣賞。


    雖然李隆基讓李顯失去了皇位,還殺了韋王妃和李裹兒,李顯卻是並沒有記恨。因為他對皇位並不很看重,而李隆基對他這個伯父很敬重。


    至於韋王妃和李裹兒之死,那是因為她們取死有道。


    就是李重潤也不記恨李隆基,反而很喜歡。


    “見過父皇。見過伯父。”李隆基向李旦和李顯見禮。


    “免了,免了。”兩兄弟齊聲阻止。


    李旦和李顯一左一右的拉著李隆基的手,把李隆基好一通打量,欣慰之極。


    “三郎此番出征,拓地萬裏,就是太宗皇上也不過如此。”李旦對李隆基是一通盛讚。


    “太宗皇上神姿偉岸,太子頗有太宗英風。”李顯也是讚不絕口。


    經過三年的征戰,李隆基個頭更高了,更壯實了,也更精悍了,渾身上下透著一股上位者的氣勢,可以就是英武不凡了。


    問詢了一陣,然後進入皇宮,李旦傳下旨意,擺設酒宴,為李隆基接風洗塵。


    盡管武則天年事已高,她也參加了,而且,她還很歡喜,酒到杯幹。看得出,她是真心喜歡。


    這也難怪,作為奶奶,孫子如此了得,她能不歡喜麽?


    李旦那就更沒說的了,更加歡喜。


    一邊飲宴,一邊說起征戰經過,興致極高,盡歡而散。


    “三郎,你來。”李旦把李隆基拉進禦書房,關上門,道:“三郎,父皇心意已決,明日就傳位於你。”


    “甚麽?禪位?”李隆基眼珠子掉在地上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唐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