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殿試
朱元璋:大孫,求你登基吧 作者:碼十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參加殿試的學子們魚貫而入,大概是第一次參加這麽嚴肅的場合。
一時間竟然都找不準自己該站哪。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雄英踮起腳尖了,脖子伸的像是一隻長頸鹿一般,向那人群裏瞅了一首瞅。
<a href="http:///"></a>
嘿,好家夥。
本以為這參加殿試的學子們,都是年輕男兒,可不曾想,竟然有許多中年人,甚至還有一些須發皆白的老年人。
真是活久見。
但轉念一想,倒也釋然。
許多人以參加科考,並因此獲官為榮。一般來說在本地經過院試之後,合格者便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秀才。
秀才在參加鄉試,也叫做省試。這一關過了,也就可以稱為舉人老爺了,我們課本裏熟知的範進同誌,就是在這裏發瘋的。(換做我們也會)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當地的省一級舉辦,完畢以後,便會進一步參加京城所舉辦的會試,從時間上來說,由於是在秋天舉行,所以民間也習慣性的稱為秋闈。
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合格者當中的第一名便叫做會元。會試由於是在京城的春天考試,所以明天又習慣稱為春闈。
會試過後便會由皇帝和禮部尚書,親自舉行下一個叫做殿試的選拔,一般在京城皇宮舉行,。
殿試一般會選出三個等級,分別為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地位最高,榮譽最為顯赫。但是名額隻有三名,這三個名額我們一般最為熟悉,分別是:
第一名的狀元。(比如說《三國演義》那一首詞的作者楊慎)
第二名的榜眼,
以及第三名的探花(比如說李尋歡)。
二甲和三甲一般都可以稱為進士,獲得進士殊榮以後,一般來講,地方上會給這樣的人才修築牌坊…
通常從功名以及身份上和來說。
一甲會稱為進士及第。
二甲會被稱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稱為賜同進士出身。
由於很多考試都是三年才有一次,許多人一次不中,便會再等,直到考上為止。
長年累月的堅持,便有些人考的須發斑白,甚至科考場上。會有父子同考以及祖孫同考的奇葩現象。
朱雄英深深地看了那一個須發皆白的考生一眼,嘴角上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
……
朱元璋隨意的超過一本試卷,一目十行的掃視而過,臉上漸漸露出滿意的笑容。
快速的掃過那一批卷上的姓名,卻又臉上露出驚訝之色。
“解縉何在?”
一旁的朱雄英嘴巴張的老大,老大,壓根就合不攏。
搞什麽?解縉居然中進士了。曆史上不應該是三年後的嗎?怎麽今年就中了,莫非是因為自己的到來而發生了蝴蝶效應?
“學生解縉見過陛下。”卻見一個年輕的學子大大方方的出列。
“這解綸,解觀我,解求我,你可認識?”朱元璋怒不可遏的抓起那一批試卷,在手中憤怒的揮了一揮。
卻見那叫做解縉的年輕學子,不慌不忙,慢裏斯條的再次拱手彎腰行禮。
“回陛下,一個是學生的胞兄,一個是學生的叔父,另一個則是學生的族兄,又怎麽會不認識?實不瞞陛下,我等是一同進京趕考的,哦,對了,與學生一同前來趕考的還有一個叫黃金華的,是學生的姐夫。”
……
朱元璋本想著,這三個同姓之人,會不會是一家子?如果是的話,那麽極有可能是科場舞弊的結果。
曆朝曆代無不重視科舉考試,但凡出了科場舞弊,那絕對對朝廷的威嚴是莫大的挑釁。像朱元璋這樣的雄猜之主,又如何能容得下?
朱元璋本想發作一番,搞清楚這三個同姓之人是不是有什麽勾連,可這下倒好,一同闖入殿試,竟然還不止三個人,一門四人,竟然齊刷刷地同一次殺入殿試環節。
真是滿門豪傑呀。
朱元璋的手停在了半空中,還沒來得及發作便被解縉死死的堵了回去。
深深的看了那解縉一眼,從那一批試卷當中拿出了黃金華的,快速掃過試卷,雖說文采不及解縉,可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有些無力的扶了扶額頭。
朱元璋不由一陣好笑,看來自己這多疑易怒的性格,實在是有些容易辦錯事。
穩住心神,朱元璋耐心的翻看了好幾份試卷。
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得扔。
這時朱元璋才發現,考官將這解縉評為殿試第一名。
的的確確是名至實歸。
畢竟是糊名製的考卷製度,一定程度上已經杜絕了考試作弊,相互串通的可能性。
但深深地看了眼前的解縉一眼。
朱元璋不由得一聲歎息,心裏也一陣嘀咕:
這解縉什麽都好,文章相貌,無可指摘。
就是,太矮了些。
看上去隻有剛到1米6的樣子。
“要是再高一些就好了。”
說完便將解縉的試卷放到了最底下。
站在一旁的朱雄英,眼神應何其尖銳。
自然明白自己皇爺爺朱元璋這是何用意…
其實,各朝各代的學子們參加科考,即便是憑著實力刷到了殿試這等級別,也會被以貌取人的皇帝,不公平對待。
甚至到了殿試通過以後,在選官的環節,長得高,長得帥的進士,也會比普通之人,更加容易和優先獲得更好的職位。
畢竟哪個朝代的朝廷,都會注意國家的形象,而這些將來要做官的進士們,也自然代表了國家的顏麵。
朱元璋微微輕輕的咳了咳嗓子。
“大孫,昨個兒,你不是說要出一個題給這些新科學子們嘛?該你了。”
此言一出,百官皆驚。
這殿試何其莊重,嚴肅。
雖說皇孫殿下身份十分尊貴。
但殿試這種正式場合。
曆朝曆代都是皇帝親自出題,什麽時候竟然輪到了皇孫親自出題,更何況在長孫殿下旁邊,還有一個太子矗立著。
“陛下,萬萬不可。”禦史夏長文立馬便扯著嗓子高聲跳了出來。
“有何不可?”朱元璋皺著眉頭,不悅的看了這個禦史。
“學子齊聚京城,參加殿試,自古以來皆是皇帝出題,先不說,還有太子殿下在此,就是輪也如何,輪不到長孫殿下。”禦史夏長文脖子梗的通紅不已,激憤的爭辯著。
在他的潛意識裏頭,就算是皇帝也不可以隨意的毀了規矩。
“無妨無妨,長孫殿下朱雄英宣題而已,皆經過咱之許可,所宣之題,乃朕親自所擬。再說,無論是由太監還是說錦衣衛堂上官宣題,還不如郵咱大孫宣題,諸卿以為如何?”卻見洪武皇帝朱元璋不以為意的揮了揮手。
話說到如此地步,禦史夏長文頓時便無語退回了班列。
殿中文武百官也皆然稱是,你時間認識,沒人敢找朱元璋的茬。
其實文武百官也心知肚明,說白了,朱元璋就是想讓自己的孫子鍛煉一下執政能力。
說什麽讓皇長孫殿下,代為宣題。
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時改口罷了。
隻是眼下換了一個說法,以宣題的說法代替出題,這樣一來,群臣便沒有了反對的餘地。
卻見在朱元璋的許可之下,朱雄英高傲的往前走了一步。
手一揮,便讓金鑾殿門外的錦衣衛抬了一個木框子進來。
看的大殿裏頭一眾學子一臉懵逼。
但許多文武官員卻看出了些許門道,尤其是一些底層走上來的官員。
這不就是收稅量時候用的糧斛嗎?
一時間竟然都找不準自己該站哪。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雄英踮起腳尖了,脖子伸的像是一隻長頸鹿一般,向那人群裏瞅了一首瞅。
<a href="http:///"></a>
嘿,好家夥。
本以為這參加殿試的學子們,都是年輕男兒,可不曾想,竟然有許多中年人,甚至還有一些須發皆白的老年人。
真是活久見。
但轉念一想,倒也釋然。
許多人以參加科考,並因此獲官為榮。一般來說在本地經過院試之後,合格者便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秀才。
秀才在參加鄉試,也叫做省試。這一關過了,也就可以稱為舉人老爺了,我們課本裏熟知的範進同誌,就是在這裏發瘋的。(換做我們也會)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當地的省一級舉辦,完畢以後,便會進一步參加京城所舉辦的會試,從時間上來說,由於是在秋天舉行,所以民間也習慣性的稱為秋闈。
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合格者當中的第一名便叫做會元。會試由於是在京城的春天考試,所以明天又習慣稱為春闈。
會試過後便會由皇帝和禮部尚書,親自舉行下一個叫做殿試的選拔,一般在京城皇宮舉行,。
殿試一般會選出三個等級,分別為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地位最高,榮譽最為顯赫。但是名額隻有三名,這三個名額我們一般最為熟悉,分別是:
第一名的狀元。(比如說《三國演義》那一首詞的作者楊慎)
第二名的榜眼,
以及第三名的探花(比如說李尋歡)。
二甲和三甲一般都可以稱為進士,獲得進士殊榮以後,一般來講,地方上會給這樣的人才修築牌坊…
通常從功名以及身份上和來說。
一甲會稱為進士及第。
二甲會被稱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稱為賜同進士出身。
由於很多考試都是三年才有一次,許多人一次不中,便會再等,直到考上為止。
長年累月的堅持,便有些人考的須發斑白,甚至科考場上。會有父子同考以及祖孫同考的奇葩現象。
朱雄英深深地看了那一個須發皆白的考生一眼,嘴角上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
……
朱元璋隨意的超過一本試卷,一目十行的掃視而過,臉上漸漸露出滿意的笑容。
快速的掃過那一批卷上的姓名,卻又臉上露出驚訝之色。
“解縉何在?”
一旁的朱雄英嘴巴張的老大,老大,壓根就合不攏。
搞什麽?解縉居然中進士了。曆史上不應該是三年後的嗎?怎麽今年就中了,莫非是因為自己的到來而發生了蝴蝶效應?
“學生解縉見過陛下。”卻見一個年輕的學子大大方方的出列。
“這解綸,解觀我,解求我,你可認識?”朱元璋怒不可遏的抓起那一批試卷,在手中憤怒的揮了一揮。
卻見那叫做解縉的年輕學子,不慌不忙,慢裏斯條的再次拱手彎腰行禮。
“回陛下,一個是學生的胞兄,一個是學生的叔父,另一個則是學生的族兄,又怎麽會不認識?實不瞞陛下,我等是一同進京趕考的,哦,對了,與學生一同前來趕考的還有一個叫黃金華的,是學生的姐夫。”
……
朱元璋本想著,這三個同姓之人,會不會是一家子?如果是的話,那麽極有可能是科場舞弊的結果。
曆朝曆代無不重視科舉考試,但凡出了科場舞弊,那絕對對朝廷的威嚴是莫大的挑釁。像朱元璋這樣的雄猜之主,又如何能容得下?
朱元璋本想發作一番,搞清楚這三個同姓之人是不是有什麽勾連,可這下倒好,一同闖入殿試,竟然還不止三個人,一門四人,竟然齊刷刷地同一次殺入殿試環節。
真是滿門豪傑呀。
朱元璋的手停在了半空中,還沒來得及發作便被解縉死死的堵了回去。
深深的看了那解縉一眼,從那一批試卷當中拿出了黃金華的,快速掃過試卷,雖說文采不及解縉,可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有些無力的扶了扶額頭。
朱元璋不由一陣好笑,看來自己這多疑易怒的性格,實在是有些容易辦錯事。
穩住心神,朱元璋耐心的翻看了好幾份試卷。
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得扔。
這時朱元璋才發現,考官將這解縉評為殿試第一名。
的的確確是名至實歸。
畢竟是糊名製的考卷製度,一定程度上已經杜絕了考試作弊,相互串通的可能性。
但深深地看了眼前的解縉一眼。
朱元璋不由得一聲歎息,心裏也一陣嘀咕:
這解縉什麽都好,文章相貌,無可指摘。
就是,太矮了些。
看上去隻有剛到1米6的樣子。
“要是再高一些就好了。”
說完便將解縉的試卷放到了最底下。
站在一旁的朱雄英,眼神應何其尖銳。
自然明白自己皇爺爺朱元璋這是何用意…
其實,各朝各代的學子們參加科考,即便是憑著實力刷到了殿試這等級別,也會被以貌取人的皇帝,不公平對待。
甚至到了殿試通過以後,在選官的環節,長得高,長得帥的進士,也會比普通之人,更加容易和優先獲得更好的職位。
畢竟哪個朝代的朝廷,都會注意國家的形象,而這些將來要做官的進士們,也自然代表了國家的顏麵。
朱元璋微微輕輕的咳了咳嗓子。
“大孫,昨個兒,你不是說要出一個題給這些新科學子們嘛?該你了。”
此言一出,百官皆驚。
這殿試何其莊重,嚴肅。
雖說皇孫殿下身份十分尊貴。
但殿試這種正式場合。
曆朝曆代都是皇帝親自出題,什麽時候竟然輪到了皇孫親自出題,更何況在長孫殿下旁邊,還有一個太子矗立著。
“陛下,萬萬不可。”禦史夏長文立馬便扯著嗓子高聲跳了出來。
“有何不可?”朱元璋皺著眉頭,不悅的看了這個禦史。
“學子齊聚京城,參加殿試,自古以來皆是皇帝出題,先不說,還有太子殿下在此,就是輪也如何,輪不到長孫殿下。”禦史夏長文脖子梗的通紅不已,激憤的爭辯著。
在他的潛意識裏頭,就算是皇帝也不可以隨意的毀了規矩。
“無妨無妨,長孫殿下朱雄英宣題而已,皆經過咱之許可,所宣之題,乃朕親自所擬。再說,無論是由太監還是說錦衣衛堂上官宣題,還不如郵咱大孫宣題,諸卿以為如何?”卻見洪武皇帝朱元璋不以為意的揮了揮手。
話說到如此地步,禦史夏長文頓時便無語退回了班列。
殿中文武百官也皆然稱是,你時間認識,沒人敢找朱元璋的茬。
其實文武百官也心知肚明,說白了,朱元璋就是想讓自己的孫子鍛煉一下執政能力。
說什麽讓皇長孫殿下,代為宣題。
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時改口罷了。
隻是眼下換了一個說法,以宣題的說法代替出題,這樣一來,群臣便沒有了反對的餘地。
卻見在朱元璋的許可之下,朱雄英高傲的往前走了一步。
手一揮,便讓金鑾殿門外的錦衣衛抬了一個木框子進來。
看的大殿裏頭一眾學子一臉懵逼。
但許多文武官員卻看出了些許門道,尤其是一些底層走上來的官員。
這不就是收稅量時候用的糧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