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北上而來的新軍兩個旅之主力並沒有攜帶多少馬匹和輜重。脫離水路的陸路遠征中,各部官兵還是習慣以不大的規模行軍,就地征集所需要的給養物資。因此張海所率領的包括獨立重炮團在內的近衛第一旅及劉洪濤所率領的第二步兵旅各數千人的隊伍即便在人煙稠密的中原內地,依然分成相距十五到二十裏左右的距離分頭展開行軍。
除了輜重部隊及各炮兵部隊、航空火箭部隊外,即便是步兵營各隊戰士往往也要攜帶包括鎧甲在內四十餘千克的攻防裝具及最低限度的給養物資前進。在潮濕悶熱的夏季,這樣的行軍給人的考驗一下就顯現出來。
除了行軍及必要的紮營作業外,相比一般的古代軍隊由士兵親自負責保管鎧甲的情況下戰士們還要每天負責擦拭武器裝具以防鏽蝕。同時在嚴密的保管下仍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黑火藥受潮。這些火藥的重新粒化幹化也是戰士們日常負責的任務之一。
然而,行軍與紮營中的疲勞卻沒有完全壓製住回歸故鄉為親人而戰的興奮。
“我又站在這地方,勝利的戰場,光榮的歲月在呼喚。所有迷茫的過往,英雄的土壤,壯誌和熱血又一次激蕩在我的胸膛。啊!親愛的同誌,汗水辛勞都化為力量!啊,親愛的同誌,遙望故鄉我心仍激昂!星星火炬旗飛揚,將執愛奉獻給理想,期待著衣錦榮歸回故鄉,千千萬萬心靈的祈望!星星火炬旗飛揚壯誌壯獻豪情在放,期待著衣錦榮歸回故鄉,永恒不滅英雄的光芒!”一個前近衛步兵營的青州“老戰士”帶領全班的戰士又將一首叫做《英勇勳章》的歌曲傳唱道。
如今的隊伍已經擁有後世很多軍歌甚至流行歌曲經典音樂改編而來的“軍歌”“紅歌”形成隊伍中一種特有的文化。原本張海擔心這些完全不同文化意境的歌曲甚至外國近現代歌曲會讓這時代的人們不知所雲。但後來發現這種想法錯了。漢人固然是一個缺乏音樂傳統也崇尚沉默寡言的保守主義民族,但正因為如此對於這些少年們來說音樂的影響力反而更大。
不論是外國的進行曲或是現代有一些水準的流行樂,它們的旋律都是由一些啟蒙時代的西方音樂學家就已經編創好的基本旋律元素組成,都能使人產生共鳴。終於這種共鳴是什麽,要看歌詞歌名以及環境帶給人們的意境。相比後世以優勢人力物力在短短的幾年內卻敗退台灣的某軍隊,趙傳的這首歌改變而來的《英勇勳章》如今新軍的戰士們顯然有更多的人有資格去唱。
建軍以來數位英勇勳章獲得者的事跡也大多通過軍內的報刊讀物讓已經有了一定文化基礎的各步兵旅戰士們有了相當了解了。
“這些金色英勇勳章一年的仗打下來,至少數百人裏才出一個,恐怕輪不到我們班的份嘍,就是銀色英勇勳章也不是那麽好拿的”第二旅四營三連二排的營帳內有戰士在陰雨天部隊休整的時候歎道。
“你發現沒有?這些金色英勇勳章的獲得者除了執行偵察人物單身戰敵的,戰陣之上大多是通過白刃的方式獲得這種殊榮。也隻有麵對麵的交鋒才能分清誰取得了多少戰績,誰是濫竽充數。”二排的一名班長忽然說道。
“雨天固然有利於增加近戰的機會,可這次上麵也安排下了,竟然讓那些治安軍站在前排去靠白刃迎戰敵人。恐怕沒多少戲。”
“你放心吧?”這是火器排的排長走了進來笑道:“我們排前麵的友誼部隊我算是搞清楚了,那些人我也都見過了。要是憑他們那些家夥和鎧甲在以少對多的正麵同敵人玩不靠火力壓製的白刃戰,就像當年慶雲之戰那一類。我不信他們有運氣頂的住,還是不是要把我們讓到前排。”
隊伍在連續幾日的行軍後稍做休整就像濟南展開了進攻。獨立重型炮團第一次施展開自身的威力。二十四門發射十四斤重彈的幾千斤重炮向濟南的城頭連續發射了五百多發炮彈就將其西城門樓徹底轟垮下來形成一個直通城頭及城內的緩緩土石坡。
當伴隨著猛烈的舊銃聲及其他火力準備,身披全身甲踏著並排起來的登城板的戰士們登上城頭的時候,早已失去戰鬥意誌的敵人再一次在沿城頭架好的炮口麵前選擇了不戰而降。
去年秋天隊伍在山東的轉戰給這裏的人們帶來的震撼是深刻的,除了來不及反應及做出決策的運河沿線的殘敵,留守在濟南的兩個滿編營近萬規模的敵人及不少的鄉勇在付出了上千死傷後不得不選擇向隊伍投降。
上一次隊伍在山東等地作戰的時候還要在留守力量的編組方麵花費一定的時間,而在擁有跟隨隊伍北上數量也滿足需求的治安軍各營的協助下,濟南地區的布防準備並沒有花費多少時間。
自東昌向東進攻的兩旅主力行進速度並不快,也沒有像以往那樣通過晝伏夜出的方式刻意隱蔽行蹤。盡管隊伍的規模不過區區一萬人左右的兵力,還分成相距十數裏的兩路,但給青州城外不少將領的感覺人的感覺卻如同欲來的山雨一般給人以沉重的壓力。
雖然如今雲集在青州城外的大軍多是外地抽調而來,沒有在去年參加山東等地的決戰,但這支隊伍強悍的戰力表現已經在很多地方都有所風傳了。
僅僅是又開始下起的蒙蒙細雨讓盧象升等許多參加過當初青州之戰的將領有了安慰人心的理由。
“賊人沿山路向東直攻而來,我們也沒有必要過於驚慌失措。如今的天氣對我方馬力確實不利,可是對於這股精於火器的強賊來說那就更為不利。這反而是我們試探敵人實力的一個良機。隻要我們保持著謹慎,不像去年那樣僅僅憑仗著兵多將廣就盲目輕敵,主動出擊要比在青州城下被敵人的犀利炮火前後夾擊好的多。”盧象升雖然沒有多少把握,但還是像城下的眾將鼓舞道。
早在進軍青州的路上,盧象升就已經在反複的思索後下定了決心:就算付出嚴重的代價,也要把這些強賊的底牌在野戰中試探出來,不再讓後人重複以前的教訓。這也是自己向朝廷提議多備馬匹組成完全由騎兵和馬隊組成大部隊的原因。
同不少人的緊張相反,也有一些將領覺得不少同僚顯得過於謹慎了:“盧督師說的是,如今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隊伍經過大半年的磨合與整訓已經是朝廷中少有的一支強軍。以騎兵對步,或者以步對步,又或以騎對騎,依靠兵精將勇以少勝多的例子曆史上舉不省舉。可如果五萬騎兵還這樣畏懼來敵不過萬餘人上下沒有多少馬匹的步兵先鋒,那麽我等恐怕留名千古的遭人恥笑了。楊文嶽等人符合道。
就這樣,雲集在青州城西大營的明軍騎兵集團五萬餘人的主力在發足了拔營費與籌集來的不少的賞錢的情況下披著蓑衣帶著防雨的鬥笠,徒步行軍牽引著馬匹將臨時營地部署在青州青州以北臨淄以東的地方。並派出不少遊騎負責青州西麵群山中的偵察,等待著張海等人的新軍主力翻越過重山駿嶺的時候以優勢兵力的騎軍展開試探性的進攻。
多雨的季節裏為了避免泰山附近的山區中泥石流與積水帶來的各種危險,張海及劉洪濤率領的兩個旅群萬餘人的隊伍逐漸在恒台縣一帶籌集了足夠的糧食輜重後集結靠攏在一隊,展開向青州外圍的最後一段距離的行軍。
進入臨淄地界後敵人的遊騎越來越多了起來,即便在雨天也不例外。而這附近各村中的民兵及暗線能夠越過戰場的遮蔽主動送來的有關敵情的消息越來越少了。隊伍似乎又回到了起事不久的時候沒有多少戰場情報力量的年代。
“好在敵人的嫡係我們已經摸清了。師傅放心,有了這麽優良的鎧甲以及遠比敵人精良的兵刃即便是近戰肉搏也應該占有不小的優勢,如果還打不贏甚至讓隊伍麵臨危險,那就是我們以前工作的不合格。”劉洪濤頗有自信的說到。
去年青州破圍之戰以來的一係列作戰中近衛部隊充當整個戰場的主力,傷亡損失不小立的功績也不小。所以這一次是劉洪濤所在的第二步兵旅攜帶著炮車在南麵山麓的平川上走在前麵,張海所在的近衛第二旅則在兩裏左右的距離上緊跟其後。
為了在這連綿陰雨的天氣裏應對隨時可能的敵襲,隊伍沿大道行進的速度也近一步降低到每日不過四十餘裏。
“以前不少營長都為在敵人麵前應該如何留有餘力,如何對那些炮兵部隊的戰士們講清楚我們的原則。而現在看起來,我們似乎似乎沒有這個必要了。”
張海沒有去通知劉洪濤在這樣的天氣應該以怎樣的原則作戰,因為他相信這名經曆過自己不少言傳身教也經曆過很多作戰的優秀弟子應該明白怎樣應變。
除了輜重部隊及各炮兵部隊、航空火箭部隊外,即便是步兵營各隊戰士往往也要攜帶包括鎧甲在內四十餘千克的攻防裝具及最低限度的給養物資前進。在潮濕悶熱的夏季,這樣的行軍給人的考驗一下就顯現出來。
除了行軍及必要的紮營作業外,相比一般的古代軍隊由士兵親自負責保管鎧甲的情況下戰士們還要每天負責擦拭武器裝具以防鏽蝕。同時在嚴密的保管下仍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黑火藥受潮。這些火藥的重新粒化幹化也是戰士們日常負責的任務之一。
然而,行軍與紮營中的疲勞卻沒有完全壓製住回歸故鄉為親人而戰的興奮。
“我又站在這地方,勝利的戰場,光榮的歲月在呼喚。所有迷茫的過往,英雄的土壤,壯誌和熱血又一次激蕩在我的胸膛。啊!親愛的同誌,汗水辛勞都化為力量!啊,親愛的同誌,遙望故鄉我心仍激昂!星星火炬旗飛揚,將執愛奉獻給理想,期待著衣錦榮歸回故鄉,千千萬萬心靈的祈望!星星火炬旗飛揚壯誌壯獻豪情在放,期待著衣錦榮歸回故鄉,永恒不滅英雄的光芒!”一個前近衛步兵營的青州“老戰士”帶領全班的戰士又將一首叫做《英勇勳章》的歌曲傳唱道。
如今的隊伍已經擁有後世很多軍歌甚至流行歌曲經典音樂改編而來的“軍歌”“紅歌”形成隊伍中一種特有的文化。原本張海擔心這些完全不同文化意境的歌曲甚至外國近現代歌曲會讓這時代的人們不知所雲。但後來發現這種想法錯了。漢人固然是一個缺乏音樂傳統也崇尚沉默寡言的保守主義民族,但正因為如此對於這些少年們來說音樂的影響力反而更大。
不論是外國的進行曲或是現代有一些水準的流行樂,它們的旋律都是由一些啟蒙時代的西方音樂學家就已經編創好的基本旋律元素組成,都能使人產生共鳴。終於這種共鳴是什麽,要看歌詞歌名以及環境帶給人們的意境。相比後世以優勢人力物力在短短的幾年內卻敗退台灣的某軍隊,趙傳的這首歌改變而來的《英勇勳章》如今新軍的戰士們顯然有更多的人有資格去唱。
建軍以來數位英勇勳章獲得者的事跡也大多通過軍內的報刊讀物讓已經有了一定文化基礎的各步兵旅戰士們有了相當了解了。
“這些金色英勇勳章一年的仗打下來,至少數百人裏才出一個,恐怕輪不到我們班的份嘍,就是銀色英勇勳章也不是那麽好拿的”第二旅四營三連二排的營帳內有戰士在陰雨天部隊休整的時候歎道。
“你發現沒有?這些金色英勇勳章的獲得者除了執行偵察人物單身戰敵的,戰陣之上大多是通過白刃的方式獲得這種殊榮。也隻有麵對麵的交鋒才能分清誰取得了多少戰績,誰是濫竽充數。”二排的一名班長忽然說道。
“雨天固然有利於增加近戰的機會,可這次上麵也安排下了,竟然讓那些治安軍站在前排去靠白刃迎戰敵人。恐怕沒多少戲。”
“你放心吧?”這是火器排的排長走了進來笑道:“我們排前麵的友誼部隊我算是搞清楚了,那些人我也都見過了。要是憑他們那些家夥和鎧甲在以少對多的正麵同敵人玩不靠火力壓製的白刃戰,就像當年慶雲之戰那一類。我不信他們有運氣頂的住,還是不是要把我們讓到前排。”
隊伍在連續幾日的行軍後稍做休整就像濟南展開了進攻。獨立重型炮團第一次施展開自身的威力。二十四門發射十四斤重彈的幾千斤重炮向濟南的城頭連續發射了五百多發炮彈就將其西城門樓徹底轟垮下來形成一個直通城頭及城內的緩緩土石坡。
當伴隨著猛烈的舊銃聲及其他火力準備,身披全身甲踏著並排起來的登城板的戰士們登上城頭的時候,早已失去戰鬥意誌的敵人再一次在沿城頭架好的炮口麵前選擇了不戰而降。
去年秋天隊伍在山東的轉戰給這裏的人們帶來的震撼是深刻的,除了來不及反應及做出決策的運河沿線的殘敵,留守在濟南的兩個滿編營近萬規模的敵人及不少的鄉勇在付出了上千死傷後不得不選擇向隊伍投降。
上一次隊伍在山東等地作戰的時候還要在留守力量的編組方麵花費一定的時間,而在擁有跟隨隊伍北上數量也滿足需求的治安軍各營的協助下,濟南地區的布防準備並沒有花費多少時間。
自東昌向東進攻的兩旅主力行進速度並不快,也沒有像以往那樣通過晝伏夜出的方式刻意隱蔽行蹤。盡管隊伍的規模不過區區一萬人左右的兵力,還分成相距十數裏的兩路,但給青州城外不少將領的感覺人的感覺卻如同欲來的山雨一般給人以沉重的壓力。
雖然如今雲集在青州城外的大軍多是外地抽調而來,沒有在去年參加山東等地的決戰,但這支隊伍強悍的戰力表現已經在很多地方都有所風傳了。
僅僅是又開始下起的蒙蒙細雨讓盧象升等許多參加過當初青州之戰的將領有了安慰人心的理由。
“賊人沿山路向東直攻而來,我們也沒有必要過於驚慌失措。如今的天氣對我方馬力確實不利,可是對於這股精於火器的強賊來說那就更為不利。這反而是我們試探敵人實力的一個良機。隻要我們保持著謹慎,不像去年那樣僅僅憑仗著兵多將廣就盲目輕敵,主動出擊要比在青州城下被敵人的犀利炮火前後夾擊好的多。”盧象升雖然沒有多少把握,但還是像城下的眾將鼓舞道。
早在進軍青州的路上,盧象升就已經在反複的思索後下定了決心:就算付出嚴重的代價,也要把這些強賊的底牌在野戰中試探出來,不再讓後人重複以前的教訓。這也是自己向朝廷提議多備馬匹組成完全由騎兵和馬隊組成大部隊的原因。
同不少人的緊張相反,也有一些將領覺得不少同僚顯得過於謹慎了:“盧督師說的是,如今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隊伍經過大半年的磨合與整訓已經是朝廷中少有的一支強軍。以騎兵對步,或者以步對步,又或以騎對騎,依靠兵精將勇以少勝多的例子曆史上舉不省舉。可如果五萬騎兵還這樣畏懼來敵不過萬餘人上下沒有多少馬匹的步兵先鋒,那麽我等恐怕留名千古的遭人恥笑了。楊文嶽等人符合道。
就這樣,雲集在青州城西大營的明軍騎兵集團五萬餘人的主力在發足了拔營費與籌集來的不少的賞錢的情況下披著蓑衣帶著防雨的鬥笠,徒步行軍牽引著馬匹將臨時營地部署在青州青州以北臨淄以東的地方。並派出不少遊騎負責青州西麵群山中的偵察,等待著張海等人的新軍主力翻越過重山駿嶺的時候以優勢兵力的騎軍展開試探性的進攻。
多雨的季節裏為了避免泰山附近的山區中泥石流與積水帶來的各種危險,張海及劉洪濤率領的兩個旅群萬餘人的隊伍逐漸在恒台縣一帶籌集了足夠的糧食輜重後集結靠攏在一隊,展開向青州外圍的最後一段距離的行軍。
進入臨淄地界後敵人的遊騎越來越多了起來,即便在雨天也不例外。而這附近各村中的民兵及暗線能夠越過戰場的遮蔽主動送來的有關敵情的消息越來越少了。隊伍似乎又回到了起事不久的時候沒有多少戰場情報力量的年代。
“好在敵人的嫡係我們已經摸清了。師傅放心,有了這麽優良的鎧甲以及遠比敵人精良的兵刃即便是近戰肉搏也應該占有不小的優勢,如果還打不贏甚至讓隊伍麵臨危險,那就是我們以前工作的不合格。”劉洪濤頗有自信的說到。
去年青州破圍之戰以來的一係列作戰中近衛部隊充當整個戰場的主力,傷亡損失不小立的功績也不小。所以這一次是劉洪濤所在的第二步兵旅攜帶著炮車在南麵山麓的平川上走在前麵,張海所在的近衛第二旅則在兩裏左右的距離上緊跟其後。
為了在這連綿陰雨的天氣裏應對隨時可能的敵襲,隊伍沿大道行進的速度也近一步降低到每日不過四十餘裏。
“以前不少營長都為在敵人麵前應該如何留有餘力,如何對那些炮兵部隊的戰士們講清楚我們的原則。而現在看起來,我們似乎似乎沒有這個必要了。”
張海沒有去通知劉洪濤在這樣的天氣應該以怎樣的原則作戰,因為他相信這名經曆過自己不少言傳身教也經曆過很多作戰的優秀弟子應該明白怎樣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