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攻略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張海沒有像很多帝王在對外戰事那樣整天焦急的關心著前方的戰事,並把很大精力放在同前線將領監軍等通信方麵。


    張海從淩晨到整個上午通常都是與柳香及慧蘭一起渡過的,每個夜晚也大多陪伴在妻子和女兒的身邊彌補過去這些年來的虧欠。中午的時候還時常去看望父親張林乃至母親楊秋霞等人。


    起初的時候,張海也有一種自戀的情緒,覺得自己如今所能取得的成就一半多屬於上天給予自己的天賦和機運,而另一半屬於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外加自兒童時代就開始有的布局,乃至超過這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


    不過冷靜下來之後,心中卻總有一種疑惑卻越來越旺起來:自己並非親生骨肉,可張林乃至楊秋霞等人給予自己的支持、關愛,乃至從一開始的條件創造都遠遠超過這時代平常的父母所能為自己的子女所能做的了。


    張海甚至懷疑:父親張林也是一個穿越者,隻不過他不能像很多小說中的穿越者那樣不到十年二十年就封侯拜相功成名就,而是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從一個連路引及合法身份都沒有的“黑人”、一個落草為寇的江湖破落者僅僅奮鬥成擁有一定資財的小康之家而已,他或許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了。覺得自己的子女可能依然過於平庸,他甚至不惜尋邊大江南北尋找資質過人的孩童不惜重金來收養。這份毅力和魄力都是張海自知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具備的。


    為此,每次“請安”的時候,張海都有意或無意的試探著,可卻始終沒有什麽結果。父母從生活習慣到語言習慣乃至所有的一切都早已融入了這個時代,有所不同的,也不過是這些年來明顯受自己的影響而已。除了對自己超出常人的無私,看不到一絲異樣。尤其是在不少的觀念方麵,讓張海更看不到父母“穿越者”的跡象。


    張林及楊秋霞等人平日裏也並不過問政事,而是有規律的習武、遛鳥、看書、下棋、聽書或聽新戲每日裏清閑的生活過的也很充實。


    在宮中渡過了幾個月相對清閑的日子之後,張海擔心自己乃至自己身邊的人忘卻了危險,又在京城之中進行了一次微服私訪。


    南京城裏延長了大半年的戰備終究結束之後,在各種財力和技術的扶植下,南京乃至周邊方圓百裏的南直隸心腹一帶的經濟活動終於迅速的恢複發展起來,甚至可以說遠遠超越了戰亂動蕩之前的南京城。


    除了這裏集中了全國的人才和財力外,不少行業的勞動力在經過軍備動員時的紀律管理鍛煉乃至業務訓練之後也大幅度的提升了自身的水準。


    新華書局做為南京城的文化輸出中心是張海平常就來過多次也經常來的地方,因此在冬天的時候張海沒有再去那些自己曾經十分熟悉也通過各種內報能夠有效掌握的地方,而是去南京城南距離“體製內產業群”有一定距離的市區內去逛了逛。


    得益於張海平日裏就十分注重在公眾場合隱藏自身的相貌特征,因此盡管張海的身材比較特別,引來不少街上行人的側目,卻也沒有鬧出出了宮城沒多遠就被認出叩拜的鬧劇。


    “聽說城南有一條街道,從紙張的出售到書籍的出版一應俱全,質量上雖然並不如何突出,但是價格上竟然比新華書局的文具還要便宜的多?”張海在出宮之前就知道了這個消息,因此才想要出去看看,想知道這新興的文具店一條街是怎樣做到能比中華書局的紙張和書籍價格還要便宜,隱隱形成競爭之勢。


    如何對待民間工商業的方麵,張海思考了很久,終究沒有一個大致的定見:在古代的時代技術條件下,傳統的放任自流自由主義經濟主張看似或許有其道理。但是在了解了這時代工商業的真實水平乃至很多業內的行規之後,張海卻意識到要想在並不算長的時間裏迅速提高整個工商業的水準,政府不進行幹預是不可能的,可這又會帶來很大的腐敗土壤及風險。而在日常的奏報中從城南傳來的消息,卻讓張海覺得值得去看一看。


    在南京城外城的文具市場沒有什麽高級的筆墨紙硯,所有的文具看起來都是檔次較低的貨色,勉強堪用而已。而它的價格卻有些低的出奇:一張尋常刊物大小的紙張竟然隻需要兩文錢。而出版刊印一些發行量不過數以百計的偏門書籍印刷成本竟然隻有一文左右。城南這條專門的“文具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根本沒有大一點兒的商鋪。所有商鋪幾乎都是家庭門簾,雇工連同算帳及老板所有能幹活的幾乎就沒有超過十個人的。


    文具在舊時是比較偏門的東西,即便在舊時文化市場最為興盛的南京城,這類文具店前前來購買的人多的能排隊的現象也是比較少見的。可新朝初年的南京城在全城已經展開了大規模的教育普及,還有年度的“正式市民資格考試”,乃至隨時隨地的“正式市民資格抽查”,如果在這種檢測中連續不過關的人很可能就會喪失領取不小福利的資格。這些政策也迫使整個南京城的文具文化市場空前興盛起來。


    這些政策帶來的最大盈利者當然就是新朝官方以新華書局為核心的出版文化體係,可這城南一條街以比新華書局低的多的價格進行出版和銷售,在隱隱之中就對官方的利益形成了一定威脅。


    雖然說經過此前血腥的整頓,再加上整個新朝政權權力體係還算有著嚴格的紀律,可包括張海在內的不少人還是有些奇怪:這些作坊級別的小商戶究竟是哪裏來的那樣大的膽量、這樣大的魄力來這樣做。


    看到店前乃至街上的人山人海,張海實在沒有興趣排隊等候進店,隻得選擇動用特權來見見幾位這裏的商戶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