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政才昭著,由他率人前去治理,不會有任何問題。隻是,他作為丞相,必須要留在國內,要坐鎮中樞,那麽這治理一事就理所當然的落在宋璟身上了。


    宋璟不僅剛直,而且還有不凡的才幹,他還富有治理吐蕃和天竺這些異域的經驗,由他牽頭治理一事,沒人會有異議。


    “把治理一事交給宋璟,放心。”武則天非常讚賞的點頭,道:“隻是,這治理一事太過繁劇,得給宋璟調配幾個能人,不然的話,宋璟會被累壞的。”


    “聖後英明!”眾人對武則天的說法大為讚同。


    這次出兵進攻阿拉伯帝國,若是成功的話,唐朝就會拓地萬裏之廣。而且,這萬裏不比吐蕃這種地廣人稀之地,這裏有著眾多的口眾,需要處理的政務之多可想而知。即使宋璟再厲害,他也不可能把這些事兒做完,這需要給他配幾個能人相助。


    “這樣吧。”李隆基點頭,道:“除了姚崇、張說、鍾紹京,不能動以外,其餘人等,宋璟你瞧中了誰,就挑走。”


    李隆基這是給宋璟大開方便之門了,任由他挑人。


    姚崇是丞相,要坐鎮中樞,肯定不能被挑選。張說要統兵出戰,同樣不能挑選。至於鍾紹京,他要暫代兵部尚書一職,也是不能挑選,因為大戰一開,需要處理的軍務很多,兵部必須要一個能人坐鎮。


    “陛下,能不能把韓休調來。”宋璟微一沉吟,道:“張九齡能來是最好,隻是天竺也需一人坐鎮。把韓休調來就成。再有李元紱、張嘉貞他們相助,應該是可以了。”


    天竺是這次出兵西征的最重要糧草來源地,在唐朝拿下撒馬爾罕以前,唐軍的糧草都要從天竺調運,必須要一個能人坐鎮。張九齡和韓休二人必須留下一人。兩人中,張九齡留下似乎更合適。


    “好!”李隆基欣賞的點頭,讚賞道:“宋璟站得高,看得遠,有大局觀,能從全局看問題。這很好!”


    治理的事兒很繁劇,需要很多人手,若是換個人很可能連張九齡也要了,宋璟沒有這麽做,他的確是當得這讚譽。


    “張說離開後。兵部的事務就由鍾紹京兼領。”李隆基衝鍾紹京道。


    “遵旨。”鍾紹京暫攝兵部,這是眾望所歸之事,群臣不會有異議,鍾紹京領旨。


    “擊破大食的大體事兒,我們已經商議得差不多了,還有具體事宜,你們有甚要說的,盡管道來。”李隆基掃視眾人道。


    接下來。眾人商議具體的出兵事宜。數十萬大軍出動,需要做的事兒很多,這一商議就是好幾天。這才商議妥當。


    “陛下,這次西征,應該從軍事學院裏挑選一批人,組成一支軍隊,要他們參戰,磨練他們。”王孝傑最後道。


    “應該的。”眾人齊聲讚同。


    李隆基創建大唐軍事學校。就是為了培養軍事人才,如此大戰。若是不能讓這些學員參戰,那就是錯失良機了。


    良將。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唯有實戰才是最好的磨練,讓這些學員參戰是一個很英明的決定。


    “王孝傑,你是否發現了將才?”李隆基盯著王孝傑問道。


    “陛下英明。臣還沒有說,你就發現了。”王孝傑未語先笑,道:“在軍事學院裏,臣還真發現了一員帥才。”


    “帥才?”是帥才而不是將才,群臣的興趣大增,個個眼睛瞪圓,死盯著王孝傑。


    王孝傑是大唐名將,征戰一生,眼光奇高無比,等閑人難入他的法眼,被他讚為帥才,必然是非凡了得之人。


    “他就是張守珪。”王孝傑笑眯眯的道。


    “大唐名將?”李隆基一驚,隨即就是歡喜無已。


    張守珪是唐朝的名將,戰功昭著,為大唐立下赫赫軍功,青史留名。如今的張守珪很年輕,不過二十多歲,有他出現,也就意味著大唐名將不會象武則天時期那樣“斷代”,而是代代相傳。


    “此人精明過人,才思敏捷,對兵道自有獨到之處。”王孝傑笑嗬嗬的道:“臣特的指點過他,隻要假以時日,讓他磨練磨練,就能獨擋一麵。”


    張守珪成了王孝傑的弟子,得到王孝傑的兵法,而張守珪天賦不凡,一定能大放異彩。


    “如今隻發現了一個張守珪,要不了多久,郭子儀、李光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這些大唐名將就會一一現身。到那時,大唐將會達到鼎盛,將才不缺。”李隆基很是歡喜。


    如今的郭子儀、李光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他們有的還很年幼,有的還沒有出生。隻要過上十幾二十年,等到這些名將現身,再有大唐軍事學院進行培養,大唐就會有大批名將,要想不達到鼎盛都難。


    等到諸事商議完後,李隆基道:“大軍即將調動,張說應當率領諸將先一步進入西域,為大戰做準備。”


    “遵旨。”張說他們領旨。


    數十萬大軍調動,需要處理的事兒很多,張說他們先一步進入西域,準備開戰事宜,這是應該的。


    張說他們把他們手上的事兒交接完成,眾將就在張說的率領下,趕赴西域。


    李隆基率領群臣相送,一直到灞上折柳而別。


    “諸將已去西域,大軍開始調動。”李隆基一聲令下,大軍開始奔赴西域。


    在全國各處,湧現出了一幕幕熱血壯歌。


    “弟兄們:你們已經知道了,自從五年前,陛下登基伊始,大唐就在準備擊破大食,完成太宗皇上未競之願。今日,陛下終於下旨了,要我們奔赴西域,擊破大食。你們願不願參戰?”一個校尉向集結在一起的唐軍大聲訓話。


    “願意!”將士們爆發出驚天的吼聲。


    早在六十年前,波斯帝國覆滅之前,派人到長安請求唐朝出兵。唐太宗考慮到當時的條件不具備,西突厥未滅,唐軍不可能通過西域進入波斯。隻得以路途遙遠為由拒絕出兵。這給了阿拉伯帝國機會,滅掉波斯後,阿拉伯帝國實力暴漲,大舉東進,想要打到唐朝來,奴役中國。


    唐太宗拒絕出兵一事。不僅僅是唐太宗的遺憾,也是唐人的遺憾。如今,他們終於可以彌補這一遺憾了,可以擊破阿拉伯帝國了,他們能不歡喜麽?


    “我要告訴你們:此戰要在異域萬裏之外開打。會很辛苦,有天大的危險,很可能埋骨他鄉,他們怕不怕?”校尉接著訓話。


    “不怕!”


    “怕,就不是大唐好男兒!”


    “大唐好男兒就不怕!”


    將士們爆發出驚天的吼聲,如同雷鳴似的。


    “很好!這才不愧是大唐好男兒!”這個校尉大為欣慰,道:“沒給你們說,我曾追隨陛下參與了滅吐蕃、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戰。更是在喀布爾砍下大食狗頭三級。”


    這個校尉無比自豪,紅光滿麵,越說越興奮。聲音越來越高。


    李隆基滅吐蕃、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打敗古太白,這是一連串的輝煌勝利,早就為唐人所熟知。能親身參與這一戰,這對誰來說都是無比自豪之事。


    “大人,能給我們講講麽?”


    “是呀。大人。給我們說說你的英雄事跡。”


    將士們一臉的豔慕,眼睛放光。恨不得立即聽到他精彩的故事。


    “可以。我們一邊行軍,一邊說給你們知道。”把這等得意事兒說與別人知道。是一大快事。更別說,這還能激勵軍心士氣,何樂而不為呢?


    “好!好!好!”將士們大為歡喜。


    校尉一聲令下,這隊唐軍踏上征程,奔赴西域。


    這樣的場麵,在大唐各處不斷上演,一支支唐軍按照既定的部署,奔赴西域。


    一隊隊唐軍朝西開去,在河西走廊上開始匯聚,引發了一場大風波。


    “隆隆!”一陣驚天動地的聲響傳來,正在朝東進發的商隊聽到這如雷聲響,個個耳朵豎起來了,眼睛瞪圓。


    “這是甚聲音?如此響亮。”


    “好象是大軍開進的聲音。”


    “大軍開進?沒錯!就是大軍開進。這是蹄聲,聲音錯落有致,整齊利索,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如此大軍出現在河西走廊,這是為何?”


    “不會是大唐要對大食動手了吧?”


    “沒錯!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這樣!”


    “太好了,大唐要擊破大食了!走,我們犒軍去!”


    這支商隊的商人一陣猜測,想到了唐朝進攻阿拉伯帝一事,大是歡喜。


    “對!犒軍!”


    商人很快就取得一致意見,帶著人手,趕著貨物,去迎接唐軍。


    遠遠就看見一條長龍,滾滾而來,聲威驚天。


    “沒錯!就是大唐之軍!是我們的軍隊!”


    “哈哈!大唐要擊破大食了!要擊破大食了!”


    先前還是猜想,如今得到證實,他們是喜笑顏開,一張嘴哪裏合得攏。


    “好威武雄壯的軍隊!”


    “那還用說!誰叫這是我們大唐的王者之師呢!”


    商人把唐軍開進的整肅陣勢看在眼裏,喜不自禁,讚不絕口。


    “隆隆!”唐軍快速到來,蹄聲如雷,從他們身邊快速通過,朝西前進。


    若是從空中望去的話,隻見整個河西走廊上,到處都是在開進的唐軍。一隊隊唐軍,組成一條長龍,滾滾西去,前不見其頭,後不見其尾。


    打個比喻的話,唐朝若是一輛戰車的話,大唐戰車已經隆隆啟動。(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唐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