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英明!”
慶忌對待殘疾人,可謂是已經仁至義盡的。
殘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殘疾者自暴自棄!
一些四肢健全的正常人,甚至還比不上殘疾人!
為何?
因為殘疾人,他們身殘誌堅,即便是身體殘疾,忍受著旁人冷嘲熱諷,行動不便,他們依舊沒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但,有一些正常人,則是有厭世心理,自己都放棄了自己!
“寡人決意,設置養疾司,專門負責統籌並接納殘疾者,同時教傳授其謀生之法。”
“使盲人為樂師,使少足缺手者耕作,使聾啞者識文斷字,使瘋子癡兒及癱瘓者,有所奉養,有所治療改善。”
慶忌的這一提議,立馬得到幾個大臣的讚許。
“大王仁德!”
要知道,在古代的西方,人們把各類殘疾人看成是“魔鬼纏身”、“上帝的懲罰”,殘疾人可被人任意再次傷害,其處境十分悲慘,生存權利得不到保障。
相比而言,古代中華夏對殘疾人的態度還是比較文明的。
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有時多少能得到一些救濟、幫助和同情。
有夏、商、周三代,已提出了減免殘疾人稅收的具體政策,如: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福。
所謂的“六養”,除“寬疾”與殘疾人有最直接的關係之外,其他的如“養老”、“振窮”、“恤貧”都與殘疾人的生活有一定的間接的關係。
而這些政策並不隻是想法而已。
當時還能指派小司徒、鄉師等地方官“九比之數,以辨其貴賤老幼廢疾”——
具體執行鑒別殘疾人,減免殘疾人稅收和安排殘疾人生活的相關事宜。
沿襲夏、商、周時代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有的諸侯小國在進行改革時也開創了問疾、養疾之舉。
所謂“養疾”,就是將殘疾人“收而養之,官之衣食”。
跟之前孔丘所提出的主張一模一樣。
秦漢、三國、南北時期,某些開明的皇帝還派大臣優恤殘疾人。
為了使優恤殘疾人的舉措能夠實施,曆朝曆代也都建立了不同規模的救濟機構。
救急不救窮!
慶忌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即便吳國不缺奉養殘疾人的開銷,慶忌也期望他們能找到自己的謀生之法,不必忍饑挨餓,在冬天還有被凍死的危險。
……
在孔丘、孫武、範蠡、伍子胥四個大臣離開後,偌大的公堂中,隻剩下慶忌父子三人。
“熙兒,跪下!”
“父王……”
“寡人讓你跪下!”
再一次被慶忌嗬斥的吳熙,嚇得瑟瑟發抖,連忙“撲通”一聲,跪在了慶忌的麵前。
“知道自己何錯之有否?”
聞言,公子熙低著頭,眼珠子轉悠了幾下,旋即磕頭道:“請父王恕罪!兒臣知錯了!”
“兒臣一介孺子,不該妄議國政!”
“錯!大錯特錯!”
慶忌麵色冷澹的盯著跪在自己腳下的吳熙,沉聲道:“寡人讓你跟鴻兒聽政,便有意讓你二人參政議政,何以妄議國政?”
“看來,你還是執迷不悟……”
“父王!”
這時,長公子吳鴻站了出來,跟二弟吳熙一起下跪,朝著慶忌作揖道:“熙弟年幼無知,言殘疾者之政甚嚴苛也。”
“而今熙弟已知錯,定然改錯,還請父王見諒!”
“父王,兒臣知錯了!”
吳熙連忙匍匐在地上。
“年幼無知?”
慶忌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正所謂三歲看老,吳熙如今已經七歲,生性這般頑劣,心腸這般歹毒,若不及時糾正,日後還了得?
孩子還小,打一頓就好?
不!
光是打一頓,還無法讓吳熙真的長長記性。
慶忌心裏,已經起了將頑劣成性的吳熙流放民間幾年的心思!
要是吳熙還不能改一改自己心性,慶忌不介意當做自己沒有生過這個兒子!
反正,慶忌有十幾個兒子,不缺公子熙一個!
……
離開卑梁後,慶忌的出巡隊伍又一路向北,跨過淮水,與滕、薛、邾、莒、郯、鍾吾、蔡、徐八個自己的附庸國在鍾吾簡單的會晤之後,又一路西巡南下。
途經居巢的時候,正在慰問當地官民的慶忌,忽然接到一道急報。
楚國公子勝率數千兵馬突襲吳國六邑,大捷,破六邑,又進一步攻克潛邑,大破吳軍,吳國征西將軍熊子丹倉皇出逃。
得知這一戰報的慶忌,立馬將孫武、範蠡和伍子胥三個心腹大臣傳召到居巢的偏堂議事。
偏堂四周,已經是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沒有慶忌的命令,嚴格禁止所有人出入。
得知這一戰報的孫武與範蠡,不禁對視一眼,眼中盡是滿滿的笑意。
而毫不知情的伍子胥,則是驚恐萬狀的朝著慶忌下跪,道:“大王,臣有罪!”
“卿何罪之有?”
“當年,臣感念於楚太子建之恩,攜其子勝逃亡吳國,悉心栽培,給予奉養,未曾想此子這般忤逆,敢於刺王殺駕不說。”
“而今還揮師奪六、潛,臣自知罪孽深重,請大王降罪!”
言罷,伍子胥又一個頭磕在地上。
“子胥,汝無罪也。請起。”
隨即,慶忌就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的告訴伍子胥。
關於公子勝刺王殺駕的事情,不過是慶忌在背後推波助瀾的。
這全是為了讓公子勝取信於楚人。
事實上,熊勝的確是做到了!
被封為英氏大夫的公子勝,趁著吳國換下伍子胥,並裁撤邊軍之時,秘密向楚王熊軫請命,出兵突襲吳國的六邑、潛邑,以此取得兩座重要的軍事重鎮。
得到熊軫的許可後,公子勝就率領數千兵馬,貌似出其不意的攻下六邑和潛邑。
而這一切,幕後之手皆是慶忌!
對兩座重要的邊城拱手相讓,慶忌也不是舍不得。
所以,熊子丹就率軍跟公子勝在那裏打了一場假仗,以讓公子勝取得更大的戰果。
可想而知,連年與吳國征戰,屢屢敗北的楚國,在取得如此大捷後,朝野上下一定是一片歡騰。
對於大功臣公子勝,楚王也定然厚厚的封賞。
文學網
慶忌對待殘疾人,可謂是已經仁至義盡的。
殘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殘疾者自暴自棄!
一些四肢健全的正常人,甚至還比不上殘疾人!
為何?
因為殘疾人,他們身殘誌堅,即便是身體殘疾,忍受著旁人冷嘲熱諷,行動不便,他們依舊沒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但,有一些正常人,則是有厭世心理,自己都放棄了自己!
“寡人決意,設置養疾司,專門負責統籌並接納殘疾者,同時教傳授其謀生之法。”
“使盲人為樂師,使少足缺手者耕作,使聾啞者識文斷字,使瘋子癡兒及癱瘓者,有所奉養,有所治療改善。”
慶忌的這一提議,立馬得到幾個大臣的讚許。
“大王仁德!”
要知道,在古代的西方,人們把各類殘疾人看成是“魔鬼纏身”、“上帝的懲罰”,殘疾人可被人任意再次傷害,其處境十分悲慘,生存權利得不到保障。
相比而言,古代中華夏對殘疾人的態度還是比較文明的。
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有時多少能得到一些救濟、幫助和同情。
有夏、商、周三代,已提出了減免殘疾人稅收的具體政策,如: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福。
所謂的“六養”,除“寬疾”與殘疾人有最直接的關係之外,其他的如“養老”、“振窮”、“恤貧”都與殘疾人的生活有一定的間接的關係。
而這些政策並不隻是想法而已。
當時還能指派小司徒、鄉師等地方官“九比之數,以辨其貴賤老幼廢疾”——
具體執行鑒別殘疾人,減免殘疾人稅收和安排殘疾人生活的相關事宜。
沿襲夏、商、周時代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有的諸侯小國在進行改革時也開創了問疾、養疾之舉。
所謂“養疾”,就是將殘疾人“收而養之,官之衣食”。
跟之前孔丘所提出的主張一模一樣。
秦漢、三國、南北時期,某些開明的皇帝還派大臣優恤殘疾人。
為了使優恤殘疾人的舉措能夠實施,曆朝曆代也都建立了不同規模的救濟機構。
救急不救窮!
慶忌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即便吳國不缺奉養殘疾人的開銷,慶忌也期望他們能找到自己的謀生之法,不必忍饑挨餓,在冬天還有被凍死的危險。
……
在孔丘、孫武、範蠡、伍子胥四個大臣離開後,偌大的公堂中,隻剩下慶忌父子三人。
“熙兒,跪下!”
“父王……”
“寡人讓你跪下!”
再一次被慶忌嗬斥的吳熙,嚇得瑟瑟發抖,連忙“撲通”一聲,跪在了慶忌的麵前。
“知道自己何錯之有否?”
聞言,公子熙低著頭,眼珠子轉悠了幾下,旋即磕頭道:“請父王恕罪!兒臣知錯了!”
“兒臣一介孺子,不該妄議國政!”
“錯!大錯特錯!”
慶忌麵色冷澹的盯著跪在自己腳下的吳熙,沉聲道:“寡人讓你跟鴻兒聽政,便有意讓你二人參政議政,何以妄議國政?”
“看來,你還是執迷不悟……”
“父王!”
這時,長公子吳鴻站了出來,跟二弟吳熙一起下跪,朝著慶忌作揖道:“熙弟年幼無知,言殘疾者之政甚嚴苛也。”
“而今熙弟已知錯,定然改錯,還請父王見諒!”
“父王,兒臣知錯了!”
吳熙連忙匍匐在地上。
“年幼無知?”
慶忌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正所謂三歲看老,吳熙如今已經七歲,生性這般頑劣,心腸這般歹毒,若不及時糾正,日後還了得?
孩子還小,打一頓就好?
不!
光是打一頓,還無法讓吳熙真的長長記性。
慶忌心裏,已經起了將頑劣成性的吳熙流放民間幾年的心思!
要是吳熙還不能改一改自己心性,慶忌不介意當做自己沒有生過這個兒子!
反正,慶忌有十幾個兒子,不缺公子熙一個!
……
離開卑梁後,慶忌的出巡隊伍又一路向北,跨過淮水,與滕、薛、邾、莒、郯、鍾吾、蔡、徐八個自己的附庸國在鍾吾簡單的會晤之後,又一路西巡南下。
途經居巢的時候,正在慰問當地官民的慶忌,忽然接到一道急報。
楚國公子勝率數千兵馬突襲吳國六邑,大捷,破六邑,又進一步攻克潛邑,大破吳軍,吳國征西將軍熊子丹倉皇出逃。
得知這一戰報的慶忌,立馬將孫武、範蠡和伍子胥三個心腹大臣傳召到居巢的偏堂議事。
偏堂四周,已經是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沒有慶忌的命令,嚴格禁止所有人出入。
得知這一戰報的孫武與範蠡,不禁對視一眼,眼中盡是滿滿的笑意。
而毫不知情的伍子胥,則是驚恐萬狀的朝著慶忌下跪,道:“大王,臣有罪!”
“卿何罪之有?”
“當年,臣感念於楚太子建之恩,攜其子勝逃亡吳國,悉心栽培,給予奉養,未曾想此子這般忤逆,敢於刺王殺駕不說。”
“而今還揮師奪六、潛,臣自知罪孽深重,請大王降罪!”
言罷,伍子胥又一個頭磕在地上。
“子胥,汝無罪也。請起。”
隨即,慶忌就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的告訴伍子胥。
關於公子勝刺王殺駕的事情,不過是慶忌在背後推波助瀾的。
這全是為了讓公子勝取信於楚人。
事實上,熊勝的確是做到了!
被封為英氏大夫的公子勝,趁著吳國換下伍子胥,並裁撤邊軍之時,秘密向楚王熊軫請命,出兵突襲吳國的六邑、潛邑,以此取得兩座重要的軍事重鎮。
得到熊軫的許可後,公子勝就率領數千兵馬,貌似出其不意的攻下六邑和潛邑。
而這一切,幕後之手皆是慶忌!
對兩座重要的邊城拱手相讓,慶忌也不是舍不得。
所以,熊子丹就率軍跟公子勝在那裏打了一場假仗,以讓公子勝取得更大的戰果。
可想而知,連年與吳國征戰,屢屢敗北的楚國,在取得如此大捷後,朝野上下一定是一片歡騰。
對於大功臣公子勝,楚王也定然厚厚的封賞。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