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農業條件並沒有像張海想象的那樣好,畢竟在時代的年景下遼東各種災害也很頻繁,並首當其衝。原來的遼東大地對於百姓也並不是什麽十分好的地方,即便是建州女真沒有崛起的時候。幾十萬滿蒙人口的擴軍戰備外加長期駐紮在遼東二十萬大軍也對這裏的經濟構成了嚴重的影響。米價往往長期持續在災年的二兩或三兩,巨額的遼餉往往難以在當地征購到足夠的糧食,每年還要從山東等地向遼東輸送不少糧食。


    北方的邊患徹底解決之後,遼河兩岸三河流域供養的人口從二三百萬人口下降到不到百萬左右的人口,供養的軍隊也從二十萬以上遼東軍及女真人馬減少到一個公安軍野戰步兵旅及若幹公安軍步兵營總計不過兩萬人左右的守備力量,同關內不少地方不一樣,做為戰略上的重中之重,從公安軍的人選到軍內乃至中央各種內情力量的介入使得這裏的公安軍終究沒有大麵積的發生關內不少地方那樣的事情。這遼東一帶算的上是南京城之外掌控程度類似於江浙一帶的地方了。


    百萬遼民負責以前千萬畝級別的沿河良田,人們的生活一下就寬餘了很多,更別說山林之中沒有了蠻夷的威脅後連野豬也多了起來,做尋常獵人帶來的收獲有時候都不比種田低多少。無非就是肉類難以長期儲存,不如農耕更保險而已。


    在這時代,遼東的秋天似乎也比往常來的更早一些。新朝四年舊曆八月下旬的時候農忙的時節在足夠的畜力幫助下就已經接近尾聲。


    而在這個時候恰恰有消息從關內乃至不遠的地方在遼東大地上傳來:新一批的人丁就要到了,這在開始的時候著實也讓遼東的的不少遼民們高興了不少。


    “咱們也能翻身做主了!這新朝真是待咱們不薄啊!”一個規模不小的村子裏,一名中年感動的說道。僅僅不過一兩年的光景,收成與境遇竟然能有這麽大的變化是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的。整個遼東千餘萬畝還算肥沃的土地上在新朝四年這一年的收成其實也算不上太好,因為不少地方的旱情這麽肥沃的土地畝收不過新朝標準一石而已,還不到舊時標準的一石,但因為各種負擔大幅度降低的同時人丁減少了一倍,還是沒有了以前那些惹不起的大爺,平均算起來每人口收獲的糧食竟然有接近千斤之多。這麽多的糧食就算養著畜生的人家自己用也消耗不完,又沒有了各種負擔,如果剩餘的糧食能向關內那些人賣個好價錢的同時自己不但能成為田主,或有幫工的殷實人家,還能在賺上一筆.“


    不過村子裏一個年長一些的老人卻沒有並沒有像不少人那樣興奮:“你看見對麵那豬圈裏咱們今年新養的那群豬沒?它們長的也很好,絕非往年可以相提並論,但今年過年的時候就要為大夥服務了。那新朝的武功如此之勝,遠遠淩駕於那滿人,咱們如今有了這麽多的糧食,還不一樣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世上難道還有不吃肉的官府和虎狼?”


    “老孫頭,說話可不要沒有把門的。”幾個鄰居在農閑的時候底聲勸道。


    這時候一個年輕人卻讚同那位老者的話,那是去年應征後剛剛從隊伍裏退下來的一名鄉勇輔兵:“聽我們那邊兒營長私下裏說,今年南邊兒將要來的人可不是零零散散過來的散戶,那是當今聖上直接傳令,從山東北直隸乃至南直隸等地過來的有組織大舉填人。咱們還是別太把自己當會事兒,還讓別人給咱扛活?我看咱們的地能這次不被分掉一半就算不錯的了。


    正說著的時候,讓西平堡一帶的人們擔心的一幕終於發生了:規模多達數百人的隊伍在一百上下持有兵甲的護衛武裝之下直奔村寨而來。


    好在西平堡一帶的地形還算遼西一帶相對開闊的,村寨裏負責守備的公安軍步班迅速開始組織人力準備進行防禦。直到那規模不小的隊伍逼近到百步以內的時候人們一開始緊張的心才稍微放了下來:隊伍可以假冒,可那護衛軍的年紀麵相乃至隊列水準和衣著要打造一支類似的來,就不是尋常的匪賊可以做到的了。


    當前來的人向村寨裏的公安軍步兵班送來了相關旗號文書之後雙方的身份才最終確定下來。


    “你們來了正好,我們正發愁今年的秋收可能忙不完.”不太會說話的一名班長剛說出了第一句話也覺得有些不妥,繼續說道:“村子裏的人手維持這些土地也很困難。前來的人們我們主動退出一半的地,反正那些也是去年的新朝政權分給大家的。”


    “這倒不必,不過我看這一帶田地裏的收獲不少,人卻不多,想必有不少的餘糧吧,告訴這裏的百姓,我們可以收購一半。”帶領隊伍新來的連長說道。


    聽到這話在場的不少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過新到移民隊伍的護衛連連長下一句話讓不少人難以置信,也稍稍寬了些心:“我們新朝的標準一石百斤十鬥,量鬥就是這麽大的鬥,不會小多少。此地糧價按一石七錢銀左右的標準”


    前來的護衛連連長當然大致知道這遼東一帶雖遠但距離中央其實算來也不過數天的水路形成,盯著這此行動的眼睛著實不少。而自己能撈到的好處絕不會超過半成左右。


    新朝一石米較明時小了不少,一石七錢實際上折合過去的一石一兩五錢級別的高糧價了,因此沒有人覺得怎樣吃虧,隻是有人似是不太懂事的問道:“那欠收的時候我們要買糧也是這個價麽?”


    “這是全國官府為了平抑各地糧價的標準價。”那位南來的護衛連連長回道。


    從農忙接近衛生到冰河接近封凍的時間並不算長,但經過兩波海上運輸也有接近二十萬左右的關內民眾按照固定的編製單位乘船抵達了遼東各地,經陸路來到此地的也不少於此數。大規模的運輸到了接近深秋的時節似乎依然繁忙,看不出對外要有大規模行動的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