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依你看,鄭國的陽子居變法,可否成功?”


    慶忌饒有興致的問道。


    現在,韓、趙、魏三國幾乎全盤效彷早期的吳國進行變法改革,若是順其自然,最後一定會成功。


    慶忌對此,心知肚明。


    因為六晉諸侯,適才初立,貴族勢力還不算強大,又迫於霸主吳國的強勢,故而厲行變法。


    若有強主,再碰上一條合適的變法途經,以及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相對孱弱的貴族勢力,試問這樣的變法,如何能不成功?


    鄭國相對於正在變法的三晉而言,則是顯得有些另類。


    畢竟時至今日,鄭國立國已有數百年之久,此前一直是“卿族政治”,老世族的勢力極為強大。


    這也是一開始姬勝任用駟歂,打算效彷吳國變法失敗的原因。


    不得已,而今的鄭伯姬勝,是在另辟蹊徑了。


    “可成功,隻是不會徹底成功。”


    “何解?”


    “鄭國的陽子居變法,依靠的是強主維係,若鄭伯的魄力不足,使變法半途而廢,或者鄭伯中道崩殂,則當身死法消……”


    範蠡輕笑一聲道:“大王,你跟鄭伯打過幾次交道,應該了解其為人。”


    “……”


    慶忌微微頷首,說道:“鄭伯勝,此人誌大才疏,見小利而忘義,做大事而惜身,且為人激進,凡事急於求成……”


    “若他能有壯士斷腕之魄力,與韓、趙、魏三國一般,全麵效彷我吳國變法改革,去除鄭國之‘頑疾’,或可使鄭國做到真正的富國強兵,而且人死而法在。”


    聞言,範蠡一臉讚同的神色,道:“大王英明。”


    “鄭伯所缺少的,恰恰是向死而生的魄力。變法,如下猛藥,稍有不慎,鄭國的江山社稷,便可能分崩離析!”


    “善。”


    慶忌的想法,跟範蠡是不謀而合的。


    鄭國的陽子居變法,跟曆史上的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幾乎是如出一轍。


    變法是否成功,有一個關鍵指標,就是有沒有一個因變法受益的利益集團。


    如吳國的變法一般,徹底改造了吳國,把吳國的土地、人口、軍隊、貴族和地理都整合在一起。


    而且吳國在變法的過程中,用授田、軍功爵的方式,讓無數農民和軍人受益,培養起了與變法榮辱與共的利益集團。


    不管什麽時候,這些人都不可能反對變法,要不然到手的利益就得吐出去。


    這才是變法成功的關鍵!


    像是如今,鄭國的陽子居變法,講究強化君主集權、君主用權術手段駕馭群臣、用法令整頓官吏,清理貴族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這套手段見效快、火力猛,但是仔細想一下,法令都是有利於君主的,沒有一條讓大臣受益,更沒有打通庶民階層躍升的通道。


    好處都讓國君占了,黑鍋全讓大臣背,庶民被迫成為沉默的看客,誰腦子進水了會支持變法?


    這種變法就是走邪路!


    依賴於強人的政治,必然隨著強人的離世而落幕。


    慶忌澹澹的笑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陽子居變法,最終的結果,極有可能招致鄭伯的眾叛親離,有作法自斃之危。”


    頓了一下,慶忌又環視一周,看著在座的範蠡、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緩聲道:“二三子,而今天下列國,盡皆變法,或者改革,推行新政。”


    “若韓、趙、魏三國變法成功,則現在六晉諸侯的將蕩然無存。”


    “秦、齊、宋、衛等國,也在推行新政,國力益強。”


    “時不我待!”


    “寡人欲吞並蜀地,而後北滅秦國。吞蜀滅秦,隻此一戰!”


    慶忌不是在跟群臣商量,而是早就下定了決心。


    所以,說完這番話後,慶忌便將目光放在了國尉孫武的身上,問道:“孫武,若發動吞蜀滅秦之戰,你需要多少軍力?”


    】


    “二十萬。”


    “……”


    孫武的這一答複,足以讓包括慶忌在內,所有人都忍不住咂舌。


    二十萬大軍?


    孫武怕不是在消遣慶忌,消遣吳國!


    這古往今來,華夏哪裏會有這種規模的大戰?


    至少,單方麵一國之力,動輒二十萬兵馬的,絕無僅有!


    太子恒不禁咽了一口唾沫,掃了一眼孫武,道:“國尉,這二十萬大軍,是否太多?”


    “不多。”


    孫武搖搖頭道:“太子,老臣還是在保守一些。”


    “我吳國若要吞蜀滅秦,至少二十萬的軍力,後續必須追加十萬或八萬兵馬,以備不測。”


    “吞蜀容易,滅秦難。若讓秦人有了防備,憑借秦地與我吳軍斡旋,恐怕戰事將曠日持久,無法做到一戰滅秦。”


    “荒謬!”


    禦史中丞伯噽瞪著眼睛道:“國尉,你不怕是在消遣大王!”


    “秦地有多大?無有昔日之楚國幅員遼闊!強大如楚國,也被我吳國所吞並,更何況是區區一個偏居西隅的秦國?”


    “滅楚之戰,我吳國不過動輒十萬大軍,何故滅秦需要二三十萬兵力?”


    “論險峻,秦地多一馬平川,何有多少形勝之地?”


    “論國力,秦國比起我大吳相去甚遠。”


    “論兵戈,經過秦伯寧一番改革後,秦軍之兵甲的確有所提升,然對比吳國銳士,仍不足道也。”


    “國尉以十萬人滅秦,何以不可?”


    伯噽的這番話,似乎是有些道理。


    但,滅秦怎能跟滅楚一樣?


    當年吳國滅楚,是以小博大,采取的是步步蠶食的方略。


    吳國出兵伐楚,有時是三萬人,有時是五萬人,有時是八萬人,最後才是十萬,十幾萬人!


    經過多年的蠶食後,吳國最終才能吞並楚國,一舉取而代之,成為雄踞南方的霸主大國。


    現在吳國滅秦,則是要采用一口鯨吞的方略。


    正所謂打蛇不死反被蛇咬。


    若吳國不能一戰滅秦,注定在秦地無法立足,而且有被拖入戰爭泥沼中,難以自拔的危險……


    孫武想了一下,便道:“十萬人,隻能滅蜀,滅秦斷然沒有可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