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本不適合馬匹活動,但為了確定通過這些時候的訓練新軍的馬匹乃至接受了基本騎乘訓練的“農民軍式馬隊騎兵”能夠針對潰退的敵人展開有效的追擊作戰,張海還是站在坊牆上仔細的去看了看各隊在街道訓練的軍馬。


    北方民間並不缺馬,加上自東昌之戰以來的繳獲和一路以來的征集,兩千匹以上去過勢的馬還是有的。這些馬大多不到四尺高,重不超過五百斤。攜帶上一個全副武裝起來的少年戰士似乎就已經顯得很吃力了,已經不可能攜帶更多的輜重。


    起初的時候各隊戰士在完成基本訓練後花了兩周左右的時間基本上掌握了對馬的操作要領,能跑能停能轉彎,還在這不高的輕型馬上學會了上下馬。不少人都有覺得似乎是堪比關外精騎一般的飄飄然的感覺。


    可夏末多雨的季節終究還是趕上了一次從天而降的大雨,雷聲和落在馬身上的雨點瞬間就讓這些平時大多習慣於躲在馬廄裏吃草的所謂“戰馬”一片大亂。


    這些馬雖然習慣了戰士們平日裏訓練和測試火器時的銃炮聲,卻根本不適應野外的氣象環境,也不怎麽適應大規模的集體生活。


    “沒有在野外長期的鍛煉,不要說是當戰馬來用。就是當大規模運輸時輜重的軍馬都有些勉為其難。”一名教習活下來的從明軍那裏俘虜過來的騎兵軍官有些無奈的歎道。


    張海也大致有所了解:馬是性格上最像人的動物之一,拿人來說:張家新軍的新兵大概三個月就可以擁有基本的紀律,這是因為他們是民風淳樸的地方經過考驗或者十裏挑一選拔出來的優良少年。而且,對人可以十分方便的進行紀律管理。


    可這些習慣了孤獨生活的民馬來說,訓練用做中小規模運輸的軍馬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而能夠供應給騎兵,光是對馬的紀律性團體性訓練就至少要一年的時間,這是後來近代大正時期日本人的數字。這些在狹窄的街道上僅僅折合經曆過幾個月全訓時間的民馬,按照近代標準不過是剛剛勉強可用做軍用大規模運輸後勤的馬。


    為了對這些馬的紀律性進行進一步嚐試,隊伍上還對這些馬匹進行了一次傷亡耐受力的實戰測試。結果毫無以外的就像臨時征集起來的民團一樣,一百匹臨時湊合在一起的馬群被戰弓射倒了幾匹幾乎就難以控製。


    騎乘訓練和戰馬訓練不容樂觀的狀況反而讓隊伍上層的作戰決心大致確定下來:“擊潰戰就擊潰戰,我們不介意通過多次作戰一次接一次的把敵人消滅掉。”李峰並不以為意的說道。


    其實為了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自從新春前後城外明軍最後一次對青州城頭的進攻高潮結束、並後退到城外五裏處紮營後大規模的挖掘城作業就已經展開了。


    從距離岱宗門不遠的地方向著西門外城西大營的方向二十四個優選出來的挖掘突擊小組二百人左右展開了四條寬闊地道的挖掘。每個地道挖掘排分為四班八個小組。每班六個小時之中由前後兩排各交替一刻中進行開掘以保持最大限度的勞動強度。與此同時還有近千人輪班負責運土和加固地道。


    經過一千多人七八個月二百多個日日夜夜的忙碌,四條兩裏左右的地道已經直通城外。兩裏左右的距離也大概是留守在青州城頭上的各臨時中隊以簡單的火器能夠有效拋射支持的最遠距離了。每條地道可以五個人並排行軍以保證能夠在最少的時間將部隊部署到位。這些地道還能夠通過大部分輕型馬匹和炮車。


    “地道向城外延伸了兩裏,可距離敵人的大營及敵人構築起來的壕溝突圍還有三裏左右的距離,在三裏左右的距離上將敵人的土圍轟開一個足夠通行二十列人馬的缺口,這可行嗎”劉洪濤有些懷疑的向張海問道。


    新成立的擁有七十二門青銅炮的炮兵營是新軍的重要作戰支撐,張海除了肩負起近衛第一營的指揮指揮重任外也負責整個炮兵營四個炮兵連的部署與指揮。


    張海當然是了解這些火炮的諸多測試情況與後勤資料的:“我們的火炮壽命並不十分充裕,所能攜帶的炮彈也不多,三裏的距離還是有些遠了。出地道之後我們應該把隊伍向前在推進一裏至敵營以及土圍兩裏左右甚至更近的距離上才是可靠的。


    接著,張海向眾核心弟子們講出了自己的大致構想:“經過去一年多次交戰的較量。我想我們的對手已經大致了解了我們的實力。如果我們全副武裝的光明正大出城迎戰,敵人還敢於像前幾次一樣以為人多勢眾或者仿製了我們的一些火器就一擁而上麽?我覺得他們很有可能因為畏懼我們的銃炮弓矢而不趕出壘迎戰。而我們如果隻以一個營的兵力配上炮兵連在兩裏左右的距離上攻擊城西大營的營壘土圍呢?”


    “一個營戰鬥群的兵力太少了,就是麵對城西大營敵人的反撲也不保險。畢竟如今城外敵人的兵力已經比上一次青州城下之戰多了很多。”即便是一些普通的核心弟子也能夠通過以往的戰例推斷出個大概。


    “除了近衛第一營,李峰和劉洪濤的兩個步兵營都可以采取夜間出潛伏的辦法利用臥姿散兵坑隱蔽起來,我們的四個寬大的地道,實際上更多是為了炮兵連的快速部署到位準備的。”張海最終講出了自己最終的大致構思。


    這種辦法看似可行,卻第一次對各營之間的協同作戰及戰役作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為了最大限度的消滅對手誘敵出戰。除了在兵力上示弱於敵又有什麽其他的辦法呢?


    新朝元年七月末,當夏季快要過去的時候終於迎來了一個多雲的黃昏。而城中的存糧已經已經減少到不到兩個最大攜行基數了。


    準備多時的出城決戰動員令終於在那一天的入夜後傳達到四個戰兵營及炮兵營組成的全體官兵。


    見到張海那似乎有些顧慮的神色,張林知道這絕不是畏懼這次重要的決戰,在岱宗門城樓上對張海安慰道:“放心吧!我們和香兒肩負守城指揮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即便沒有炮兵在城頭,敵人也休想像上次那樣輕易的攻上城頭,絕不會重導之前的危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