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吳軍手裏的楚、越兩國的男丁,不在少數。


    這樣的仇恨,是很難消失的。


    慶忌隻能試圖通過施恩的方式,感化他們,讓他們將自己當成吳國人,不分彼此……


    話說,真正有心反抗吳國的,從來都不是那些任勞任怨的底層庶民。


    如楚、越、鄖、巴等國,被吳國吞並之後,還有許多貴族存在,他們一直處於吳國的嚴密監控之下,不敢輕舉妄動。


    一旦吳國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國力一蹶不振,或者是慶忌突然薨逝,恐怕吳國轉瞬間就將陷入狼煙四起的局麵,內亂不斷。


    原因何在?


    因為在過去,這些貴族不是一國公子,便是封君邑守,國君卿大夫。


    隨著自己的故國被滅,他們就多數淪為了平民,昔日的榮耀、身份不再,他們豈能甘心?


    那些底層的黎庶則是不同。


    得益於吳國的各種惠民政策,他們此時的生活很是滋潤,比過去好得多,可謂是安居樂業下來了,又怎會希望吳國內亂?


    “叔祖,那寡人應該由何處入手?”


    慶忌問出了一個比較關鍵性的問題。


    聞言,季劄想了一下,便道:“大王,以老臣度之,黎庶心中最大的願景,莫過於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如老臣之前等候的那個掉錢的農婦,家婆染病,無奈之下,隻能舉債去城裏抓藥。”


    “有病,何其所醫也?”


    “一個人,一戶人家,便是憑著辛勤勞動,吃喝不愁,然則一旦染病,需要抓藥,難免會將一個家庭壓垮。”


    “……”


    這的確是民生的一大症結所在。


    實際上,從古到今,這樣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的吳國,有著稷下學宮的醫學院,每年都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醫者。


    一旦爆發戰爭,一部分醫者會跟隨吳軍出征,負責治療傷員。


    而更多的醫者,則是散落在吳國的各個地方,做一個江湖郎中,或者是自己開藥坊,專門兜售藥材……


    這民間的藥材價格,是隻高不低的。


    慶忌從未抓過藥,但是心裏一直都很清楚。


    “叔祖認為,這一問題要如何改善?”


    聽到這話,季劄沉默了一下,隨後回答道:“大王,不知這藥坊,可否如鹽鐵一般,使國家專賣?”


    不出所料,季劄還是說出了這種建議。


    國家經營藥坊,讓利於民嗎?


    說真的,在這種事情上,慶忌頗為猶豫。


    且不說由國家經營藥坊,會動了多少人的“蛋糕”,藥草都在山上,不好尋找,光是尋找藥草的成本,便不是一般的大。


    慶忌若是改革一下,使藥坊官營的話,估計每一年國庫的虧損,就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雖說,慶忌而今已經打算消耗掉國庫裏積攢多年的錢糧,讓整個市場都流通起來,卻沒想過接盤這麽大的藥材市場……


    這注定是一門賠本的買賣!


    “叔祖,讓寡人回去之後,好好想想。”


    慶忌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頗為傷腦筋的說道。


    他一時間不能決斷,也是實屬正常的。


    畢竟,茲事體大!


    季劄的這一主張,讓慶忌想起了曆史上的“惠民藥局”。


    顧名思義,惠民藥局就是給百姓們所開的一家藥店。


    最早創建的惠民藥局是在南宋嘉定三年的時候,官府招專業人士為百姓們看病抓藥。


    而明朝時期,對於醫藥也是格外的重視,此外那時也開始注意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才會在京城設立這樣的一家惠民藥局。


    之所以有惠民二字,是對百姓來說,抓藥的價格和看病的錢都要相對優惠一些。


    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少有專門的醫藥機構,除了一些所謂的江湖名醫和郎中之外,就是富貴人家才請得起的大夫了!


    先不說江湖名醫和郎中的醫術有限,就算是專業的大夫,也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請。


    他們出診費很高,抓藥的價格更是貴的離譜。


    因此,也會有一些貧困人家因沒能力治病而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惠民藥局可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此時此刻,季劄又道:“再說老有所養。”


    “大王,我吳國經過變法後,不養閑人,故而國內基本上沒有乞丐與閑散之人。甚至就連殘疾人,都已經能在官府的幫助下,盡可能的自力更生,勞有所得。”


    “然,有一種群體,仍需奉養。”


    慶忌若有所思的道:“請講。”


    “是鰥寡孤獨的老人。”


    季劄歎氣道:“有些老人,膝下無子,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落得一身傷病,孤苦無依,大王理應使國家照顧他們,給予恩養,乃至於身後事都要料理到位。”


    “善。”


    慶忌當然是尊老愛幼之人。


    既然要對國人推行福利政策,慶忌又怎會小氣?


    像是早年,慶忌就曾經頒布過一向針對殘疾人的政策。


    如果是盲人,可學習音律。


    如果是少足缺手的人,可授其捕魚耕作之法,使其可謀生,而非遺棄。


    如果是聾啞之人,亦可教其識文斷字,派醫者療養。


    如果是癡兒、瘋徒、半身不遂之癱瘓者,一並療養改善,國府奉養。


    實在無法自力更生者,官府也當承擔其一人的衣食……


    殘疾人並非是不能謀生的,要分情況。


    倘若是孤寡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真的不應該使他們操勞了。


    “大王,針對適齡的少年,吳國應當學有所教。”


    季劄又道:“我大吳,而今百家爭鳴,學術鼎盛。”


    “然,即便是吳國,目不識丁者不知凡幾,大王何不給他們一個機會,使他們求學問道,乃至於憑借才學出人頭地?”


    “……”


    學有所教嗎?


    在這個事情上,慶忌心中是較為反感的。


    誠然,一個國家識文斷字的人夠多,量變引起質變,會使國家人才濟濟,文化無比的繁榮。


    但,開啟民智之後,吳國日後將何去何從?


    走向“皿煮”嗎?


    或者是君主立憲?


    這是慶忌絕不能容忍的事情!


    吳國君主專製,不容更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