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你可真是大手筆。”張國榮翹著二郎腿,左手優雅的舉著一根香煙,舒服的靠在沙發上。


    董熹則安靜的坐在對麵,手捧著一本,滋滋有味的閱讀著。


    兩人看似是在書房閑聊,實則卻是在萬米高空之上。


    這是【summer號】私人飛機的會客室,行程的終點則是威尼斯。


    如今隨著熹子影視的攤子越鋪越大,一架私人飛機明顯不夠用,除了和航空公司合作,常年包機以外,公司又在空客訂購了兩架客機,預計今年年底交貨。


    客機一大一小,大的用來飛國際路線,小的則是麵向國內的航線,巴適得很。


    當然,就算公司有了多架私人飛機,也不是啥級別的藝人都能乘坐的。


    張國榮顯然是有這個資本,不管是做為圈內大前輩,還是董熹的師弟,怎麽看他在公司裏的地位都很超然。


    不過全民偶像張先生,此刻卻如八卦婦女似的,追問著董熹關於收購夢工廠的細節。


    這其實算是商業機密,但董熹並未向對方隱瞞的想法。


    也沒啥需要隱瞞的,畢竟馬上踏上歐洲的土地,他還指望對方當個好捧跟的。


    董熹是這次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而張國榮則是他力邀的評委,兩人肯定是一個鼻孔出氣,不會上演什麽避嫌的遊戲。


    而打算將這次電影節當成發聲平台的董熹,也提前和組委會以及張國榮打了招呼。


    組委會方麵沒什麽太大的意見,畢竟事情到這份上,總不能臨時換帥,而且這件事也算是電影圈的事,幫幫董熹這個嫡係,也算是做個人情。


    別以為老外不講人情往來,威尼斯和柏林兩大電影節,為了爭奪董熹這個嫡係,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畢竟董熹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更關鍵的是,這幾年戛納電影節的發展過於耀眼,隱約有成為三大之首,靠的是什麽?


    那就是向好來塢張開腿,任由商業娛樂大片玷汙原本純藝術的電影節。


    而好來塢則是代表著流量,甭管祖上多闊,在流量麵前,明星都要給網紅當陪襯。


    換個階層,玩的也是這一套,在收購夢工廠的新聞下,董熹算個“大網紅”,想要在威尼斯采訪他的媒體,更是聞風而至。


    間接的讓這屆電影節備受矚目。


    威尼斯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標準很純粹就是“藝術性”。


    幾乎曆屆的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都非常反感好來塢,戛納倒向好來塢,讓自詡國際電影節之父的威尼斯相當反感。


    2001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口號是“打倒好來塢帝國主義!”,兩年之後的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打出的口號是“向好來塢宣戰60周年”。


    在戛納不停靠攏好來塢的時候,威尼斯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


    而董熹收購夢工廠,其實換個角度看,是在和好來塢傳統巨頭派拉蒙競爭,他說服組委會的理由也很簡單。


    “我收購夢工廠,承諾讓其保持電影製片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所有拍攝電影,尤其是藝術電影最為看重的特性。


    可以理解為讀書人的自命清高。


    夢工廠做為獨立電影的龍頭,這麽多年後還是轟然倒下,獨立片商們自然有些兔死狐悲,業內人士甚至喊出:“獨立製片的黑暗時刻將至。”


    這種情況下,董熹和他的熹子影視,想要成為新興的龍頭,很艱難。


    畢竟淺水遊龍,被瞧不上也正常。


    而董熹為這屆電影節準備的口號則是:獨立製片凜冬將至!


    他和張國榮是8月23號到威尼斯,距離電影節開幕正好還有7天。


    不但是他倆提前到了,評審團的其他幾位也早早來了,並沒有如同董熹自己當評委的那幾屆,壓著時間最後入場。


    這屆評審團成員,除了他倆以外,還有5位成員,美國老、德國老、冰島人、以色列人以及意大利老。


    80後、70後、60後、50後、40後、30後,年齡完美的成一條直線。


    職業也是五花八門,導演、作家、演員、布景師、編劇、製片人甚至還有個歌手。


    男女比例也是和諧的5:2,唯一遺憾的則是沒有政治正確的染黑,本屆評審團一個黑人都沒有。


    不過無所吊謂,黑人在國際影壇的貢獻和影響力,甚至遠不如黃種人。


    黃種人最起碼還有東亞國家做為大本營,來培育優秀的人才,而黑人有啥?


    還沒發展起來的非洲電影?


    抑或是半內閣製的法國?


    “董導,您對夢工廠三巨頭之一的大衛·格芬最近解釋公司的失敗,有何看法?”


    威尼斯評審團的首次內部會議上,湊在一起的幾位評委,直接將焦點對準董熹。


    很顯然,對業內人士而言,這次夢工廠隕落,足以讓所有人側目。


    “我們沒能製作出足夠多的成功影片,讓公司在財務上獲得成功!”


    這是大衛·格芬在麵對采訪時,解釋夢工廠神話破滅的原因。


    但董熹並不這麽認為:“與其說是沒製作足夠多的成功影片,不如說是製作了太多的垃圾電影,拖垮了公司。”


    兩者看似沒有差別,其實運營上完全不同,董熹身為老板深有感觸。


    1994年10月夢工廠成立,三年後董熹在京城建立了熹子影視。


    雙方的起步階段就已經拉開巨大的差距,董熹靠著孫海平“坑蒙拐騙”弄來的30萬,而夢工廠的三位創始者,每人出資一億美刀,這就是3億美刀。


    三十萬人民幣vs三億美刀。


    另外夢工廠還從朋友圈集資了8億,向銀行貸款了10億。


    從一開始就要承擔高額的投資回報以及利息,可以說創立之初就埋下失敗的種子。


    三巨頭雄心萬丈的向電影、電視、音樂以及網絡發起攻勢,但由於步子邁得太大,做為獨立片商缺少大財團的支持,沒蹦噠多久就開始收縮戰線。


    而熹子影視則相反,因為一窮二白的緣故,反而能讓董熹穩紮穩打。


    當然,當初他籌資拍電視劇,也被認為是步子邁得太大,不過很幸運,董熹腿長所以沒扯著蛋。


    當夢工廠收縮戰線的時候,董熹反而大刀闊斧的前進,夢工廠賣掉唱片公司,熹子影視就成立唱片公司,夢工廠縮減電視劇的產量,熹子影視就加大產量,夢工廠放棄自己的網站,熹子影視就在互聯網風生水起………


    而在電影業務方麵,夢工廠的動畫部門強勢,熹子影視也有熹畫工作室,真人電影方麵,夢工廠有大量的賣座影片,可三部裏一成功二失敗,利潤也被抵消掉。


    更重要的是欠的一屁股債,讓任何失敗的作品,隨時都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熹子影視不說每部電影都成功,但至少賠本的時候少。


    在遙遠的東方,熹子影視就如同一麵鏡子,完成著夢工廠夢裏的事。


    熹子影視步步為營又瘋狂蠶食,電影業務不計成本的砸錢,瘋狂的以蛇吞象:院線、動畫製片廠、攝影棚、特效公司、影視城、網絡……


    在華國這個相對貧瘠的池塘裏,瘋狂的積蓄著力量,漸漸由一條泥鰍,走到了如今躍龍門的時刻。


    當熹子影視真正的露出爪牙後,業界驚訝的發現最有可能成為新式傳媒娛樂帝國的,竟然是一間來自東方的公司。


    而掌控著這間公司的董熹,無疑是真正的大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肌肉大導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胖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胖雞並收藏肌肉大導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