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列禦寇,參見始皇帝陛下,陛下萬年!”
此時的慶忌,還在滋德殿中,接見了風塵仆仆返回金陵的列禦寇。
列禦寇,也就是曆史上的列子。
他所著作的《列子》,對後事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
他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尹喜、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列禦寇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毫無疑問,列禦寇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屬於老子的徒孫。
曆史上的列禦寇還被道教尊奉為“衝虛真人”。
幾乎被神化了!
傳說列禦寇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
當然,這純屬是扯澹的事情。
慶忌還夢想著自己能夠長生不老,讓尹喜、南榮等人給自己煉製長生不老藥,隻是多年來一直沒有取得成功。
慶忌也放棄了長生不死的想法。
原本列禦寇不求名利,清靜修道。
但還是被慶忌請出山了。
列禦寇被派到了南亞次大陸一帶遊學,傳播道家思想,傳播大吳天朝上國的文化,一連十年了無音訊,也不知道他的收獲如何。
如果不是再次見到列禦寇,慶忌都以為他已經死了,或是待在了南亞次大陸,終生不再返回大吳本土。
好在列禦寇並沒有忘了根。
“列禦寇,坐。”
“謝陛下!”
等列禦寇落座之後,慶忌這才和顏悅色的問道:“列禦寇,一別十年,你在南亞次大陸一向可好?”
“多謝陛下關心,臣當年奉命南下,周遊南亞次大陸諸國,先後到過摩揭陀國、跋闍國、迦屍國等十個國家,遊學多年,最後定居於摩揭陀國潛心創作,並招收了弟子三百餘人……”
“臣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也就是在南亞次大陸諸國的地理、曆史、風土人情等,編撰成了一部《南亞次大陸圖錄》,請陛下過目。”
說著,列禦寇就拿出了三本厚厚的書籍,讓慶忌看一看。
這麽厚的書籍,就是讓慶忌看上一天一夜,也未必能看得完!
對於南亞次大陸那邊的情況,慶忌也是有所了解的。
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這個時候的在印度河、恒河平原兩岸和德幹高原上,大概有“十六雄國”。
這些國家基本上是王國,各國之間為兼並土地和爭奪霸權經常發生戰爭。
在很多年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者居魯士二世曾經打到興都庫什山脈和犍陀羅一帶,把那裏變為其帝國的一部分。
後來的大流士一世在平定波斯帝國境內暴動以後,又派兵遠征印度,直至印度河口。
大吳占領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所有疆土之後,也把旁遮普和印度河以西地區占領了,對東邊的南亞次大陸其餘諸國,也是在磨刀霍霍。
就等著慶忌的一聲令下,大軍就能挺進印度河,進抵其腹地恒河。
慶忌要是沒有記錯的話,這個時候的印度,屬於是“列國時代”。
恒河中遊以下的憍薩羅國、迦屍國、摩揭陀國等國相對來說較為強大。
尤其是摩揭陀國征服了恒河中上遊的強國憍薩羅國,逐步統一了北印度地區,為後來的統一帝國——孔雀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慶忌是不會給摩揭陀人這種機會的。
話說回來,生活在那裏的雅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也難以阻擋吳軍的強勢進擊。
“列禦寇,你在南亞次大陸這麽多年,可有什麽收獲?”
“陛下,說來慚愧。”
列禦寇歎氣道:“臣原本是想將道家學說,以及我大吳的天朝上國文化,向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宣揚的。”
“奈何,沒有根基,那裏已經形成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宗教氛圍。”
“大吳國力強盛,威服天下,臣也具有榮焉。”
“這些年來,南亞次大陸的國王們,知道臣是大吳名士,是陛下派來的使者,都對臣待若上賓,允許臣在他們的國家開宗立派,宣揚自己的學說。”
“然,臣最終還是收效甚微……陛下知道佛教嗎?”
聞言,慶忌眯著眼睛道:“略知一二。”
“怎麽,是佛教阻礙了你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
列禦寇搖了搖頭道:“是,也不是。”
“陛下,臣發現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信仰頗為堅定,也相當排斥外來事物。”
“臣花了多年時間,才招收到三百餘名門生,至於他們所謂的‘信徒’,可能也才幾萬人不到。”
“跟朕細說。”
“諾。”
列禦寇隨即娓娓道來。
“陛下,南亞次大陸那邊,宗教氛圍很是濃鬱,有著多種教派,類似於我大吳的諸子百家,卻又有所不同。”
“我大吳的諸子百家教人學識修養,傳道受業解惑。而他們的教派,則主要是勸人向善,勸人容忍,勸人禁yu,有著各種各樣的教條約束。”
“有的時候,教派的教義,甚至淩駕於國法之上。”
“有的迷信之人,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不惜殺身成仁……無知者無畏,陛下,這樣的人臣以為太過可怕。”
“在臣看來,這些所謂的教派,三教九流,教義有所不同,卻也殊途同歸,也有其可取之處。”
頓了一下,列禦寇又道:“現在,南亞次大陸諸多教派當中,主要有三大教派,分別是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
“其中婆羅門教的教眾最多,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婆羅門教起源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吠陀教,其等級森嚴,把人分為四種姓氏,分別是: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為教士與學者。”
“刹帝利為貴族和戰士。”
“吠舍則是農夫和客商。”
“而首陀羅出身卑賤,是農奴和奴隸。”
“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回,輪回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隻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
此時的慶忌,還在滋德殿中,接見了風塵仆仆返回金陵的列禦寇。
列禦寇,也就是曆史上的列子。
他所著作的《列子》,對後事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
他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尹喜、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列禦寇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毫無疑問,列禦寇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屬於老子的徒孫。
曆史上的列禦寇還被道教尊奉為“衝虛真人”。
幾乎被神化了!
傳說列禦寇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
當然,這純屬是扯澹的事情。
慶忌還夢想著自己能夠長生不老,讓尹喜、南榮等人給自己煉製長生不老藥,隻是多年來一直沒有取得成功。
慶忌也放棄了長生不死的想法。
原本列禦寇不求名利,清靜修道。
但還是被慶忌請出山了。
列禦寇被派到了南亞次大陸一帶遊學,傳播道家思想,傳播大吳天朝上國的文化,一連十年了無音訊,也不知道他的收獲如何。
如果不是再次見到列禦寇,慶忌都以為他已經死了,或是待在了南亞次大陸,終生不再返回大吳本土。
好在列禦寇並沒有忘了根。
“列禦寇,坐。”
“謝陛下!”
等列禦寇落座之後,慶忌這才和顏悅色的問道:“列禦寇,一別十年,你在南亞次大陸一向可好?”
“多謝陛下關心,臣當年奉命南下,周遊南亞次大陸諸國,先後到過摩揭陀國、跋闍國、迦屍國等十個國家,遊學多年,最後定居於摩揭陀國潛心創作,並招收了弟子三百餘人……”
“臣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也就是在南亞次大陸諸國的地理、曆史、風土人情等,編撰成了一部《南亞次大陸圖錄》,請陛下過目。”
說著,列禦寇就拿出了三本厚厚的書籍,讓慶忌看一看。
這麽厚的書籍,就是讓慶忌看上一天一夜,也未必能看得完!
對於南亞次大陸那邊的情況,慶忌也是有所了解的。
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這個時候的在印度河、恒河平原兩岸和德幹高原上,大概有“十六雄國”。
這些國家基本上是王國,各國之間為兼並土地和爭奪霸權經常發生戰爭。
在很多年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者居魯士二世曾經打到興都庫什山脈和犍陀羅一帶,把那裏變為其帝國的一部分。
後來的大流士一世在平定波斯帝國境內暴動以後,又派兵遠征印度,直至印度河口。
大吳占領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所有疆土之後,也把旁遮普和印度河以西地區占領了,對東邊的南亞次大陸其餘諸國,也是在磨刀霍霍。
就等著慶忌的一聲令下,大軍就能挺進印度河,進抵其腹地恒河。
慶忌要是沒有記錯的話,這個時候的印度,屬於是“列國時代”。
恒河中遊以下的憍薩羅國、迦屍國、摩揭陀國等國相對來說較為強大。
尤其是摩揭陀國征服了恒河中上遊的強國憍薩羅國,逐步統一了北印度地區,為後來的統一帝國——孔雀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慶忌是不會給摩揭陀人這種機會的。
話說回來,生活在那裏的雅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也難以阻擋吳軍的強勢進擊。
“列禦寇,你在南亞次大陸這麽多年,可有什麽收獲?”
“陛下,說來慚愧。”
列禦寇歎氣道:“臣原本是想將道家學說,以及我大吳的天朝上國文化,向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宣揚的。”
“奈何,沒有根基,那裏已經形成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宗教氛圍。”
“大吳國力強盛,威服天下,臣也具有榮焉。”
“這些年來,南亞次大陸的國王們,知道臣是大吳名士,是陛下派來的使者,都對臣待若上賓,允許臣在他們的國家開宗立派,宣揚自己的學說。”
“然,臣最終還是收效甚微……陛下知道佛教嗎?”
聞言,慶忌眯著眼睛道:“略知一二。”
“怎麽,是佛教阻礙了你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
列禦寇搖了搖頭道:“是,也不是。”
“陛下,臣發現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信仰頗為堅定,也相當排斥外來事物。”
“臣花了多年時間,才招收到三百餘名門生,至於他們所謂的‘信徒’,可能也才幾萬人不到。”
“跟朕細說。”
“諾。”
列禦寇隨即娓娓道來。
“陛下,南亞次大陸那邊,宗教氛圍很是濃鬱,有著多種教派,類似於我大吳的諸子百家,卻又有所不同。”
“我大吳的諸子百家教人學識修養,傳道受業解惑。而他們的教派,則主要是勸人向善,勸人容忍,勸人禁yu,有著各種各樣的教條約束。”
“有的時候,教派的教義,甚至淩駕於國法之上。”
“有的迷信之人,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不惜殺身成仁……無知者無畏,陛下,這樣的人臣以為太過可怕。”
“在臣看來,這些所謂的教派,三教九流,教義有所不同,卻也殊途同歸,也有其可取之處。”
頓了一下,列禦寇又道:“現在,南亞次大陸諸多教派當中,主要有三大教派,分別是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
“其中婆羅門教的教眾最多,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婆羅門教起源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吠陀教,其等級森嚴,把人分為四種姓氏,分別是: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為教士與學者。”
“刹帝利為貴族和戰士。”
“吠舍則是農夫和客商。”
“而首陀羅出身卑賤,是農奴和奴隸。”
“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回,輪回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隻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