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德殿內,慶忌正在召集群臣議事。
與往常一般,真正的國家大事,尤其是關於軍事方麵的事情,慶忌從不會召開大朝會,而是與三公九卿一起商議,或者隻是跟幾個心腹謀臣商議。
此時,與慶忌做在一起商議大事的,是太宰季劄、右丞相計然、廷尉伍子胥、治粟內史範蠡、典客伯噽、大司馬孫憑,以及掩餘、燭庸二公子。
八個吳國重臣,都齊聚滋德殿,可想而知慶忌一定是有大事一起商議的。
“二三子,根據郢都方麵,黑冰台的探報,楚令尹囊瓦,扣押了蔡侯。”
“甚麽?”
慶忌此言一出,頓時滿座皆驚。
好端端的,囊瓦為何會扣留作為諸侯的唐侯與蔡侯?
季劄很是不解,於是在一陣錯愕後,問道:“大王,不知囊瓦何故扣扣押蔡侯?”
“無非是貪婪所致也。”
慶忌輕笑一聲,說道:“年初之時,蔡侯申到郢都朝拜楚王,蔡侯有玉佩皮衣之屬,甚為華美,囊瓦垂涎,欲求而不得,所以囊瓦進讒言於楚王,軟禁蔡侯於郢都。”
聞言,季劄、伍子胥、範蠡等在座的大臣都不禁麵麵相覷,有些哭笑不得的神色。
因為垂涎他人的東西,求而不得,就把人家軟禁起來,逼著對方獻上寶物,這種事情隻有楚國人,隻有囊瓦這般貪婪之人,才能幹得出來!
慶忌口中的蔡侯,是蔡昭侯。
根據曆史記載,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拜楚國國君楚昭王,當時蔡昭侯製作兩塊玉佩和兩件皮衣,把其中一塊玉佩和一件皮衣獻給楚昭王。
楚昭王穿上皮衣帶好玉佩,設享禮招待蔡昭侯。
蔡昭侯自己也穿帶另外一件皮衣和玉佩。楚國令尹囊瓦想要蔡昭侯的皮衣和玉佩,蔡昭侯不給。
囊瓦便向楚昭王說蔡昭侯的壞話,並將蔡昭侯扣留在楚國,一待就是三年。
無獨有偶,同樣遭到如此厄運的,還有唐成公。
公元前507年,唐成公到楚都郢朝見楚昭王,貪婪的楚國令尹囊瓦私自索要他乘坐的兩匹驌驦馬,唐成公堅決不給,因為那是唐國的傳國之寶,故而被囊瓦扣留。
後來唐國義士華寶灌醉唐成公的隨從,將驌驦寶馬偷出獻給子常,唐成公才得以放出回國。
從此,唐、楚二國結仇。
蔡國人知道實情後,堅決請求蔡昭侯把玉佩、皮衣獻給囊瓦。
囊瓦如願以償的得到玉佩、皮衣後,才向楚昭王說好話釋放蔡昭侯。
之後,蔡昭侯回國,到達漢水時,拿起玉丟入漢水中,說:“我要是再渡漢水往南,有大河為證!”
而蔡昭侯回到蔡國後,就前往晉國,以他的兒子公子元和大夫的兒子作為人質,請求與晉國一起攻打楚國。
但晉國沒有同意!
饒是如此,曆史上的囊瓦仗著楚國的權勢,接連扣押蔡昭侯、唐成公,終於釀成大禍,險些讓楚國滅亡。
因為在原來的曆史上,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國、蔡國出兵征伐楚國,攻陷楚國郢都,楚昭王因此而倉皇逃到隨國避難。
在吳國揮師破楚的戰爭中,蔡國、唐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楚國有這般貪婪成性,且可把持國政的令尹,社稷何以安寧?”
季劄捋須含笑道。
在一側坐著的伍子胥,亦是冷笑一聲,說道:“囊瓦,貪婪小人也。楚國若亡,囊瓦定然難辭其咎!”
“大王告知臣等蔡侯被楚人扣押一事,恐有大事相商?”
治粟內史範蠡意味深長的問道。
“不錯。”
慶忌眯著眼睛,緩聲道:“楚人卑鄙,無端扣留前往朝拜之國君,豈能不引人憤慨?寡人,要為蔡侯伸張正義,出兵以使楚國交出蔡侯!”
一聽這話,在座的大臣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
尊王攘夷,伸張正義的旗號,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諸侯樹立過。
畢竟,師出要有名!
吳國要幫蔡侯出頭,伸張正義,攻打楚國的吳軍就是正義之師,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
雖說,吳、蔡兩國並不接壤,彼此沒有太多的來往,甚至於在十一年前的雞父之戰中,蔡國還加入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中,一起對付吳國。
但,那都是過去的事情!
楚國這樣欺負自己的附庸國,連慶忌都看不下去!
至少輿論是站在吳國這邊的。
慶忌的形象,一下子就變得偉岸起來!
這十分有利於慶忌日後會盟諸侯,成為霸主。
聽說慶忌打算出兵伐楚後,跟楚國有著血海深仇的伍子胥、伯噽都顯得十分激動,腦子飛速運轉,想要因時製宜的,為慶忌規劃出伐楚的具體方略。
“大王,我吳國雖仍有一戰之力,然,切不可動輒大戰,與楚國全麵開戰矣。”
作為吳國的太宰,季劄十分了解吳國當前的狀況。
經過近幾年所推行的新法,吳國厲兵秣馬,精兵簡政,國力的確大大增強。
但,豈能跟老牌的霸主大國楚國相提並論?
論軍事力量,同等條件下,吳軍完勝楚軍。
隻是以綜合國力來看,吳國與楚國兩相比較之下,依舊是稍遜一籌的。
這是一個十分殘酷的事實。
“大王,太宰所言極是。”
一向比較冷靜的範蠡,跟著作揖道:“楚,大國也,疆域遼闊,地方數千裏,帶甲數十萬,戰車數千乘,不容小覷!”
“若隻是在邊塞作戰,小打小鬧,而非動輒大戰,楚人或可不發傾國之兵。”
“若楚人發傾國之兵而來,與我吳國死戰,或我吳軍深入楚國腹地,為其層層攔截,則為吳軍有疲敝之危,恐喪師辱國也!”
“屆時,我吳國數年積攢之國力,消耗殆盡且不說,恐楚師再度伐吳,而吳國力有不逮,有失地之痛!”
“請大王三思!”
正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
範蠡的這番話,固然難聽,但不是沒有道理的。
慶忌的心裏,又何嚐不清楚?
從地圖上看,吳國的疆域已經接近楚國的一半。
吳國的疆域麵積已經略大於秦國、齊國,次於楚國與晉國。
23shu8
與往常一般,真正的國家大事,尤其是關於軍事方麵的事情,慶忌從不會召開大朝會,而是與三公九卿一起商議,或者隻是跟幾個心腹謀臣商議。
此時,與慶忌做在一起商議大事的,是太宰季劄、右丞相計然、廷尉伍子胥、治粟內史範蠡、典客伯噽、大司馬孫憑,以及掩餘、燭庸二公子。
八個吳國重臣,都齊聚滋德殿,可想而知慶忌一定是有大事一起商議的。
“二三子,根據郢都方麵,黑冰台的探報,楚令尹囊瓦,扣押了蔡侯。”
“甚麽?”
慶忌此言一出,頓時滿座皆驚。
好端端的,囊瓦為何會扣留作為諸侯的唐侯與蔡侯?
季劄很是不解,於是在一陣錯愕後,問道:“大王,不知囊瓦何故扣扣押蔡侯?”
“無非是貪婪所致也。”
慶忌輕笑一聲,說道:“年初之時,蔡侯申到郢都朝拜楚王,蔡侯有玉佩皮衣之屬,甚為華美,囊瓦垂涎,欲求而不得,所以囊瓦進讒言於楚王,軟禁蔡侯於郢都。”
聞言,季劄、伍子胥、範蠡等在座的大臣都不禁麵麵相覷,有些哭笑不得的神色。
因為垂涎他人的東西,求而不得,就把人家軟禁起來,逼著對方獻上寶物,這種事情隻有楚國人,隻有囊瓦這般貪婪之人,才能幹得出來!
慶忌口中的蔡侯,是蔡昭侯。
根據曆史記載,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拜楚國國君楚昭王,當時蔡昭侯製作兩塊玉佩和兩件皮衣,把其中一塊玉佩和一件皮衣獻給楚昭王。
楚昭王穿上皮衣帶好玉佩,設享禮招待蔡昭侯。
蔡昭侯自己也穿帶另外一件皮衣和玉佩。楚國令尹囊瓦想要蔡昭侯的皮衣和玉佩,蔡昭侯不給。
囊瓦便向楚昭王說蔡昭侯的壞話,並將蔡昭侯扣留在楚國,一待就是三年。
無獨有偶,同樣遭到如此厄運的,還有唐成公。
公元前507年,唐成公到楚都郢朝見楚昭王,貪婪的楚國令尹囊瓦私自索要他乘坐的兩匹驌驦馬,唐成公堅決不給,因為那是唐國的傳國之寶,故而被囊瓦扣留。
後來唐國義士華寶灌醉唐成公的隨從,將驌驦寶馬偷出獻給子常,唐成公才得以放出回國。
從此,唐、楚二國結仇。
蔡國人知道實情後,堅決請求蔡昭侯把玉佩、皮衣獻給囊瓦。
囊瓦如願以償的得到玉佩、皮衣後,才向楚昭王說好話釋放蔡昭侯。
之後,蔡昭侯回國,到達漢水時,拿起玉丟入漢水中,說:“我要是再渡漢水往南,有大河為證!”
而蔡昭侯回到蔡國後,就前往晉國,以他的兒子公子元和大夫的兒子作為人質,請求與晉國一起攻打楚國。
但晉國沒有同意!
饒是如此,曆史上的囊瓦仗著楚國的權勢,接連扣押蔡昭侯、唐成公,終於釀成大禍,險些讓楚國滅亡。
因為在原來的曆史上,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國、蔡國出兵征伐楚國,攻陷楚國郢都,楚昭王因此而倉皇逃到隨國避難。
在吳國揮師破楚的戰爭中,蔡國、唐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楚國有這般貪婪成性,且可把持國政的令尹,社稷何以安寧?”
季劄捋須含笑道。
在一側坐著的伍子胥,亦是冷笑一聲,說道:“囊瓦,貪婪小人也。楚國若亡,囊瓦定然難辭其咎!”
“大王告知臣等蔡侯被楚人扣押一事,恐有大事相商?”
治粟內史範蠡意味深長的問道。
“不錯。”
慶忌眯著眼睛,緩聲道:“楚人卑鄙,無端扣留前往朝拜之國君,豈能不引人憤慨?寡人,要為蔡侯伸張正義,出兵以使楚國交出蔡侯!”
一聽這話,在座的大臣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
尊王攘夷,伸張正義的旗號,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諸侯樹立過。
畢竟,師出要有名!
吳國要幫蔡侯出頭,伸張正義,攻打楚國的吳軍就是正義之師,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
雖說,吳、蔡兩國並不接壤,彼此沒有太多的來往,甚至於在十一年前的雞父之戰中,蔡國還加入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中,一起對付吳國。
但,那都是過去的事情!
楚國這樣欺負自己的附庸國,連慶忌都看不下去!
至少輿論是站在吳國這邊的。
慶忌的形象,一下子就變得偉岸起來!
這十分有利於慶忌日後會盟諸侯,成為霸主。
聽說慶忌打算出兵伐楚後,跟楚國有著血海深仇的伍子胥、伯噽都顯得十分激動,腦子飛速運轉,想要因時製宜的,為慶忌規劃出伐楚的具體方略。
“大王,我吳國雖仍有一戰之力,然,切不可動輒大戰,與楚國全麵開戰矣。”
作為吳國的太宰,季劄十分了解吳國當前的狀況。
經過近幾年所推行的新法,吳國厲兵秣馬,精兵簡政,國力的確大大增強。
但,豈能跟老牌的霸主大國楚國相提並論?
論軍事力量,同等條件下,吳軍完勝楚軍。
隻是以綜合國力來看,吳國與楚國兩相比較之下,依舊是稍遜一籌的。
這是一個十分殘酷的事實。
“大王,太宰所言極是。”
一向比較冷靜的範蠡,跟著作揖道:“楚,大國也,疆域遼闊,地方數千裏,帶甲數十萬,戰車數千乘,不容小覷!”
“若隻是在邊塞作戰,小打小鬧,而非動輒大戰,楚人或可不發傾國之兵。”
“若楚人發傾國之兵而來,與我吳國死戰,或我吳軍深入楚國腹地,為其層層攔截,則為吳軍有疲敝之危,恐喪師辱國也!”
“屆時,我吳國數年積攢之國力,消耗殆盡且不說,恐楚師再度伐吳,而吳國力有不逮,有失地之痛!”
“請大王三思!”
正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
範蠡的這番話,固然難聽,但不是沒有道理的。
慶忌的心裏,又何嚐不清楚?
從地圖上看,吳國的疆域已經接近楚國的一半。
吳國的疆域麵積已經略大於秦國、齊國,次於楚國與晉國。
23sh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