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的影子。


    一樣的剛愎自用,一樣的婦人之仁,一樣的勇不可當……


    “哨騎來報,而今夫差將姑蔑城付之一炬後,已率軍北上,直撲句無。如何殲滅之,還請二三子暢所欲言。”


    高坐於台階之上的慶忌,環視一周後,出聲垂詢道。


    深諳兵法的禦史大夫孫武,沉吟片刻後,首先出列道:“大王,臣以為,欲求全殲敵軍,無倍於敵人而不可為之。”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眼下句無一地,我吳軍有五千可戰之兵,遠少於南蠻。然,可堪一戰,隻是未可全殲。”


    慶忌搖搖頭道:“寡人務求全殲南蠻之師也!”


    慶忌的野心極大。


    他要用這一仗,全殲夫差所率領的南蠻聯軍,一戰成功!


    這之後,吳國就能趁機發兵南下,將夫差征服的那些地方全部打下來,將嶺南之地化作吳國的疆域。


    他當年刻意放走夫差,為的不正是這個目的嗎?


    聞言,群臣皆是麵麵相覷,又暗暗思索起來。


    孫武又道:“大王欲求全殲南蠻之師,恐力有不逮。為今之計,大王或可從會稽郡各地征召兵馬,或可從國內發兵而至,若全殲也,非倍數於南蠻而不可為之!”


    孫武給出了兩個選擇。


    要麽從舊越之地臨時征兵,要麽從國內發兵。


    就在慶忌遲疑的時候,大行令孔丘出列道:“大王,臣以為可從會稽郡就地征兵。”


    “昔日,臣曾為會稽郡郡守,教化萬民,故越民性情桀驁,不服王化,然今已大有改善。”


    “即便故越民心不向吳,其民也,亦可看見姑蔑城之慘狀,有此血之教訓,故越民定當同仇敵愾,幫助大王抵禦南蠻之進犯!”


    頓了頓,孔丘又道:“再者說,此時從國內調兵,路途遙遠,又有崇山峻嶺,山川湖澤阻塞,雖已有官道通往會稽郡,唯恐遠水解不了近渴矣!”


    孔丘的主張,亦是無可厚非的。


    他曾經擔任過會稽郡的郡守,了解當地黎庶的想法。


    四年前,越國被吳軍所滅,越地正式成為吳國的一部分。


    吳越世仇,一時間難以消弭這種隔閡。


    但是,眼下南蠻子在姑蔑城的殘暴行徑,那是有目共睹的!


    南蠻子性情暴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可想而知的,要是南蠻大軍真的打下會稽郡,他們這些黎民百姓,將會遭受到多大的厄運!


    幾乎是滅頂之災!


    會稽郡距離吳國太遠,那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要發兵的話,必須是從都城金陵出兵。


    即便不必動輒全國大征兵,但是這一時半會兒的,金陵來的吳軍還真的無法趕到會稽郡馳援。


    “大王,臣以為越人不可信。”


    治粟內史範蠡搖搖頭道:“大行令固然在會稽郡有數年的教化之功,然不可能根除故越民之本性!”


    “若召集起來的越人臨陣倒戈,若昔日武王伐紂,那些倒戈相向的奴隸軍一般,屆時我等恐將悔之晚矣!”


    範蠡所說的這番話,正是慶忌最擔心的地方。


    越人可信嗎?


    不可信!


    就好似當年背叛了商紂王的奴隸們。


    提起武王伐紂,就不能不說大名鼎鼎的“牧野之戰”!


    孟津之會後,周武王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


    一舉攻陷商都,瓦解商王朝,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後再各個擊破。


    這與二戰的d國“閃電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時以周國為首的諸侯聯軍,有四萬五千人馬。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隻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


    據說商王朝一方,有整整十七萬兵馬!


    隻可惜,絕大多數都是奴隸與戰俘,不堪一擊,最後還對商軍反戈一擊。


    慶忌對於牧野之戰中,姬發的做法是十分鄙夷的。


    為何?


    勝之不武!


    因為帝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


    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空虛,無兵可守。


    這就導致卑鄙無恥的姬發趁虛而入,一舉滅掉了商朝。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麵紗。


    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後世,“紂王”卻成了荒yin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了越來越多的汙水。


    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


    在後世儒家的傳說中,周軍“前歌後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


    在黎民百姓的擁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


    荒唐!


    這樣的曆史記載,在慶忌看來,跟明朝時的應州之役一樣荒誕不經。


    明武宗朱厚照與蒙古小王子,雙方十萬兵馬廝殺了整整一天,明軍死亡五十二人,蒙古軍死亡十六人,朱厚照還親手殺了一個敵人!


    誰敢信?


    “從國內調兵。”


    慶忌當機立斷,道:“傳詔,發兵三萬,馳援會稽郡。所需民夫役卒,口糧,可就地取之,日後補還!”


    “大王英明!”


    慶忌是信不過故越民,這才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他從來都不可能將期望都寄托於他人身上。


    反正,對於全殲夫差率領的南蠻大軍,慶忌也是不急於一時。


    三萬人,足夠吳國全殲南蠻子,並趁機南下攻略嶺南之地的!


    而且,根據慶忌的估算,從金陵征兵並奔赴到會稽郡的話,水陸並行,他們隻需要撐住一個月就足夠了!


    要知道,慶忌當年為了防止越人反叛,可是修建了不少的官道,十分適用於軍隊大規模行進。


    現在正好派上用場了!


    文學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