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慶忌準備離開招賢館,返回吳王宮的時候,就見到太宰季劄匆匆過來。


    “叔祖,何事?”


    “大王,喜事,喜事!”


    季劄的臉上難以掩飾住欣喜的神色。


    這讓慶忌不由得好奇起來,能讓季劄這般喜形於色的事情可不多!


    “是何喜事?”


    “老臣為大王找到了一位大賢,豈能不是喜事?”


    “大賢?”


    “正是。大王可知道辛文子?”


    “……”


    慶忌搖搖頭,表示並不認識所謂的辛文子。


    不論是慶忌原本的記憶,還是曆史上的概述,他都對辛文子此人一無所知!


    見狀,季劄並沒有沮喪,而是莞爾一笑道:“大王不知辛文子,不足為奇矣。辛文子,乃是辛鈃,字文子,又稱計倪、計研,號計然、漁父!”


    “辛文子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因其品行剛直,酷愛山水,常泛舟出遊,遨遊山海湖澤。”


    “而不肯主動遊說,自薦於諸侯,故而盡管辛文子才冠當世,卻不為天下人知!”


    “老臣跟辛文子有過一麵之緣,曾談論過治國之道,發現其果真有王佐之才,其治國之理念,應該甚合我吳國之國情。”


    計然?


    慶忌抓住了重點。


    對於辛文子,他自然是沒聽說過的。


    但計然這一曆史人物,慶忌略有所知!


    曆史上有漢興三絕,蕭何、張良、韓信為史所稱道,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也有三絕,即文種、範蠡和計然。


    在吳越相爭中,文種直接管理越國政務,範蠡以軍事輔佐勾踐。


    計然不同於文種、範蠡,他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方麵!


    慶忌依稀記得,計然對治理國家的策略極有研究,善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談論治國方略。


    史書記載,計然南遊到越國,大夫範蠡驚其才,從之為師。


    計然教授範蠡七條計謀,範蠡輔佐越王勾踐,隻用了其中五條,就消滅了強大的吳國!


    洗刷了二十年前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攻破越都會稽後屈膝投降,並隨至吳國,臣事吳王的“會稽之恥”。


    而且,計然的治國理念,應該屬於道家的黃老之術的範疇。


    計然還精通相麵之術,在範蠡準備向勾踐舉薦他的時候,計然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


    範蠡聽從,後來果真在滅吳之後急流勇退,留下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名言。


    “計然現在何處?”


    “回稟大王,老臣已經探得,辛文子現在暫時居於姑蘇山之麓。大王不妨擇一大臣,或者讓老臣親往,說服辛文子仕吳!”


    “寡人可親往。”


    為求取大賢,慶忌並不介意折節下士一番!


    不多時,慶忌就輕車簡從的帶著熊子丹、黑夫以及一眾宿衛前往姑蘇山,問明去路後,就沿著羊腸小道,在一片綠水青山之間,找到了計然的住處。


    計然不愧是一個旅遊達人,生活是格外有情調的。


    隻見三間低矮的茅草屋坐落於山麓之下,由簡陋的籬笆牆環繞,附近鬱鬱蔥蔥,植被茂密,邊上還有一條瀑布直流而下,形成了一口清澈見底的水潭。


    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心曠神怡!


    古代的高人,果然都喜歡隱居於這樣的地方。


    慶忌心中不由得腹誹一句。


    “敢問,這裏可是辛文子先生之住處?”


    敲門過後,隻見到一名穿著樸素衣裳的少年走出來,不待慶忌說話,在一側的熊子丹便上前詢問道。


    “正是。此乃我家先生辛文子喬遷不久的新居,敢問爾等是?”


    慶忌回答道:“勞煩告訴文子先生,就說慶忌,登門拜訪,欲見先生有事相商。”


    “啊!慶……可是吳王?”


    少年不由得倍感吃驚。


    慶忌微微頷首,沒有否認!


    少年連忙行禮道:“小人參見吳王。吳王,實不相瞞,我家先生昨日已經乘船外出,遊曆五湖,此時並不在裏間!”


    這麽不巧?


    慶忌心中頗為猶疑不定。


    “不知文子先生何時能歸來?”


    “回稟吳王,不好說。我家先生寄情於山水之間,有時外出短則三五日,長則一兩個月,不一而足。”


    聞言,慶忌隻能頗為遺憾的搖搖頭,說道:“若文子先生回來,勞煩小兄告知一聲。改日,寡人定當再次造訪!”


    “小人自當從命。”


    知道尋訪計然無果後,慶忌就帶著一行人離開姑蘇山,返回吳王宮。


    ……


    “宣,楚國公子申覲見——”


    吳王宮,大殿。


    站在陛台一側的寺人尖聲高喊一下,隨後層層遞進,宣號之聲幾乎傳遍吳王宮的前殿!


    早就等候在殿外的公子申(子西),旋即在一名寺人的領路之下,亦步亦趨的進入大殿。


    正值而立之年的子西,目不斜視,抵達陛台之下後,不卑不亢的衝著慶忌行禮道:“外臣熊申,參見吳王!吳王萬年!”


    “免禮平身。”


    子西將慶忌稱之為吳王,是不無道理的。


    按照周王室的分封製,楚國與吳國的爵位都是子爵,最次的一等!


    然而,諸如偏居一隅的吳、楚、越三國,雄踞南方,早已不朝拜周天子,不服王化,故而紛紛自立為王。


    子西有求於人,故而為表示敬重,將慶忌稱之為“吳王”,是情有可原的。


    “申公子,你來的正好。”


    慶忌皮笑肉不笑的道:“我吳國君臣,正在商議向舒地增兵之事,申公子不妨坐在一側旁聽,如何?”


    “吳王說笑了。”


    子西知道慶忌是在給自己一個下馬威,但不敢發怒,隻能鄭重其事的道:“吳王,實不相瞞,外臣此來,正是為楚吳兩國之邦交大事!”


    “今楚吳兩軍在潛、舒一線僵持不下,空耗錢糧,於國無益,是以外臣奉王命而來,特與吳王商議兩國弭兵止戈,重修於好之事!”


    聞言,慶忌隻是笑吟吟的,沒有說話。


    典客伯噽卻不得不站出來,義憤填膺的道:“大王,萬萬不可與楚人媾和!”


    “楚國背信棄義,不可輕信,上一回適才與我吳國訂立互不侵犯之盟約,便轉頭動輒大軍伐吳。豈有此理?”


    “臣請大王增派援軍,傾國之兵以伐楚,一雪前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