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臣在!”
“我吳國這兩年的賦稅收成如何?”
慶忌有必要過問此等有關於國家賦稅的大事。
其實,慶忌早已知曉這兩年來的吳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但隻是想讓季劄公之於眾,做一下匯報工作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吳國的賦稅製度是兩年收取一次。
季劄當即正色道:“回稟大王,我吳國今年之賦稅收成,綜合商稅、田租稅、口賦、戶口稅,再加上鹽、鐵、紙、筆等各種雜收。”
“國庫收入金六千二百四十七兩,刀幣、捕幣約合三百餘萬錢,布十萬零八千二百七十一匹,絹三千七百二十七匹,其餘米粟穀物近一百萬石!”
“嘶!”
聞言,一眾公卿大夫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倍感震驚!
這兩年吳國的財政收入,還真是高得離譜!
緣何來由?
都得益於吳國推行變法改革事宜。
要知道,放在過去,吳王僚年間,吳國的兩年國庫收入,金不過二千兩,米粟穀物也才六十萬石……
這是翻了多少倍?
而且,這還僅僅是慶忌繼位以來的第一次收取的賦稅。
若是吳國能一直矢誌不渝的遵行新法,國力蒸蒸日上,可想而知這樣的財政收入也將直線上升,隻多不少。
不過,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兩年吳國的財政收入如此可觀,支出也同樣不小。
別的不說,吳國修橋鋪路,以通中原,又在江淮一帶建造一座臨淮城,在西南之地建造一座新城,還要構築一條從西南通往吳都的官道。
再加上鼓勵人口生育所需的財物,這方方麵麵,哪裏不需要花錢?
這注定是一個周而複始的過程!
吳國的這兩年財政收入確實夠多,但是一經花銷,所能剩下來的恐怕不會太多。
“善!”
慶忌微微頷首,旋即又將目光放在大司馬孫憑的身上,詢問道:“大司馬,吳越邊關,及吳楚邊關之師,可已裁撤?”
“回稟大王,已經裁撤。按照大王的詔令,吳越邊關,武原、禦兒一線,我吳國邊軍隻駐有士卒一千人。吳楚邊關,長岸、鵲一線,我吳國邊軍隻駐有士卒三千人。”
“而且,我吳國已同楚越兩國達成共識,邊界方圓百裏之內,駐軍之數等同,且互設官吏監督!”
“善。”
慶忌點頭道:“寡人之意,我吳國應集中一切力量,發展民生。眼下,吳無戰事,將士正可暫時卸甲歸田,進行農耕!”
“故,寡人決議裁軍。南部駐軍一千,西部駐軍三千,新城駐軍三千,臨淮駐軍三千,唯是邊軍一萬,吳都駐軍五千,以備不測,餘者盡皆裁撤!”
“這……”
聽到慶忌的這番話,陛台下的群臣不由得又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現在,吳國的確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
原本在尋常時候,吳國的常備軍都保持在三萬人以上,畢竟吳國的疆域可不小,需要駐紮兵馬的地方也很多。
但是,眼下慶忌居然要一口氣裁軍一半以上?
這不得不讓群臣遲疑。
慶忌這麽幹,是否會讓吳國的防務變得空虛?
但,慶忌的決策是這樣的。
南部的駐軍一千人是應對越國方麵,西部的駐軍三千人是應對楚國方麵,西南部的駐軍三千人,則是應對仍有不臣之心的山越部族。
畢竟西南諸夷還尚未全部臣服於吳國,慶忌仍以熊子丹為大將、大都督,聯合山越各部的勇士,將不服王化的部族逐一征服。
至於北部的三千駐軍,同樣是為了鎮壓淮夷各部,以備不測的。
所以,那一萬邊軍是必須要的。
至於留守吳都的五千常備軍,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裁軍,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吳國的軍費開支,同時能將更多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生產建設當中。
即便是爆發戰亂,慶忌相信這麽多的常備軍足夠一戰,至少能給予吳國一定的調兵遣將的時間。
太宰季劄不得不出列道:“大王,裁軍之意,固然美哉。然,我吳國尚武,若武備鬆弛,外敵來犯,又當如何?”
季劄的這個問題,問的不錯。
慶忌淡然一笑,說道:“我吳國自然不可不修武備。”
“寡人之意,我吳軍此後將實行義務兵役製度,逢戰事,將士無需自備甲胄、武器、糧秣、馬匹等一應軍需輜重,將由國家統一分配!”
“日常,軍中將士完全由國家奉養,進行日常操練及軍屯,以區別於過去的兵農合一製。”
一聽這話,朝堂上的群臣更是禁不住滿臉駭然之色。
慶忌這是要改革軍製?
是的!
在這之前,不止是吳國,天下列國,包括夏商二代,所用的兵役製度,無不是兵農合一製,即寓兵於農。
就慶忌所知道的,曆朝曆代主要包括兵農合一製、全民皆兵製、征兵製、軍戶製、團結兵製、民兵製、募兵製、衛所製、八旗綠營製等。
每一種兵役製度都有好有壞,利弊不一。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於農的。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
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也是銅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即所謂授甲、授兵。
兵器隻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給與的。
但是,當敵人打過來時,又不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所以《六韜》中說,教民將某種農器當某種兵器。
到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製。
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
至戰國時,卻坑降斬級,動以萬計!
如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的情形可知,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禦之兵仍在。
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後”可見各地方守禦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的原因。
在曆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若此時了!
所以戰國後期,秦楚皆帶甲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三十萬到五十萬之間。
23shu8
“臣在!”
“我吳國這兩年的賦稅收成如何?”
慶忌有必要過問此等有關於國家賦稅的大事。
其實,慶忌早已知曉這兩年來的吳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但隻是想讓季劄公之於眾,做一下匯報工作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吳國的賦稅製度是兩年收取一次。
季劄當即正色道:“回稟大王,我吳國今年之賦稅收成,綜合商稅、田租稅、口賦、戶口稅,再加上鹽、鐵、紙、筆等各種雜收。”
“國庫收入金六千二百四十七兩,刀幣、捕幣約合三百餘萬錢,布十萬零八千二百七十一匹,絹三千七百二十七匹,其餘米粟穀物近一百萬石!”
“嘶!”
聞言,一眾公卿大夫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倍感震驚!
這兩年吳國的財政收入,還真是高得離譜!
緣何來由?
都得益於吳國推行變法改革事宜。
要知道,放在過去,吳王僚年間,吳國的兩年國庫收入,金不過二千兩,米粟穀物也才六十萬石……
這是翻了多少倍?
而且,這還僅僅是慶忌繼位以來的第一次收取的賦稅。
若是吳國能一直矢誌不渝的遵行新法,國力蒸蒸日上,可想而知這樣的財政收入也將直線上升,隻多不少。
不過,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兩年吳國的財政收入如此可觀,支出也同樣不小。
別的不說,吳國修橋鋪路,以通中原,又在江淮一帶建造一座臨淮城,在西南之地建造一座新城,還要構築一條從西南通往吳都的官道。
再加上鼓勵人口生育所需的財物,這方方麵麵,哪裏不需要花錢?
這注定是一個周而複始的過程!
吳國的這兩年財政收入確實夠多,但是一經花銷,所能剩下來的恐怕不會太多。
“善!”
慶忌微微頷首,旋即又將目光放在大司馬孫憑的身上,詢問道:“大司馬,吳越邊關,及吳楚邊關之師,可已裁撤?”
“回稟大王,已經裁撤。按照大王的詔令,吳越邊關,武原、禦兒一線,我吳國邊軍隻駐有士卒一千人。吳楚邊關,長岸、鵲一線,我吳國邊軍隻駐有士卒三千人。”
“而且,我吳國已同楚越兩國達成共識,邊界方圓百裏之內,駐軍之數等同,且互設官吏監督!”
“善。”
慶忌點頭道:“寡人之意,我吳國應集中一切力量,發展民生。眼下,吳無戰事,將士正可暫時卸甲歸田,進行農耕!”
“故,寡人決議裁軍。南部駐軍一千,西部駐軍三千,新城駐軍三千,臨淮駐軍三千,唯是邊軍一萬,吳都駐軍五千,以備不測,餘者盡皆裁撤!”
“這……”
聽到慶忌的這番話,陛台下的群臣不由得又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現在,吳國的確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
原本在尋常時候,吳國的常備軍都保持在三萬人以上,畢竟吳國的疆域可不小,需要駐紮兵馬的地方也很多。
但是,眼下慶忌居然要一口氣裁軍一半以上?
這不得不讓群臣遲疑。
慶忌這麽幹,是否會讓吳國的防務變得空虛?
但,慶忌的決策是這樣的。
南部的駐軍一千人是應對越國方麵,西部的駐軍三千人是應對楚國方麵,西南部的駐軍三千人,則是應對仍有不臣之心的山越部族。
畢竟西南諸夷還尚未全部臣服於吳國,慶忌仍以熊子丹為大將、大都督,聯合山越各部的勇士,將不服王化的部族逐一征服。
至於北部的三千駐軍,同樣是為了鎮壓淮夷各部,以備不測的。
所以,那一萬邊軍是必須要的。
至於留守吳都的五千常備軍,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裁軍,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吳國的軍費開支,同時能將更多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生產建設當中。
即便是爆發戰亂,慶忌相信這麽多的常備軍足夠一戰,至少能給予吳國一定的調兵遣將的時間。
太宰季劄不得不出列道:“大王,裁軍之意,固然美哉。然,我吳國尚武,若武備鬆弛,外敵來犯,又當如何?”
季劄的這個問題,問的不錯。
慶忌淡然一笑,說道:“我吳國自然不可不修武備。”
“寡人之意,我吳軍此後將實行義務兵役製度,逢戰事,將士無需自備甲胄、武器、糧秣、馬匹等一應軍需輜重,將由國家統一分配!”
“日常,軍中將士完全由國家奉養,進行日常操練及軍屯,以區別於過去的兵農合一製。”
一聽這話,朝堂上的群臣更是禁不住滿臉駭然之色。
慶忌這是要改革軍製?
是的!
在這之前,不止是吳國,天下列國,包括夏商二代,所用的兵役製度,無不是兵農合一製,即寓兵於農。
就慶忌所知道的,曆朝曆代主要包括兵農合一製、全民皆兵製、征兵製、軍戶製、團結兵製、民兵製、募兵製、衛所製、八旗綠營製等。
每一種兵役製度都有好有壞,利弊不一。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於農的。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
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也是銅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即所謂授甲、授兵。
兵器隻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給與的。
但是,當敵人打過來時,又不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所以《六韜》中說,教民將某種農器當某種兵器。
到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製。
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
至戰國時,卻坑降斬級,動以萬計!
如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的情形可知,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禦之兵仍在。
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後”可見各地方守禦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的原因。
在曆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若此時了!
所以戰國後期,秦楚皆帶甲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三十萬到五十萬之間。
23sh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