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裝線膛槍的測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使得包括張海在內的不少戰士對於後膛槍也有所憧憬起來。於是在花了不少時間測試了前裝槍的效果後又展開了對後裝槍的測試。


    後裝槍在文藝複興時代的西方也並非沒有,同工業時代的後裝槍不同,那也是少數花費巨大工時和財力搞出的東西,並且依然麵臨閉氣的問題。不過張海自信如今隊伍上的條件還有重視程度要超過那些歐洲小國。


    模仿弗格森模式的後膛槍在研製過程中就麵臨著不少抉擇,因此製造的型號並不是一類。一種是類似新軍主力部隊原有的那種燧發排槍一樣比較小口徑的線膛槍,大概十毫米口徑左右;一種是十七毫米口徑比較大的後裝線膛槍。


    小口徑後膛槍的開火聲輕脆的響了起來展開了射速測試,因為開火的靶子並不遠,也沒有要求太高的精度,因此試射的戰士十分輕鬆。


    以小口徑後膛槍的戰鬥射速經過初步測試:較為優秀的人員大概在每分鍾五發左右的射速,填裝比賽的頂尖水平士兵才能達到每分鍾七發或八發左右的水平。弗格森模式的後裝槍閉氣效果要比想象中的好不少,然而在開火的時候要想保證發射的順暢仍然不可能像後來的後膛槍那樣臥倒射擊,至少要坐姿或跪姿才能有效發射。


    精度射擊測試中,挑選出來的優秀射手仍然可以用弗格森後膛槍有效的射擊百米處左右的頭靶目標,在一百步以內的精度上明顯超過以前的燧發排槍槍管,也不遜色於前裝線膛槍。可是到了一百步以後精度下降就十分明顯了,有效火力射程大概隻有前裝線膛槍的一半或略多,大概一百二十步左右。


    毫無疑問:這種後膛槍也是一種優秀的武器,它可以輕易的讓一個隻經過簡單訓練的人達到一名經過多年訓練的職業弓兵的水平。可張海覺得,這槍的有效射程及作戰任務上,同新軍傳統的作戰模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


    不錯,這槍的精度是很好,可是在優秀的射手手中它唯一能夠發揮比前裝線膛槍或者新軍傳統火器表現更優秀的作戰領域就隻有城池或城堡的攻堅戰了。而麵對野戰中的敵軍時,其有效射程大部分也在對手的彈矢火力壓製範圍內,精度的意義不那麽重要,而射程上的缺陷卻顯而易見。


    “看看另一種後膛槍的表現吧。”張海說道。


    不少戰士覺得可能是小口徑高初速的局限才使得後裝槍的射程不那麽良好。17毫米口徑左右的大型後膛燧發槍似乎同樣表現優秀,甚至可以說一開始的時候比前裝線膛槍更為優秀。可是在半分鍾之內包括已經填裝好的彈藥接連打出了四發子彈之後,槍管就產生了過熱的問題,精度也遠非之前那樣理想了。


    最終的測試結論也很顯而易見:在黑火藥時代如果要保證槍械的威力,射速就不比每分鍾三發有明顯的改善。因為不僅僅黑火藥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還沒有彈殼去帶走熱量。而在這個時代,即便是關內作戰的時候往往也至少得上千焦爾的有效射程處抵達能量才能夠應對敵軍各種可能的進攻中的防禦手段。


    隨後,對於這種類似於前裝線膛槍彈道性能的大型後裝槍戰士們又用幾十發子彈進行了精度實測。盡管大型後裝線膛槍的精度十分類似於前裝線膛槍,但在中遠距離上還是有些差別。因為相比前裝槍,後膛填裝時也保證足夠的精度對於子彈和槍管的公差遊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盡管負責試射的戰士們積累了不少實射經驗,采用後裝線膛槍的情況下對八十步處的頭靶命中率也隻有五分之一左右,精度下降十分明顯。而攻擊三百米初的傳統箭靶和四百米處的搶靶命中率也隻有二分之一左右,比前裝線膛槍整整低了一半。這恐怕也是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狙擊手最終沒有選擇後裝狙擊槍的重要原因。


    實戰射速沒有質的提高,中遠精度下降一半,僅僅有後膛填裝者一個優勢,成本還略高。這些因素使得張海最終決定放棄原來的設想的大型後裝線膛槍,僅僅保留做為攻堅用途的小型後裝線膛槍。


    “這半年以來的其他方麵軍備生產怎麽樣?”張海忽然問道,雖然這方麵的信息已經有個大致資料,但還是要確認一下。


    在主力部隊出征前,隊伍上一共生產了14。4萬支精製的燧發排槍槍管,至三月份的時候實際上累計持續進一年的生產一共生產了二十九萬支精製的燧發排槍槍管及不少的超輕臼銃。即便減去不少戰損,如今的新軍主力部隊主要步兵基本上都做了平均每個戰士至少裝備四支四管燧發排槍,再加上每人十支超輕臼銃及十多個陸海炮兵團和各個銅鼎炮炮營,可以說軍備生產的任務不像以前那樣大了。之後的改進,就是增加線膛槍來替換一部分戰士手中的超輕臼銃做為整個火力體係的升級。


    張海以前的看法是槍銃單位的萬餘名員工三分之二負責民品轉產,三分之一仍然負責新式軍品的加工製造。不過了解到了線膛槍子彈的成本之後覺得至少要投入四千名熟練工匠用於新型槍支及其彈藥的生產了。這些武器體係的主要成本是彈藥,按照三千多名員工每年生產出十一萬發子彈,其中九到十萬發用於維持基本訓練技能的話,就僅僅能維持兩千名左右足夠優秀的線膛槍射手。今後幾年兵工單位擴充為原來的三倍,那或許有可能最終維持五千到六千名左右的線膛槍手,不過那是七到十年之後才有可能達到的目標了。


    “如果要建立第一批部隊,今年的任務未必有那樣重了。如果有四千熟練工匠的資源,那麽今年以內大概再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一個精確射手營所需要的槍械及彈藥的供應,這還不包括我們至今所生產出來的測試武器”負責兵工生產的李師傅很有底氣的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