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似穹廬,月明星稀。
在巍峨壯麗的金陵皇宮當中,福寧殿裏,垂垂老矣的慶忌蜷縮在被窩裏,不時的打著寒顫,看起來是生了一場大病。
時值二月,金陵屬於江南水鄉,所以天氣還算微涼,但是沒有冷到要蓋棉被的地步。
慶忌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宣告了一個事情——
他,命不久矣。
此時的慶忌,就坐在福寧殿的龍榻之上,對麵坐著的人,則是太子恒以及皇太孫吳基。
祖孫三人討論了一下科舉製的事宜之後,慶忌忽而道:“吳恒,朕打算遜位,把皇位傳給你,自己做太上皇,你看如何?”
慶忌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一聽這話,吳恒被嚇得一哆嗦,忙不迭的搖頭道:“父皇,你老當益壯,何有遜位之念想?”
“兒臣還需要你,帝國的臣民也還需要父皇你。父皇萬萬不可辭讓,否則國家生變,社稷有難,兒臣萬死難贖其罪!”
慶忌輕笑一聲道:“吳恒,你不必這般惶恐。這不是朕在試探你,朕……是真的打算遜位,讓你成為帝國的二世皇帝。”
“朕,今年六十有九,活到這把歲數,已經是天可憐見。”
“朕幾乎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時至今日,朕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人生在世,知足常樂。這是已故的季劄、晏嬰、老子等人傳授給朕的養生之道,良好的心態,使人長壽……”
頓了一下,慶忌又道:“這些年,朕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倍感心力交瘁,恐怕時日無多了。”
“你作為太子,當了三十一年的儲君,時常監國攝政。朕捫心自問,在治理內政方麵,不如你。”
“帝王權術方麵,你已經學到了精髓,能跟融會貫通。對於這樣的你,朕完全放心。”
聞言,吳恒匍匐在地板上,磕頭道:“父皇,兒臣真的不敢接受二世皇帝之位。父皇萬萬年,在你的有生之年,兒臣絕不敢讓父皇你做什麽太上皇!”
“萬萬年……”
慶忌自嘲的一笑,道:“這個世界上,又有誰能萬萬年?自欺欺人而已。”
慶忌是真心想將皇位傳給太子恒。
這麽多年來,太子恒的所作所為,慶忌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以太子恒的能力以及今時今日的威望,繼承大統之後,隻要製得住諸國的藩王,他的那些親兄弟們,權力的交接,一切就都不成問題。
成為太上皇之後,慶忌也能安心頤養天年,不為繁雜之政務侵擾,一心一意的做一個“隱士”。
他不是曆史上乾隆那種臭不要臉的人,退位當太上皇了,還要把持朝政。
“既然你不願意現在繼承大統,隨你。朕的位置,遲早是你的。”
慶忌想了一下,又道:“吳恒,你老實告訴朕。你登基之後,會如何對待諸國藩王?會削藩嗎?”
“……”
太子恒一時間摸不準慶忌的心思,不過,隻能硬著頭皮回答道:“父皇,兒臣絕不會主動削藩。”
“隻是,倘若藩王們有什麽不臣行為,兒臣為江山社稷考慮,也不得不痛下下手,撤除其藩王國,但還是會善待他的。”
慶忌一聽這話,不置可否,隻是將目光放在了吳基的身上,問道:“基兒,你呢?你日後繼承大統,會削藩嗎?”
“這……皇祖父你是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
“別跟朕打馬虎眼,老實交代。”
“諾!”
吳基深吸一口氣,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皇祖父,孫兒不敢欺瞞你。孫兒登基之後,一定會削藩。”
“吳基,你休得放肆!”
吳恒訓斥了一句,吳基就跟鵪鶉一般,忙不迭的縮回了腦袋。
慶忌則是擺了擺手道:“基兒,你繼續說,你可知曉朕為何要讓這麽多的皇子封邦建國嗎?這其中有何深意?”
吳基聞言,見到慶忌臉上沒有責怪的神色,這才心情舒緩了一下,道:“皇祖父,孫兒知道你分封這麽多海外、域外藩王國的良苦用心。”
“要是孫兒所料不差,皇祖父你應該是想使各個藩王國行吳法,推吳化,促進民族融合,以期能在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內,同化海外、域外之地,成為我大吳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慶忌笑了笑,臉上是滿意的笑容。
“基兒,你在眼光方麵,比你父親強。”
“孫兒不敢。”
吳基很是謙虛。
但是,在慶忌看來,吳基能看出自己分封那麽多藩王國的良苦用心,著實不簡單。
藩王國,也就是分封製與郡縣製有什麽不同?
有何裨益?
大吳的宗藩體係,跟周王朝的分封製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
慶忌在海外、域外之地推行分封製的主要目的,自然是為保證大吳皇族的強大,拱衛皇室,同時對各藩王國有效控製,加強統治。
按照大吳的宗藩體係,諸藩王國必須服從皇帝的命令。
藩王有為皇帝鎮守疆土的義務,並有著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的義務。
同時,藩王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將土地和黎庶分賜給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
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皇帝——藩王——卿大夫——士”。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能讓帝國迅速向各個藩王國推行“吳化”。
如果慶忌在波斯、呂底亞、花剌子模、斯泰基等故地設立郡縣製的話,且不說大吳無法維係如此龐大的帝國疆域,導致叛亂叢生,難以鎮壓,最嚴重的問題,就在於人心無法歸化了。
就像是之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推行的行省製,結果如何?
各個行省之上,每個民族、部落隻是臣服於波斯人,還在心懷故國,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波斯人!
又好比曆史上的亞曆山大帝國,亞曆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三十三歲。
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曆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鬥爭。
在鬥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派殺死。
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四個希臘化的國家:馬其頓、色雷斯和小亞細亞、埃及與敘利亞。
亞曆山大龐大的帝國隻存在了短短的十三年。
曇花一現!
慶忌若是效仿亞曆山大的做法,讓將領們坐鎮一方,可想而知最後大吳帝國多半會跟亞曆山大帝國一樣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畢竟,人心難測。
哪怕是慶忌看著老實忠厚,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人,日後也未必不會背叛自己。
一旦部將們黃袍加身,脅迫你建國稱王,你做不做?
不做,死。
做,或許還能一輩子榮華富貴,登上多少人求之不得王位。
這種巨大的誘惑,一般人是抵擋不住的。
所以,在慶忌看來,既然大吳開拓了那麽多的海外、域外之地,就有必要建立起實際有效的統治。
哪怕是在慶忌死後,大吳帝國的宗藩體係陷入崩潰,土崩瓦解,最後稱王稱霸的還是慶忌的子孫……
文學網
在巍峨壯麗的金陵皇宮當中,福寧殿裏,垂垂老矣的慶忌蜷縮在被窩裏,不時的打著寒顫,看起來是生了一場大病。
時值二月,金陵屬於江南水鄉,所以天氣還算微涼,但是沒有冷到要蓋棉被的地步。
慶忌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宣告了一個事情——
他,命不久矣。
此時的慶忌,就坐在福寧殿的龍榻之上,對麵坐著的人,則是太子恒以及皇太孫吳基。
祖孫三人討論了一下科舉製的事宜之後,慶忌忽而道:“吳恒,朕打算遜位,把皇位傳給你,自己做太上皇,你看如何?”
慶忌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一聽這話,吳恒被嚇得一哆嗦,忙不迭的搖頭道:“父皇,你老當益壯,何有遜位之念想?”
“兒臣還需要你,帝國的臣民也還需要父皇你。父皇萬萬不可辭讓,否則國家生變,社稷有難,兒臣萬死難贖其罪!”
慶忌輕笑一聲道:“吳恒,你不必這般惶恐。這不是朕在試探你,朕……是真的打算遜位,讓你成為帝國的二世皇帝。”
“朕,今年六十有九,活到這把歲數,已經是天可憐見。”
“朕幾乎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時至今日,朕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人生在世,知足常樂。這是已故的季劄、晏嬰、老子等人傳授給朕的養生之道,良好的心態,使人長壽……”
頓了一下,慶忌又道:“這些年,朕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倍感心力交瘁,恐怕時日無多了。”
“你作為太子,當了三十一年的儲君,時常監國攝政。朕捫心自問,在治理內政方麵,不如你。”
“帝王權術方麵,你已經學到了精髓,能跟融會貫通。對於這樣的你,朕完全放心。”
聞言,吳恒匍匐在地板上,磕頭道:“父皇,兒臣真的不敢接受二世皇帝之位。父皇萬萬年,在你的有生之年,兒臣絕不敢讓父皇你做什麽太上皇!”
“萬萬年……”
慶忌自嘲的一笑,道:“這個世界上,又有誰能萬萬年?自欺欺人而已。”
慶忌是真心想將皇位傳給太子恒。
這麽多年來,太子恒的所作所為,慶忌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以太子恒的能力以及今時今日的威望,繼承大統之後,隻要製得住諸國的藩王,他的那些親兄弟們,權力的交接,一切就都不成問題。
成為太上皇之後,慶忌也能安心頤養天年,不為繁雜之政務侵擾,一心一意的做一個“隱士”。
他不是曆史上乾隆那種臭不要臉的人,退位當太上皇了,還要把持朝政。
“既然你不願意現在繼承大統,隨你。朕的位置,遲早是你的。”
慶忌想了一下,又道:“吳恒,你老實告訴朕。你登基之後,會如何對待諸國藩王?會削藩嗎?”
“……”
太子恒一時間摸不準慶忌的心思,不過,隻能硬著頭皮回答道:“父皇,兒臣絕不會主動削藩。”
“隻是,倘若藩王們有什麽不臣行為,兒臣為江山社稷考慮,也不得不痛下下手,撤除其藩王國,但還是會善待他的。”
慶忌一聽這話,不置可否,隻是將目光放在了吳基的身上,問道:“基兒,你呢?你日後繼承大統,會削藩嗎?”
“這……皇祖父你是要聽真話,還是聽假話?”
“別跟朕打馬虎眼,老實交代。”
“諾!”
吳基深吸一口氣,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皇祖父,孫兒不敢欺瞞你。孫兒登基之後,一定會削藩。”
“吳基,你休得放肆!”
吳恒訓斥了一句,吳基就跟鵪鶉一般,忙不迭的縮回了腦袋。
慶忌則是擺了擺手道:“基兒,你繼續說,你可知曉朕為何要讓這麽多的皇子封邦建國嗎?這其中有何深意?”
吳基聞言,見到慶忌臉上沒有責怪的神色,這才心情舒緩了一下,道:“皇祖父,孫兒知道你分封這麽多海外、域外藩王國的良苦用心。”
“要是孫兒所料不差,皇祖父你應該是想使各個藩王國行吳法,推吳化,促進民族融合,以期能在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內,同化海外、域外之地,成為我大吳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慶忌笑了笑,臉上是滿意的笑容。
“基兒,你在眼光方麵,比你父親強。”
“孫兒不敢。”
吳基很是謙虛。
但是,在慶忌看來,吳基能看出自己分封那麽多藩王國的良苦用心,著實不簡單。
藩王國,也就是分封製與郡縣製有什麽不同?
有何裨益?
大吳的宗藩體係,跟周王朝的分封製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
慶忌在海外、域外之地推行分封製的主要目的,自然是為保證大吳皇族的強大,拱衛皇室,同時對各藩王國有效控製,加強統治。
按照大吳的宗藩體係,諸藩王國必須服從皇帝的命令。
藩王有為皇帝鎮守疆土的義務,並有著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的義務。
同時,藩王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將土地和黎庶分賜給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
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皇帝——藩王——卿大夫——士”。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能讓帝國迅速向各個藩王國推行“吳化”。
如果慶忌在波斯、呂底亞、花剌子模、斯泰基等故地設立郡縣製的話,且不說大吳無法維係如此龐大的帝國疆域,導致叛亂叢生,難以鎮壓,最嚴重的問題,就在於人心無法歸化了。
就像是之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推行的行省製,結果如何?
各個行省之上,每個民族、部落隻是臣服於波斯人,還在心懷故國,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波斯人!
又好比曆史上的亞曆山大帝國,亞曆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三十三歲。
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曆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鬥爭。
在鬥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派殺死。
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四個希臘化的國家:馬其頓、色雷斯和小亞細亞、埃及與敘利亞。
亞曆山大龐大的帝國隻存在了短短的十三年。
曇花一現!
慶忌若是效仿亞曆山大的做法,讓將領們坐鎮一方,可想而知最後大吳帝國多半會跟亞曆山大帝國一樣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畢竟,人心難測。
哪怕是慶忌看著老實忠厚,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人,日後也未必不會背叛自己。
一旦部將們黃袍加身,脅迫你建國稱王,你做不做?
不做,死。
做,或許還能一輩子榮華富貴,登上多少人求之不得王位。
這種巨大的誘惑,一般人是抵擋不住的。
所以,在慶忌看來,既然大吳開拓了那麽多的海外、域外之地,就有必要建立起實際有效的統治。
哪怕是在慶忌死後,大吳帝國的宗藩體係陷入崩潰,土崩瓦解,最後稱王稱霸的還是慶忌的子孫……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