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對上郡與隴西郡的要求,僅僅是能做到自給自足,順便為吳國培育出大量的優良戰馬,僅此而已。


    現在的吳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也不缺乏盛產魚鹽、銅鐵、絲綢等天下重資之地。


    吳國要是圈地為跑馬場的話,西北二郡,無疑是非常理想的地點。


    “文種。”


    “臣在!”


    “西戎八國之國君貴族及其家卷,大概有多少人?”


    “回稟大王,臣已經統籌過一遍。西戎八國之國君貴族及其家卷,不下三千五百人!”


    “將他們全部遷到金陵、郢都定居,妥善安頓。此事,你全權負責。”


    “諾!”


    文種旋即答應下來。


    金陵和郢都,都屬於吳國的都城,膏腴之地。


    把這些西戎諸國的貴族遷到那裏安家落戶,慶忌為的,隻是讓草原上的戎狄安分守己一些,不必多生事端。


    到這個時候,吳國其實沒必要遷移大量的人口,到上郡和隴西郡屯墾戍邊。


    為何?


    沒必要!


    依靠都城鹹陽的影響力,慶忌可以保證,西戎各個部落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不敢反,也不會反。


    即便他們真的造反,慶忌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兵鎮壓下來。


    在增設了上郡、隴西郡之後,吳國而今,已經有整整二十六個郡,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九江郡、泗水郡、閩中郡、廬江郡、蒼梧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南郡、南陽郡、豫章郡、黔中郡、滇郡、交趾郡、漢中郡、衡山郡、武陵郡、三川郡、淮水郡、巴郡、蜀郡、長安郡、上郡、隴西郡。


    吳國現在的疆域之廣袤,人口之眾,已經是不可想象的。


    隻人口一項,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吳國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一千六百萬,呈現出了井噴式的增長。


    這還不包括百萬昆侖奴,以及上郡、隴西郡的人口……


    “田穰苴。”


    “臣在!”


    “你負責到上郡、隴西郡一帶,勘察環境,跑馬圈場,務必找到合適的地方,養育馬匹。”


    “諾!”


    “孔丘、曾點。”


    “臣在!”


    “你二人負責在上郡、隴西郡勘察地形,營造城邑。至少方圓百裏之內,要有一座城邑,規模且不說,城邑務必要建設起來。”


    慶忌緩聲道:“另外,上郡、隴西郡之黎庶,免除賦稅徭役三年!”


    “諾!”


    城邑的建設工作,的確是不容馬虎的。


    上郡和隴西郡,原本是西戎八國的疆域,那裏地廣人稀,一馬平川。


    如義渠一般,昔日義渠和周族相處十分的融洽。


    而鬼方(獫狁)同商周對立,所以每次戰爭後,鬼方失敗逃走,遠奔河套,而義渠趁機內遷。


    這樣,義渠就逐漸占據了隴東大原地區。


    那裏土地肥沃,水草豐茂,使義渠人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義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遊牧狀態定居下來。


    他們在同當地周族後裔的雜居中,學會了農耕技術,學習了周族文化,並效彷周人建立城邑和村落,從而發展成為區別於其他羌戎的義渠族。


    不過,這城邑終究是少之又少的。


    放在中原國家,方圓五十裏,基本上就有一處城邑了。


    而吳國的西陲則是不一樣。


    有城邑的存在,不止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吳人與義渠人的民族融合,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說,原來的義渠人能在城中安家落戶,過著小日子,怎麽可能會造反,背叛吳國?


    慶忌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憑借吳國強大的國力,施恩於戎狄,讓他們跟吳國歸於一家,不分彼此。


    話說,吳國的上郡、隴西郡,大致上就是現代的甘肅、寧夏,以及青海的一小部分。


    ……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87年,正月。


    吳國出兵吞並西戎八國的時候,遠在中原的鄭國,跟著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內亂。


    鄭國的陽子居變法,極大的觸動了老世族的利益,所以,以“七穆”為首的鄭國卿大夫,派刺客暗殺陽子居。


    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卻惹得鄭伯姬勝大怒。


    姬勝趁此機會,剝奪了一眾老世族的封邑、爵位,打算將他們貶為庶民。


    在這個時候,忍無可忍的老世族終於爆發,他們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組織私兵進攻新鄭。


    姬勝在陽子居的幫助下,鎮定自若,指揮大軍撲滅了叛亂。


    但是各地的封君邑守紛紛割據一方,要求姬勝處死陽子居,恢複祖製。


    姬勝盛怒之下,發兵攻打叛亂的封君邑守。


    原本,這隻是鄭國的一場內戰,以陽子居變法取得的成就,練成的新軍,是足以鎮壓叛亂的。


    隻是鄭國處於四戰之地,當得知鄭國陷入內戰,而七穆等老世族又向自己請援的時候,韓國毫不猶豫的加入了這場戰爭。


    隨著韓國的參戰,跟韓國同氣連枝的趙國、魏國都相繼參戰,組成了三晉聯軍二十五萬人,浩浩蕩蕩的伐鄭。


    周王室與鄭國有唇亡齒寒之感,不止派兵相助,還派遣長弘為使者,馬不停蹄的趕往鹹陽,向吳國求援。


    “二三子,爾等以為,我吳國是否應該出兵救鄭?”


    此時,在崇政殿上,慶忌環視一周後,向一眾公卿大夫垂詢道。


    作為大司馬,伍子胥首先站了起身,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大王,臣以為救鄭,勢在必行!”


    “且不說鄭國是我吳國的盟國,此番三晉聯軍二十五萬人馬,聲勢浩大,顯然是奔著滅鄭,瓜分鄭地而去。”


    “若鄭國一滅,韓趙魏三晉勢必國力大增,臨周王畿之地,威脅我吳國之崤函。”


    “因此,臣請率軍救鄭!”


    聞言,慶忌隻是眯起了眼睛,沒有說話。


    “大王,臣以為不妥!”


    太宰計然反駁道:“動輒大戰,勞民傷財。而且,鄭國經過陽子居變法後,國力大增,三晉聯軍欲滅鄭,怕是不容易。”


    “以臣之見,三晉聯軍最多是脅迫鄭伯放棄變法,處死陽子居,順便割讓幾座城邑。滅鄭……實無必要。”


    “嗬嗬。”


    伍子胥冷笑著道:“太宰此言差矣。”


    “二十五萬人的大軍,豈能是小打小鬧?有陽子居變法,鄭國益強。然而,現在鄭伯眾叛親離,在老世族中不得人心。”


    “內外交迫之下,鄭國覆滅,也在情理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