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跟著道:“大王,臣之看法,與少伯一致。”
“昔日周王子朝為亂,占領王城,自稱周王。周天子流寓於外,退往王城東麵的狄泉,人稱‘東王’,雙方混戰了三年之久。”
“是趙鞅請命於晉頃公,大合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隨後趙鞅與荀躒率晉軍入周,占領王城,迎天子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亂。”
“在這之後,趙鞅又與中行寅用鐵鑄刑鼎,將範宣子製定的刑書鑄於鐵鼎上。”
“由此兩件事可知,趙鞅確有才幹,而今蟄伏,恐怕是在伺機而動,圖謀更大矣。”
範蠡與孫武對於趙鞅的評價都是極高的。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更是知道趙鞅是怎樣的人物。
趙鞅,又名誌父,亦稱趙孟。
孟,長也。
這個時代,妾媵生的長子稱“孟”,正妻生的長子稱“伯”,後來統稱長子。
值得一提的是,趙鞅是《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
昔日叔帶入晉為大夫,至趙衰受晉文公器重,位列世卿,其後世代為晉國六卿,功勳卓著,家族顯赫。
後趙盾執政,趙氏一門力壓諸卿,權傾晉國。趙盾死後,趙氏四分五裂。
趙盾之子趙朔早亡,使趙氏陷於危機。
後其遺孀趙莊姬與趙嬰齊通奸,趙同、趙括驅除趙嬰齊,趙氏內訌致使元氣大傷。
前583年,趙莊姬誣告趙氏謀反,欒書、郤錡作證,晉景公召集諸卿大夫攻打趙氏於下宮,族滅趙氏,史稱“下宮之難”。
此役過後,趙氏地位一落千丈。
大宗隻剩一名嬰兒尚存。
幸得韓厥求情接濟,晉景公歸還趙氏封邑,命趙武續嬴姓嗣,趙氏才得以保留最後一絲血脈。
年輕的趙武死後,其子趙成繼立,是為趙景子。趙成初立,受其父陰德及正卿韓起相助,為中軍佐,怎奈又年輕早亡。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趙成為趙氏家族留下一位優秀的子嗣。
他就是春秋後期叱吒風雲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一代雄主——趙鞅!
二十一年前,即公元前525年,趙景子趙成不幸早亡,嚴峻的現實使得趙鞅不得不提前進入風起雲湧、殺機四伏的晉國政壇。
時晉昭公在位,韓起為正卿,趙鞅代父上朝,為六卿之末——下軍佐。
春秋末期,晉國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於改革,為後世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和趙武靈王改革,首開先河。
隻不過,這個時候的趙鞅,固然進入晉國政壇二十一年之久,卻還是在一路摸爬滾打,被晉國現在的執政大臣士鞅打壓著。
鬱鬱不得誌的趙鞅,隻能埋頭發展趙氏的封地,任賢用能,韜光養晦。
“子胥,汝對趙鞅此人,有何看法?”
慶忌又將目光放在了伍子胥的身上。
伍子胥每每有驚人之語,這次也不例外!
沉吟片刻後,伍子胥便躬身道:“大王,以臣觀之,趙鞅有帝王之相。”
“甚麽?”
慶忌還沒有詫異,坐在一邊的範蠡與孫武都忍不住震驚起來。
“子胥,汝是如何看出,趙鞅此人有帝王之相?”
孫武很是驚訝的問道。
“我學過一些相術,偶有所得。我觀趙鞅,眼睛炯炯有神,黑白分明,額頭豐隆寬闊,此皆帝王之相也。”
伍子胥侃侃而談,道:“額頭豐隆寬闊者,目光長遠,極具大局觀,誌向也比較遠大,屬於難得的‘富貴之相’。”
“而眼睛貴在‘神韻’,在相學中‘眼為君,眉為臣’。”
“若趙鞅一般,眼睛有神而毅力堅韌,雙目顯威,馭下之道甚善。這無不是帝王之相!”
伍子胥的這一套說辭,有些像是江湖術士的騙術。
但,由不得慶忌不信。
上一回伍子胥就直接看出勾踐的鷹視狼顧之相,讓慶忌多加提防。
範蠡促狹的一笑,問道:“衛尉,相術畢竟是玄之又玄。若在衛尉看來,大王可有帝王之相耶?”
範蠡甚是大膽,竟敢在慶忌的麵前開這種玩笑。
但是,慶忌是不會介意,畢竟這是在私底下,沒有擺在明麵上。
伍子胥耿直的性格,注定很少會騙人,除非是要耍詐。
“大王自然有帝王之相。”
伍子胥笑吟吟的道:“大王眉高,劍眉鳳目。自古以武力爭天下者,要在亂世為王,除個人能力以外,則文武兼備也。”
“眉毛在五官中被稱為禮儀之官,若大王一般,能通過自己的霸氣征服他人,讓他們甘心受之驅使,也有著威震四方的雄心,這些都是要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品質!”
“……”
被伍子胥這樣拍馬屁,慶忌心裏很是舒坦。
按照伍子胥的說法,如果一個人長有劍眉、眉尾上翹的話。
這種人一般看上去比較的凶,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
這種人大多性格比較的剛直,整個人看上去非常的有氣勢,做事不畏困難。
若是再配上一雙鳳目的話,則勇猛不乏智慧,頭腦睿智,能文能武,必有一番大作為!
所以,包括慶忌在內,孫武與範蠡姑且相信了伍子胥的“帝王之相”的說法。
孫武問道:“子胥,若如你所言,趙鞅有帝王之相,豈非似季子當年所預言一般,有三家分晉之征兆?”
“季子之預言,皆有根據,故而往往能預言成功。若晉國為三家瓜分,當有一家屬趙也。”
伍子胥信誓旦旦的道。
畢竟,此時的趙鞅,已經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作為。
慶忌微微頷首,說道:“晉國之六卿,現在仍是尾大不掉之勢。二三子以為,六卿之爭,誰會最先消亡,誰會取得最後之成功?”
麵對慶忌的提問,伍子胥、孫武、範蠡三人對視了一眼,陷入沉思。
孫武首先作揖道:“大王,臣以為,範氏與中行氏最先滅亡,接下來輪到智氏,再接著輪到韓氏與魏氏,趙氏最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使晉歸於趙也。”
“或趙氏代晉,未嚐不可。”
“何以也?”
文學網
“昔日周王子朝為亂,占領王城,自稱周王。周天子流寓於外,退往王城東麵的狄泉,人稱‘東王’,雙方混戰了三年之久。”
“是趙鞅請命於晉頃公,大合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隨後趙鞅與荀躒率晉軍入周,占領王城,迎天子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亂。”
“在這之後,趙鞅又與中行寅用鐵鑄刑鼎,將範宣子製定的刑書鑄於鐵鼎上。”
“由此兩件事可知,趙鞅確有才幹,而今蟄伏,恐怕是在伺機而動,圖謀更大矣。”
範蠡與孫武對於趙鞅的評價都是極高的。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更是知道趙鞅是怎樣的人物。
趙鞅,又名誌父,亦稱趙孟。
孟,長也。
這個時代,妾媵生的長子稱“孟”,正妻生的長子稱“伯”,後來統稱長子。
值得一提的是,趙鞅是《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
昔日叔帶入晉為大夫,至趙衰受晉文公器重,位列世卿,其後世代為晉國六卿,功勳卓著,家族顯赫。
後趙盾執政,趙氏一門力壓諸卿,權傾晉國。趙盾死後,趙氏四分五裂。
趙盾之子趙朔早亡,使趙氏陷於危機。
後其遺孀趙莊姬與趙嬰齊通奸,趙同、趙括驅除趙嬰齊,趙氏內訌致使元氣大傷。
前583年,趙莊姬誣告趙氏謀反,欒書、郤錡作證,晉景公召集諸卿大夫攻打趙氏於下宮,族滅趙氏,史稱“下宮之難”。
此役過後,趙氏地位一落千丈。
大宗隻剩一名嬰兒尚存。
幸得韓厥求情接濟,晉景公歸還趙氏封邑,命趙武續嬴姓嗣,趙氏才得以保留最後一絲血脈。
年輕的趙武死後,其子趙成繼立,是為趙景子。趙成初立,受其父陰德及正卿韓起相助,為中軍佐,怎奈又年輕早亡。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趙成為趙氏家族留下一位優秀的子嗣。
他就是春秋後期叱吒風雲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一代雄主——趙鞅!
二十一年前,即公元前525年,趙景子趙成不幸早亡,嚴峻的現實使得趙鞅不得不提前進入風起雲湧、殺機四伏的晉國政壇。
時晉昭公在位,韓起為正卿,趙鞅代父上朝,為六卿之末——下軍佐。
春秋末期,晉國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於改革,為後世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和趙武靈王改革,首開先河。
隻不過,這個時候的趙鞅,固然進入晉國政壇二十一年之久,卻還是在一路摸爬滾打,被晉國現在的執政大臣士鞅打壓著。
鬱鬱不得誌的趙鞅,隻能埋頭發展趙氏的封地,任賢用能,韜光養晦。
“子胥,汝對趙鞅此人,有何看法?”
慶忌又將目光放在了伍子胥的身上。
伍子胥每每有驚人之語,這次也不例外!
沉吟片刻後,伍子胥便躬身道:“大王,以臣觀之,趙鞅有帝王之相。”
“甚麽?”
慶忌還沒有詫異,坐在一邊的範蠡與孫武都忍不住震驚起來。
“子胥,汝是如何看出,趙鞅此人有帝王之相?”
孫武很是驚訝的問道。
“我學過一些相術,偶有所得。我觀趙鞅,眼睛炯炯有神,黑白分明,額頭豐隆寬闊,此皆帝王之相也。”
伍子胥侃侃而談,道:“額頭豐隆寬闊者,目光長遠,極具大局觀,誌向也比較遠大,屬於難得的‘富貴之相’。”
“而眼睛貴在‘神韻’,在相學中‘眼為君,眉為臣’。”
“若趙鞅一般,眼睛有神而毅力堅韌,雙目顯威,馭下之道甚善。這無不是帝王之相!”
伍子胥的這一套說辭,有些像是江湖術士的騙術。
但,由不得慶忌不信。
上一回伍子胥就直接看出勾踐的鷹視狼顧之相,讓慶忌多加提防。
範蠡促狹的一笑,問道:“衛尉,相術畢竟是玄之又玄。若在衛尉看來,大王可有帝王之相耶?”
範蠡甚是大膽,竟敢在慶忌的麵前開這種玩笑。
但是,慶忌是不會介意,畢竟這是在私底下,沒有擺在明麵上。
伍子胥耿直的性格,注定很少會騙人,除非是要耍詐。
“大王自然有帝王之相。”
伍子胥笑吟吟的道:“大王眉高,劍眉鳳目。自古以武力爭天下者,要在亂世為王,除個人能力以外,則文武兼備也。”
“眉毛在五官中被稱為禮儀之官,若大王一般,能通過自己的霸氣征服他人,讓他們甘心受之驅使,也有著威震四方的雄心,這些都是要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品質!”
“……”
被伍子胥這樣拍馬屁,慶忌心裏很是舒坦。
按照伍子胥的說法,如果一個人長有劍眉、眉尾上翹的話。
這種人一般看上去比較的凶,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
這種人大多性格比較的剛直,整個人看上去非常的有氣勢,做事不畏困難。
若是再配上一雙鳳目的話,則勇猛不乏智慧,頭腦睿智,能文能武,必有一番大作為!
所以,包括慶忌在內,孫武與範蠡姑且相信了伍子胥的“帝王之相”的說法。
孫武問道:“子胥,若如你所言,趙鞅有帝王之相,豈非似季子當年所預言一般,有三家分晉之征兆?”
“季子之預言,皆有根據,故而往往能預言成功。若晉國為三家瓜分,當有一家屬趙也。”
伍子胥信誓旦旦的道。
畢竟,此時的趙鞅,已經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作為。
慶忌微微頷首,說道:“晉國之六卿,現在仍是尾大不掉之勢。二三子以為,六卿之爭,誰會最先消亡,誰會取得最後之成功?”
麵對慶忌的提問,伍子胥、孫武、範蠡三人對視了一眼,陷入沉思。
孫武首先作揖道:“大王,臣以為,範氏與中行氏最先滅亡,接下來輪到智氏,再接著輪到韓氏與魏氏,趙氏最有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使晉歸於趙也。”
“或趙氏代晉,未嚐不可。”
“何以也?”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