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農人,還在使用石製農具?”


    慶忌看著手中的石鏟,不禁眉頭一皺。


    孫儷尷尬的笑了笑,回答道:“大王,嶺南的農具,還保留在最原始的形態。不過曲轅犁已經被推廣到嶺南六郡……”


    “銅鐵農具,在嶺南之地也並不罕見,隻是不敢保證他們就一定會隻用於農事。”


    孫儷這麽說,慶忌就反應過來了。


    此時的吳國,已經是農業、商業高度發達的國家。


    得益於曲轅犁的問世,還有各種各樣農具的不斷改進,以及吳國獎勵耕戰的政策。


    大量的荒蕪土地,被開墾出來,使國庫充裕,糧草堆積如山之餘,每一戶人家都能保證有餘糧,不再被饑餓所侵襲。


    隻是,嶺南六郡的情況,相對於吳國的其他地方較為特殊。


    石製工具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之一,而百越的甌駱人很早就已製作石鏟。


    這種鏟子主要形狀為雙肩,肩部有平斜二種,器身扁平而長,有直腰、束腰二種,短柄,刃部呈弧形,石質堅硬。


    由於甌駱先民對稻產生敬畏,所以每年都會舉行祭祀。


    大石鏟是先民用來在泥地裏開溝種水稻的工具之一,所以很容易就成了祭品之一。


    在中原一帶,新石器時代已有石鏟,商代鑄有青銅鏟。


    這個時候的吳國,已經開始使用鐵鏟,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裝柄。


    因為嶺南六郡時常爆發叛亂,所以吳國不敢把先進的冶煉武器的技術,一起帶到南方。


    對於銅礦、鐵礦的開發,吳國也是嚴格把控的,就是害怕百越人有了犀利的武器,會成尾大不掉之勢。


    慶忌還是能理解的。


    若是放開這一禁令,嶺南之地的農業,一定可以迎來一次大發展。


    ……


    夜幕降臨。


    在龍川縣的各個地方巡視了一天的慶忌,就暫時在一處村寨當中歇腳。


    熱情好客的百越人,都向慶忌紛紛獻上自己家中的牲畜、糧米,以及各種各樣的臘肉等等。


    “大王,請!”


    “請。”


    慶忌高坐於主位上,下首的左右兩側,端坐著的正是孫武、伯噽、伍子胥等一眾公卿大夫。


    所有人都隨著慶忌的動作,舉起手中的酒碗,掩麵將酒水一飲而盡。


    越人的米酒,摻雜著果汁、酒水,有一種香醇的味道,讓人倒頭一喝,很是上頭。


    “好酒。”


    慶忌也是忍不住讚歎了一句。


    然後,慶忌就用快子,夾起了陶碗當中的一塊肉。


    放到嘴裏咀嚼了一下,慶忌就忍不住眉頭一皺,差點沒有吐出來。


    這是什麽肉?


    氣味腥臊不說,肉質還差,就像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羊肉一樣,太腥膻了。


    坐在不遠處的伯噽,也是吃了一口跟慶忌一樣的肉,差點沒忍住,一口吐了出去。


    好在,伯噽知道慶忌一向是不喜歡鋪張浪費的事情,不然早就禁不住嘔吐出去了。


    “這……這是什麽肉?”


    伯噽很是懵逼的詢問道。


    “此乃彘肉。”


    “彘肉?”


    所謂的“彘”,就是“豬”,所以慶忌和伯噽適才吃的,正是豬肉。


    慶忌這才恍然大悟。


    難怪這麽難吃,原來是這個時代的豬肉!


    在很早以前,華夏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牲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係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


    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其意思是周天子可以吃祭祀天地的食物,包括牛肉、羊肉和豬肉。


    諸侯可以吃牛肉,卿可以吃羊肉。


    大夫可以吃豬肉,士則吃魚肉,庶民隻能吃菜。


    當然,這個時候,早已經禮崩樂壞,諸侯也好,士大夫也罷,都已經不再堅守餐桌上的“禮儀”。


    牛肉也不是不能吃,隻有你出的起錢,在農耕已經高度發達的吳國,還是能吃的。


    不犯法!


    但,即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慶忌,一年到頭,都不一定能吃上幾回牛肉。


    慶忌也不提倡國人吃牛肉。


    因為作為一個農耕文明,耕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吳國,殺牛是一種罪過。


    除非是老死,或者意外死亡的牛,不然不能殺,否則就是在犯法,要被判刑的。


    這樣以分封等級定食物自周朝始,其中不難發現,豬肉的地位是比不上牛羊肉的。


    牛羊肉以其稀缺和美味,成為頂尖貴族的專屬享受,豬肉憑借肉食屬性,也占據了底層貴族的餐桌。


    不過,真正吃豬肉的貴族,其實少之又少。


    正如蘇東坡有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道盡了豬肉的地位。


    原因何在?


    首先是畜牧數量的限製。豬的飼養不成規模,與黃土高原畜牧地帶的大規模養羊無法同日而語。


    而吳國有漁獵,國人大多吃的是海鮮魚肉。


    其次是養殖與閹割技術的落後。


    養豬是需要閹割的,稱之為“劁豬”,其原理是通過去勢改變豬的性格和肉質,便於飼養,增加養殖價值。


    未去勢的豬不光是長肉慢,而且肉質粗,肉味差,有股腥臭味,令人難以接受。


    在養殖與閹割技術不發達的時代,豬肉自然無法令貴族滿意。


    總的來說,現在的豬肉還是難登大雅之堂。


    “大王,這生蠔的味道不錯,大王可以品嚐一下。”


    坐在慶忌身邊的孫儷夫人夾起了一塊生蠔肉,放在了慶忌的碗裏,嫣然一笑道。


    生蠔,也就是牡蠣,其實慶忌是吃過的。


    在一些生活習慣上,吳人與越人基本上相近。


    如“喜食蛤貝”!


    越族中有許多支係都有喜食“蚌、蛇、魚、鱉、蛤“腥味之物等習俗。


    這些都是生活在沿海越人的餐中天然美食,把蟲蛇蚌蛤視為上肴。


    《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南方越人的飲食方式進行了精辟概括: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


    東南之人食水產,魚、鱉、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


    貝殼類動物和蛇一樣,在中原人心目中均為“不潔”的象征。


    其實這是古代南北居住環境、食物供應鏈以及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個族群的飲食習俗,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與食物鏈供應分不開的,這些貝殼之類動物,現代的名詞叫“海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