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要代唐,首先就要對付李唐宗室,她對李唐宗室大開殺戒,殺了不少宗室子弟。()


    武三思和武承嗣更狠,二人更是有把李唐宗室斬盡殺絕的主張,在他們的經營下,李唐宗室死傷慘重,到如今,能活下來的沒有多少人了。


    就是李旦和李顯兩人,之所以能活下來,不因為別的,隻是因為他們是武則天的親兒子。要不然的話,他們能否活下來,誰也說不清。


    就是這樣,他們兩人也是曆盡千辛萬苦,倍受折磨,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尤其是李旦,更是武三思和武承嗣的眼中釘,肉中刺,多次遇險,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對於恢複李唐宗室的名譽爵位,再厚葬一事,有很多人想做,卻是不敢提。


    李旦一臉的恍然,卻是嘴巴張了張,又閉上了,看著武則天。


    這事兒,不是他沒有想過,他很想做,隻是他不敢做。因為武則天雖然退位了,積威還在,李旦對這個母親還是害怕。


    刷!


    群臣的目光齊刷刷落在李顯身上,雖然不乏讚賞,更多的是擔憂。


    李唐宗室雖然死了那麽多,都是武則天一手造成的,要給他們恢複名譽爵位,還要厚葬,這是與武則天為敵呀。


    果然,武則天目光炯炯,盯著李顯,神色頗為不善。


    李顯一縮脖子,大氣也不敢出。


    他和李顯一個樣,對武則天這個母親,還是害怕的。一見武則天著惱了。他不能不懼。


    “七伯。你所言是一件大事。不能不做。”李隆基適時開口,道:“朕恢複李唐,自然是要給那些冤死的宗室子弟恢複名譽爵位,還要給他們厚葬。”


    其實,這些李唐王朝宗室子弟與李隆基沒有多少關係,因為他是現代人。但是,政治上需要,這樣做能讓李隆基更好的凝聚人心。


    試想一下。李隆基恢複了李唐王朝,卻是連遇害的李唐宗室子弟的名譽爵位都不敢恢複,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你……”武則天盯著李隆基,搖了搖頭,無言一歎,閉上嘴巴,不再說話了。


    群臣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緊接著,群臣又是想笑。


    李隆基能把武則天拉下皇位,區區武則天的不滿算得了甚?要是李隆基顧慮武則天滿與不滿,還能誅殺武氏、太平公主?還能把武則天趕下皇位?


    “謝陛下。”李顯和李旦大喜。


    對於此事。兩兄弟早就想做,隻是不敢做而已。如今。李隆基做成了,他們自然是滿心歡喜。要知道,那些被害的李唐宗室子弟中,有些是他們的兄長,是唐高宗的兒子,與他們非常親近。


    接下來,又商議了一陣國策。


    “內政方麵,已經商議得差不多了。餘下的問題,要留待大朝會上,與群臣共議。”李隆基對內政方麵很是滿意,話鋒一轉,道:“下麵我們就來商議,如何滅大食。”


    “滅大食?”群臣精神一振。


    尤其是泥涅師,更是精神抖擻。他這個亡國太子,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回歸故國,如今終於盼到了,盼到唐朝要對阿拉伯帝國動手了,他歸國可期,不能不興奮。


    武則天眼中精光閃閃,精神一振。


    滅掉阿拉伯帝國,那是何等的令人振奮,即使武則天精神不濟了,仍是興奮。


    “張說,你再給他們好好說我們與大食一戰的經過。”李隆基衝張說道。


    張說指揮了那一戰,由他來說非常好。


    早就聽說那一戰很精采,眾人的耳朵豎起來了,凝神靜聽。


    “那一戰是這樣的……”張說微一沉吟,開始講解經過。


    他思路清晰,才思敏捷,一通講解是條分縷析,異常清楚。


    “雖然已經聽你們說過這一戰,此時聽來,仍是讓人心神激蕩。”武則天頗為感慨。


    “是呀。”群臣齊齊點頭,大為讚成這話。


    “與大食一戰,我們雖勝,卻是異常艱苦。”李隆基眼中精光閃閃,道:“因為大食是大唐的勁敵!如何滅掉大食,你們暢所欲言。”


    “陛下,以臣之見,這鋪排軍略,還是讓某個自以為策論不凡的人來說。”姚崇提議,眼睛卻是瞄著張說。


    他的意思很明顯了,張說號稱策論天下第一,擁有深遠的目光,不凡的才智,更是跟隨李隆基征戰三年,對阿拉伯帝國的了解比別人深,由張說來鋪排軍略是最好的辦法。


    然而,他與張說不對付,言來有些不屑。


    “哼!”張說不屑的冷哼一聲,道:“說就說。莫以為你的十事有好了不得,我也能說。我就讓你好好見識見識,甚才叫真正的軍略。”


    “你莫要說大話閃了舌頭,到頭來要我指點指點你兵法。”姚崇以冷笑回應。


    這兩貨並沒有仇怨,卻是命裏犯衝,自從第一次見麵後,就是彼此看對方不順眼,一有機會就要掐起來。


    “哼!”李隆基冷哼一聲,沉聲道:“這是議事,不是給你們賭氣的。若是再敢胡言亂語,律法從事。”


    兩人一凜,脖子一縮,不敢再爭鬥了。


    “張說,你說吧。”李隆基衝張說道。


    “遵旨。”張說忙道:“大食地域遼闊,口眾多,物產豐饒,並不在大唐之下。他們的軍隊敢打敢拚敢死,勇猛無畏,這是大唐的勁敵!絕不可輕視。”


    眾人重重點頭,大為讚成這話。


    雖然與阿拉伯帝國隻打了一仗,卻也看出阿拉伯帝國很了得。要是輕視阿拉伯帝國的話,那就是自取敗亡。


    “大唐要滅掉大食,必須要傾舉國之力。方能做到。”張說接著道:“大唐要做的準備事宜很多。主要有:一是要大練兵。以我估算。大唐要滅掉大食,最低也需要三十萬大軍,最好是五十萬,甚至更多。”


    阿拉伯帝國疆域遼闊,口眾多,物產豐富,經濟實力很強。再加上其軍隊敢打敢拚敢死,勇猛無畏。唐朝要想滅掉這樣的對手,需要一支大軍。其數量,不會低於三十萬。最好是五十萬以上,才有更多的勝算。


    唐朝軍隊最多的時期是天寶年間,也才五十四萬的樣子。如今的唐朝,總兵力還沒有這麽多,光是派駐萬裏疆域就需要二十萬,這是最低數字了。還要留出足夠的機動兵力,就需要更多的軍隊。


    與阿拉伯帝國大戰,需要五十萬以上的軍隊。唐朝在軍隊的缺額上很大,不練兵不行。


    因而。大練兵就是第一要務。


    “如今,府兵敗壞,已不適應需要。臣以為,當以驀兵取而代之。”張說提議。


    要大練兵,就得有足夠的兵員,若是連兵員都沒有,還談甚麽練兵。


    而府兵早已不能適應需要了,在征戰突厥時,武則天連四十萬大軍都拿不出來,由此可見府兵是多麽的敗壞了。


    因此,用驀兵取代府兵就成了必然。


    雖然第一個發現府兵敗壞的人是陳玄禮,然而,他並沒有找到取代之法,驀兵是張說提出的,也曾施行,隻是施行有限。如今,要與阿拉伯帝國大戰,就得全麵推行驀兵製。


    “讚成。”狄仁傑他們深表讚成。


    就是與張說不對付的姚崇也是點頭認可。


    “第二件就是重製軍械。”張說接著道:“大食的投石機射程比我們的強弩更遠,若是運用得好,完全可以壓製我們的弩陣,那我們的麻煩就大了。是以,重製軍械,投入大量的射程更遠的投石機就成了必然,可以用來壓製大食的投石機。”


    與古太白一戰,唐軍充分認識到了阿拉伯帝國投石機的可怕。古太白之所以敗得那麽快,就是因為他不熟悉唐軍的打法,沒有保護好投石機。不然的話,唐軍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不僅要投入大量的投石機,還要在鎧甲上下功夫。”張說又道:“大食的鎧甲遠遠不如我們,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可是,經過這一戰,相信優素福會想辦法彌補。若是我們不能在鎧甲上保持這種優勢,我們就有大麻煩了。”


    鎧甲是唐軍最大的優勢,因為唐朝的鋼鐵產量是阿拉伯帝國的好多倍,唐朝完全可以讓唐軍大量裝備防禦力驚人的鎧甲,而阿拉伯帝國因為鋼鐵產量有限,不可能達到唐朝這種程度。然而,以優素福的精明,他不會不想辦法彌補這一缺陷。


    是以,唐朝要想保持這種優勢,就需要投入。


    “第三件就是有了新的軍械,就要研究新的戰術戰法,並進行針對大食的訓練。”張說提出第三策。


    新的武器出現,就需要新的戰術戰法與之相適應,這點顯而易見。


    光有好的武器,並不一定就能打勝仗,因為這還需要新的戰術戰法。比發說兩伊戰爭,號稱“現代武器的展覽場”,全世界的先進武器集體亮相,然而,打得卻是一塌糊塗。


    為什麽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會用!用不好!


    之所以用不好,就在於沒有先進的戰術戰法。


    研究新的戰術戰法,並且以此來訓練軍隊,讓軍隊掌握,這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唐軍的戰力才足夠強大,才能戰勝阿拉伯帝國。


    當然,可以專門針對阿拉伯帝**隊進行訓練,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第四件就是應當重新製訂軍製,以及獎懲措置。”張說眉頭一挑,聲調有些高,道:“征戰大食,是在萬裏之外打仗,會很辛苦。臣以為,無厚利不足以誘人前往,朝廷應當讓前往之人能夠得厚利。”


    張說眼光獨到,很務實,一語切中了要害。(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唐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