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現在的藩屬國有三個,分別是徐國、鍾吾國與蔡國。
這對於日後慶忌問鼎中原,稱霸天下,那是大有好處的。
隻是,現在吳國的當務之急,還不是跟諸侯逐鹿天下,博取一個霸主的虛名。
有生之年,慶忌自然是也想跟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一般,當個諸侯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
但是,若無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這霸主的名分,也不過是過往雲煙!
來的快,去的也快!
在蔡侯離開後,慶忌又特意在專門飲宴用的宮殿——長樂殿,設宴款待一眾老世族大臣。
受邀前來的,有公子燭庸、掩餘,太宰季劄、太仆申息與少府被離五人。
他們心中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正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慶忌這般單獨設宴,一定是有大事要跟他們商量的。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慶忌揮手讓身邊的內侍、宮娥通通退下,以此讓隔牆無耳。
重頭戲來了!
季劄等人心中都不禁咯噔的一下。
隻見慶忌將手中的酒爵緩緩的放在桉上,笑吟吟的道:“二三子,爾等皆是我吳國的社稷之臣,寡人之肱骨。”
“今夜讓爾等赴宴,實有大事商量。”
“請大王明言!”
季劄鄭重其事的道。
“最近,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寡人。”
慶忌慢悠悠的道:“關於西地的封君,若鍾離君、巢君、舒鴆君等人,權柄過甚。於其封地內,有募兵、征稅、行政刑獄之權,且世襲罔替,除卻無邦交之權外,與天下諸侯之國,別無二致。”
“寡人心有疑慮。西地的封君,能叛楚投吳,便不可叛吳投楚乎?”
“西地,自古以來就是吳頭楚尾,不時朝吳,不時朝楚,左右逢源,夾縫求生。吳國強勢則投吳,楚國強勢則投楚,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頓了頓,慶忌又故作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道:“故,寡人實在不該如何對待西地的一眾封君。”
“西地將置縣,以大權於縣令,然當地之人,究竟是該聽命於封君,還是聽命於縣令?”
慶忌有這樣的擔憂,不足為奇。
這個問題,早在慶忌攻取群舒之地的時候,就曾經跟範蠡探討過,隻是當時忙於攻取楚國的更多城邑土地,故而擱置不提。
現在戰事已經結束,慶忌必須要解決這一問題才行!
季劄、燭庸等人對視了一眼。
季劄首先道:“不知大王有何對策?”
“寡人之意,欲遷西地之封君於我吳國本土,改封其地,或削封地為食邑,仍不改世襲罔替之事宜。”
“這……”
盡管已經在大致上猜出了慶忌的想法,可季劄依舊是詫異不已。
慶忌真的要這麽幹?
“大王,若削西地之封君封地為食邑,又遷於吳國本土,恐不能使人信服。”
季劄歎氣道。
“寡人何嚐不知?”
“大王或可改封其地,以縣令對西地有直接治理之權。”
“然,封君權柄過重,如之奈何?”
慶忌說出了一個關鍵性的事情。
這讓季劄頓時啞口無言!
果然,宴無好宴!
慶忌是借著西地封君們的事情,扯到吳國本土的老世族大臣固有封地之事上。
“大王之意,是欲扣留西地之封君於金陵,然後再行封地改食邑之事?”
“正是。”
事到如今,慶忌也不再隱瞞。
他知道這個事,吳國幹的不厚道。
但,那又如何?
慶忌不懼千夫所指,不怕背上一些汙名!
封君的權柄過重,這是每一個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都存在的曆史性遺留問題。
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封君的權柄都不小。
晉國有六卿,魯國有三桓,齊國有田氏、國氏等大卿,楚國更是封君遍地。
封君們權柄過重,難免會危及到國君自己的權力。
慶忌不願意將這樣的問題,留給自己的兒孫解決。
更不想吳國步上晉國、齊國的後塵,最後被封君卿大夫所取代,所以,他必須要在這個時候快刀斬亂麻!
“大王,幹出這般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恐遭非議,還請大王三思!”
季劄搖搖頭道。
“大王,季子所言極是。”
公子掩餘作揖道:“不論是改封地為食邑,或是改其封地於吳國本土,我吳國扣留封君之舉,都將為世人詬病。日後吳國征戰於外,恐他國之封君難以倒戈卸甲來降!”
這也是慶忌擔心的一大問題。
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對於封君們而言,隻要能保證自己的封地和所受到的待遇不變,他們都可以賣國求榮,望風披靡,開城獻降。
番茄
而一旦慶忌做出改其封地為食邑,或削其封地的事情,則難免會讓封君們心生疑慮,繼而拚死反抗來襲的吳軍。
這不可避免的,會讓吳軍付出更大的傷亡代價!
但慶忌要考慮的事情,可不止這些。
一個國家,其所有力量若無法擰成一股繩,就會跟楚國一樣,跟一個虛胖的巨人,外強中幹。
中看不中用!
在慶忌看來,封君們享受到世襲罔替的食邑,已經是不錯的,再賦予其更大的權力,也並非不可,但是你自身都沒有太大的功業,怎麽值得慶忌賦予更大的權力?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寡人不能再遲疑了。”
慶忌眯著眼睛道:“暫且先將西地諸封君之封地,改於我吳國南方的會稽郡或西南之地,地盤大小,一如既往。至於其封君,暫且居住於金陵。”
對於慶忌這樣的決定,季劄、被離等人都倍感無奈。
他們始終認為,慶忌如此做法,太過於急躁。
但,不盡快解決這個事情,還真的是不行!
眼下吳國遷都於金陵,適逢封君們入朝拜見,難得的一網打盡的機會,慶忌又怎能放過?
慶忌沒有立馬剝奪其封地,改為食邑,而是改其封地於吳國本土,這已經是他慎之又慎後的決定!
潛移默化之下,慶忌日後是一定會剝奪其封地,改為食邑,甚至是連食邑都不能享有,或者幹脆封君之位都不可世襲罔替的那種。
這對於日後慶忌問鼎中原,稱霸天下,那是大有好處的。
隻是,現在吳國的當務之急,還不是跟諸侯逐鹿天下,博取一個霸主的虛名。
有生之年,慶忌自然是也想跟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一般,當個諸侯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
但是,若無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這霸主的名分,也不過是過往雲煙!
來的快,去的也快!
在蔡侯離開後,慶忌又特意在專門飲宴用的宮殿——長樂殿,設宴款待一眾老世族大臣。
受邀前來的,有公子燭庸、掩餘,太宰季劄、太仆申息與少府被離五人。
他們心中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正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慶忌這般單獨設宴,一定是有大事要跟他們商量的。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慶忌揮手讓身邊的內侍、宮娥通通退下,以此讓隔牆無耳。
重頭戲來了!
季劄等人心中都不禁咯噔的一下。
隻見慶忌將手中的酒爵緩緩的放在桉上,笑吟吟的道:“二三子,爾等皆是我吳國的社稷之臣,寡人之肱骨。”
“今夜讓爾等赴宴,實有大事商量。”
“請大王明言!”
季劄鄭重其事的道。
“最近,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寡人。”
慶忌慢悠悠的道:“關於西地的封君,若鍾離君、巢君、舒鴆君等人,權柄過甚。於其封地內,有募兵、征稅、行政刑獄之權,且世襲罔替,除卻無邦交之權外,與天下諸侯之國,別無二致。”
“寡人心有疑慮。西地的封君,能叛楚投吳,便不可叛吳投楚乎?”
“西地,自古以來就是吳頭楚尾,不時朝吳,不時朝楚,左右逢源,夾縫求生。吳國強勢則投吳,楚國強勢則投楚,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頓了頓,慶忌又故作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道:“故,寡人實在不該如何對待西地的一眾封君。”
“西地將置縣,以大權於縣令,然當地之人,究竟是該聽命於封君,還是聽命於縣令?”
慶忌有這樣的擔憂,不足為奇。
這個問題,早在慶忌攻取群舒之地的時候,就曾經跟範蠡探討過,隻是當時忙於攻取楚國的更多城邑土地,故而擱置不提。
現在戰事已經結束,慶忌必須要解決這一問題才行!
季劄、燭庸等人對視了一眼。
季劄首先道:“不知大王有何對策?”
“寡人之意,欲遷西地之封君於我吳國本土,改封其地,或削封地為食邑,仍不改世襲罔替之事宜。”
“這……”
盡管已經在大致上猜出了慶忌的想法,可季劄依舊是詫異不已。
慶忌真的要這麽幹?
“大王,若削西地之封君封地為食邑,又遷於吳國本土,恐不能使人信服。”
季劄歎氣道。
“寡人何嚐不知?”
“大王或可改封其地,以縣令對西地有直接治理之權。”
“然,封君權柄過重,如之奈何?”
慶忌說出了一個關鍵性的事情。
這讓季劄頓時啞口無言!
果然,宴無好宴!
慶忌是借著西地封君們的事情,扯到吳國本土的老世族大臣固有封地之事上。
“大王之意,是欲扣留西地之封君於金陵,然後再行封地改食邑之事?”
“正是。”
事到如今,慶忌也不再隱瞞。
他知道這個事,吳國幹的不厚道。
但,那又如何?
慶忌不懼千夫所指,不怕背上一些汙名!
封君的權柄過重,這是每一個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都存在的曆史性遺留問題。
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封君的權柄都不小。
晉國有六卿,魯國有三桓,齊國有田氏、國氏等大卿,楚國更是封君遍地。
封君們權柄過重,難免會危及到國君自己的權力。
慶忌不願意將這樣的問題,留給自己的兒孫解決。
更不想吳國步上晉國、齊國的後塵,最後被封君卿大夫所取代,所以,他必須要在這個時候快刀斬亂麻!
“大王,幹出這般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恐遭非議,還請大王三思!”
季劄搖搖頭道。
“大王,季子所言極是。”
公子掩餘作揖道:“不論是改封地為食邑,或是改其封地於吳國本土,我吳國扣留封君之舉,都將為世人詬病。日後吳國征戰於外,恐他國之封君難以倒戈卸甲來降!”
這也是慶忌擔心的一大問題。
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對於封君們而言,隻要能保證自己的封地和所受到的待遇不變,他們都可以賣國求榮,望風披靡,開城獻降。
番茄
而一旦慶忌做出改其封地為食邑,或削其封地的事情,則難免會讓封君們心生疑慮,繼而拚死反抗來襲的吳軍。
這不可避免的,會讓吳軍付出更大的傷亡代價!
但慶忌要考慮的事情,可不止這些。
一個國家,其所有力量若無法擰成一股繩,就會跟楚國一樣,跟一個虛胖的巨人,外強中幹。
中看不中用!
在慶忌看來,封君們享受到世襲罔替的食邑,已經是不錯的,再賦予其更大的權力,也並非不可,但是你自身都沒有太大的功業,怎麽值得慶忌賦予更大的權力?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寡人不能再遲疑了。”
慶忌眯著眼睛道:“暫且先將西地諸封君之封地,改於我吳國南方的會稽郡或西南之地,地盤大小,一如既往。至於其封君,暫且居住於金陵。”
對於慶忌這樣的決定,季劄、被離等人都倍感無奈。
他們始終認為,慶忌如此做法,太過於急躁。
但,不盡快解決這個事情,還真的是不行!
眼下吳國遷都於金陵,適逢封君們入朝拜見,難得的一網打盡的機會,慶忌又怎能放過?
慶忌沒有立馬剝奪其封地,改為食邑,而是改其封地於吳國本土,這已經是他慎之又慎後的決定!
潛移默化之下,慶忌日後是一定會剝奪其封地,改為食邑,甚至是連食邑都不能享有,或者幹脆封君之位都不可世襲罔替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