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明斷!”


    對於慶忌這樣的用人之道,太子恒很是歎服。


    別看慶忌經常做“甩手掌櫃”,並不是一個勤政的君王。


    但,慶忌對於自己的麾下的大臣,才幹、品行如何,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做到知人善用。


    在一眾孔門弟子中,子路算得上是比較另類的。


    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淨,故孔丘說他隻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不過,這並不能掩蓋仲由是一個真正的賢人君子的事實!


    在原來的曆史上,仲由初仕魯,後事衛。


    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悝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


    仲由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來了一句:“君子死,冠不免。”


    何意?


    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


    於是,子路係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


    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這是讓慶忌很是欣賞子路的地方。


    為何?


    因為子路注重個人榮譽。


    注意衣裝打扮,這樣才能符合士族地位。


    曆史上的子路用一命換取退出政治紛爭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結果,是最無奈的辦法。


    話說回來,子路是一個能出將入相的人。


    當年孔丘周遊列國時,仲由和顏回等人始終跟隨孔丘,由於他極勇武,實際上起了保衛者的作用。


    而且,就慶忌所知道的,仲由還曉暢軍事,熟讀兵書戰策,隻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用武之地。


    “父王,不知道你打算以何人為吳郡郡守?”


    太子恒試探性的詢問道。


    “你可有舉薦之人?”


    “冉求如何?”


    “善。”


    冉求,字子有,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


    他是孔丘的得意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


    冉求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


    在原來的曆史上,冉求作為魯國的季氏家臣,還曾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


    冉求現在是治粟內史屬官之一的太倉令丞,外放出去,作為一任郡守絕對沒問題。


    話說回來,吳郡現在是吳國最富庶的一個郡。


    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土地肥沃,還是吳國的東都所在之地,吳國的故土。


    這麽重要的地方,自然需要一個大才來治理。


    如有可能,慶忌會讓自己的一個兒子,當吳郡郡守。


    “父王,兒臣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我大吳而今有二十六個郡,大小縣邑數百座,所需要的官吏不知凡幾,仍是供不應求狀態。”


    太子恒進言道:“兒臣以為,父王還應該舉行一次選拔,讓各地的郡守、縣令,以及朝中的大臣為國舉薦賢才,以為地方官吏,治理政務,使大吳的行政效率更高一些,同時分擔一下朝臣官吏的政務。”


    “……”


    有必要嗎?


    有!


    隨著吳國疆域的日漸擴大,所需要的治國理政人才,就會越來越多。


    誠然,吳國有著稷下學宮,而且每年進入吳國謀取功名利祿的列國士子不少,都能作為吳國的官吏使用。


    但,吳國推行的是察舉製。


    若是沒有慶忌的任命,或者是朝臣官吏的舉薦,那些士子一般都很難有出頭之日。


    別看吳國現在擁有天下列國當中最多的士子,人才儲備也最多,但還是供不應求。


    吳國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縣製。


    郡,設郡守、郡尉、郡監(監禦史)。


    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朝廷節製。


    郡尉,輔左郡守,掌管全郡軍事。


    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之下是縣。


    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


    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製。


    縣令下設尉、丞。


    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


    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縣以下設鄉、裏和亭。


    鄉和裏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


    鄉設三老、嗇夫和遊徼。


    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遊徼掌治安。


    鄉以下為裏,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裏設裏正或裏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


    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


    兩亭之間相隔十裏,設亭長。


    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


    鄉裏的作用逐漸強化,並超過郡縣,所以民間有知鄉裏不知郡縣的說法。


    故而,莫說是裏長、亭長、三老這樣的鄉吏,便是在郡縣一級,吳國的官吏都超過了八千人!


    這種比例,跟曆史上三國後期的蜀漢比起來,相去甚遠。


    蜀漢滅亡時,後主劉禪向司馬魏獻上了戶籍,戶籍顯示蜀漢總人口為九十四萬人,士兵十萬人,官吏四萬人,兵民比例為10.6%,官民比例為4.3%。


    相當於每十一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士兵,每四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官吏。


    相比之下,魏國總人口為四百四十三萬人,總兵力是五十萬人,兵民比例是11.3%。


    相當於十一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


    東吳的總人口是二百四十萬人,總兵力是二十三萬人,兵民比例是9.6%,相當於十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


    因此,魏、蜀、吳三國比起來,兵民比例是比較接近的。


    蜀漢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與東吳的平均數值,並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當時來說算合理的。


    以這個兵民比例來說,魏國的農民負擔才是最重的,東吳的農民負擔是最小的,蜀漢居中。


    當然,三國時期,那已經是盛行的募兵製,屬於國家要負擔職業軍人。


    吳國推行的也是募兵製,不過還可以並行全民皆兵製度。


    吳國現在的總人口,現在大概是一千七百萬人。


    常備軍是多少?


    不知不覺中,超過了四十萬。


    兵民比例為2.3%!


    官吏總數則是不到二萬人。


    官民比例為0.12%!


    即,在吳國,大概四十三個黎庶,養一個兵。


    八百五十個黎庶,養一個官吏。


    這樣的比例,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收入和官員數量之間保持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事情。


    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平穩,一旦官員數量過於繁冗國家需要付出的費用勢必要增加,也就意味著老百姓的稅負更加沉重了。


    二萬人的官吏,看起來吳國的官吏甚眾,其實囊括了三老、嗇夫和遊徼這樣的非正式鄉官……


    西漢的時候官民比例為1:7945,唐朝為1:2927,明朝為1:2299,清朝是1:911。


    要是按照這樣的比例,吳國在編製內的朝臣官吏,算郡縣一級的話,不超過八千人,其實還算是中規中矩……


    當然,太平盛世和亂世,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總的來說,吳國的人才儲備是多多益善,能讓吳王在任賢用能的時候,有更多的選項!


    “吳恒,為國選賢用能之事,交給你全權負責。切勿讓寡人失望。”


    “兒臣,謹遵王命!”


    慶忌還是樂得當一個甩手掌櫃。


    畢竟,有如此能幹的儲君,慶忌何必事必躬親?


    當然了,為了防止自己的權力被太子恒架空,慶忌還是要防著一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