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的,瀟灑的……各種麵孔的久遙,就隨著那些相處過的點點滴滴湧入腦海。當年當日不曾上心,此時此刻才發現,原來他是那樣的了解她,懂得她,關心她,總是以他的方式告訴她,他要與她……並肩而行。
便是如今,她與他,恩怨情仇難分,可他依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時由不得心被搖曳,意動魂馳。
垂眸再次望向畫紙,目光掠過那火似杜鵑花,掠過那碧藍翠鳥,最後落在那一行字上,心神動蕩間,不由抬手握筆,於畫的左旁添上一行字: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寫罷擱筆,筆落在筆架上的清響令她驀然回神,看著墨跡淋漓的那行字,她頓心跳如鼓,瞬即便伸手欲毀墨跡,可指尖觸及畫圖,目光觸及翠鳥,心弦一顫,竟是不能下手。
看著一左一右的兩行字,耳根處慢慢發熱,然後一點一點蔓延,直至暈生兩頰,如畫上杜鵑,明豔不可方物。
心慌意亂下,她把畫圖一卷,重塞回木盒,然後擱置書架上。
隻是心跳依不能平複,抬步往殿外走去,迎風涼爽的夏風一吹,竟還不能消麵上的熱度,於是乎,風王快步離去,仿佛這含辰殿裏有烈火灼背。
而在她身後,杜康跟隨著的腳步一頓,回頭看向書架上的木盒,然後走了回去,啟開木盒,展開畫圖,定定看著半晌,將木盒放回原處,畫卷卻握在手中。
他遠遠跟著風獨影,看她徑往泱湖方向走去,於是他腳步一轉,去了鳳影宮。殿前梧桐樹上棲著的青鳥已與他熟識,見他到來,撲騰著翅膀飛近,“嘎嘎”鳴叫。
看著青鳥,他將畫卷舉起,“你若真有靈性,便將這畫送回給他。”
青鳥歪頭看了他片刻,然後“嘎!”的一聲,探爪抓過畫紙,一個展翅飛起,片刻間便不見蹤影。
十三、盈盈一水間5
薄暮時分,久遙用過晚膳,便走出別院,沿著山道慢慢散步。香儀這會煮茶去了,所以隻兩名侍從遠遠跟著,並不挨近了。
他一人走在山道上,不一會兒便走到了一處山坡上,立於坡上,眺望著遠處山崖。此刻夕陽是淡金裏帶著緋紅,將青山翠樹染映上金紅色,初夏裏涼風徐徐吹過,枝葉婆娑作響,遠處倦鳥歸巢,翩躚飛過,幾聲脆鳴啼破山間幽靜,一切顯得淡寧悠遠。
靜靜矗立,這一刻,靈台是久違的空明澄靜。
或許,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這麽一想,心頭仿被什麽揪住,空明的靈台頓起淺漪,還未能理清時,空中一聲“嘎!”的清鳴傳來。抬頭,便見一點碧影遠遠而來,片刻便已近前,卻是一隻通體青碧的美麗大鳥。
久遙雙目一睜,有些不敢置信,可青鳥眨眼間便已飛至跟前,直繞著他“嘎嘎”鳴叫。
“想不到一年不見,你已長成如此雄姿。”他輕歎一聲。
昔日東溟海邊的雛鳥今日已是身長近兩米的大鳥,目光銳利,羽翅扇動時便刮起大風,鳴聲嘹亮,於半空回響不絕。
“嘎嘎嘎嘎……”青鳥衝他歡快鳴叫,有如好友久別重逢,卻是盤旋半空不落。
久遙目光望去,見其雙爪上抓著一個長長紙卷,他心頭一動,緩緩伸出手,於是青鳥放開爪子,紙卷落於手掌,然後青鳥斂翅落於他的身旁,高度已及他的肩膀。
他慢慢拉開紙卷,心跳由不得加速,當看清畫圖,當看入畫上新添的字,刹那間心跳停止,腦中一片空白。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反反複複看著,幾乎是不敢相信,忍不住喃喃輕念,當最後一個“來”字出口,停止的心跳再次響起,腦中頓紛紛亂亂百轉幹回。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指尖撫過畫上的字,摩挲半晌,他側首,看著青鳥,略帶期待的問道:“誰讓你送來的?”
青鳥嘎嘎數聲,他心頭微微一沉,許久才輕輕歎一聲,“果然……她是做不出這等事來的。”一時也不知是失落還是鬆了一口氣,癡癡迷迷地看著畫上的字,呆立不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那日神思動蕩下,他寫下那句話。
自離開青州王都至此,已有一年,他知道別院裏每月都會向王都稟報他的近況,他卻從不知王都裏她的近況,於是那日香儀說要將畫送給風王看時,他不知為何,竟是沒有做聲。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如今終有“嗣音”,雖非她授意送來,可畫中之語出自她手,其心已知,其意已達。
這麽多年,他心中的那股癡念,終於得到了回應,可是……又能如何呢?
他立在山坡上,遙望遠空,心頭一半兒如蜜甜,一半兒如刀絞。
盡管有日騁千裏的駿馬,可她不會跨馬來此。
盡管有展翅萬裏的神鷹,可他不能馭鷹尋她。
千裏萬裏,千山萬水,再怎麽遙遠,再怎麽艱辛,總有一日是能抵達的。可是他與她之間,隔著無邊的血海,繞著無數的怨魂,縱是兩心無間,亦不可跨越。
隻能是“人事多錯遷,與君永相望!”
十四章、諸生何辜1
元鼎六年七月初,青州忻城三石村發生了一起舉國震驚的慘案。
三石村的村民馬大良遭惡霸王腅搶奪妻女霸占家財,向忻城府投狀,不想王腅賄賂府尹郭遂,郭遂便以誣告良民、圖謀不軌為由治了馬大良的罪,當堂杖擊一百。
馬大良未能救回妻女,反遭毒杖,憤恨癲狂中舉刀屠戮村塾裏的學童,至十死十二傷,而後自盡。
徐史將此事呈報風獨影時,風獨影當場拍裂了書案,“愚夫可恨!稚子何辜!”
書案碎裂的巨大聲響直震得殿中侍候的內侍們膽顫心驚,一個個低了頭,氣都不敢喘一聲。
“此案已然查明,如何處置還請風王示下。”大殿裏,隻有徐史冷靜依舊。
風獨影氣息不平,憤怒異常,“這等愚夫……屠戮無辜稚子!簡直是卑鄙儒弱至極!他若是提刀斬了那惡霸貪官,本王倒要賞他一個勇士!”
“風王,此話萬不可出口!”徐史肅然揚聲道。
被徐史這麽一喚,風獨影醒神,呼一口氣,重重在玉座上坐下,努力平息怒火,半晌後,連下數道詔命:“遣王宮太醫速往三石村為受傷學童治傷;忻城府尹郭遂、三石村王腅梟首示眾;馬大良父母、兄弟、妻女全發配邊城,三代以內皆充苦役;馬大良屍首棄於荒野以飼野狗!”
前兩道詔令在情在理,隻是聽到後兩道,徐史眉頭一斂,然後進言道:“臣以為馬大良父母、兄弟無罪,妻女亦為受害者,即算要受連罪,發配邊城已可,這三代苦役卻是過於嚴苛了;而馬大良其人已死,棄屍飼狗,過於殘忍,有損風王仁德。”
風獨影聞言不為所動,隻是起身,立於玉座之前,居高臨下地看著殿中的國相,“國相,本王為何如此你難道不清楚?”
徐史垂首默然。
“本王若從輕處之,隻怕從今以後多有仿效者,但凡心中有怨,即屠戮弱者以泄憤恨。”風獨影玉麵含霜,鳳目裏一片冷峻肅殺,“本王此舉就是要詔告天下人,凡敢如此者,親者連罪,死後屍骨無存,永世做那孤魂野鬼不得超生!”
“臣明白。”徐史躬身,“風王此舉自然是能震懾天下,但風王亦將被冠上殘忍冷酷之名。臣為國相,職在輔佐,直言不諱乃臣之本份。”
風獨影頓了頓,片刻後才道:“國相,本王與你彼此明白,所以勿須多言。去頒下詔命,並為忻城選一位父母官,盡快上任。”
“臣領命。”徐史行禮後便要退出大殿,不想風獨影的聲音再次響起,“還有……”徐史止步,抬首往玉座上方望去。
風獨影沉吟了會兒,道:“三石村那些痛失愛子的村民,必然悲憤難禁,那些被砍傷的學童及家人,此刻定然是驚惶難消。為除隱患,本王親自前往村中祭奠亡靈。”她是亂世裏走出來的,知道人在悲憤絕望下會有些什麽樣的念頭,畢竟當年他們八人為何起兵,她可是記得清楚的。
徐史隻是怔了一下,便躬身道:“風王聖明,臣馬上去安排。”
遣太醫前往為傷者治療,村民們心頭的憤恨之情必然會消退許多,再有風王親自前去,挾王威君恩,那餘下的一點悲恨亦會煙消雲散。
史官記著的是風王的數道詔命,可那些百姓記得的是風王的體恤仁愛。
一位王者,需有仁名,需得人心,如此才可舉國一體國泰民安。
七月初三,徐史頒布了處斬郭遂、王腅並嚴懲馬氏一族等四道王詔,同時也宣布了風王將親往三石村祭莫的決定。一時舉國震動,為除貪官惡霸大快人心之餘,亦為風王之英明仁愛而欣慰。
七月初四,風獨影起駕前往忻城,國相徐史攝政。
她一向我行我素慣了,如今雖則貴為一州之王,可出行時的華蓋、儀仗、車駕、侍從等等排場一向為她所厭,所以此次也隻帶著杜康及五十名侍衛便動身了,隨行的還有忻城新任府尹張卓。
這一路上,縱馬飛馳,沿途高山城廓飛逝而過,倒讓兩年來困於宮室的她找著了一些當年領軍出征時的恣意痛快。
青州王都離忻城不過四百裏路,又快馬飛馳,是以初六清早,一行便抵達忻城。
歇息半日用過午膳後,風獨影便起程前往三石村。張卓本欲同行,但風獨影道郭遂已斬,忻城裏正許多事要理,讓他做自己的事去。張卓臨行前得徐史提點,知道風王行事風格,又一心想做一番事業,於是不再堅持,隻派了兩名衙役帶路。
申時三刻,風獨影抵三石村。
盡管先前的詔命已讓整個青州的人都知道愛民如子的風王要去拜祭枉死的學童,但在見到人之前,三石村的村民心裏大多是半信半疑的。
及至那一天,當風獨影白衣白馬,領著一眾侍衛,英姿颯爽的奔抵三石村時,早於村口等候的全村百姓望著有如天人駕臨般的女王,半天不能反應。
許久後,還是村裏最年長的朱大子先回神,高呼一聲帶頭拜下,村裏的男女老少才是醒悟,然後一頭拜倒在地。
風獨影下馬,扶起最前頭的朱夫子,“都平身。”她的聲音不大不小,不冷不熱,清清泠泠似早春的微雨,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聽到。
朱夫子領著村人們起身。他們抬頭看著眼前的女王,白衣如雪,長眉鳳目,氣度高華,竟是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美麗威嚴百倍,一時都呆呆看著,忘了言語。
風獨影目光掃過,見到朱夫子身後有數十人皆穿素服麻衣,形容哀戚,知定是那些慘遭屠戮的無辜稚子的親人,於是走至那些人跟前,道:“諸位節哀。”
她這話一出,那些人先是呆了呆,緊接著便都失聲痛哭起來,有的更是悲聲嚎著:“風王,我兒死得好冤啊!風王,我兒死得好慘啊!”
失子之痛,非是言語可以形容,亦隻親身經曆之人才知那恨不能以身相代的痛苦與人死心碎的絕望,是以這些人涕淚縱橫,嚎聲悲切,直哭得肝腸寸斷,聞者心酸,引得許多的村人也陪哭,一時村口隻聞慟哭哀泣,便是那位兩鬢蒼蒼的朱夫子亦忍不住抬袖拭淚。
若有千軍萬馬於前,風獨影亦可從容應時,可眼前這種場麵,卻是她最不善長的,一時心頭惻然束手無策。而她身後的杜康與眾侍衛則更不知如何應付了,隻得一個個轉過頭去,不忍看這些悲傷泣哭的人。
好在那朱夫子哭了會兒便反應過來,轉身對那些啼哭的村人道:“風王前來祭奠我們的孩兒,是為著讓孩兒們安心上路,下世投個好胎。爾等隻顧啼哭,而忘了正事,豈不有負風王恩典。”
他的一番話頓讓那些村人們止哭,紛紛又叩謝王恩。
而後朱夫子帶頭領著風獨影前往村中祠堂,死去的十位學童的屍首皆以棺木收殮,寄放於祠堂裏,隻待選好的日子到了,再一起安菲。
風獨影到了祠堂,便見老舊的祠堂裏裏外外皆掛著白花白幡,步入祠堂,可見堂中並排十口小棺木,同時一股腐臭撲麵而來。這等盛夏之日,屍身本易腐爛,更何況十具屍首聚於一屋,其氣味之濃,幾讓人聞之欲嘔。
那朱夫子一入堂中,自然是聞得這股臭味,一時心頭有些忐忑,轉頭往風王看去,卻見其神情
便是如今,她與他,恩怨情仇難分,可他依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時由不得心被搖曳,意動魂馳。
垂眸再次望向畫紙,目光掠過那火似杜鵑花,掠過那碧藍翠鳥,最後落在那一行字上,心神動蕩間,不由抬手握筆,於畫的左旁添上一行字: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寫罷擱筆,筆落在筆架上的清響令她驀然回神,看著墨跡淋漓的那行字,她頓心跳如鼓,瞬即便伸手欲毀墨跡,可指尖觸及畫圖,目光觸及翠鳥,心弦一顫,竟是不能下手。
看著一左一右的兩行字,耳根處慢慢發熱,然後一點一點蔓延,直至暈生兩頰,如畫上杜鵑,明豔不可方物。
心慌意亂下,她把畫圖一卷,重塞回木盒,然後擱置書架上。
隻是心跳依不能平複,抬步往殿外走去,迎風涼爽的夏風一吹,竟還不能消麵上的熱度,於是乎,風王快步離去,仿佛這含辰殿裏有烈火灼背。
而在她身後,杜康跟隨著的腳步一頓,回頭看向書架上的木盒,然後走了回去,啟開木盒,展開畫圖,定定看著半晌,將木盒放回原處,畫卷卻握在手中。
他遠遠跟著風獨影,看她徑往泱湖方向走去,於是他腳步一轉,去了鳳影宮。殿前梧桐樹上棲著的青鳥已與他熟識,見他到來,撲騰著翅膀飛近,“嘎嘎”鳴叫。
看著青鳥,他將畫卷舉起,“你若真有靈性,便將這畫送回給他。”
青鳥歪頭看了他片刻,然後“嘎!”的一聲,探爪抓過畫紙,一個展翅飛起,片刻間便不見蹤影。
十三、盈盈一水間5
薄暮時分,久遙用過晚膳,便走出別院,沿著山道慢慢散步。香儀這會煮茶去了,所以隻兩名侍從遠遠跟著,並不挨近了。
他一人走在山道上,不一會兒便走到了一處山坡上,立於坡上,眺望著遠處山崖。此刻夕陽是淡金裏帶著緋紅,將青山翠樹染映上金紅色,初夏裏涼風徐徐吹過,枝葉婆娑作響,遠處倦鳥歸巢,翩躚飛過,幾聲脆鳴啼破山間幽靜,一切顯得淡寧悠遠。
靜靜矗立,這一刻,靈台是久違的空明澄靜。
或許,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這麽一想,心頭仿被什麽揪住,空明的靈台頓起淺漪,還未能理清時,空中一聲“嘎!”的清鳴傳來。抬頭,便見一點碧影遠遠而來,片刻便已近前,卻是一隻通體青碧的美麗大鳥。
久遙雙目一睜,有些不敢置信,可青鳥眨眼間便已飛至跟前,直繞著他“嘎嘎”鳴叫。
“想不到一年不見,你已長成如此雄姿。”他輕歎一聲。
昔日東溟海邊的雛鳥今日已是身長近兩米的大鳥,目光銳利,羽翅扇動時便刮起大風,鳴聲嘹亮,於半空回響不絕。
“嘎嘎嘎嘎……”青鳥衝他歡快鳴叫,有如好友久別重逢,卻是盤旋半空不落。
久遙目光望去,見其雙爪上抓著一個長長紙卷,他心頭一動,緩緩伸出手,於是青鳥放開爪子,紙卷落於手掌,然後青鳥斂翅落於他的身旁,高度已及他的肩膀。
他慢慢拉開紙卷,心跳由不得加速,當看清畫圖,當看入畫上新添的字,刹那間心跳停止,腦中一片空白。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反反複複看著,幾乎是不敢相信,忍不住喃喃輕念,當最後一個“來”字出口,停止的心跳再次響起,腦中頓紛紛亂亂百轉幹回。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指尖撫過畫上的字,摩挲半晌,他側首,看著青鳥,略帶期待的問道:“誰讓你送來的?”
青鳥嘎嘎數聲,他心頭微微一沉,許久才輕輕歎一聲,“果然……她是做不出這等事來的。”一時也不知是失落還是鬆了一口氣,癡癡迷迷地看著畫上的字,呆立不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那日神思動蕩下,他寫下那句話。
自離開青州王都至此,已有一年,他知道別院裏每月都會向王都稟報他的近況,他卻從不知王都裏她的近況,於是那日香儀說要將畫送給風王看時,他不知為何,竟是沒有做聲。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如今終有“嗣音”,雖非她授意送來,可畫中之語出自她手,其心已知,其意已達。
這麽多年,他心中的那股癡念,終於得到了回應,可是……又能如何呢?
他立在山坡上,遙望遠空,心頭一半兒如蜜甜,一半兒如刀絞。
盡管有日騁千裏的駿馬,可她不會跨馬來此。
盡管有展翅萬裏的神鷹,可他不能馭鷹尋她。
千裏萬裏,千山萬水,再怎麽遙遠,再怎麽艱辛,總有一日是能抵達的。可是他與她之間,隔著無邊的血海,繞著無數的怨魂,縱是兩心無間,亦不可跨越。
隻能是“人事多錯遷,與君永相望!”
十四章、諸生何辜1
元鼎六年七月初,青州忻城三石村發生了一起舉國震驚的慘案。
三石村的村民馬大良遭惡霸王腅搶奪妻女霸占家財,向忻城府投狀,不想王腅賄賂府尹郭遂,郭遂便以誣告良民、圖謀不軌為由治了馬大良的罪,當堂杖擊一百。
馬大良未能救回妻女,反遭毒杖,憤恨癲狂中舉刀屠戮村塾裏的學童,至十死十二傷,而後自盡。
徐史將此事呈報風獨影時,風獨影當場拍裂了書案,“愚夫可恨!稚子何辜!”
書案碎裂的巨大聲響直震得殿中侍候的內侍們膽顫心驚,一個個低了頭,氣都不敢喘一聲。
“此案已然查明,如何處置還請風王示下。”大殿裏,隻有徐史冷靜依舊。
風獨影氣息不平,憤怒異常,“這等愚夫……屠戮無辜稚子!簡直是卑鄙儒弱至極!他若是提刀斬了那惡霸貪官,本王倒要賞他一個勇士!”
“風王,此話萬不可出口!”徐史肅然揚聲道。
被徐史這麽一喚,風獨影醒神,呼一口氣,重重在玉座上坐下,努力平息怒火,半晌後,連下數道詔命:“遣王宮太醫速往三石村為受傷學童治傷;忻城府尹郭遂、三石村王腅梟首示眾;馬大良父母、兄弟、妻女全發配邊城,三代以內皆充苦役;馬大良屍首棄於荒野以飼野狗!”
前兩道詔令在情在理,隻是聽到後兩道,徐史眉頭一斂,然後進言道:“臣以為馬大良父母、兄弟無罪,妻女亦為受害者,即算要受連罪,發配邊城已可,這三代苦役卻是過於嚴苛了;而馬大良其人已死,棄屍飼狗,過於殘忍,有損風王仁德。”
風獨影聞言不為所動,隻是起身,立於玉座之前,居高臨下地看著殿中的國相,“國相,本王為何如此你難道不清楚?”
徐史垂首默然。
“本王若從輕處之,隻怕從今以後多有仿效者,但凡心中有怨,即屠戮弱者以泄憤恨。”風獨影玉麵含霜,鳳目裏一片冷峻肅殺,“本王此舉就是要詔告天下人,凡敢如此者,親者連罪,死後屍骨無存,永世做那孤魂野鬼不得超生!”
“臣明白。”徐史躬身,“風王此舉自然是能震懾天下,但風王亦將被冠上殘忍冷酷之名。臣為國相,職在輔佐,直言不諱乃臣之本份。”
風獨影頓了頓,片刻後才道:“國相,本王與你彼此明白,所以勿須多言。去頒下詔命,並為忻城選一位父母官,盡快上任。”
“臣領命。”徐史行禮後便要退出大殿,不想風獨影的聲音再次響起,“還有……”徐史止步,抬首往玉座上方望去。
風獨影沉吟了會兒,道:“三石村那些痛失愛子的村民,必然悲憤難禁,那些被砍傷的學童及家人,此刻定然是驚惶難消。為除隱患,本王親自前往村中祭奠亡靈。”她是亂世裏走出來的,知道人在悲憤絕望下會有些什麽樣的念頭,畢竟當年他們八人為何起兵,她可是記得清楚的。
徐史隻是怔了一下,便躬身道:“風王聖明,臣馬上去安排。”
遣太醫前往為傷者治療,村民們心頭的憤恨之情必然會消退許多,再有風王親自前去,挾王威君恩,那餘下的一點悲恨亦會煙消雲散。
史官記著的是風王的數道詔命,可那些百姓記得的是風王的體恤仁愛。
一位王者,需有仁名,需得人心,如此才可舉國一體國泰民安。
七月初三,徐史頒布了處斬郭遂、王腅並嚴懲馬氏一族等四道王詔,同時也宣布了風王將親往三石村祭莫的決定。一時舉國震動,為除貪官惡霸大快人心之餘,亦為風王之英明仁愛而欣慰。
七月初四,風獨影起駕前往忻城,國相徐史攝政。
她一向我行我素慣了,如今雖則貴為一州之王,可出行時的華蓋、儀仗、車駕、侍從等等排場一向為她所厭,所以此次也隻帶著杜康及五十名侍衛便動身了,隨行的還有忻城新任府尹張卓。
這一路上,縱馬飛馳,沿途高山城廓飛逝而過,倒讓兩年來困於宮室的她找著了一些當年領軍出征時的恣意痛快。
青州王都離忻城不過四百裏路,又快馬飛馳,是以初六清早,一行便抵達忻城。
歇息半日用過午膳後,風獨影便起程前往三石村。張卓本欲同行,但風獨影道郭遂已斬,忻城裏正許多事要理,讓他做自己的事去。張卓臨行前得徐史提點,知道風王行事風格,又一心想做一番事業,於是不再堅持,隻派了兩名衙役帶路。
申時三刻,風獨影抵三石村。
盡管先前的詔命已讓整個青州的人都知道愛民如子的風王要去拜祭枉死的學童,但在見到人之前,三石村的村民心裏大多是半信半疑的。
及至那一天,當風獨影白衣白馬,領著一眾侍衛,英姿颯爽的奔抵三石村時,早於村口等候的全村百姓望著有如天人駕臨般的女王,半天不能反應。
許久後,還是村裏最年長的朱大子先回神,高呼一聲帶頭拜下,村裏的男女老少才是醒悟,然後一頭拜倒在地。
風獨影下馬,扶起最前頭的朱夫子,“都平身。”她的聲音不大不小,不冷不熱,清清泠泠似早春的微雨,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聽到。
朱夫子領著村人們起身。他們抬頭看著眼前的女王,白衣如雪,長眉鳳目,氣度高華,竟是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美麗威嚴百倍,一時都呆呆看著,忘了言語。
風獨影目光掃過,見到朱夫子身後有數十人皆穿素服麻衣,形容哀戚,知定是那些慘遭屠戮的無辜稚子的親人,於是走至那些人跟前,道:“諸位節哀。”
她這話一出,那些人先是呆了呆,緊接著便都失聲痛哭起來,有的更是悲聲嚎著:“風王,我兒死得好冤啊!風王,我兒死得好慘啊!”
失子之痛,非是言語可以形容,亦隻親身經曆之人才知那恨不能以身相代的痛苦與人死心碎的絕望,是以這些人涕淚縱橫,嚎聲悲切,直哭得肝腸寸斷,聞者心酸,引得許多的村人也陪哭,一時村口隻聞慟哭哀泣,便是那位兩鬢蒼蒼的朱夫子亦忍不住抬袖拭淚。
若有千軍萬馬於前,風獨影亦可從容應時,可眼前這種場麵,卻是她最不善長的,一時心頭惻然束手無策。而她身後的杜康與眾侍衛則更不知如何應付了,隻得一個個轉過頭去,不忍看這些悲傷泣哭的人。
好在那朱夫子哭了會兒便反應過來,轉身對那些啼哭的村人道:“風王前來祭奠我們的孩兒,是為著讓孩兒們安心上路,下世投個好胎。爾等隻顧啼哭,而忘了正事,豈不有負風王恩典。”
他的一番話頓讓那些村人們止哭,紛紛又叩謝王恩。
而後朱夫子帶頭領著風獨影前往村中祠堂,死去的十位學童的屍首皆以棺木收殮,寄放於祠堂裏,隻待選好的日子到了,再一起安菲。
風獨影到了祠堂,便見老舊的祠堂裏裏外外皆掛著白花白幡,步入祠堂,可見堂中並排十口小棺木,同時一股腐臭撲麵而來。這等盛夏之日,屍身本易腐爛,更何況十具屍首聚於一屋,其氣味之濃,幾讓人聞之欲嘔。
那朱夫子一入堂中,自然是聞得這股臭味,一時心頭有些忐忑,轉頭往風王看去,卻見其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